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特点,探讨DTI在不同时期对脑梗死患者诊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40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和40名健康志愿者行MR I检查,包括T1、T2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及DTI,重建部分各向异性(FA)图,对梗死区、健侧相应部位及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进行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测量。结果①DTI显示的梗死灶范围较常规MR I成像更加准确、清晰。②脑梗死组患者梗死区及梗死同侧内囊后肢、大脑脚、皮质脊髓束的FA值分别为0.12±0.01、0.29±0.03、0.36±0.12及0.35±0.04,低于对侧相应部位的0.35±0.08、0.50±0.13、0.53±0.14、0.56±0.07,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脑梗死患者健侧ADC、FA值与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脑梗死后脑组织FA值、ADC值随梗死时间呈一定规律性变化,在超早期患侧FA值较对侧无一致性变化,可轻度升高或轻度降低,随后(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降低;患侧ADC值随梗死时间延长呈明显减低、逐渐恢复正常、继而又升高的规律。结论DTI检查有助于明确脑梗死是否累及白质纤维束,ADC值与FA值联合能更精确对脑梗死进行临床分期和定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估老年脑梗死病人运动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东莞东华医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病人60例,作为脑梗死组,所有病人均进行3个月的康复训练,分别在训练前、训练后接受DTI检查,获得患侧感兴趣区的部分各项异性值(FA)。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体检者60名作为对照组,于体检当日行DTI检查,获得FA值。比较两组感兴趣区域的FA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FA值对脑梗死病灶的预测价值。根据脑梗死病人病灶与皮质脊髓束(CST)关系分成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比较3组康复训练后的感兴趣区FA值,利用Fug-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评估病人康复训练后的运动功能,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FA值与FM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内囊后肢前部、大脑脚的FA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提示内囊后肢前部FA值、大脑脚FA值预测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9、0.669。Ⅰ级组内囊后肢前部、大脑脚的FA值及FM评分高于Ⅱ级组、Ⅲ级组,且Ⅱ级组高于Ⅲ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提示内囊后肢前部、大脑脚的FA值与FM评分呈正相关(r=0.476,P0.05;r=0.680,P0.05)。结论 DTI技术的应用能明确老年脑梗死病人患侧感兴趣区的FA值,对评估病情有重要作用,且FA值与FM评分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老年超急性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侧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临床完整资料,将发病时间<6 h的患者纳入超急性组(n=23),另将发病时间在6~72 h的患者纳入急性组(n=37)。所有患者接受磁共振(MR)检查,分析DTI影像学特征及序列异性指数(FA)、容积比各向异性(VRA)、衰减指数(Exat)及平均弥散系数(DCavg)相关参数值,并选取病灶及近病灶边缘脑组织(BTCI)和对称位置正常脑组织感兴趣区域(ROI)比较相关参数,分析超急性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DTI特征。结果急性组DTI DCavg、FA均可清晰观察到纤维束损伤;而超急性组DTI仅在DCavg中观察到纤维束损伤,FA未见明显改变;超急性组DTI FA及VRA肉眼未观察到变化,而急性组病灶信号呈降低趋势;超急性组病灶区信号降低,急性组DCavg和Exat显示病灶信号升高。急性组病灶ROI的FA、VRA、DCavg均明显低于与病灶对应对侧ROI,Exat明显高于与病灶对应的对侧ROI(均P<0.01);超急性组病灶ROI的FA、VRA与对应的对侧R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急性组病灶ROI的DCavg明显低于与病灶对应对侧ROI,Exat明显高于与病灶对应的对侧ROI(均P<0.05);急性组BTCI ROI的FA、VRA、DCavg、Exat、与BTCI对应对侧RO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急性组BTCI ROI的VRA与BTCI对应对侧R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急性组BTCI ROI的FA、Exat明显高于与BTCI对应对侧ROI,DCavg明显低于与BTCI对应对侧RO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临床中可根据DTI中FA、VRA、Exat及DCavg参数综合诊断及鉴定老年超急性及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联合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定法评价经针刺治疗的基底核区脑出血(basal nuclei cerebral hemorrhage,BNCH)术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研究;探究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治疗BNCH术后患者运动功能的预后规律和治疗价值。