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往没有专门为颅内动脉设计的支架,临床上多选择冠状动脉支架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差强人意。Wingspan支架(Boston公司,美国)是一种专为颅内动脉设计的支架,现将其使用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急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同的人群之间其患病率不同〔1〕。据报道,中国的发病率较高〔2〕。严重的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预后较差〔3〕。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发作的人群,即使服用阿司匹林和华法林,其狭窄程度及患病率也会增加〔3〕。研究表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植入球囊式支架成形术后患者复发率下降〔4〕,但这些操作常常伴随较高的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以及防治脑缺血事件发生的围手术期效果。方法 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27例(29处)。29处狭窄中17处位于后循环,12处位于前循环。观察狭窄的部位、治疗前后的狭窄率、治疗成功率、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转归、术后患者症状改善的状况,术后30d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平均狭窄程度为71.8%(56.0%-87.8%),术后残留狭窄率为24.9%(0—45%)。治疗成功率为100%。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为病变相关性穿支动脉梗塞,1例为非病变相关性梗塞,无出血性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4.8%,致残率为7.4%,严重致残率为3.7%,死亡率为0。术后30d内患者症状均有所好转,无新出现的脑缺血事件。结论 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安全,其围手术期临床效果较好,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对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是否可作为颅内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目前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文章对这两种意见的根据、适应证、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及内科治疗的优缺点,临床上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焦点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但对其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和预后等问题尚在研究探索中。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1,2].在北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卒中的发生率为8% ~ 10%;而在亚洲,这一数据为30% ~ 50%[3].颅内动脉狭窄所致脑卒中不仅发生率高,且复发率亦高[4,5],重度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卒中的患者尤其如此,其脑卒中1年复发率高达23%[5,6].目前,对该人群的二级预防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架治疗[7,8],近年来,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在国内外临床上应用越来越普及[9-12].指南指出,对由主要颅内动脉狭窄50% ~99%所致脑卒中或TIA患者,血管成形术和(或)放置支架值得研究[7].  相似文献   

7.
对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是否可作为颅内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目前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文章对这两种意见的根据、适应证、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及内科治疗的优缺点、临床上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焦点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新型支架的开发、术前评价和围手术期管理经验的积累使得这一技术的操作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然缺乏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支持。文章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脑动脉狭窄的支架置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动脉狭窄已成为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发病因素,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动脉狭窄切实有效的方法。文章中就脑动脉狭窄的发病情况、支架置入治疗的可行性、并发症和预防保护措施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狭窄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病因的8%~10%,抗栓药在其卒中复发或死亡方面的预防作用很有限,在重度狭窄或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中,年缺血性事件复发率高达40%以上。尽管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已经显示出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但超过1/3的再狭窄发生率成为困扰研究人员的最大问题。药物洗脱支架已在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再狭窄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并迅速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首选支架。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卒中30%~70%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1〕。颅内大动脉狭窄是中国人缺血性脑卒中的首要因素〔2〕。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可改善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由于颅内血管较颅外血管路径迂曲、复杂,支架不易通过,且存在支架  相似文献   

12.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和远期疗效。方法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6例,观察其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狭窄率、症状改善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行脑血管造影术观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0.6±12.1)%,Wingspan支架置入后平均残余狭窄率为(20.4±10.2)%,手术成功率100%。30天和6个月内同侧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6.3%和12.5%。68.8%患者症状改善明显。5例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术复查,1例伴有80%再狭窄。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成功率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脑动脉狭窄已成为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发病因素,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动脉狭窄切实有效的方法。文章中就脑动脉狭窄的发病情况、支架置入治疗的可行性、并发症和预防保护措施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造影分型与支架成形术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 探讨支架成形术(SAA)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部位、形态学和路径分型(LMA分型)的意义。方法 42例“顽固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SAA治疗。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27例、颅内椎动脉7例、基底动脉4例和颅内颈内动脉4例。结果 LMA分型:分叉处病变占54.8%,A、B、C、D、F型分叉处病变分别为8、11、2、1、1例;在形态学上呈现A、B、C型病变者,各为19、19和4例;路径属于Ⅰ、Ⅱ、Ⅲ型者,各为15、23和4例。技术成功率为95.2%(40/42),Ⅰ型路径者均获得成功,Ⅱ和Ⅲ型路径者各有1例失败。围手术期并发症 病死率为9.5%(急性闭塞1例,高灌注综合征3例),1例C型病变死亡;致残和病死率为2.4%(1/42)。结论 SAA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但对于C型病变具有危险性。LMA分型有助于预测SAA结果和制定手术和围手术期计划,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引发缺血性卒中常见的病因。有研究显示,亚洲人以颅内动脉狭窄为多见^[1],我国大概每年有40-50万新发作的卒中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2]。尽管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仍高达10%-24%^[3]。因此,  相似文献   

