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评估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近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200例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于发病后72 h内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和头颅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采用ABCD3-I评分法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观察TIA后7 d、90 d内各组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比较ABCD2评分法、ABCD3-I评分法的阳性预测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7 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0、2.8%、32.9%,90 d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5.6%、52.9%。与低危组、中危组比较,高危组TIA后7 d、90 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中危组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90 d内脑梗死发生率升高(P0.01)。预测7 d内脑梗死发生风险时:ABCD2评分法、ABCD3-I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0.901。预测90 d脑梗死发生风险时:ABCD2评分法、ABCD3-I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2、0.862。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DWI检查出现高信号病人90 d内预测卒中风险OR值为1.101,95%CI 27.710~221.34,P0.01;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病人90 d内预测卒中风险OR为7.601,95%CI 2.076~29.320,P0.01。结论高危病人7 d及90 d内脑梗死发生率均升高。中危病人90 d内脑梗死发生率升高。ABCD3-I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风险时优于ABCD2评分法。DWI检查出现高信号、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与TIA后早期发生脑梗死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ABCD3-I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TIA患者13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史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观察90 d内卒中发生率,对TIA后发生卒中风险进行ABCD2、ABCD3-I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TIA后早期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种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在纳入的136例TIA患者中,TIA后90 d内发生脑梗死19例(14.0%),无死亡及出血性卒中。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IA发作持续时间≥60 min(OR=1.060,95%CI:1.012~1.112)是TIA后早期进展为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BCD2评分模型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90 d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5.6%(4/72)、18.5%(10/54)、50.0%(5/10),ABCD3-I评分模型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90 d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7.1%(6/84)、52.0%(13/25),ABCD3-I与ABCD2评分模型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90 d卒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3-I评分AUC为0.839(95%CI:0.766~0.896),明显高于ABCD2 AUC的0.783(95%CI:0.704~0.849;P0.01)。结论 ABCD3-I评分法能有效预测TIA后早期卒中风险,其准确性优于ABCD2评分。  相似文献   

3.
ABCD~3-I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82例,分别采用ABCD2、ABCD3、ABCD3-I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其中ABCD3-I危险分层分为低危40例,中危74例,高危68例,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ABCD3与ABCD3-I评分法预测TIA后7d内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5、0.713、0.831。TIA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27例(14.8%)。ABCD3-I评分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0、6.8%、32.4%,中危和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患者,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3-I评分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r=0.486,P<0.01)。除年龄因素外,ABCD3-I评分法中各个评分项目对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均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 ABCD3-I评分法能更有效地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指导TIA危险分层评价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脑梗死预测(ABCD)2评分对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预测价值及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老年TIA患者,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层、中危层及高危层,同时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15例。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周期均为6个月。对比不同危险分组发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同时于发病90 d时,分析ABCD2评分对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因素,对比两组治疗前后ABCD2评分、血脂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随着危险分层的增加,老年TIA患者发病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ABCD2评分评估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56(95%CI 0.918~0.994,P=0.000),截断值为4.0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BCD2≥4分、总胆固醇5.69 mmol/L及三酰甘油1.70 mmol/L是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因素;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ABCD2评分、血脂及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而研究组治疗后ABCD2评分、血脂及凝血功能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能够有效预测不同危险分层的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并且可以反映预后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BCD2评分结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的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192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113例和中高危组79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不同组别7、90d脑梗死的发生情况。