方法临床实践中筛选出具有手术指征的BNCH患者40例,均行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术后2周随机分成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常规康复治疗,针刺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应用DTI检查取得双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各项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应用r FA值(患侧FA值/健侧FA值)来反应基底核CST的推移、破坏和恢复情况,并于相应时段用MAS法评估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改善明显。康复治疗前,两组r FA值和患侧M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康复治疗后,两组r FA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但针刺组r FA值(0. 44±0. 10)高于对照组r FA值(0. 39±0. 11)(P0. 05),针刺组△r FA值(0. 04)低于对照组(0. 07)(P 0. 05),说明针刺组可以保留相对更多的CST条目数;且针刺组患侧MAS评分(31. 31±10. 25)分高于对照组患侧MAS评分(27. 42±7. 31)分(P 0. 05),说明针刺组康复治疗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BNCH术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较单纯常规康复治疗更具意义,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老年脑梗死Wallerian变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老年超急性期或急性期脑梗死Wallerian变性患者89例,全部患者均施行常规MRI、DTI检查,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超急性期组(超急性期脑梗死,36例)与急性期组(急性期脑梗死,53例),比较两组患者DTI各参数的差异。结果全部患者病灶Exat值较对侧增高,DCavg值较对侧降低,急性期组Wallerian变性患者病灶VRA值、FA值较对侧降低(P0.05),超急性期组Wallerian变性患者BTCI ROI Exat值、VRA值与FA值较对侧明显增高,DCavg值较对侧明显降低(P0.05)。与超急性期组比较,急性期组BTCI ROI Exat值、VRA值、FA值明显增高,DCavg值明显降低,DCavg、VRA、FA相对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磁共振DTI各参数在老年超急性与急性脑梗死中存在特定的变化规律,其在磁共振DTI在老年脑梗死Wallerian变性中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双侧肢体与电针患侧肢体治疗脑梗死偏瘫临床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以指导临床康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电针患侧肢体组,B组为电针双侧肢体组。两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及患侧肢体康复治疗,发病3d左右病情稳定不再进展后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分别予以记录简式Fugl-Meyer评定值(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值(MBI)以及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值。电针一个疗程10d后再次记录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FMA,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FMA差值,两组疗效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BI,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BI差值、血清NSE浓度,两组治疗后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双侧肢体组较电针患侧肢体组对患侧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更明显。电针双侧肢体组较电针患侧肢体组治疗后血清NSE浓度低。脑梗死偏瘫在临床电针治疗中,对健侧肢体治疗很重要,电针双侧肢体较传统的电针患侧肢体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Loko Help下肢机器人配合常规康复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1∶1)对照研究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在3个月以内的5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均符合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基底节区脑梗死,初次发病或既往有发作但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年龄在35~75岁,意识清楚,可服从指导,无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治疗组在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做德国进口的Loko Help下肢机器人的训练,对照组只应用常规康复方法进行训练,训练4周后对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训练4周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24.65±6.58 vs.10.26±2.47)、Berg平衡量表评分(35.16±8.67 vs.7.26±3.46)、Barthel指数评分(74.85±8.65 vs.23.16±7.3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训练后对照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15.68±4.79 vs.9.56±2.08)、Berg平衡量表评分(21.78±10.43 vs.8.07±3.75)、Barthel指数评分(60.34±13.78 vs.20.36±9.23)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周后治疗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oko Help下肢机器人的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两组持续4 w。比较两组康复前后平衡功能、上肢肢体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结果观察组康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51.22±5.3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3.76±5.