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谢隽 《山东医药》2011,51(18):107-108
目的 对比观察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56例,其中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82例(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控制情况及GOS.结果 术后3、5、7 d观察组颅内压分别为(19.8±2.9)、(17.9±2.4)、(16.0±2.2) mmHg,对照组分别为(28.9±2.8)、(26.3±2.2)、(23.8±2.3)mmHg,两组各时点颅内压相比,P均<0.05.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恢复良好34例、中残24例、重残1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8例,总有效率为87.8%;对照组恢复良好21例、中残14例、重残13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22例,64.9%;两组总有效率相比,P<0.05.结论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6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使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变化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随访的预后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术后1、3、7d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同时间段颅内压水平(P<0.05),观察组经过治疗后预后良好者为16例,对照组仅为7例,观察组预后良好者比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出现术后脑积水和迟发性血肿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症颅脑外伤,相对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而言,能更好的降低患者术后颅内压,且术后疗效相对较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标准大骨瓣组),30例患者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常规骨瓣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标准大骨瓣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骨瓣组(P0.05)。术后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显著下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标准大骨瓣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骨瓣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常规骨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压、神经损伤程度、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 d,观察组患者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颅内压、并发症发生率及减轻神经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骨瓣减压术中渐进减压干预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5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61例),均给予大骨瓣减压术,其中观察组给予渐进减压,对照组给予常规减压。比较两组预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Barthel指数;检测两组手术前后血清脑钠肽(BNP)、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14 d GCS评分为(11.02±1.0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0.92)分(P<0.05);观察组术后1 d和3 d颅内压分别为(21.10±2.32)mmHg、(16.87±3.43)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42±3.05)mmHg和(21.21±4.11)mmHg(P<0.05);观察组术后3 d BNP、t-PA和PAI-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Barthel指数为(78.90±6.6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59±7.21)分(P<0.05);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骨瓣减压术中渐进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降低术后BNP、t-PA和PAI-1水平,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活动骨瓣在重型颅脑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组45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活动骨瓣,对照组57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去除减压,统计比较两组术后颅内压、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可有效降低颅内压,两组间各时间点颅内压峰值、GO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研究组并发症明显减少,活动骨瓣能够骨性愈合。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活动骨瓣应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救治,能够有效降低颅内压,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较标准大骨瓣去除减压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糖尿病合并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该科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大骨瓣减压术。结果观察组良好率51.3%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7.7%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PG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有效降低术后继发脑损伤,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6年5月来我院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患者采取标准的去骨瓣减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1天、3天、1周后的颅内压。