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储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表现不一,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目前,NAFLD已是导致转氨酶异常的首要病因,并且有部分患者进展到终末期肝病,有些与肝脏肿瘤有关[1],人们对于NAFLD越来越重视,认识也越来越深入.现将NAFLD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吴婕 《亚太传统医药》2010,6(4):175-176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易发展成脂肪性肝炎,这是隐源性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前期病变,也是肝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NAFLD的治疗重在健康宣教,要提高保健意识,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来阻止脂肪肝的增长趋势,关键是缩小腰围、控制血糖、调整血脂、降低血压。对健康宣教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归纳。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人们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发生率随之升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成为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了公共健康~([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脂肪在肝脏堆积所产生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性变为主要病变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2]),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FL)、非  相似文献   

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中医药在证候规律研究、辨证治疗方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我们在充分参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以肝细胞内脂质过度蓄积,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中医称其为“肝癖”。NAFLD影响着全球约25%的人,是世界卫生保健系统的主要负担,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开展NAFLD相关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动物模型作为研究NAFLD的重要工具,对于明确NAFLD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关于NAFLD的造模方法不断更新,尤其是中医证候方面的模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笔者通过查阅和整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对NAFLD动物模型复制方法进行了总结。该文对膳食诱导(高脂饲料、高脂高果糖饲料、高脂高胆固醇饲料、蛋氨酸胆碱缺乏饲料)模型、遗传基因缺陷[瘦素基因缺乏(Lepob/Lepob)]小鼠、常染色体隐性糖尿病基因纯合子缺乏(ob/ob)小鼠、携带突变Alms1基因(foz/foz)小鼠,FATZO小鼠)+特殊饮食模型、中医证候(肝郁脾虚证、痰湿证、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模型进行综述,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探讨,以期为制备更科学合理、经济便捷的NAFLD动物模型提供参考,为深入研究NAFLD的发病机制、预防与治疗NAFLD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当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呈现出连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病群体也有明显低龄化的趋势。在西方国家,NAFLD的发病率为20%~30%,在我国发达地区,NAFLD的发病率为15%~20%,且统计数据显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目前,医学界尚未完全阐明NAFLD的发病机制,但1998年Day和James提出的NAFLD著名的"二次打击"学说已经被广泛接受。该  相似文献   

7.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肝病之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均复杂,胰岛素抵抗(IR)、氧化应激与脂质过氧化物可能是其病因的关键环节,其他因素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脂肪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炎性改变及纤维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多,文章对此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8.
王建丽  张斌 《光明中医》2013,28(5):1081-108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肝病之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为进一步明确认识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机制,探求NAFLD临床最佳疗效依据,本文对近年来NAFL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发现NAFLD的发病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二次打击",同时还有各种损害因子,包括类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lc和瘦素、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细胞性内毒素等细胞因子,共同促使了NAFLD的发展。针对发病机制临床治疗通常采用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脂质代谢外,还包括肝细胞保护剂、抗氧化剂等。  相似文献   

9.
马伟明主任中医师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30余年,认为中医诊疗成功与否在于对证的把握准确与否,证即病机也。每种疾病、每位患者,证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将如何掌握?马老师认为,始终把握基本病机为临床诊治的主线;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病程,动态掌握阶段病机。  相似文献   