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2,P0.05)。观察组康复后简易上肢功能(STEF)评分[(72.31±4.87)分]和Fugl-Meyer(FMA)评分[(51.27±5.1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8.72±7.29)分和(39.27±4.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0、9.724,均P0.05)。观察组康复后手指主动活动范围(AROM)[(19.32±2.56)°]、最大屈曲角度[(53.17±5.98)°]和最大伸展角度[(38.65±4.97)°]明显高于对照组[(13.09±3.25)°]、[(41.36±7.91)°]和[(27.62±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48、6.523、7.596,均P0.05)。观察组康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70.28±5.4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7.83±6.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0,P0.05)。结论虚拟现实康复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和上肢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脑胶质瘤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58例,术前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DTI检查,感兴趣区(ROI)选择瘤周水肿区、肿瘤实质区、脑脊液和正常大脑白质区,测量其FA值和ADC值,比较不同病理级别脑胶质瘤FA值和ADC值的差异。结果高级别组肿瘤实质区FA值和ADC值、Ki-67标记指数依次为(0.198±0.034)、(1 013.17±163.42)×10~(-6) mm~2/s和(12.81±3.49)%,与低级别组的(0.142±0.027)、(1 442.34±195.78)×10~(-6) mm~2/s和(1.82±1.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ROI的FA值、ADC值整体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大脑白质、瘤周水肿区FA值高于脑脊液区,而ADC值低于脑脊液区(P<0.05),正常大脑白质、瘤周水肿区和肿瘤实质区FA值、ADC值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实质区FA值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呈正相关(r=0.586,P=0.032),Ki-67标记指数与WHO分级呈正相关(r=0.793,P=0.005),FA值与Ki-67标记指数呈正相关(r=0.647,P=0.026)。结论 DTI检查的FA值对评估肿瘤细胞恶性程度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为该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康复治疗介入时机与脑梗死后偏瘫病人康复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脑梗死后偏瘫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并根据康复治疗介入时机将病人分为早期介入组(于常规治疗后14 d内开始康复治疗)和晚期介入组(于常规治疗后30 d后开始康复治疗),各52例。于康复治疗前和康复治疗后2周、4周和6周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对病人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采用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的FMA评分、NIHSS评分和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和6周,早期介入组病人NIHSS评分和MBI评分显著优于晚期介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6周FMA评分与晚期介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后偏瘫病人进行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增强病人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能力,提高脑梗死后偏瘫病人的预后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急性卒中患者脑白质病灶的定位、定量评估价值。方法连续纳入100例卒中急性期的患者,根据急性期患肢的肌力分为:无瘫痪组(肌力Ⅴ级)21例,轻度瘫痪组(肌力Ⅲ~Ⅳ级)40例,重度瘫痪组(肌力0~Ⅱ级)39例。入院3d内对患者行头部MRI或CT、DTI和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检查,明确病灶分布。并在DTI各向异性(FA)弥散图上取FA值。对3组中病灶位于基底核区的病例,进行病灶容积计算。对患者在急性期(发病3d内)和4周末进行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评定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①3组病灶部位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92,P〈0.001),无瘫痪组主要为放射冠区的病变(85.7%,18/21),轻度瘫痪组主要为基底核区病变(65.0%,26/40),仅重度瘫痪组存在脑干区病灶(15.4%,6/39)。②3组患侧与健侧相应区域FA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重度瘫痪组的内囊后肢和放射冠区患侧与健侧FA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病灶同位于基底核区的轻度瘫痪组患者与重度瘫痪者组患者受损的皮质脊髓束(CST)FA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对轻度瘫痪组中9例局部受损CST的FA值与重度瘫痪组患侧CST的F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轻度瘫痪组40例患者肌力FMMS评分,急性期为(85±5),4周末为(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瘫痪组39例急性期FMMS评分为(54±11),4周末为(57±1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将轻度瘫痪组局部受损CST的FA值与发病时肌力进行相关性检验,rs=0.065,P=0.8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重度瘫痪组受损CST的FA值与发病时肌力进行相关性检验,rs=0.008,P=0.972,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够对卒中急性期患者的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并对白质病灶进行定量分析。