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绿原酸对RBL-2H3细胞脱颗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绿原酸和绿原酸完全抗原对未致敏和致敏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探讨绿原酸的致敏性及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正确评价绿原酸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地位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未致敏RBL-2H3细胞和致敏RBL-2H3细胞模型,观察绿原酸和绿原酸完全抗原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比色法检测过敏介质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中性红染色法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法检测 Annexin V阳性细胞率.结果:绿原酸和绿原酸完全抗原直接刺激RBL-2H3细胞并未引起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反应;将RBL-2H3细胞与绿原酸或双黄连致敏血清共孵育致敏后,绿原酸完全抗原再次作用于细胞,可引起细胞组胺释放率、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Annexin V阳性细胞率和中性红染色脱颗粒细胞率均明显增加.结论:绿原酸作为小分子物质,以半抗原形式存在,本身不具有致敏性,但它能与血清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而产生免疫原性,从而引起过敏反应.绿原酸作为双黄连注射剂的一种有效成分,同时也是双黄连注射剂引起变态反应的一种致敏原.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研究几种常见中药注射剂(TCMI)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探讨RBL-2H3细胞模型应用于体外评价TCMI引起类过敏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体外培养RBL-2H3细胞,血塞通等7种TCMI与其共同培养,通过中性红染色法计数脱颗粒的RBL-2H3细胞,显色法计算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组胺含量,观察TCMI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结果 正常RBL-2H3细胞出现少量脱颗粒现象,血塞通、清开灵、双黄连、脉络宁、香丹、穿琥宁等能显著引起细胞脱颗粒;血塞通、穿琥宁和柴胡注射液能不同程度促进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血塞通、清开灵注射液可显著引起RBL-2H3细胞组胺释放.结论 RBL-2H3细胞脱颗粒的检测方法敏感、重复性好,其结果与临床报道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其有评价TCMI所致的类过敏反应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适用于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的应急检验方法。方法 考察豚鼠一次性静脉注射注射用丹参和清开灵注射液后类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 ,并观察清开灵注射液对RBL-2H3细胞中β-氨基己糖酶释放率的影响。结果 豚鼠一次性静脉注射中药注射液后,部分批次的中药注射液可观察到类过敏反应;清开灵注射液 体外可诱导RBL-2H3细胞发生非免疫性脱颗粒,刺激β-氨基己糖酶释放,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豚鼠体内类过敏反应检查法和RBL-2H3细胞β-氨基己糖酶释放率检查法结合 ,可作为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应急检验方法,用于药品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大鼠体外肥大细胞以及RBL-2H3细胞脱颗粒试验的方法,评估2种细胞脱颗粒方法对中药注射剂(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TCMI)引起脱颗粒的可行性。方法:提取大鼠腹腔肥大细胞(rat peritoneal mast cell,RPMC),优化实验条件,用阳性药物C48/80和各种TCMI等与其共培养,通过甲苯胺蓝染色法计数腹腔MC脱颗粒率;通过RBL-2H3细胞与TCMI共同培养,底物显色法检测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结果:阳性对照品C48/80的浓度与RPMC脱颗粒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参麦、冠心宁、痰热清、清开灵和生脉5种TCMI能显著引起细胞脱颗粒,并与药物浓度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BL-2H3细胞脱颗粒方法中参麦、黄芪、银杏、痰热清、丹香冠心、清开灵和生脉7种TCMI能是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升高。结论:一些TCMI能引起体外RPMC和RBL-2H3细胞脱颗粒,2种细胞脱颗粒方法在评价一些TCMI可能引起类过敏反应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通过检测RBL-2H3细胞内钙离子变化评价中药注射剂类过敏性的可行性。方法:不同浓度的C48/80作用RBL-2H3细胞后,Flex Station检测RBL-2H3细胞内钙离子变化,显色法检测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比较钙离子变化与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的一致性。选择6种临床常用中药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脉络宁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及热毒宁注射液,检测各中药注射液对RBL-2H3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加入200、400、600μg/ml的C48/80后,钙离子浓度和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均随C48/80浓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钙离子变化与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变化趋势一致。