16.
犬颈外动脉作为模拟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犬颈外动脉作为模拟颅内动脉支架置入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对犬颈外动脉“U”型襻(n=16)和人颈内动脉“U”型襻(n=16)的形态进行几何学参数测量和计算,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血管造影比较(n代表根据血管造影像片进行分析的“U”型襻的个数)。结果犬的颈外动脉“U”型襻形态和人的颈内动脉“U”型襻形态相似。结论犬的颈外动脉可以作为模拟颅内动脉支架置入的动物模型和深入研究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Wingspan支架治疗后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Wingspan支架系统行血管成形术治疗30例后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成功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测定治疗前后狭窄的部位狭窄程度改善情况,观察术后症状及并发症情况.记录随访期间的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100%,动脉狭窄程度由(74.6±13.6)%降为(14.8±4.5)%(t=13.469,P <0.01),术后并发症比例为10%,随访期间共计出现5例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为16.67%,均为无症状性再狭窄,无患者死亡.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后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疗效确切,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神经功能与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疗效。分析前、后循环狭窄患者疗效的差异。方法纳入药物治疗无效、采用Wingspan支架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7例(前循环组63例,后循环组24例)。观察治疗近期及中期治疗效果。结果①87例共置入86个Wingspan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8.8%。围手术期发生不良事件5例(5.7%)。前循环组3例(3/63,4.8%),后循环组2例(2/24,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75例通过DSA或电话获得随访(86.2%;前循环组58例,后循环组17例),平均15(12~48)个月。随访期6例(6/75,8%)发生缺血事件,卒中、TIA各3例,其中前循环组卒中和TIA各2例,后循环组各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62例(71.3%;前循环组48例,后循环组14例)术后1年行DSA检查。术后1年血管狭窄率为(23±10)%,与术后即刻的(29±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1例(11/62,17.7%)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前、后循环组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8.8%(9/48)、14.3%(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后循环发生再狭窄的患者中,术后残余狭窄率>术后平均残余狭窄率患者所占的比例均高(7/9,2/2)。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再狭窄率相对较高;前、后循环部位病变治疗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王志刚  沈寻 《山东医药》2006,46(8):69-70
目前,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致人类死亡的的三大原因.其中颅内动脉狭窄占80%。颅内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急性期溶栓,其短期效果肯定,但缺乏长期的循证医学支持。传统手术治疗主要局限在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颅外段。主要手术方式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吻合术等。1964年。Dotter第一次应用经皮血管腔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获得成功。1980年,Mullan曾报道了在颈动脉外科手术时选用球囊装置辅助手术的经验.但在当时并未引起关注。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设备的不断完善。支架材料工艺的改进以及脑保护装置的使用,支架成形术逐渐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血压控制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狭窄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病因有脑动脉粥样硬化、先天畸形、外伤、炎症、肿瘤、动脉瘤和手术损伤等,主要危害是责任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严重时可造成神经功能障碍。颅内动脉支架置人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方法,经股动脉穿刺置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确定血管狭窄部位、长度及程度,释放支架,使狭窄动脉再通,恢复脑组织供血,改善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