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危信号,预示着卒中风险显著增高,尤其是在7 d内.对TIA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和分层十分重要.根据TIA患者的卒中危险因素制定了多种简易预测量表,例如加利福尼亚量表、ABCD量表、ABCD2量表等.其中以ABCD评分最为常用,但随着其应用越来越普遍,该量表的缺陷也日益显现.近年来,为了提高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继推出了ABCD评分的衍生量表.文章就ABCD评分及其衍生的量表在TIA患者卒中风险预测应用中的发展演变、内容和预测价值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ABCD~3-I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82例,分别采用ABCD2、ABCD3、ABCD3-I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其中ABCD3-I危险分层分为低危40例,中危74例,高危68例,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ABCD3与ABCD3-I评分法预测TIA后7d内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5、0.713、0.831。TIA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27例(14.8%)。ABCD3-I评分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0、6.8%、32.4%,中危和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患者,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3-I评分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r=0.486,P<0.01)。除年龄因素外,ABCD3-I评分法中各个评分项目对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均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 ABCD3-I评分法能更有效地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指导TIA危险分层评价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弥散加权成像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0d内卒中的预测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脑梗死尤其是多发脑梗死会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及轻度卒中患者卒中复发风险升高,因此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脑梗死类型有助于更有效地预测TIA患者卒中发生风险。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7年5月南京鼓楼医院高淳分院收治的TIA患者481例,后因影像学检查结果不完整、失访排除51例,最终共纳入430例。根据TIA后90 d内卒中发生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非卒中组(n=325)和卒中组(n=105),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ABCD2评分、ABCD3-I评分、梗死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率≥50%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以评估ABCD2评分、ABCD3-Ⅰ评分、DWI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1)两组患者男性比例,有卒中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者所占比例及血脂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及有高血压病史、ABCD2评分≥4分、ABCD3-Ⅰ评分≥7分、颈动脉狭窄率≥50%者所占比例,梗死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HR=2.132,95%CI(1.354,3.391)〕、ABCD2评分≥4分〔HR=2.365,95%CI(1.608,3.456)〕、ABCD3-Ⅰ评分≥7分〔HR=3.210,95%CI(1.125,3.774)〕、颈动脉狭窄率≥50%〔HR=2.369,95%CI(1.880,3.691)〕、多发脑梗死〔HR=2.441,95%CI(1.620,5.117)〕是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ROC曲线显示,ABCD2评分、ABCD3-I评分、ABCD2评分联合DWI预测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1〔95%CI(0.625,0.676)〕、0.724〔95%CI(0.700,0.748)〕、0.765〔95%CI(0.741,0.787)〕;DWI联合ABCD2评分预测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AUC大于ABCD2评分、ABCD3-Ⅰ评分(P<0.01)。结论TIA患者90 d内卒中发生率较高,为24.4%(105/430),而DWI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显著增高,近期的资料显示,4%~20%TIA患者会在90d内发生卒中,其中约有一半的卒中发生在TIA后2d内。建立有效模型预测TIA后早期卒中风险,不仅符合临床实践的需要,也能为如何经济有效管理TIA患者提供依据。目前,对TIA后早期卒中风险预测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对已建立的ABCD评分和ABCD^2评分模型的有效性验证和对其改良上,现就其研究现状作一评价。 相似文献
5.
6.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9)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脑卒中复发风险的价值。方法选择162例TIA患者,分别用ABCD2、ABCD3-I和Essen卒中风险分层量表(ESRS)评分进行危险分层,ABCD3-I评分中,低危24例、中危97例、高危41例,发病7d、随访90d观察脑卒中复发情况,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3种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发病7d有13例(8.0%)患者脑卒中复发;90d随访有26例(16.0%)脑卒中复发。ABCD3-I评分中,与低危患者比较,中危和高危患者随访90d脑卒中复发率明显升高(14.4%vs 0,P=0.037,29.3%vs 0,P=0.002,)。ABCD3-I评分预测发病7d脑卒中复发的AUC为0.73(95%CI:0.62~0.82),随访90d脑卒中复发的AUC为0.71(95%CI:0.60~0.79),高于ABCD2、ESRS评分预测发病7d、随访90d脑卒中复发风险的AUC。结论 ABCD3-I评分预测TIA后早期脑卒中复发风险的价值优于ABCD2和ESRS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继发脑梗死患者71例(A组),根据ABCD2评分法将患者分成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三组,观察1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比较高、中、低危组继发脑梗死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ES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另择脑梗死1周前无TIA者80例(B组),比较两组MES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结果ABCIY2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95%CI)为0.701。高、中、低危组之间的MES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标准是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该评分的高低可能与缺血耐受无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ABCD3-Ⅰ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IS)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TIA患者110例,根据TIA发作后7 d内结局分为7 d内IS组20例和7 d内无IS组90例,根据TIA发作后30 d内结局分为30 d内IS组31例和30 d内无IS组79例。ABCD3-Ⅰ评分低危患者15例,中危患者49例,高危患者46例。记录所有患者TIA发作时的ABCD3-Ⅰ评分及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数(RI)。比较不同等级ABCD3-Ⅰ评分患者IS发生率;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结果 ABCD3-Ⅰ评分低、中、高危患者7、30 d内I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7 d内IS组高血压、RI及ABCD3-Ⅰ评分明显高于7 d内无IS组,PSV、EDV明显低于7 d内无IS组(P<0.05,P<0.01)。30 d内IS组高血压、RI及ABCD3-Ⅰ评分明显高...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短期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很高.对TIA的近期卒中风险做出预测,快速筛选高危患者,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文章对目前TIA后近期卒中风险预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李宏建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7,15(2):124-124
美国加州大学神经内科的Johnston等对现有的2种相似的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风险的评分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得出和验证了一种改进的预测2d卒中风险的统一评分来通知紧急处理。 相似文献
11.
