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提取-共沸精馏耦合工艺(WER)提取挥发油制备颈复康颗粒的抗炎镇痛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动物随机分为颈复康颗粒高、低剂量组(12,6 g·kg-1)、WER工艺颈复康颗粒高、低剂量组(12,6 g·kg-1)及空白对照组,各组连续ig给药7d.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法、腹腔液渗出法和大鼠足肿胀法研究WER工艺制备的颈复康颗粒的抗炎作用;采用小鼠扭体法、热板法及大鼠温浴法研究其镇痛作用;通过测定大鼠肿胀足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分析WER工艺与传统工艺制备的颈复康颗粒对上述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WER工艺制备的颈复康颗粒高、低2个剂量组均可明显减轻小鼠耳肿胀和大鼠足肿胀(P <0.01,P<0.001),减少小鼠腹腔液的渗出(P <0.05,P<0.01),提高小鼠扭体法、热板法及大鼠温浴法所引起疼痛的痛阈值(P <0.01,P<0.001),降低大鼠肿胀足中IL-1,TNF-α和PGE2含量(P<0.01,P<0.001),且与传统工艺颈复康颗粒同剂量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P<0.01).结论:WER工艺制备的颈复康颗粒具有更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1,TNF-α和PGE2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提取-共沸精馏耦合新工艺(water extraction coupling rectification,WER)提取川芎挥发油,并与<中国药典>中规定的挥发油水蒸气蒸馏提取工艺(steam distillation,SD)进行挥发油得率和质量的比较.方法:分别采用WER与SD提取川芎挥发油,并对2种工艺提取的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比较其挥发油得率和GC-MS图.结果:在相同提取条件下,WER工艺下川芎挥发油的得率0.50%是SD 0.20%的2.5倍,2种工艺下川芎挥发油的GC-MS图共有峰有21个,分别占挥发油总含量的98.94%(SD)与98.80%(WER),而且相同组分的含量差异不大.结论:采用提取-共沸精馏耦合法提取川芎挥发油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川芎的得率,而凡能够延续水蒸气蒸馏所得挥发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颈复康颗粒中挥发油成分对实验性体内外血栓形成、血液黏度及脑血流量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颈复康颗粒中挥发油成分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取SD大鼠32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即颈复康颗粒中挥发油成分高、低剂量组(按生药量计为70,35 g·kg-1)、颈复康颗粒组(12 g·kg-1)及空白对照组。各组连续ig给药7 d(给药容积20 mL·kg-1,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容积1%吐温80)。大鼠体外血栓形成:末次给药后2 h,自腹腔静脉取血,置体外血栓形成仪上测量血栓长度、湿重、干重;大鼠体内血栓形成:末次给药后2 h麻醉大鼠,分离颈总动脉,观察记录体内血栓形成时间;自腹腔静脉取血测定大鼠血小板聚集率、高切、中切、低切下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取健康成年家犬30只,分组及给药同大鼠,观察记录用药前、后家犬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及脑血管阻力(cerebral vascular resistance,CVR),分析颈复康颗粒中挥发油成分对上述各项指标的影响。 结果: 颈复康颗粒中挥发油成分高、低2个剂量组均可延缓大鼠血栓形成时间(OT延长率为24.36%,12.60%),降低大鼠体外血栓长度、湿重和干重,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及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血小板5 min聚集阻抗值分别为9.16,10.46Ω),增加家犬脑血流量(末次给药后30~90 min),但对脑血管阻力无明显影响。 结论: 颈复康颗粒中挥发油成分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作用,为颈复康颗粒中发挥药效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9,(5)
目的优化提取-共沸精馏耦合技术提取白术、桂枝挥发油工艺。方法以浸泡时间、提取时间、加水量为影响因素,挥发油提取率及桂皮醛、白术内酯Ⅰ总量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条件为浸泡时间3 h,提取时间6 h,加水量10倍,挥发油提取率为0.96%,桂皮醛、白术内酯Ⅰ总量分别为7 072、3.03 mg,综合评分为1.02。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提取-共沸精馏耦合技术提取白术、桂枝挥发油。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提取-共沸精馏耦合技术(WER)与水蒸气蒸馏法(SD)对白术、桂枝混合挥发油得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方法和工艺条件。方法:分别以正交试验法优选WER与SD提取中药挥发油的最佳工艺,采用配对T检验法评价两种提取方法对混合挥发油得率是否有显著差异,并对两种方法所提挥发油进行GC、HPLC分析和比较。结果:WER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3 h、提取6 h、加水量10倍; SD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3 h、提取6 h、加水量8倍。WER比SD提取白术、桂枝混合挥发油得率显著提高,桂皮醛与白术内酯Ⅰ含量也明显提高。结论:WER提取挥发油显著优于SD。优选的提取方法及工艺可为葶苈生脉组方中白术、桂枝挥发油的提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查川芎单独提取( CHX1);川芎、羌活两味药材混合提取(CHX2);川芎、羌活、乳香、没药、苍术五味药材混合提取( CHX5)时,川芎挥发油的提取率,确定药材混合提取对川芎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程度.方法 采用精馏耦合工艺提取挥发油、GC-MS方法分析川芎挥发油的特征物质藁本内酯的提取率.结果 以藁苯内酯提取率为指标,CHX1> CHX2> CHX5.结论 川芎与其他药材混合提取会降低川芎挥发油的提取率,混合提取的药材越多,川芎挥发油的提取率越低.提示川芎挥发油入药时应单独提取为宜.  相似文献   

