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与阴性患者消化道溃疡检出率。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HBV感染患者2932例,其中2660例HBsAg阴性患者作为阴性组,272例HBsAg阳性患者作为阳性组,比较两组患者消化道溃疡检出情况以及幽门螺杆菌(HP)检出情况。结果 阳性组患者检出消化道溃疡62例(检出率22.79%),其中胃溃疡18例、十二指肠溃疡30例、复合溃疡14例,阴性组患者检出消化道溃疡294例,其中胃溃疡71例、十二指肠溃疡176例、复合溃疡47例,阳性组患者消化道溃疡检出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患者男性检出消化道溃疡41例(检出率28.28%)、女性检出消化道溃疡21例(检出率16.54%),男性消化道溃疡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阴性组男性检出消化道溃疡156例(检出率11.41%)、女性检出消化道溃疡138例(检出率10.67%),阴性组不同性别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患者HP检出196例(检出率72.06%)、阴性组患者HP检出1545例(检出率58.08%),两组HP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阳性患者其消化道溃疡、HP感染的检出率显著高于HBsAg阴性者,且消化道溃疡以十二指肠溃疡检出率最高,HBsAg阳性患者男性消化道溃疡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表明乙肝病毒感染与消化道溃疡之间具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危险因素 ,为本病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胃镜诊断方法 ,检出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患者 ,通过观察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烟酒嗜好、发病季节等因素 ,从中发现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患者中 ,十二指肠溃疡检出率 (36 / 5 3,6 7.9% )高于胃溃疡 ,年龄分布以 2 3- 4 0岁、4 1- 6 0岁两个年龄段为高发 ,占总数的 88.6 6 % ,并且以汉族、有吸烟嗜好的男性高发 ,主要分布于春秋两季 ,占总数的 6 0 .36 % ,且与HP感染 (感染率 97.14 % )明显相关。结论 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危险因素为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青壮年、老年汉族男性 ,有吸烟嗜好者 ,分布于春秋寒冷季节 ,HP感染  相似文献   

3.
吴泽生 《中外医疗》2014,(10):52+54-52,5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方法经胃镜钳取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溃疡病人的溃疡组织,并经快速尿素酶法对溃疡组织之中所包含的幽门螺杆菌进行检测。结果比较不同年龄段的病人显现Hp感染阳性的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十二指肠溃疡者与胃溃疡者Hp感染阳性的几率,明显十二指肠溃疡病者比胃溃疡病者高, 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两者间的相关性很显著。  相似文献   

4.
玉林市二十年女性消化性溃疡19567例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玉林市县(市)以上综合医院19567例女性消化性溃疡患的年龄、溃疡部位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为9.03%,胃溃疡占17.3%,十二指肠溃疡占67.9%,复合性溃疡占14.8%,以21-50岁年龄段多见;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十二指肠溃疡及复合性溃疡为重。结论:女性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明显的年龄特点,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内镜检查是诊断女性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消化性溃疡发病特点,分析溃疡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情况的差异.方法 对我院10年胃镜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消化性溃疡8592例,其中十二指肠溃疡6875例,胃溃疡1121例,复合性溃疡596例,三者的检出率分别为12.72%、2.07%和1.10%,十二指肠溃疡明显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为6.13:1.季节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的检出率在秋冬之交高于春冬之交,十二指肠溃疡的检出率在春冬季高于夏秋季,复合性溃疡在冬季高发,秋季最低.胃溃疡好发于胃窦,其次是胃角;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好发部位依次为前壁、 大弯、 小弯、 后壁.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和复合性溃疡的高发年龄段为30~39岁、40~49岁和40~59岁.结论 十二指肠溃疡明显多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的检出率在秋冬之交高于春冬之交.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在性别、年龄、 季节等方面上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消化性溃疡12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春松 《华夏医学》2004,17(2):177-178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3年来消化性溃疡125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25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其并发症和HP检出率明显高于胃溃疡。其次年龄、季节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结论:气候多变、季节变换注意预防可能减少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消化性溃疡HP检出率高对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PU)及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和组织H-E染色法对119例PU病人进行HP感染检测,其中男性96例、女性23例,以上二种方法测定结果均阳性定为HP感染。然后将这些病例按年龄分为三组,即青年组33例,中年组78例和老年组8例。结果:HP总感染率:胃溃疡78.6%,十二指肠球溃疡63.6%,幽门管溃疡66.7%及复合溃疡62.5%,该结果与以前报道相同。各种溃疡的HP感染率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及男、女性别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HP感染与PU关系密切,与性别无关,并不与年龄成正比上升。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消化性溃疡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获取我省国人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特征资料。