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8F-FDG标准化摄取值在不同衰减校正方式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应用X线CT和Cs透射数据对PET发射数据进行衰减校正时,标准化摄取值(SUV)的差异。方法以Philips圆柱体空心SUV校正模型和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PET/CT全身三维显像模式中,分别用X线CT和137Cs透射数据做PET发射数据的衰减校正(CTAC和CsAC)。分别在CTAC及CsAC均匀水模的中心15层横断面图像的相同位置,以及所有患者相同部位的肌肉、脂肪、肠道、肝脏、肺、心肌、脑、骨等不同密度的正常组织中,划取相同大小的感兴趣区(ROI),通过计算机自动测量各ROI的平均SUV,并在CT横断面图像的相应位置测量人体组织的平均CT值。然后将所有被测人体组织分为软组织和骨组织两组,分别比较分析各组中CTAC和CsAC平均SUV的差异,及这种差异与CT值的相关性。全部采用临床全身显像的三维重建算法来重建图像。结果模型研究结果:在不同活性时,CsAC方式均能得到稳定可靠的SUV。而CTAC方式得到的SUV随着放射性活性水平降低,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在单位活度6.253MBq/kg至4.292MBq/kg之间,即制造商推荐的标准给药活性(5.18MBq/kg体重)附近,CTAC和CsAC方式测得的SUV相同;患者研究结果:除脑组织以外的所有软组织中,CTAC的平均SUV较CsAC者低17%(t=-5.328,P=0.000),相应部位所测得的CT值为-850~68Hu[平均(-87±295)Hu],平均SUV的差异与相应的CT值呈负相关(r=-0.237,P=0.000);在骨组织中,CTAC的平均SUV较CsAC者高16%(t=7.960,P=0.000),相应部位所测得的CT值为105~550Hu[平均(334±151)Hu],平均SUV的差异与相应的CT值呈正相关(r=0.539,P=0.000)。结论①不同活性水平时,CsAC方式的SUV稳定、可靠,而CTAC方式的SUV稳定性和可靠性差;②模型模拟标准临床显像程序来测试PET/CT定量指标的稳定性具有明确的实用价值;③呼吸运动和组织衰减系数由低能向高能转换过程所带来的误差等,也是影响CTAC方式SUV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符合线路 (SPECT/CT)显像,观察良性病灶和恶性病灶18F-FDG摄取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指导合理选择FDG显像时段.方法 对160人次的(男112人次,女48人次)的262个病灶(恶性176个,良性86个)FDG肿瘤显像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人无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正常,禁食6小时以上,静脉注射18F-FDG 5.0~10.32 mCi (185~381.84 MBq),平均为(7.5±1.40) mCi (227.5 MBq)后使用多功能ECT MillenniunTMVG8 Hawkeye (SPECT/CT)进行2D图像采集.最早显像时间为66 min,最晚为399 min(其中有一部分选择的是延时显像数据).每人采集1~3个床位,每床位40cm.用CT数据进行衰减校正,使用OSEM法进行图像重建.结果 分析病灶靶/本底比值时间曲线①注药后的120~180 min,良恶性病灶的靶/本底比值差别最显著.此时为鉴别良恶性病灶的最佳显像时间.②双时相采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①注药后30 min时进行第一时相图像采集,90 min进行第二时相的图像采集.此时,良性病灶的靶/本底比值降低,恶性病灶为初始上升期.有利于良性病灶的排除.②第一时相注药后的60~120 min内进行,第2时相在注药后的120~180 min内进行,有利于鉴别恶性病灶(此时良性病灶为平台期、缓慢上升或下降期),恶性病灶为上升期.3 必要时可进行3时相显像,通过三个时间点病灶摄取值的特点,鉴别病灶的性质.理论上会提高FDG的鉴别诊断价值.结论 准确掌握不同性质病灶的FDG代谢时间曲线,利用多时相显像技术可以更好利用和提高FDG肿瘤显像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列表采集模式优化18F-FDG PET/CT采集时长的可行性.方法:共22例常规接受PET/CT检查患者入选本研究.患者按照7.4 MBq/kg的标准注射显像剂,显像仪器为西门子Biograph 64 PET/CT.选择肝脏作为靶器官,先行CT扫描,然后行180 s列表模式PET采集.通过设置不同的采集时间长度参数对原始数据重建静态图像,获得40~180 s间8个时长条件下的PET图像.选择肝脏最大层面、无病灶区域勾画直径为4 cm的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的SUVmax及SUVmean.