轻度瘫痪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重度瘫痪者,而基底核区病灶容积大小对运动障碍程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脑梗死后从早期、亚急性至慢性期同侧皮质脊髓束(CST)的DTI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由此检测皮质脊髓束发生Wallerian变性的时间演变过程。方法选取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治疗的皮层下运动通路脑梗死患者34例,发病时间从5h至2年。在入院时行MRI+DTI检查。34例中选取5例患者,在发病1W内、第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分别行MRI+DTI检查。采用工作站之Functool软件,重建出平均弥散系数(MD)、各向异性分数(FA)的参数图。通过放置兴趣区(ROI)的方式计算出FA值、MD值、rFA、rMD。ROI放置在双侧大脑脚。结果脑梗死后病灶同侧大脑脚区rFA在1月内下降最明显,1个月至3个月下降变慢,3个月后rFA变化幅度很小基本保持平稳。而rMD在脑梗死2W内无明显变化,2W至3个月上升,3个月后基本保持稳定。5例患者不同时间点的DTI研究能够显示这种变化过程。结论脑梗死后从早期、亚急性至慢性期同侧大脑脚处皮质脊髓束的FA值进行性减少。DTI有利于检测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发生Wallerian变性的程度及动态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MRS)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分析脑白质小血管缺血性病变的微观改变。方法选取发生在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区的脑白质小血管缺血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腔隙性梗死组(腔梗组)病灶12例,缺血性脑白质疏松组(疏松组)病灶20例,并设置15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行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区T1WI、T2WI、T2FLAIR、DWI、MRS、DTI扫描。测量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值,测量平均弥散系数(MD)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腔梗组与疏松组NAA、FA值均显著降低(P〈0.01),腔梗组与疏松组之间,NAA、FA值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脑白质小血管缺血性病变中,NAA、FA值显著降低,共同反映了神经轴突髓鞘结构和功能的损伤、破坏;联合应用MRS、DTI分析评价脑白质小血管缺血性病变,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其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为观察组,同时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92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及对症治疗,采用荧光标记免疫法检测两组受检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观察组患者分为A组42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μmol/L)和B组50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正常)。分别于入院时、入院4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7.73±5.62)μmol/L,高于对照组的(10.66±3.82)μmol/L(P0.05)。入院时A、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4周后A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正常人升高,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重,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慢性闭塞后大脑前动脉(ACA)脑膜支代偿对颅外段颈内动脉(EI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05年5月-20HD8年7月,连续纳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并经脑血管造影(DSA)证实的MCA慢性闭塞患者122例。根据DSA显示的ACA脑膜支代偿情况,分为ACA代偿组(72例)和无代偿组(5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两组患者双侧EICA的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血管搏动指数(PI)、血流量(BFV);TCD检测双侧ACA的PSV、EDV、平均流速(MFV)及PI值。结果①122例MCA闭塞者患侧EICA的PSV、EDV及BFV分别为(67±17)、(27±8)cm/s及(397±154)ml/min,低于健侧的(76±18)、(30±8)cm/s和(454±158)ml/min,P〈0.01。②无代偿组患侧EICA的PSV、EDV及BFV分别为(63±18)cm/s、(24±8)cm/s及(365±153)ml/min,低于代偿组患侧及同组内健侧P〈0.01;无代偿组患侧EICA的PI为1.09±0.20,高于代偿组患侧及同组内健侧(P〈0.01)。③代偿组患侧ACA的PSV、EDV、MFV分别为(142±32)、(67±19)及(92±23)cm/s,均高于组内健侧及无代偿组患侧;代偿组患侧ACA的PI为0.83±0.15,低于健侧均P〈0.01。尤代偿组双侧ACA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A慢性闭塞患侧大脑前动脉脑膜支无代偿者的同侧颅外段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糖波动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11月入住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附属八一脑科医院)的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剂量为0.9mg/kg体质量。