7.
莪术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优化及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LG  Wang FX  Ni LJ  Wang YL  Yang YJ  Wang CM 《中药材》2012,35(3):471-475
目的:考察提取-共沸精馏耦合工艺(WER)与水蒸气蒸馏工艺(SD)及提取条件对莪术挥发油得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和条件。方法:WER与SD两种工艺分别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并采用配对T检验法评价莪术挥发油得率差异的显著性,对莪术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和比较。结果:WER与SD工艺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0h,提取12 h,8倍量水(SD:12倍量水),两种工艺下莪术挥发油得率有显著性差异,其挥发油中有12个共有组分,分别占鉴定出组分的97.19%(SD)与92.25%(WER),且共有组分的含量差异不大。结论:超声不利于莪术挥发油提取,相同条件下WER提取的莪术挥发油可延续SD工艺下挥发油的品质且能显著提高莪术挥发油得率。  相似文献   

8.
《中成药》2019,(6)
目的优化气滞胃痛颗粒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挥发油提取率及柠檬烯、α-香附酮、香附烯酮含有量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响应面法结合信息熵优化提取-共沸精馏耦合工艺。结果最佳条件为加水量13倍,浸泡时间1.1 h,提取时间6.5 h,综合评分0.922 2。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提取气滞胃痛颗粒中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选颈复康胶囊的提取工艺和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方法:以葛根素含量和干膏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水提工艺进行优选;以收油率为指标,对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优选;以挥发油利用率、包合物含油率和包合物收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以饱和水溶液法制备β-环糊精包合物的工艺.结果:确定葛根等十六味药材的水提工艺为8倍量水,提取2次,每次2 h;川芎等五味药材挥发油提取工艺为8倍量水,提取时间为4 h;β-环糊精包合物的工艺为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为1:6,30℃搅拌2 h.结论:确定的工艺合理,有效成分提取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益气固本颗粒的挥发油提取工艺,制成包合物。方法:以挥发油得率、藁本内酯含量为评价指标,选取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通过L_9(3~4)正交试验优选益气固本颗粒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各因素对挥发油提取工艺的影响顺序为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益气固本颗粒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加14倍量水,浸泡0.5小时,提取4小时。验证试验中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048、0.048、0.050,RSD为2.37%;藁本内酯含量为6.81、7.05、6.93,RSD为1.73%。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适用于益气固本颗粒的标准化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息风止痛颗粒的活血化瘀作用及急性毒性。方法采用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发小鼠体内血栓,观察对血栓形成影响;采用比浊法,观察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最大给药量法,观察急性毒性。结果息风止痛颗粒能抑制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发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未见急性毒性反应。结论息风止痛颗粒具有活血化瘀作用,未见急性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活血化瘀法对血管生成效应与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学的重要治法,此法与补气、行气、清热解毒、温经、祛风除湿、养阴、化痰解郁、通腑攻下等法相配合,对血管生成具有不同的效应。活血化瘀法对血管生成调节因子正反两方面质或量的影响对于血管生成的效应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探讨了活血化瘀法双向调节血管生成的效应与机理。  相似文献   

13.