所有统计分析使用SPSS16完成.结果:SUVmax与SUVmean均呈现出随采集时间增加而降低的变化趋势,在采集时长≥80 s的情况下,各组间SUVmax与SUVmean均无显著差异,与常规PET/CT采集获得图像亦无显著差异.结论:优化的采集时长在保证图像质量基础上显著提高了检查效率.列表模式采集能够动态反映采集时长与图像质量间的关系,可以作为确定18F-FDGPET/CT最优采集时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与CT、SPECT或PET的对比研究,探讨PET/CT诊断甲状腺癌的价值.方法收集经随访、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12例,CT检查12例,SPECT检查5例,PET检查7例,PET/CT检查12例,分别观察、记录病灶数目、位置、大小、核素分布、钙化等.结果12例共有病灶19个,CT显示病灶13个,SPECT静态显像发现病灶6个,灌注显像全部病灶血流灌注增加,PET发现放射性浓聚影9个,PET/CT见到异常高代谢区19个.结论CT图像能清晰显示病变形态、密度;核医学图像可提供病灶代谢信息;PET/CT图像可同时观察病灶解剖与功能信息,提高了定位、定性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密度口服阳性对比剂对PET/CT图像质量和标准摄取值(SUV)的影响。方法60例PET/CT显像患者,显像前常规口服浓度为2%的泛影葡胺1000ml,其中14例患者肠道内发现多处高密度残留钡剂。所有患者均同时采用CT及137Cs两种衰减校正方法,分别重建CT衰减校正(CTAC)、137Cs衰减校正(CsAC)图像。选择所有患者胃肠道内泛影葡胺充盈区、无对比剂充盈区、臀部软组织区以及14例患者高密度钡剂充盈区勾划感兴趣区(ROI)。比较各感兴趣区CTAC和CsAC的平均SUV差异,以及CTAC、CsAC的图像差异。结果在所有正常软组织区、无对比剂充盈区以及泛影葡胺充盈区,CTAC和CsAC的平均SUV无显著性差异。在高密度残留钡剂充盈区,CTAC的平均SUV明显高于CsAC(t=3.451,P=0.018),其差异与CT值成正相关(r=0.445,P=0.021)。比较所有图像,正常软组织、无对比剂充盈区、泛影葡胺充盈区CTAC和CsAC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在高密度残留钡剂充盈区,CTAC图像上可见FDG高摄取伪影,而CsAC图像为正常摄取。结论低密度口服泛影葡胺对PET/CT显像图像质量和标准摄取值无明显影响,高密度钡剂可使PET/CT的SUV明显高估,且可出现不同程度的FDG高摄取伪影。  相似文献   

6.
PET/CT目前是分子影像中高端的显像方式,具有灵敏、准确、定位精度高等特点,可以获得全身多层面的断层图像,能够了解全身整体状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提高诊断准确性的目的。本文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防护要求和PET/CT的影像检查特点,探讨如何保证普通患者在疫情期间能安全、顺利完成PET/CT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口服泛影葡胺对PET/CT图像质量和标准摄取值(SUV)的影响.方法 使用乳胶指套自制多个密封的圆柱形容器,其内分别注入不同浓度的口服泛影葡胺溶液.将其置入一圆桶模型中,在模型内注满8.13 kBq/ml 18F-脱氧葡萄糖(FDG)溶液后进行PET/CT显像,同时采用CT及137Cs两种衰减校正方法,分别重建CT衰减校正(CTAC)图像、137Cs衰减校正(CsAC)图像及无衰减校正(NOAC)图像.选择所有不同浓度的泛影葡胺充盈区勾划感兴趣区(ROI),比较各ROI CTAC和CsAC的平均SUV差异,同时比较CTAC、CsAC及NOAC的图像差异.结果 在CTAC图像中,不同密度泛影葡胺充盈区的平均SUV随着CT值的增加而增加(r=0.990, P<0.001),在CsAC图像中,其平均SUV随着CT值的增加无明显变化(r=0.015, P=0.958).在所有浓度≤4%(或CT值≤293 HU)的泛影葡胺充盈区,CTAC与CsAC之间平均SU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所有浓度≥5%(或CT值≥411 HU)的泛影葡胺充盈区,CTAC的平均SUV明显高于CsAC(P均<0.05).在CsAC及NOAC图像中,不同浓度泛影葡胺充盈区图像之间无明显差异,均表现为圆形"冷区".在CTAC图像中,当泛影葡胺浓度≥12%(或CT值≥961 HU)时,各充盈区图像出现不同程度的FDG高摄取伪影.结论 低浓度(CT值≤293 HU)口服泛影葡胺对PET/CT显像CTAC图像质量和标准摄取值无明显影响;各密度梯度泛影葡胺对CsAC图像质量和标准摄取值无明显影响;高浓度(CT值≥411 HU)口服泛影葡胺可使CTAC的SUV不同程度高估,以及出现不同程度的FDG高摄取伪影.  相似文献   

8.
