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与饮食、情志、脾胃虚弱等息息相关,"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虚实并存、寒热错杂、本虚标实,气机阻滞为标、脾胃虚弱为本,气机逆乱,升降失常。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基本病机。"辛以散之,苦以泻之",辛开苦降,"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代表方剂,也是方剂学隶属于和解剂,调和胃肠代表方剂,"疗寒以热、治热以寒",平调寒热、虚实兼顾、辛开苦降、温清并用,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2.
岳妍 《国医论坛》2012,27(1):12-13
人体气血升降是以肾水升、心火降为根本,在心肾相交过程中,肝脾助肾水以温升,肺胃助心火以凉降,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仲景所言的痞证,就是气机痞塞不通,升降失常,有的以脾气不升为主,有的以胃气不降为主,也有同时具备脾不升清、胃不降浊的情况,所以才有了泻心汤系列.所以一系列泻心汤均是通过调理气机升降而治疗痞证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寒热错杂是指阳气不降之热、阴气不升之寒,其实质是气机升降失常,辛温药促肝脾温升,苦寒药助肺胃凉降,故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泻心汤就是促使脾升胃降,使气机由“痞”转“泰”.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治小柴胡汤证误下 ,损伤中阳 ,邪陷于里 ,寒热互结于心下 (胃脘 ) ,中焦气机升降失调所致的痞症。病证表现以痞、呕、利为辨证要点。现临床已将本方广泛用于各种原因所致胃肠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之脘腹痞满 (虽呕吐下利但其痞不减的脘腹痞满不适 )等证。方中选用半夏、干姜辛散温阳 ,散结除痞 ,以除其寒 ;黄连、黄芩苦寒降泄 ,以清其热 ,4药相配 ,辛开苦降 ,寒热得除 ,升降得调 ,痞满得消 ,配伍精当 ,易于理解。但方中如何配伍人参、大枣、炙甘草 3味甘温益气 ,易壅滞脾胃之品于治痞方中 ,而舍行气之药 ,似于…  相似文献   

4.
痞证为临床常见自觉症状,指胸腹间如物填塞、窒闷不舒,乃因气机滞塞、升降失和所致。大凡由有形实邪如痰浊、水饮等阻滞气机所致之痞为实痞,而阳气不足、虚而不运致气机斡旋无力之痞为虚痞。治法上,自张仲景创辛开苦降、攻逐水饮、清热除痞等法以来,对实痞治疗日趋完...  相似文献   

5.
辛开苦降发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除热淫于内均有辛苦相配;张仲景宗《内经》意,创建辛苦并用半夏泻心汤类方,首用方剂践行辛开苦降,叶天士提出"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和"仿内经苦与辛合,能降能通",进一步明确机理,后世医家阐述多依据于此。辛开苦降属寒热并用,热为阳,寒为阴,寒热并用体现阴阳互根互用辨证思维;味辛能行,味苦能泄,苦辛相和,能降能通,辛开苦降并非寒热药简单叠加,乃体现阴阳交感,化生万物之象。主要作用是恢复脏器功能,调畅气机。虽以仲景半夏泻心汤类方为辛开苦降代表,然并不局限于治虚痞,很多方剂中寒热药并用都体现出辛开苦降之意。气机不畅引起疾病,可用苦辛相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任若冰  芦少敏  朱玉梅  王黎 《光明中医》2023,(20):4044-4046
半夏泻心汤是医圣张仲景创立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之法来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的名方。芦少敏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研究发现,本方的适用证不仅限于病理表现为痞、呕、利的消化系统疾病,还可涵盖其他系统的疾病。笔者有幸跟随芦师学习,发现凡是中焦脾胃气机运化失常导致寒与热相互错杂的证候均可使用。现通过对泻心汤原文的解读及具体临床案例分析,探讨本方治疗经验,旨在说明有是证用是方的中医辨证施治之实质,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半夏为张仲景《金匮要略》常用之药,并常以半夏之燥燥湿化痰,温化寒痰、寒饮;以半夏之降降逆止呕、降逆平喘、降逆平冲,以治疗各种气机上逆之证;以半夏之散散结化痰、散结除痞、散结通痹、散结行滞。通过不同配伍,灵活组方,广泛治疗多种疾病,遣方用药之妙堪称后世典范,充分体现了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火郁”是以热邪内结不能外达宣泄为主要矛盾,以气机升降失常为根本病机的病证,故治宜因势利导,散而发之。凡使气机畅达,无论是发汗、升散、疏导,皆可谓之“发”。用药上有解郁和除热两端,以温药开郁散结,以寒药清火降泄。《伤寒论》首创寒热错杂方,“火郁发之”的思想在其中多有体现。烦躁、心下痞、四肢厥逆为典型表现,代表方剂大青龙汤表寒热闭,治以解表清热;栀子干姜汤热郁胸膈,治以宣泄并举;半夏泻心汤中虚热结,治以辛开苦降;柴胡桂枝干姜汤饮结阳郁,治以透达郁阳;麻黄升麻汤阳郁下陷,治以发越郁阳。治疗上寒热并用,升降气机,调和阴阳。煎法上,使用麻沸汤渍,轻泄拂郁。服法上,中病即止,以和为度。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首载于仲景《伤寒杂病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全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7味药物组成,其辛开苦降、平调寒热、调理气机、攻补兼施的配伍特点可复脾升胃降、调脾胃虚实,是"和"法的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10.
施志明教授以辛开苦降法治疗肿瘤术后或化疗期间的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不畅疗效卓著,列举病案2则以佐之。  相似文献   