结果观察组手术后1天、3天、1周后的颅内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颅内压,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超低位大骨瓣开颅颞肌下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3年10月安阳市中医院神经外科确诊的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住院患者85例,将其按照入院顺序编号分为标准组42例和低位组43例。标准组患者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低位组患者行超低位大骨瓣开颅颞肌下减压术治疗。术后48 h和48~72 h对比两组患者颅内压变化、瞳孔回缩情况及脑池显示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低位组平均颅内压低于标准组(P0.01)。术后48 h,低位组单侧瞳孔回缩率和双侧瞳孔回缩率高于标准组;术后48~72 h,低位组双侧瞳孔回缩率高于标准组(P0.05)。术后48 h和48~72 h,低位组双池显示率高于标准组(P0.05)。低位组总有效率为97.7%(42/43),高于标准组的80.9%(34/42)(P0.05)。结论超低位大骨瓣开颅颞肌下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患者效果确切,能有效降低颅内压,促进瞳孔回缩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控制性减压术与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防治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92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2组,每组46例。观察组行控制性减压术治疗,对照组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比较2组病人术中、术毕、术后6月颅内压控制情况,术后脑梗死发生情况以及术后6月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术毕、术后6月各时点颅内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脑梗死发生率为6.52%,明显低于对照组(23.91%),平均脑梗死体积为(6.11±1.36)cm3,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6月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表评分、Barthel指数、GO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78.26%,相对于对照组的39.13%有明显上升(P0.01)。结论控制性减压术治疗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脑梗死发生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包括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在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中的意义。方法纳入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分析其人口统计学和影像学资料。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组,进一步分析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脑血管造影的意义。结果共纳入343例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年龄6~95岁,平均(56.3±14.2)岁,78例(22.7%)≤45岁,265例(77.3%)〉45岁;男性208例(60.6%),女性135例(39.4%)。在343例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中,血管造影阳性117例(CTA或DSA任意一项阳性),其中脑动脉瘤75例(64.1%),脑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22例(18.8%),烟雾病20例(17.1%);血管造影阴性(CTA和DSA均阴性)226例。血管造影阳性组平均年龄显著性小于血管造影阴性组[(52.45±14.33)岁对(58.25±13.58)岁;t=-3.679,P=0.000]。血管造影阳性组≤45岁(46.15%对53.85%;χ^2=6.515,P=0.011)、男性(28.36%对71.63%;χ^2=7.762,P=0.005)、高血压(62.40%对83.20%;χ^2=18.321,P=0.000)、吸烟(15.40%对27.90%;χ^2=7.831,P=0.005)、饮酒(10.30%对21.20%χ^2=6.443,P=0.011)的患者构成比显著性低于血管造影阴性组。两组间出血部位存在显著性差异(χ^2=80.087,P=0.000),血管造影阳性组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49.60%),而血管造影阴性组以基底节出血(36.30%)多见。两组糖尿病(χ^2=0.391,P=0.532)和高脂血症(χ^2=0.387,P=0.534)患者的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ratio,OR)1.03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5~1.056;P=0.001]和出血部位(OR 0.690,95%CI 0.614~0.776;P=0.000)与血管造影阳性独立相关。对出血部位的分析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主要为脑动脉瘤(82.8%),其次为脑血管畸形(12.1%)和烟雾病(5.2%);脑室出血的病因主要为烟雾病(58.3%),其次为脑动脉瘤(33.3%)。脑叶出血的病因主要为脑动脉瘤(50.0%)和脑血管畸形(45.0%)。小脑出血的病因主要为脑血管畸形(60.0%)和脑动脉瘤(40.0%)。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出血患者的血管造影阳性率分别为49.60%和10.30%,脑叶和小脑出血的血管造影阳性率分别为17.10%和4.30%,基底节和丘脑出血的血管造影阳性率分别为12.00%和5.10%,而脑干和多部位出血的血管造影阳性率极低(均为0.90%)。在343例接受CTA检查的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中,111例经DSA或手术证实,其中CTA误诊6例,漏诊6例。CTA诊断的准确率为89.2%,敏感性为93.6%,特异性为64.7%,阳性预测值为93.6%,阴性预测值为64.7%。结论根据年龄和出血部位推测病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所有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均应行CTA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指导下强化液体管理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疗效。方法:13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被随机分为液体管理组(73例)和常规治疗组(65例),以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胸腔内血管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等指导液体管理,测定血浆脑型利钠肽(BNP)、心脏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评估心功能,监测动脉血气分析评估肺功能状况。