方法:采用同时性、前瞻性调查,自1997年1月至1997年12月止收集新确诊的溃疡病例,记录性别、年龄、职业、溃疡病灶的部位、大小、数量及是否合并HP感染等。结果:共调查1198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消化性溃疡的年发病率根据标准化人口统计估计为0.084%,男女患病比为3.6:1,从业人员中以管理人员发病率最高,达0.40%,高峰年龄组为30-49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与胃溃疡的发病比为1.9:1,溃疡大小以<10mm居多,占80%以上,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好发部位分别是小弯和前壁。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阳性率为73.8%。结论:消化性溃疡是我省的一种多发疾病,其年发病率估计为0.084%,此病好发于壮年,男性居多,管理人员中发病率最高;我省男性多吸烟是导致男性溃疡多发的主要因素;HP阳性占消化性溃疡的比例数以前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张新红 《中国医疗前沿》2012,(12):65+36-65,36
目的 比较胃、十二指肠溃疡在胃镜下的发病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 年间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病例.结果 共检出消化性溃疡628 例,检出率为23.99%,十二指肠溃疡388 例,占消化性溃疡病例数的61.78%,胃溃疡190 例,占消化性溃疡病例数的30.25%,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两者之比为2.04:1.结论 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胃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为球部前壁和大弯,胃溃疡的好发部位为胃角及胃窦;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的高峰年龄为18-30 岁,胃溃疡的发病高峰年龄为51-60 岁,前者发病年龄段多为青壮年,后者多为中老年.  相似文献   

10.
52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中356例(67.42%)胃粘膜检出幽门螺杆菌(HP)。男女性感染率无差异(P>0.0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中20~29岁检出率最高(83.6%),胃溃疡患者中30~39岁检出率最高(85.8%,P<0.05)。幽门管溃疡HP检出率高于复合性溃疡及胃角、十二指肠球部、胃窦和胃体溃疡(P<0.05)。溃疡活动期HP检出率明显高于愈合期及瘢痕期(P<0.01)。提示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各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胃部活组织病理检查以及 HP检测,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种、患病年龄、性别与 Hp感染的关系。【结果】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阴性患者的发病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805,P <0.05);HP阳性的胃溃疡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94,P<0.05);H P阳性的男性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H P阳性的女性患者(χ2=18.330,P <0.05);HP阳性的中龄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阳性的低龄组患者以及高龄组患者(χ2=15.240,P <0.05;χ2=33.374,P<0.05);HP阳性的低龄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阳性的高龄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591,P<0.05)。【结论】H p感染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不同的性别及年龄的患者 Hp感染率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慢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水平结合有无幽门螺杆菌(HP)现症感染,探讨其变化的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对符合条件的慢性胃炎31例、胃溃疡30例、胃癌27例患者同时进行电子胃镜、^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和血清CRP浓度的检测。结果:胃溃疡组血清CRP浓度水平(9.24mg/L)高于慢性胃炎组血清CRP水平(2.8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CRP水平(35.19mg/L)高于慢性胃炎组及胃溃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胃炎组与胃癌组HP检出率比较及胃溃疡组与胃癌组HP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5)。慢性胃炎组HP阳性血清中的CRP略高于HP阴性血清,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HP阳性血清中的CRP高于HP阴性血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HP阳性血清中的CRP略高于HP阴性血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CRP及HP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胃癌早期诊断的信息,而且还有助于对良恶性胃疾患的鉴别诊断;胃溃疡组CRP水平与有无HP现症感染有关,慢性胃炎组和胃癌组CRP水平与HP现症感染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06~2012-06间收治的114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7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雷尼替丁、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7%,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HP检查转阴率为89.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3.7%,HP转阴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临床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T2DM)并消化性溃疡(PU)的临床特点、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及根除HP治疗效果。方法 T2DM并PU5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为随机选择与观察组同期内非糖尿病经胃镜检出的PU患者62例,2组均按常规进行胃镜检查和HP感染检测,分析2组的临床特点、溃疡部位、HP阳性率,HP阳性者采用奥美拉唑20mgbid,阿莫西林1000mgbid,甲硝唑400mgbid一周疗法,停用抗菌素后4周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计算其根除率,比较2组差异。