10.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3,他引:2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目前尚无治疗NAFLD的特殊有效药物。本文查阅十年间国内外相关文献80余篇,对NAFLD的发病机制及新学说、NAFLD研究模型及观察指标,以及中药治疗NAFLD的研究情况进行了阐述。NAFLD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IR)等,与IR有关的“二次打击学说”能够合理地解释NAFLD的形成机制。NAFLD研究模型主要包括整体动物实验模型和体外细胞模型,观察指标主要涉及脂质代谢、一些特殊细胞如Kupffer细胞等。中医治疗NAFLD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1.
郎江红  叶建红 《中国药学杂志》2009,44(24):1900-1903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 )人群胰岛素抵抗( IR )与血浆抵抗素( resistin )水平的变化及吡格列酮干预对其影响。 方法 ① 筛选 136 例 NAFLD 人群, 采用随机分为 2 组,治疗组吡格列酮片 30 mg·d-1 ,疗程 12 周;对照组吡格列酮片模拟片 30 mg·d-1 ,疗程 12 周。采用 ELISA 法检测 2 组的血浆抵抗素水平,采用稳态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评估 IR 程度,观察 2 组血浆抵抗素水平与 HOMA-IR 的变化及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②采用病例自身对照方法,给予吡格列酮口服治疗 12 周,观察治疗前后生化指标、 HOMA-IR 血浆抵抗素水平变化。 结果 ① NAFLD 组的腰围( WC )、体重指数( BMI ),空腹血糖( FPG )、空腹胰岛素( FINS )、甘油三酯( TG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 HOMA-IR 及血浆抵抗素水平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在 NAFLD 组与 HOMA-IR 相关的指标有 WC 、 BMI 、 TG 、 HDL-C 、 FINS 、抵抗素, P 均 <0.05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WC 、抵抗素是 HOMA-IR 的独立影响因子。③经吡格列酮干预 12 周后, NAFLD 组的 FPG 、 FINS 、 ALT 、 AST 、 HOMA-IR 及血浆抵抗素水平等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NAFLD 患者的 IR 与血浆抵抗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其抵抗素水平升高可能与 IR 有关。吡格列酮干预能明显改善 NAFLD 人群的 IR 程度,降低血浆抵抗素水平,提示吡格列酮改善 NAFLD 人群 IR 的作用可能与抵抗素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补肾降浊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IR)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对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细胞因子及激酶等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肾降浊饮低、中、高剂量组(10,15,20 g·kg~(-1))及水飞蓟宾葡甲胺组(19 g·kg~(-1)),正常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予高脂饲料喂养并同时灌胃生理盐水或相应剂量药物干预。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空腹血糖(FBG),胰岛素(INS)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肝组织中脂联素(ADP),游离脂肪酸(FF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油红O染色检测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组织中c-Jun氨基端激酶1(JNK1),磷酸化c-Jun氨基端激酶(p-JNK)及胰岛素受体α(IRα),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丝氨酸307位点(p-IRS-1)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G,TC,ALT,AST,FBG,INS,IRI,TNF-α,FFA,MDA水平及JNK1,p-JNK及p-IRS-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ISI,ADP,SOD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降浊饮低、中、高剂量组可不同程度降低大鼠血清中TG,TC,ALT,AST,FBG,INS,IRI,TNF-α,FFA,MDA水平及JNK1,p-JNK及p-IRS-1蛋白表达(P0.05,P0.01),升高ISI,ADP,SOD水平(P0.05,P0.01);相较于水飞蓟宾葡甲胺组,补肾降浊饮高剂量组疗效显著(P0.01)。结论:补肾降浊饮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胰岛素抵抗,其机制可能与提高ADP含量,减轻氧化应激,抑制JNK信号通路进而增强胰岛素受体底物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参荷脂肝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肝郁脾虚兼痰瘀互结证)的糖、脂、尿酸代谢的影响及抗氧化应激作用。方法:将116例NAFLD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血脂康组和参荷脂肝组各58例。两组均采用维生素E,10 mg/次,3次/d,口服;辛伐他汀片,10 mg/次,1次/d,口服。血脂康组服用血脂康片,2片/次,2次/d,口服。参荷脂肝组内服参荷脂肝汤,1剂/d。两组疗程均为12周。进行治疗前后肝脾CT比值评价;检测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尿酸(SUV)水平;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治疗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1脂肪肝疗效:经有序资料卡方分析,治疗后参荷脂肝组肝/脾CT比值改善程度优于血脂康组(P<0.05),参荷脂肝组脂肪肝临床疗效优于血脂康组(P<0.05)。2对糖、脂、尿酸代谢的影响:治疗后参荷脂肝组TG和TC水平低于血脂康组(P<0.01),参荷脂肝组TG和TC异常者例数少于血脂康组(P<0.05);参荷脂肝组FINS和IR低于血脂康组(P<0.01);参荷脂肝组SUV水平低于血脂康组(P<0.01)。3抗氧化应激作用:治疗后参荷脂肝组SOD水平高于血脂康组,MDA水平低于血脂康组(P<0.01)。结论:参荷脂肝汤能调节NAFLD(肝郁脾虚兼痰瘀互结证)患者糖、脂和尿酸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IR),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治疗NAFLD临床疗效优于血脂康。  相似文献   