18F-FDG PET/CT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价值.方法 MM患者20例,均于治疗前进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所有PET、CT及PET/CT融合图像均通过融合软件进行帧对帧对比分析.肿瘤病灶根据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多种影像学检查和临床随访结果 诊断.结果 19例18F-FDG PET/CT检出阳性病灶(95.00%),SUV为2.81±0.98(1.30~6.00), 共检出病灶303处,其中PET有222处表现为18F-FDG摄取增高(73.27%),CT检出268处灶状溶骨性改变(88.45%).PET和CT同时检出的病灶为187处(61.72%);PET检出而同机CT未检出的病灶35处(11.55%);同机CT检出而PET未检出病灶81处(26.73%).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MM的诊断及评价全身累及范围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评价双时相18F-FDG PET/CT显像肺部病灶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病灶体积和病灶糖酵解(Lesion glycolysis,LG)变化率在肺结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资料和方法:31例患者行双时相18F-FDG PET/CT显像(常规显像是在注射18F-FDG后60 min,延迟显像是在注射18F-FDG后120 min开始扫描)。男25例,女6例。年龄(57.90±13.38)岁。肺部良性病灶12例(炎症4例、肺结核8例),肺腺癌和鳞癌15例,肺转移性肿瘤4例。所有患者的数据选择SharpIR+VUE HD+TOF(Time of flight,TOF)重建PET图像。采用GE PET VCAR工具获得病灶最大SUV(SUVmax)和平均SUV(SUVav)、体积和LG的值以及变化率。结果:双时相18F-FDG PET/CT显像在炎症、肺结核、炎症+肺结核、原发肺癌和肺转移性肿瘤延迟显像中,肺部病灶SUVmax、SUVav均具有不同程度增加,SUVmax增加的程度大于SUVav;炎症SUVmax和SUVav增加程度最高为17.97%,而原发性肺癌增加程度最低为2.62%。但是病灶的体积和LG却是既有增高也有降低。肺结核组患者的体积降低最明显,为-35.4%,原发性肺癌LG降低最明显,为-19.00%。结论:采用双时相18F-FDG PET/CT显像,病灶SUVmax和SUVav变化率并不能鉴别肺部病灶的良恶性,病灶体积和LG变化率有潜力提高对肺结节诊断的准确性,以实现对肺癌早期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PECT/CT符合线路18F-FDG显像在食管癌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例食管癌患者行SPECT/CT符合线路18F-FDC显像,患者禁食6 h以上,肘静脉注射18F-FDG 185~296 MBq.静注60 min后开始发射和X线CT透射扫描,然后进行符合线路PET连续采集30 min.图像经X线衰减校正和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COSEM)叠代重建后,得到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三维断层图像及CT与FDG SPECT的融合图像.结果19例患者的18F-FDG SEPCT显像图均显示食管部位有异常放射性浓聚灶,经病理证实,19处食管浓聚灶均为食管癌原发病灶.其中5例为单发病灶,其余14例并有他部位共27个浓聚灶,经病理证实为远处转移病灶.19例食管原发病灶摄取比值(L/B)为5.6±2.3,转移灶摄取比值(L/B)为3.1±1.7.与19例18F-FDG SPECT显像前CT检查结果比较,18F-FDG SPECT共检出食管部位恶性病灶19例,检出率为100%,而CT仅检出13例,检出率为68.4%.19例确诊有其他部位转移者为14例,18F-FDG SPECT检出14例,检出率为100%,而18F-FDG SPECT显像前CT检查仅检出6例,检出率为42.9%.15例手术治疗者18F-FDG SPECT分期与临床病理分期一致,而常规检查对食管癌临床分期高估2例,低估7例,18F-F1DG SPECT显像改变了这9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结论18F-FDG SPECT显像具有价廉、简便、快速、无创、灵敏的优点,对于食管癌的诊断、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分期、肿瘤复发与瘢痕的鉴别、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过程计划和质量控制来保证分析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利用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来证实常规检验符合规定性能准则的方法。方法 室间质量评价准则是分析的“总误差”要求 ,需要将其转化为提供规定分析质量保证水平所必须的允许不精密度、允许不准确度和质量控制 (质控规则和质控测定值个数 )的操作过程规范。结果通过把具有规定概率的统计质量控制应用于检测过程 ,常规检验将取得期望的质量要求。结论 分析质量保证检验的这种应用是通过过程计划和质量控制来保证检验质量的一种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选择CellDyn1700血液分析仪质控规则。方法根据CellDyn1700血液分析仪所做的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确定仪器的不精密度(CV)和不准确度(bias),根据公式:ΔSec=[(Tea-|bias|)/s]-1.65计算出临界系统误差,然后参考王治国等人制作的单规则固定限和多规则质控选择及设计表格,选定合适的质控规则和控制测定值个数(n)。