11.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著作中,张仲景将《内经》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气机升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笔者通过分析张仲景的三泻心汤,运用其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体现了张仲景重视脾胃气机升降的学术思想,将其治法特点运用于临床,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内伤咳嗽以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为基本病机。“苦辛通降助肺法”即借助药物气味的升降作用以使肺气宣降复常的治法,用于治疗内伤咳嗽可通过苦辛配伍来助肺宣降、调节气机。张之文教授为全国温病学泰斗,提出以“苦辛通降助肺法”治疗内伤咳嗽,临床效果显著。本研究以张老医案为基础,通过数据挖掘来管窥“苦辛通降助肺法”治疗内伤咳嗽的应用规律,为内伤咳嗽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漫谈风药     
风药是一类具有风木属性的药物,其性升发、宣散、调达,有治风、升阳、除湿、行气滞、散火郁、布津液、解痉、调血、增效、引经等诸多功效,故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学科。虽然风药应用甚广,但也有辛燥伤阴耗阳等弊端,临床应用时切不可随意滥用,尚需注意风药的一些禁忌:(1)风药多辛燥伤阴,阴液亏损者当慎用,若用当佐以滋阴之品;(2)风药升提阳气,肾虚不能纳气者慎用;(3)风药辛散走窜,开泄腠理,发汗伤阳,阳虚者慎用;(4)病去勿再服,以诸风之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杨志旭教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0年2月1日至3月21日杨教授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50张处方,采用频数法分析用药规律。结果:50张处方涉及57味中药,合计用药频次646次,使用频次>30次的分别为黄芪、贯众、金银花、苦杏仁、百合、麻黄、茯苓、瓜蒌;四气中以寒性多见;五味位居前3位的是甘、苦、辛;归经位居前3位的是肺经、胃经、脾经;功效位居前3位的是清热药、化痰止咳药、补虚药。结论:杨志旭教授治疗新冠肺炎寒温并用、甘苦兼施,以治肺为主,注重固护脾胃,将清热药、化痰止咳药、补虚药协同配伍,以扶正解毒贯穿治疗始终,并根据疾病特点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15.
总结徐珊教授调畅气机法治疗慢性胃炎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气机失于通降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病机,治疗慢性胃炎从气滞、气逆、气虚、气陷4个方面着手,所选方药多用辛开苦降配伍,调畅气机,化浊和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近10年全国各大地区原发性高血压证型分布规律及中药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发表的有关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药研究文献,建立相关数据库,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统计的12159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证型排序为: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痰瘀互结证〉气血亏虚证〉气阴两虚证〉痰热内扰证〉肝气郁结证〉脾肾两虚证;各地区证型分布皆以肝火亢盛证最多;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地区其次最多见的证型为痰湿壅盛证,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其次以阴虚阳亢证最多见。3149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药使用频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消食药〉收涩药〉祛风湿药〉止血药〉泻下药〉开窍药〉温里药〉化湿药;各地区中药使用频数以补虚药为首,华北、华南、西南、西北地区其次使用频数较高的为平肝息风药,东北、华东、华中地区其次使用频数最多的为活血化瘀药。结论:近10年全国原发性高血压证型多见于肝火亢盛证,中药治疗以补虚药最为常用。  相似文献   