根据hs-CRP水平又将患者分为≤3.0mg/L 149例和>3.0mg/L 43例,分析7、90d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应用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ABCD2评分分组、hs-CRP分法和两者结合分层预测脑梗死的价值。结果中高危组hs-CRP水平较低危组明显升高(P<0.01)。低危组与中高危组7d内分别有0例和24例(30.4%)发生了脑梗死,90d内分别有5例(4.4%)和33例(41.8%)发生了脑梗死(P<0.01)。预测7d内脑梗死发生风险时,ABCD2评分危险分组和hs-CRP分法及两者结合分层的AUC分别为0.836、0.777和0.928,预测90d脑梗死发生风险的AUC分别为0.785、0.803和0.903(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早期预测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BCD2评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5 d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TIA患者224例。以住院15 d为观察终点,期间进展为完全性脑梗死患者75例为进展组,未进展为完全性脑梗死患者149例为未进展组。采用自行设计TIA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ABCD2评分系统对全部TIA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1)ABCD2评分系统中,有糖尿病史的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是无糖尿病者的2.585倍(OR=2.585,95%CI:1.457~4.588);随着TIA持续时间增加,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增加(χ~2=52.847,P=0.000);随着临床特征加重,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增加(χ~2=42.535,P=0.000)。(2)随着ABCD2评分的增加,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增加(χ~2=118.601,P=0.000);ABCD2评分危险分层与TIA患者预后的关系中,低危患者没有进展为脑梗死,中危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为22.5%,高危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为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600,P=0.000)。结论 ABCD2评分增加与TIA患者15 d内进展为脑梗死密切相关,ABCD2评分危险分层为中、高危TIA患者为临床重点干预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7d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回顾性分析165例TIA早期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LDL≥2.6mmol/L、TIA发作次数≥3、症状持续时间≥60min、糖尿病、入院后高血压与TIA早期进展成脑梗死显著相关(OR=3.38~10.44,P<0.05)。结论 TIA早期进展至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ABCD2评分法结合颅内外血管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为早期防治TIA、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14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血管超声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65例(44.0%)行主动脉弓—颅内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发病7 d内行头颅MRI检查,结合临床体征诊断脑梗死。计算7 d内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对ABCD2评分≥4分的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TIA 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148例TIA患者中,低、中、高危者分别为53、68、27例,20.3%的患者7 d内进展为脑梗死,低、中、高危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9%(1/53)、27.9%(19/68)、37.0%(10/27),三者相比,P均<0.01。脑梗死发生率与TIA的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712,P<0.05);ABCD2评分≥4分者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者TIA 7 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6.9%(15/32),明显高于正常及轻度者的16.7%(4/24),P<0.05。结论 ABCD2评分在TIA 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结合颅内血管检查,可提高对TIA短期内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ABCD2评分结合颈部血管彩超方法观察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情况并比较其差异性。方法采用ABCD2评分结合颈部血管彩超对80例TIA患者进行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观察各组7 d内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 7 d内进展为脑梗死22例(27.5%);其中低危组(0~3分)发生率5.26%(1/19);中危组(4~5分)22.86%(8/35);高危组(6~9分)50%(13/26);不同危险分层TIA患者7 d内脑梗死发病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ABCD2评分结合颈部血管彩超方法观察颈动脉系统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情况在临床上是可行的,其危险分层差异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预后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TIA患者64例,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7 d脑梗死组16例、30 d脑梗死组9例和无脑梗死组39例,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和影像检查,分析影响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脑梗死组比较,7 d脑梗死组和30 d脑梗死组患者的ABCD2评分明显增高,颈内动脉狭窄或软斑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弥散加权成像阳性合并大血管狭窄或软斑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后短期脑梗死的发生与ABCD2评分、弥散加权成像阳性及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就诊时间延迟也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卒中危险程度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TIA患者按TIA后预测短暂脑卒中危险性的ABCD评分系统,被分为高危卒中组(ABCD评分>4分,32例),非高危卒中组(TIA组,ABCD评分≤4分,30例),另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量各组对象的血浆FIB、血清CRP水平并作比较。