14.
大黄素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化合物单体,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和降脂等功效。现代研究发现,大黄素可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分子,调节相关通路转录因子和生物功能。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在我国作为一种发病率极高的慢性肝脏疾病,随着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发生发展与代谢相关信号分子AMPK的表达息息相关。AMPK是一种糖脂代谢的关键酶,可通过调节体内的能量代谢参与到NAFLD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治疗。近年来诸多研究认为AMPK信号分子的激活与大黄素的功能实现有关,AMPK下游信号分子影响的脂质合成、脂肪酸氧化、胰岛素敏感性和线粒体功能修复相关转录因子等生物效应间可相互作用,这些与AMPK激活有关的详细作用机制可为大黄素对NAFL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主要通过采用文献检索、综合分析的方法总结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综述大黄素通过AMPK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参与NAFLD各个阶段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大黄素对NAFLD治疗作用及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消脂康配方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同时口服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同时给予消脂康配方颗粒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胰岛素抵抗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显效率(35.5%)、总有效率(84.5%)及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13.78±3.6)均优于对照组(PO.05)。2组治疗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组间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超分度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空腹血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脂康配方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强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脂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强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模型肝脏脂质的影响。方法高脂饲料制备SD大鼠NAFLD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强肝胶囊组和辛伐他汀组。药物干预4周后行肝组织生化和病理学检测。结果强肝胶囊能明显降低NAFLD大鼠模型肝脂(TG、TC)的水平,改善脂肪变性,降低肝脏炎症反应,且效果优于辛伐他汀(P<0.05)。结论强肝胶囊对NAFLD大鼠肝脏脂质和炎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黄芪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高脂饮食复制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雄性Wiste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低剂量黄芪组(C组)、中剂量黄芪组(D组)和高剂量黄芪组(E组),每组各8只。药物干预组大鼠在进行高脂饮食同时每日给予不同剂量黄芪提取物灌胃,药物干预10周末结束实验,检测肝组织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肝组织氧化指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门冬氨酸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G),并观察肝脏的病理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病理显示脂肪变性、炎症或炎症坏死并伴有血清ALT、AST、TC、LDL、FBG及肝组织TG、TC和MDA明显升高,而肝组织SOD活性明显降低。药物干预组大鼠血清ALT、AST、TC、LDL、FBG和肝组织TG、TC和MDA降低,而肝组织SOD活性升高,且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坏死程度减轻(P<0.01,P<0.05)。结论:黄芪提取物对大鼠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抗氧化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18.
护肝降脂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拟护肝降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61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护肝降脂方治疗),对照组(29例,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治疗),治疗10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血脂水平及B超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72.4%,治疗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血脂检测表明,治疗后两组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移酶)及血脂水平(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有降低,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超检测表明,两组患者脂肪肝程度均有改善,但治疗组(84.4%)较对照组(65.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肝降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有明确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45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正常西医疗法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理气化瘀、疏肝健脾的中药汤剂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B超、CT、肝功生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ALT、AST、TC及TG平均水平趋于正常;B超及CT检查亦显示其肝脏形态结构大多数逐渐趋于正常,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有效率91.3%,对照组有效率8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