结果:治疗1周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液体管理组BNP[(3283.98±73.91)pg/ml比(1584.26±64.71)pg/ml]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流动力学CO[(3.47±0.14)L.min-1.m-2比(4.59±0.37)L.min-1.m-2]、CI[(3.45±0.24)比(4.68±0.75)]明显升高,EVLWI[(7.89±0.74)ml/kg比(5.67±0.21)ml/kg]明显减少(P均<0.05);心脏超声提示LVEF[(38.61±1.72)%比(47.22±2.13)%]明显提高,LVEDd[(53.51±1.98)mm比(46.74±2.01)mm]明显下降(P均<0.05);液体负平衡量[(750.23±24.67)ml比(1248.91±87.49)ml]明显增加(P<0.05);血气分析提示动脉血气氧分压[(85.32±14.35)mmHg比(101.43±5.87)mmHg]明显提高,肺泡—动脉氧分压差[(15.38±3.61)mmHg比(7.53±3.54)mmHg]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指导下强化液体管理可更有效改善心肺功能,与其精确液体管理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双水平正压(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各种原因出现的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BiPAP通气治疗组(简称BiPAP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合并症。结果:较之常规治疗组,BiPAP组的脉搏氧饱和度[SpO2,(84±10)%:(95±5)%,P=0.039];动脉血氧分压[PaO2,(63±12)mmHg:(86±8)mmHg,P=0.043]显著增加,治疗后30min的呼吸频率[(36±5)次/min:(22±7)次/min,P=0.016]和心率[(133±19)次/min:(110±17)次/min,P=0.038]显著减少;2/3水泡音消失时间[(18±8.9)h:(5±8.3)h,P=0.034]和住院时间[(18±3.2)d:(10±4.3)d,P=0.045]显著缩短;需急症气管插管的人数(9:1,P=0.048)显著减少,无严重副作用发生。结论: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高血压患者循环血内皮微粒(EMPs)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94例高血压病患者被随机分为通心络组(48例)和常规治疗组(46例),另以2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采集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患者血浆EMPs水平,同时测定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通心络组和常规治疗组EMPs水平明显升高,FMD明显降低(P均<0.01);在治疗后6个月,通心络组和常规治疗组EMPs和血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FMD明显升高,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通心络组EMPs水平[(785.4±119.4)个/μl比(727.2±128.2)个/μl]和血压[(140.9±9.6/80.8±6.5)mmHg比(136.1±10.8/76.1±7.4)mmHg]降低、FMD[(8.6±2.5)%比(9.7±2.1)%]升高得更为显著(P均<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MPs与收缩压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63,P=0.002),与FMD呈显著负相关(r=-0.523,P=0.001)。结论:通心络治疗可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内皮微粒水平和改善其内皮功能;内皮微粒对评价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障碍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联合无创机械通气对急性心力衰竭急救的疗效。方法:12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左西孟旦组(左西孟旦+无创机械通气),每组各6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72h后动脉血气分析中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pH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入院第4d后 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氧分压、平均动脉血压及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左西孟旦组氧分压[(78.2±9.4) mmHg比(86.2±10.5) mmHg]显著升高,平均动脉血压[(86.3±8.2) mmHg比(82.2±9.0) mmHg]、NTpro-BNP水平[(4340.5±540.7) pg/ml比(4012.1±426.3) pg/ml]显著下降(P均<0.01);左西孟旦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86.7%比76.6%, P=0.047);随访的3个月中,左西孟旦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11.7%比20.0%, P=0.026)。结论:左西孟旦联合机械通气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救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及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面积和次大面积肺栓塞的诊断延迟时间(从发病到确诊)、溶栓延迟时间(从确诊到溶栓)、以及总延迟时间(从发病到溶栓)。方法连续入选自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住院的大面积和次大面积肺栓塞溶栓患者共24例。记录发病时间、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时间和溶栓开始时间。分析与早期诊断(诊断延迟≤7d)相关的因素。结果诊断延迟时间为(8.4±6.7)d,46%的病例超过7d,17%超过14d,4%超过25d。溶栓延迟时间为(18.8±14.8)h。总延迟时间为9.4±6.7d。早期诊断的患者氧分压(PaO2)更低[(64.8±11.1)vs.(84.3±18.0)mmHg,t=3.242,P=0.004],肌钙蛋白I(cTnI)升高者更多(χ2=6.115,P=0.041),总延迟时间更短[(4.3±2.6)vs.(14.1±2.4)d,t=9.410,P〈0.001]。16例(67%)患者在非正常工作时间接受CTPA检查,比正常工作时间接受CTPA的患者诊断延迟[(6.3±5.0)vs.(12.6±7.8)d,t=2.428,P=0.024]和总延迟[(7.1±5.1)vs.(14.0±7.5)天,t=2.675,P=0.014]更短。18例(75%)患者在非正常工作时间接受溶栓治疗。