结果 2组在节律性疼痛症状,胃溃疡的检出有显著差异性(P〈0.05),2组HP感染率无显著差异性(P〉0.05),T2DM并PU的HP根除率为61.5%(24/39),显著低于对照组根除率88.0%(44/50)(P〈0.05)。结论 2组临床症状、溃疡发生部位有所不同,而HP感染率却无差异;T2DM组的PU患者三联根除HP治疗的根除率低于非糖尿病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疗程的泮托拉唑、可莫西林、克拉霉素的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7日、10日、14日治疗三组.均采用泮托拉唑40 mg,阿莫西林1.0,克拉霉素0.5标准三联方案,每天服药两次.治疗后满4周,观察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情况、溃疡愈合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 有114例患者完成全部治疗方案.在HP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方面,按意图治疗分析(ITT)和符合方案集分析(PP).HP根除率:10日组和14日组显著高于7日组(89.7%,94.6%,71.1%,P<0.05),而10日组和14日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愈合率: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7日组和10日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14日组(5.3%,5.1%,24.3%,P<0.05);7日组和10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日疗法可作为本地区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较为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16.
龚建荣 《当代医学》2014,(17):71-72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生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方法通过碳14试验检查,对组一(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消化性溃疡者)、组二(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者)发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情况加以比较分析。结果组一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率为70.73%;组二患者检测的阳性率为24.39%。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胃溃疡没有明显相关性,但与慢性乙型肝炎十二指肠溃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CG)和消化性溃疡(PU)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将有上腹隐痛、饱胀不适、反酸、嗳气等上消化道症状,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252例、消化性溃疡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无消化系统症状,正常体检做胃镜检查者102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分别在病变部位、溃疡周围及胃窦部处取活组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确定活动期。经改良Giemsa染色查Hp。结果 CG及PU患者Hp感染总检出率(61.5%)与对照组Hp总检出率(26.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活动期消化性溃疡Hp检出率(94.0%)高于非活动期消化性溃疡(38.5%),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G和PU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促胃液素在胃癌及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浆中含量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内镜及活检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CSG)40例,十二指肠溃疡(DU)40例,胃溃疡(GU)40例,胃癌(GC)40例,用放免法同期进行血中促胃液素水平测定。结果胃癌患者空腹血浆中促胃液素的含量(157.6±50.3)pg/mL,明显高于DU(87.2±19.6)pg/mL,GU(90.3±22.8)pg/mL及CSG(72.3±21.5)pg/mL,组(P〈0.05)。同时也发现促胃液素在DU及GU组的含量亦明显高于CSG组(P〈0.05)。结论促胃液素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并与溃疡的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9.
郑盛 《西部医学》2013,(10):1513-1515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收治并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864例,其中老年组420例,非老年组4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原因及胃癌发生率。结果老年组患者呕血率与伴随疾病率均高于非老年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发病原因来看,无论是老年组还是非老年组,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均为消化性溃疡,其中老年组患者以胃溃疡多见,而非老年组中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中胃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而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率低于非老年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以十二指肠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多见;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以胃溃疡和胃癌多见,同时伴有较多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序贯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HP感染性胃溃疡患者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序贯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三联疗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HP根除率为96.6%(57/59),溃疡面直径为(1.29±0.48)mm,临床总有效率为94.9%(56/59),对照组HP根除率为78.9%(30/38),溃疡面直径为(3.62±0.57)mm,临床总有效率为84.2%(32/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周,观察组HP再感染率、临床症状积分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疗法能显著提高HP感染根除率和临床疗效,对预防HP再感染和溃疡复发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