17.
赵军  师建平  段迎喜 《河南中医》2020,40(3):344-347
脾胃之气的充足和清气的正常升发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决定意义,饮食、劳倦、情志、外感对脾胃的损伤往往影响中焦脾胃清阳的生成及升发,脾胃病以本虚为主,多由虚致实,虚实兼有,病机关键为升降失常,脾气不升。肝对人体气机具有升宣调畅作用,脾气的升清有赖于肝气升发促进。在补中益气的同时,要补肝益气。同时,肾精气充盈,元气方能充沛,肾阳又主气化,肾精不封、肾气不固者必致肾气下陷。治疗须温肾壮阳、升阳举陷。脾胃中气不足,气机郁滞而化火,并脾之清气下流而生泄泻,相火乘其土位更加耗伤中焦清阳之气。段老师特别注重脾气生长、升发,只有清阳升发,脾气上升,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会收敛潜藏。治疗时运用辛甘之药以补益中气,借升阳风药以助肝胆之用,补其中而升其阳,升浮变通,使生长之气健旺。段老师善于运用甘温之品,温补中气,升发清阳。  相似文献   

18.
中药热敷治疗便秘的药物主要包括攻下药、温里散寒药、理气药、补气药、补血药5类药物,有部分药物进行了对小肠运动功能的动物在体研究。中药热敷腹部治疗便秘的动物研究包括离体实验及在体实验,结果表明临床用于治疗便秘的热敷药物并非都具有促进肠道运动的作用,有些药物表现为抑制作用,有些药物表现为双向作用。有部分药物仅开展了离体实验,虽表明了对动物离体胃肠运动的促进作用,但是中药作用机制复杂,其在整体情况下的作用可能与离体状态存在差异,作用机理可能不尽相同。药物内服与外敷作用机制亦可能存在差异。药物热敷腹部治疗便秘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其临床研究及动物研究均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19.
杨超  徐致君  杨振斌 《河南中医》2020,40(3):470-472
目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具有疏理气机作用的理气类药物进行整理、归类,探析其规律,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建立Excel表,对所涉及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毒性、使用禁忌等信息进行录入,对所涉及药物的功效进行处理,通过Excel表格计算功能,对“性味”“归经”“功效”“毒性”“禁忌”等信息进行频数统计。结果:四气中理气药物多性温,占64.8%,性寒、热、凉分别占14.3%、3.3%、3.3%;四气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占14.3%。五味中理气药物多味辛、苦,分别占71.4%、58.2%;味甘、酸、咸、涩者分别占18.7%、7.7%、4.4%、2.2%。理气药物大部分归脾、胃、肺、肝经,分别占53.8%、51.6%、41.8%、40.7%,归于肾经者占17.6%,归于大肠经者占14.3%,归于心经者占11.0%,仅有小部分归于胆、膀胱、小肠、三焦经。理气类药的功效除了可以行气、降气外,还具有除湿祛痰、温阳散寒、活血化瘀、消食除积、清热的功效,分别占40.7%、25.3%、17.6%、14.3%、13.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理气类药物的毒性及使用禁忌均有记载,其中标明“有毒”者7味,占7.7%;涉及药物禁忌者共15味,占16.5%。结论:临证应用理气类药物时,当知其性味、功效,明其适用病位、症状、兼证,重其注意事项,针对性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铺灸组方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铺灸药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纳入的所有干预措施以督脉药物铺灸为主的文献,采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对病种、证型进行频次分析;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铺灸组方的用药、药性、归经等进行频次与关联规则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