活血化瘀中药复方治疗重症脑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复方治疗重症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从而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 方法: 64例重症加护病房(ICU)重症脑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30 mg依达拉奉注射液,溶入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2次,治疗2周,治疗组在常规西药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活血化瘀中药复方,水煎服,通过鼻饲方式进行中药灌服,早晚1次,治疗2周,每组各32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L)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90.6% vs 68.8%),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NDL评分明显减少(15.7±5.4 vs 22.8±5.8)分,GCS评分明显升高(14.5±0.8 vs 12.2±0.7)分,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全血高切黏度(2.2±0.1 vs 3.5±0.2)mPa·s,全血低切黏度(4.1±0.2 vs 8.0±0.4)mPa·s,血浆黏度(1.2±0.1 vs 1.7±0.2)mPa·s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期间两组都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活血化瘀中药复方治疗重症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动态喉镜观察声带,通过振动幅度、声门闭合程度等指标评价活血化瘀法治疗声带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活血化瘀开音法,对52例声带病变患者行金喉雾化剂(本院制剂)雾化吸入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动态喉镜下声带振动的幅度、声门闭合程度差的变化。结果:52例患者治疗前后声带振动幅度、声门闭合程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可通过动态喉镜观察活血化瘀开音法对声带病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活血化瘀中药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常用活血化瘀中药赤芍、当归、红花、川芎、丹参、黄芪及复方当归补血汤、血府逐瘀汤、芎芍胶囊等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制备CAM模型,分别应用赤芍、当归、红花、川芎、丹参、黄芪及当归补血汤、血府逐瘀汤、芎芍胶囊的含药血清,观察CAM血管生成的情况,同时,设立生理盐水对照组、空白血清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阳性对照组。结果所选药物及bFGF皆有促进CAM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其中,丹参及当归补血汤、血府逐瘀汤、芎芍胶囊等复方在血管生成及血管计数方面,均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空白血清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药bFGF的作用相当;中药复方的作用优于丹参之外的其他单味中药。结论活血化瘀中药丹参及当归补血汤、血府逐瘀汤、芎芍胶囊具有较好的促进CAM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本实验从一个侧面阐明了活血化瘀中药及方剂治疗缺血性疾病的作用机理,同时,研究也体现了中药复方应用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痛经3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丽华  钟琳  周晓爱 《中医杂志》2005,46(3):205-206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其与改善甲襞微循环的关系.方法:31例痛经患者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在治疗前后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采用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前总积分值最高,Σ(A×B)属重度异常,说明微循环障碍严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总积分明显下降,Σ(A×B)属轻度异常,说明微循环有较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临床症状的缓解和微循环障碍改善,总积分值随之下降.结论:"不通则痛"的发病机理与微循环障碍有密切关系;对痛经的施治,除了强调辨证外,改善微循环障碍亦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健脾利湿、活血化浊中药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健脾利湿、活血化浊中药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进展的延缓作用。方法:39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低蛋白饮食、控制高血压疗及对症处理;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脾利湿、活血化浊中药治疗,并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血脂变化,计算血清肌酐倒数与时间的直线回归斜率作为评估CRF的进展速度。结果:治疗后B组血清肌酐、血尿素氮明显低于A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A组(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治疗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接受临床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记录两组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均顺利完成相应治疗,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6.03%)显著高于对照组(61.76%),数据对比P0.05。结论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活血化瘀法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9.
顾宁 《天津中医药》2002,19(6):47-49
基于对中医学气血关系学说和中风病"气虚血瘀"理论的认识与探讨,通过初期临床观察,认为元气亏虚、脑络瘀阻是急性脑梗死的病机重点,血瘀又可加重气虚,导致气滞,气虚、血瘀、气滞相互为患.提出对本病的治疗除应活血化瘀、清除脑络瘀血外,更需强调气血兼顾,补气行滞与活血祛瘀相辅相成,使气旺而血运,气行而瘀除,瘀去而新生.补气活血、行气通滞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治则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