结果:高危卒中组血浆FIB水平[(4.6±1.2)g/L]、血清CRP水平[(32.12±6.3)mg/L]明显高于TIA组[(3.6±0.2)g/L、(6.20±4.5mg/L)]及健康对照组[(3.1±0.3)g/L、(5.4±4.8)mg/L],P<0.05或P<0.01。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表明,高危卒中组血浆FIB与血清CRP水平呈正相关(r=0.61,P<0.01)。结论:不同卒中危险程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C-反应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可作为早期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卒中风险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卒中登记的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选择2012年1-7月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3 d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21例,其中进展性缺血性卒中32例(进展组),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189例(非进展组).运用卒中注册软件,连续登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引起缺血性卒中进展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进展组患者糖尿病发生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颅内大血管狭窄发生率高于非进展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非进展组(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颅内大血管狭窄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686、3.339、10.777,P<0.05).结论 伴有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卒中患者容易发展为进展性,应早期对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脑梗死尤其是多发脑梗死会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及轻度卒中患者卒中复发风险升高,因此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脑梗死类型有助于更有效地预测TIA患者卒中发生风险。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7年5月南京鼓楼医院高淳分院收治的TIA患者481例,后因影像学检查结果不完整、失访排除51例,最终共纳入430例。根据TIA后90 d内卒中发生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非卒中组(n=325)和卒中组(n=105),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ABCD2评分、ABCD3-I评分、梗死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率≥50%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以评估ABCD2评分、ABCD3-Ⅰ评分、DWI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1)两组患者男性比例,有卒中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者所占比例及血脂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及有高血压病史、ABCD2评分≥4分、ABCD3-Ⅰ评分≥7分、颈动脉狭窄率≥50%者所占比例,梗死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HR=2.132,95%CI(1.354,3.391)〕、ABCD2评分≥4分〔HR=2.365,95%CI(1.608,3.456)〕、ABCD3-Ⅰ评分≥7分〔HR=3.210,95%CI(1.125,3.774)〕、颈动脉狭窄率≥50%〔HR=2.369,95%CI(1.880,3.691)〕、多发脑梗死〔HR=2.441,95%CI(1.620,5.117)〕是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ROC曲线显示,ABCD2评分、ABCD3-I评分、ABCD2评分联合DWI预测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1〔95%CI(0.625,0.676)〕、0.724〔95%CI(0.700,0.748)〕、0.765〔95%CI(0.741,0.787)〕;DWI联合ABCD2评分预测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AUC大于ABCD2评分、ABCD3-Ⅰ评分(P<0.01)。结论TIA患者90 d内卒中发生率较高,为24.4%(105/430),而DWI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驻长沙军队男性老年干部脑卒中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问卷调查方法,对2012年1~6月在湖南省长沙市解放军163医院体检或住院的军队男性老年(60岁以上)干部4217例进行调查并检测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CRP)等相关指标,分析脑卒中的发生情况;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驻长沙军队老年干部脑卒中患病率为20.3%,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吸烟(OR=2.859)、糖尿病家族史(OR=2.163)、高CRP水平(OR=1.834)、肥胖(OR=1.506)、高龄(OR=1.120),P均<0.01。结论:驻长沙军队男性老年干部脑卒中患病率较高,其危险因素是吸烟、有糖尿病家族史、高C反应蛋白水平、肥胖和高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认知损害随病程进展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组小卒中/TIA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分别在发病7 d内(基线)、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认知功能评估.3个月时MoCA总分较基线增加≥2分的患者为认知功能改善,增加<2分为认知功能无改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认知功能无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12例小卒中/TIA患者,其中TIA患者63例(56.2%),小卒中患者49例(43.8%).基线、1个月和3个月时分别有77例(68.8%)、72例(64.3%)和60例(53.6%)患者存在认知损害.发病后3个月时有25例(22.3%)出现认知功能改善,其中TIA和小卒中患者分别有19例(76.0%)和6例(24.0%);87例(77.7%)无改善.与改善组比较,无改善组受教育年限水平显著较低[(3.29±3.48)年对(5.63±4.26年;t=2.814,P=0.006),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较高(6.35%±1.26% 对 7.21%±1.26%;t=-3.088,P=0.003),小卒中(49.4%对24.0%;χ2=5.101,P=0.024)、高血压(52.9%对24.0%;χ2=6.509,P=0.011)、高脂血症(51.7%对24.0%;χ2=6.019,P=0.014)、糖尿病(41.4%对16.0%;χ2=5.448,P=0.020)和冠心病(32.2%对8.0%;χ2=5.792,P=0.016)的患者比例显著较高.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水平较低[优势比(odds ratio,OR)1.36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59~1.756;P=0.016]、心房颤动(OR 2.509,95% CI 1.020~6.167;P=0.045)和糖化血红蛋白较高(OR 1.586,95% CI 1.021~2.034;P=0.030)是小卒中/TIA发病后3个月认知功能无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MoCA总分以及视空间执行力、回忆、抽象、定向力评分均显著增高(P均<0.001),而命名、注意力和语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约2/3的小卒中/TIA患者存在认知损害,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善.