结果CellDyn1700血液分析仪测定血细胞时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选择1-2.5s规则(n=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选择1-2s规则(n=1),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选择Westgard多规则13s/22s/R/4(n=2)。结论试验测定项目不同,测定值个数不同,选择的质控规则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与台湾4家医院检验科和1家能力验证组织的交流,了解台湾实验室品质管理的方法,对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改进和实验室认可的推动提供指导。台湾实验室品质管理可归纳为3种模式:第一种是基于信息化的无缝式管理模式,即通过信息化功能将品质管理的要求嵌入实验室每一工作环节,可操作性极强,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第二种是基于关键岗位责任制的管理模式,采用应聘上岗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工作,通过层层管控,传帮带教,提高品质管理的参与率;第三种是基于绩效考核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到位的政府管控加上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基础上,运用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推动实验室的良性发展。台湾医院检验科以科学化、人性化的方法改进品质管理,使得实验室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中,不断提升检验品质,满足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15.
品质圈活动是确保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和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对品质圈活动的概念、内涵、实施以及在护理工作中的实践应用做一综述,旨在帮助护理工作人员认识实施品质圈活动的意义,为护理管理者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品质圈活动是确保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和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对品质圈活动的概念、内涵、实施以及在护理工作中的实践应用做一综述,旨在帮助护理工作人员认识实施品质圈活动的意义,为护理管理者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品质圈活动是确保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和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对品质圈活动的概念、内涵、实施以及在护理工作中的实践应用做一综述,旨在帮助护理工作人员认识实施品质圈活动的意义,为护理管理者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适用于肿瘤专科的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为肿瘤护理质量监测及管理提供标准的、可量化的客观依据。方法:在文献回顾的前提下,借鉴国内外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构建方法,运用专家会议法、德尔菲专家两轮函询确定指标的关键内容和科学测量方法。结果:初步构建了三项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化疗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及疼痛评估正确率。专家权威系数大于0.80,各指标变异系数小于0.3,结果可信。结论:肿瘤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是一套与肿瘤护理实践密切相关的、质量评价特异性高的、注重患者结局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有利于肿瘤护理质量的管理和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精神科病房开展以"促进精神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分析影响科室护理质量的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对精神科的护理质量进行持续改进,比较品管圈实施前后护理质量相关指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3.66%下降至0.93%,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由1.43%下降0.31%,住院患者冲动发生率由4.78%下降至2.64%,住院患者保护约束率由8.28%下降至5.13%,护士服务综合满意度由90.56%升至97.78%,护士对腕带识别依从率82.78%提高到98.89%,与实施护理措施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是精神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品质圈活动是确保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和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对品质圈活动的概念、内涵、实施以及在护理工作中的实践应用做一综述,旨在帮助护理工作人员认识实施品质圈活动的意义,为护理管理者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