各中药注射液中,26.66 ml/L的参麦注射液显著升高RBL-2H3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但对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无明显影响,其余中药注射液对RBL-2H3细胞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及胞内钙离子浓度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以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作为检测药物类过敏的方法,有可能在早期更便捷、迅速的对药物进行安全性筛查,但是在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整体评价时,仍需要对应传统的检测方法,以便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清开灵注射液诱导大鼠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探讨其诱发类过敏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清开灵注射液孵育RBL-2H3细胞30 min后,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发生脱颗粒反应形态学变化,阿利新蓝染色试验、Annexin V结合试验、β-氨基己糖苷酶测定试验检测细胞脱颗粒率,ELISA检测细胞组胺释放率。结果:不同浓度清开灵注射液可诱导细胞发生典型的脱颗粒反应形态学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脱颗粒率及组胺释放率显著升高,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单次给药即可诱导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诱发类过敏反应,这可能是其临床首次用药即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6,(7)
目的以双黄连注射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8种主要成分的致敏性。方法采用RBL-2H3细胞模型,分别用双黄连注射液、黄芩苷、黄芩素、连翘苷、连翘酯苷A、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处理细胞,测定细胞脱颗粒率以及β-氨基己糖苷酶和5-羟色胺的释放率。结果双黄连注射液、绿原酸及隐绿原酸能直接引起RBL-2H3细胞脱颗粒,并能显著提高细胞内β-氨基己糖苷酶和5-羟色胺的释放,其他成分无显著的致敏性。结论双黄连注射液的致敏性可能是由绿原酸和隐绿原酸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哮喘宁颗粒药物含药血清对大鼠嗜碱性粒细胞株(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以探讨哮喘宁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机制。方法:SD大鼠,均分5组,分别按哮喘宁颗粒0.4,0.2,0.1 g.kg-1、地塞米松(阳性对照)8.33×10-5g.kg-1、同体积生理盐水阴性对照,均ig,连续5 d,制备哮喘宁颗粒含药血清;以5%,10%含药血清干预RBL-2H3细胞脱颗粒进程,用钙离子成像法观察细胞脱颗粒早期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用比色法检测细胞脱颗粒后β-己糖苷酶的释放量。结果:哮喘宁颗粒含药血清可以抑制Compound 48/80致敏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在脱颗粒早期抑制细胞内钙离子的升高,并抑制β-己糖苷酶的释放。结论:哮喘宁颗粒含药血清在体外可以抑制致敏肥大细胞的脱颗粒过程,这可能是哮喘宁颗粒剂抑制哮喘I型变态反应,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及其生产过程中的中间品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评价清开灵注射液及其中间品的类过敏反应。方法:将清开灵注射液以5个不同浓度稀释,其中间品以IC50浓度稀释,分别作用于RBL-2H3细胞,45 min后,底物显色法测定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度;ELISA法测定组胺释放量。结果:不同浓度的清开灵注射液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程度并无浓度依赖性,但最高浓度下脱颗粒程度相对较高。同时,在其不同中间品中,金银花促进RBL-2H3细胞脱颗粒作用最明显。结论:在体外,不同浓度的清开灵注射液均可不同程度的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活性物质,引起类过敏反应,而金银花可能是致敏的主要成分。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RBL-2H3细胞用于检测药物类过敏的方法学研究,对评价类过敏反应的适用性进行考察。 方法: 采用MTT试验研究RBL-2H3细胞的密度、生长时间等基本生长特性,以化合物48/80(C48/80)为工具药物对其最佳给药浓度、作用时间及检测指标进行优化,以聚山梨酯(吐温80)、中华眼镜蛇毒作适用性考察,对血塞通、脉络宁注射液类过敏反应进行初步评价。 结果: RBL-2H3细胞试验作为药物类过敏反应体外检测方法,最佳培养时间为24 h,最佳种植密度为(0.5~2.0)×105/mL。实验选用台氏液为反应溶媒,其C48/80致RBL-2H3细胞脱颗粒试验以25~50 mg·L-1质量浓度,反应30 min为优选条件。C48/80可使细胞上清β-己糖苷酶、组胺浓度升高,呈现良好的“量-时-效”关系;β-己糖苷酶、组胺释放率与药物剂量呈高度正相关(r=0.984,0.940;P=0.000,0.000),两指标之间相关性非常显著(r=0.957;P=0.000)。适用性考察显示,吐温80、中华眼镜蛇毒素在临床或高于临床浓度条件下均具有致RBL-2H3细胞脱颗粒作用;中药注射剂血塞通注射液存在潜在发生类过敏风险,脉络宁注射液类过敏反应阴性。 结论: RBL-2H3细胞作为药物类过敏的体外试验方法具有灵敏、快速、方便的特点,适用于包括中药注射剂在内的药物类过敏反应的检测和评价,对于存在明显色质的受试物,建议以ELISA法指标组胺检测结果为准,最终的确证还需结合整体动物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