受教育水平较低、心房颤动和基线糖化血红蛋白较高是影响小卒中/TIA后认知损害无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中老年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行前白蛋白(PA)检测的意义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新诊断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共538例,入选者年龄≥45岁,按照PA水平的四分位间距分为4组,并进行体质量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血脂谱、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lc),糖化白蛋白(GA)、C反应蛋白(CRP)等检查。结果(1)研究对象男性的PA水平高于女性[(239±55) vs (227±53)mg/L, P<0.01],随年龄增加,PA水平逐渐降低(趋势P<0.05)。(2)研究对象各组的BMI、腰围、舒张压,血红蛋白、白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尿酸、空腹C肽水平随血PA值的升高而增加(趋势P<0.05),而年龄、HbA1c、GA、CRP则逐级降低(趋势P<0.01)。(3)在控制年龄,性别、BMI及腰围后行偏相关分析显示,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尿酸及空腹C肽水平与PA水平正相关(P<0.01),而HbA1c, GA,CRP与PA水平负相关(P<0.01)。(4)以PA<200mg/L作为低PA的标准,研究对象中低PA的发生率为2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A(OR=1.056,95%CI 1.021~1.092;P<0.01),CRP(OR=1.273,95%CI 1.092~1.485;P<0.01)是中老年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发生低PA的危险因素,而血红蛋白(OR=0.978,95%CI 0.961~0.997;P=0.02),血白蛋白(OR=0.738,95%CI 0.668~0.815;P<0.01),TC(OR=0.747,95%CI 0.561~0.994;P=0.045),空腹C肽(OR=0.678,95%CI 0.504~0.911;P=0.01)则是中老年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发生低PA的保护因素。GA诊断研究对象发生低PA的切点为25%,ROC曲线下面积为0.686(95%CI 0.638~0.735,P<0.01),其敏感性为76.4%,特异性为53.4%。结论中老年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PA水平受到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糖尿病和脑卒中(包括一过性脑缺血)(CHADS2)评分及改良CHADS评分对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行射频消融术的93例房颤患者追踪随访12个月,术后1,3,6,9,12个月行12导联心电图或长程心电图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复发组(n=40)和未复发组(n=53),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93例房颤患者中持续性房颤35例(37.63%),随访12个月时复发40例(43.01%)。房颤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平均年龄(P<0.01)、年龄>70岁(P<0.05)、病史(P<0.05)、房颤类型(P<0.01)、左房内径(P<0.001)、左室射血分数(P<0.05)、血细胞比容(P<0.05)、是否伴心力衰竭(P<0.05)、是否伴高血压(P<0.01)、是否伴糖尿病(P<0.05)、是否有一过性脑缺血或脑卒中史(P<0.05)、术后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P<0.01)、术后是否服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P<0.05)、CHADS2评分≥1(P<0.001)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史、房颤类型、左房内径、CHADS2评分≥1为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史长短:OR=1.16,P=0.020;左房内径:OR=1.17,P=0.025;房颤类型:OR=3.34,P=0.050;CHADS2评分≥1:OR=5.93,P=0.019)。进一步分析发现,CHADS2评分≥2、改良CHADS评分≥1、改良CHADS评分≥2亦为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CHADS2≥2:OR=5.42,P=0.028;改良CHADS评分≥1:OR=6.64,P=0.015;改良CHADS评分≥2:OR=7.32,P=0.002)。截断点分析显示,CHADS2与改良CHADS均≥1时对房颤消融预后的预测价值最高,对CHADS2评分≥1与改良CHADS评分≥1预测房颤消融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775 vs 0.800、0.358 vs 0.377、0.708(95%CI 0.601~0.806) vs 0.711(95%CI 0.605~0.818),均P>0.05]。结论病史长短、左房内径、房颤类型、CHADS2评分≥1、CHADS2评分≥2、改良CHADS评分≥1、改良CHADS评分≥2均为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改良CHADS评分与CHADS2评分对房颤消融预后具有同等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功能转归并明确其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发病后72 h内就诊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不良组(mRS评分>2分)和转归良好组(mRS评分0~2分).采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影像学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明确轻型缺血性卒中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53例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71例(28.1%)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年龄(=2.037,P=0.043)、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U=4 610.000,P=0.000)、基线mRS评分(U=5 723.000,P=0.000)以及既往缺血性卒中史(x2 =4.950,P=0.026)、有症状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x2=49.037,P=0.000)、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x2=34.359,P=0.000)、早期神经功能恶化(x2=45.804,P=0.000)、并发肺炎(x2=12.121,P=0.000)以及缺血性卒中复发(x2=14.305,P=0.000)的患者比例显著性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04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2 ~1.086;P=0.008]、基线mRS评分较高(OR 2.130,95% CI 1.212~3.743;P=0.009)、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1.532,95% CI 1.064 ~2.206;P=0.022)、有症状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OR 7.569,95% CI 3.497~ 16.380;P=0.000)、早期神经功能恶化(OR 7.369,95% CI2.648~20.510;P =0.000)和缺血性卒中复发(OR 10.450,95% CI 3.071 ~35.564;P=0.000)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超过1/4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不良,高龄、基线mRS评分较高、基线NIHSS评分较高、有症状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以及缺血性卒中复发是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