结论大面积和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诊断和溶栓延迟时间过长,对于肺栓塞诊治绿色通道的建设和完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分析有创呼吸机实施无创正压通气与常规吸氧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无锡市解放军101医院收治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两组均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予有创呼吸机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吸氧治疗,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有创呼吸机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1h后,酸碱度(pH)(7.12±0.18比7.38±0.11,t=4.568)、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43.10±15.22)mm Hg比(26.20±10.15)mm Hg,t=14.254]、氧合指数(PaO2/FiO2)(123.4±32.5比234.4±28.6,t=24.241)、血氧饱和度(SaO2)[(71.20±8.42)%比(89.70±9.94)%,t=11.248]、呼吸频率(RR)[(36.2±7.2)次/min比(21.5±4.2)次/min,t=9.359]、心率(HR)[(128.1±19.2)次/min比(101.3±11.8)次/min,t=2.348]等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h后,两组pH(7.38±0.11比7.20±0.21,t=6.345)、动脉血PaCO2[(26.20± 10.15)mm Hg比(32.2±11.15)mmHg,t=11.459]、PaO2/FiO2(234.4±28.6比172.3±31.6,t=18.189)、SaO2[(89.70±9.94)%比(82.10±10.64)%,t=9.635]、RR[(21.5±4.2)次/min比(28.7±6.8)次/min,t=8.259]、HR[(101.3±11.8)次/min比(112.7±13.7)次/min,t=3456]等各项指标分别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6%(x2=7.568,P=0.006);气管插管率分别为9.09%、25.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x2=3.938,P=0.043);死亡率分别为4.54%、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2,P=0.500).结论 有创呼吸机实施无创正压通气与常规吸氧治疗相比较,能够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气管插管率,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液体管理对慢性肾功能不全(CRF)并重症肺炎患者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137例CRF并重症肺炎患者被分为液体管理组(73例)和常规治疗组(64例),以CRRT强化脱水行液体管理,以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仪监测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指导液体管理;测定支气管清洗液中肺组织白介素-6(IL-6)及血浆脑利钠肽(BNP),血浆降钙素原(PCT)浓度;并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结果:治疗1周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液体管理组血BNP[(3283.8±73.9)pg/ml比(1884.6±64.1)pg/ml]、肺IL-6[(197.5±11.2)pg/ml比(146.8±10.2)pg/ml]水平,EVLWI[(7.89±0.74)ml/kg比(5.67±0.21)ml/kg],血PCT[(1.29±0.18)pg/ml比(0.88±0.06)pg/ml],P(A-a)O2[(15.38±3.61)mmHg比(7.53±3.54)mmHg]明显下降(P<0.05或<0.01);CO[(3.87±0.14)L.min-1.m-2比(4.59±0.37)L.min-1.m-2]、CI[(3.45±0.24)比(4.68±0.75)]、PaO2[(85.32±14.35)mmHg比(101.43±5.87)mmHg]明显提高(P<0.05或<0.01)。结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液体管理可改善慢性肾功能不全并重症肺炎患者的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疗效.方法:82例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予以坎地沙坦+卡维地洛;常规治疗组41例,予以氨氯地平+卡维地洛,共治疗12个月,观察用药后血压、左室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用药后两组收缩压[常规治疗组(166±14.0) mmHg∶(123±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T2DM)下肢缺血患者(LLI)和非下肢缺血患者(NLLI)的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探讨RBP4与T2DM下肢缺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在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门诊就诊和住院的T2DM患者共755例为研究对象,踝肱指数(ABI) <0.9和下肢血管超声提示动脉狭窄〉50%诊断为LLI,参照此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LLI组(n=105)和NLLI组(n=650).检测所有患者体质指数(BMI)、腰围、血压、RBP4、血糖、血脂、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肢动脉内膜厚度(IMT)等,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及RBP4水平差异.按照RBP4四分位数分组,比较各组问临床特征的差异及LLI的发生率.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LLI组和NLLI组两组间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血清RBP4水平以及高血压、冠心病和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2±9)比(57±12)岁,13(8~20)比8(4~13)年,(140±20)比(130±18) mmHg(1 mmHg=0.133 kPa),(4.7±1.0)比(4.5±1.1) mmol/L,47(37~54)比43(37~51) mg/L,80%比50.7%,24.8%比10.9%,22.9%比6.8%,t=16.48、5.84、3.45、-2.07、2.16,Х^2=31.40、15.40、28.29;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校正了年龄、病程、eGFR、高血压后,血清RBP4与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C肽、餐后2 hC肽、IMT呈正相关(r=0.27、0.37、0.12、0.17、0.24、0.1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高血压和RBP4是下肢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66、2.297、1.023,均P<0.05).按照RBP4四分位数分组,结果看到随着RBP4水平升高,BMI、腰围、SBP、IMT、TC、TG和LDL-C增加(F=4.31、7.44、8.01、2.99、15.81、28.27、3.99,均P<0.05).四组间LLI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Х^2=11.6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