部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可能会进展为缺血性卒中,部分患者因合并心血管病而死亡.近年来的研究显示,ABCD2量表在TIA预后评估中有着重要价值.文章概述了ABCD2量表的来源和应用,重点阐述了该量表在TIA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ABCD2评分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98例TIA患者(TIA组)和6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LPA水平,TIA组按ABCD2评分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比较三组间治疗前后血浆LPA水平及1个月内发作次数。结果 TIA组血浆L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高、中、低危组间治疗前后血浆LPA水平及发作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BCD2评分与血浆LPA水平密切相关,联合二者更有助于TIA的指导治疗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0例TIA患者的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了解TIA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血管狭窄程度及其他病变。结果 30例TIA患者中20例(66.7%)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7例(21.0%)为颈内动脉狭窄,4例(13.3%)为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6.7%)为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6.67%)颈内动脉并椎动脉狭窄,5例(16.7%)椎动脉狭窄;1例(3.3%)烟雾病;2例(6.7%)血管痉挛;7例(23.3%)血管造影阴性。应用支架治疗椎动脉、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效果良好。结论 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病变能准确的评估,对明确TIA的病因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小卒中早期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48例TIA或小卒中患者的入院资料,随访发病后7、30及90 d脑梗死发生率/复发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TIA/小卒中随访期间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TIA/小卒中患者7、30及90 d内新发脑梗死率分别为26.3%、30.1%、36.8%;直线回归分析显示ABCD2-DI评分与TIA/小卒中早期新发脑梗死呈正相关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TIA/小卒中患者7、30及90 d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ABCD2-DI评分(OR值分别为2.23、3.03、5.24,P均0.05);糖化血红蛋白(OR值分别为1.71、2.56、3.44,P均0.05);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OR值分别为0.42、0.39、0.26,P均0.01);高敏CRP与7 d内新发脑梗死的OR值为1.58,P0.05。结论 ABCD2-DI评分、高敏CRP、糖化血红蛋白是TIA/小卒中患者早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能是TIA/小卒中早期进展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应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估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20例,依据是否发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32例和非脑梗死组88例,采用ABCD2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分为低危组(0~3分,38例)、中危组(4~5分,71例)和高危组(6~7分,11例),观察患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2.6%、32.4%和72.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脑梗死组比较,脑梗死组年龄≥60岁、入院时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出现肢体无力、脑缺血症状持续时间≥10 min、有糖尿病史患者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预测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预后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TIA患者64例,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7 d脑梗死组16例、30 d脑梗死组9例和无脑梗死组39例,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和影像检查,分析影响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脑梗死组比较,7 d脑梗死组和30 d脑梗死组患者的ABCD2评分明显增高,颈内动脉狭窄或软斑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弥散加权成像阳性合并大血管狭窄或软斑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后短期脑梗死的发生与ABCD2评分、弥散加权成像阳性及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就诊时间延迟也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BCD2评分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椎基底动脉主干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行脑血管造影的后循环TLA患者,对其ABCD2评分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后循环TIA患者108例.不同ABCD2评分的后循环TIA患者椎基底动脉主干血管狭窄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5),总体狭窄程度随着ABCD2评分的增高而增高(P =0.000).在校正其他血管危险因素后,ABCD2评分对后循环是否存在狭窄[优势比(odds ratio,OR)1.77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34~2.542;P =0.002]及是否存在中至重度狭窄(OR2.083,95% CI1.336 ~3.176;P =0.001)均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3(95% CI0.586~0.800)和0.755(95% CI0.661~0.849).当ABCD2评分≥3分时,预测后循环狭窄的敏感性为62.6%(95% CI 53.4%~71.7%),特异性为70.6%(95% CI62.0% ~79.1%),预测后循环狭窄程度>50%的敏感性为78.7%(95% CI 70.9%~86.4%),特异性为67.5% (95% CI 58.7% ~76.3%).结论 在后循环TIA患者中,椎基底动脉主干血管狭窄程度随着ABCD2评分的增高而增高.ABCD2评分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后循环主干血管是否存在狭窄及是否存在中至重度狭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