将患者按照有无糖尿病史及入院7 d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DMCI组)47例与非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NDMCI组)36例,入院7d后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入选患者进行连续72h的血糖监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血糖值、血糖水平的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随访期间脑出血转化及血管再通情况,并行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其预后。结果 (1)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动态血糖参数的比较,DMCI组患者24 h平均血糖值、血糖水平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均高于NDMCI组患者[(8.3±2.6)mmol/L比(5.8±1.3)mmol/L,(2.1±0.4)mmol/L比(1.6±0.6)mmol/L,(4.3±0.8)mmol/L比(3.6±0.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419、15.537、15.372,均P0.01)。(2)DMCI组随访期间发生脑出血转化4例(8.5%),再通良好17例(36.2%),预后良好(90d mRS评分2分)15例(31.9%);NDMCI组发生脑出血转化1例(2.8%),再通良好21例(58.3%),预后良好21例(58.3%)。两组患者溶栓后再通情况与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过大,可能是影响其溶栓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线粒体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物(α—KGDHC)活性及脑梗死体积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不同低温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取雄性SD大鼠35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n=5)及大脑中动脉闭塞2h再灌注组(n=30),后者根据再灌注时温度的不同,再分为37℃、33℃及28℃组(n=10)。采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再灌注时利用降温毯降温,使肛温分别保持37℃、33℃及28℃,时间为3h。在缺血后24h时检测各组大鼠双侧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线粒体α—KGDHC活性及脑梗死体积。结果①假手术组、37℃组、33℃组、28℃组缺血侧皮质α-KGDHC分别为(20.1±1.3)、(9.5±0.9)、(15.2±1.1)、(5.5±1.2)mU/mg(蛋白);海马区为(17.1±1.1)、(8.1±1.1)、(12.2±1.0)、(4.1±1.1)mU/mg(蛋白)。33℃组与37℃组和28℃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37℃组脑梗死的体积最大,占对侧大脑半球的(48.2±1.1)%,33℃组梗死体积最小,占(31.6±1.3)%,28℃组占(34.8±1.2)%,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提高缺血-再灌注大鼠线粒体α-KGDHC活性是低温干预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33℃低温比28℃低温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两种剂量的辛伐他汀(20mg和40mg)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后再通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7例AMI静脉溶栓再通患者,在常规药物(硝酸酯类药、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辛伐他汀常规剂量(20mg/d)组,34例,高剂量(40mg/d)组,33例,两组均于AMI发病后24h内开始服药。测定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进行6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两组治疗第4周末和12周末LVEF、LVFS均较梗死后1周有显著改善(P0.05~0.001),且第12周末高剂量组LVEF[(46.9±10.7)%∶(41.9±9.2)%]、LVFS[(27.9±7.7)%∶(24.0±6.8)%]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P均0.05);两组6-MWT第12周末均较第4周末有显著性增加[高剂量组(290.7±90.1)m∶(195.5±86.2)m,常规剂量组(240.3±87.3)m∶(185.6±85.2)m,P均0.01],高剂量组显著好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使用较大剂量辛伐他汀(40mg/d)早期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后患者,其心功能的改善情况优于辛伐他汀常规剂量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预测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Basal Nuclei cerebralHemorrhage BNCH)后远期运动障碍程度及预后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6例首次发病急性BNCH伴有偏瘫体征的病例,分别在发病后3天及2周基于感兴趣区大脑脚锥体束解剖学区域测定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运动障碍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的偏瘫分级(Paresis Grading,PG),并分别在入院时及发病后1年的随访时间范围内评定,最后一次随访时评测功能预后(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结果受累侧的3天内FA值和2周FA值均明显低于未受累侧(均P<0.01),而同时平均弥散值两侧均没有变化(P>0.05)。2周受累侧和未受累侧的FA比值(Ratio of the FA,rFA),较3天rFA值,与末次PG值、末次NIHSS、末次mRS的相关性更为显著均(P<0.01)。以预测脑卒中后长期运动预后是否良好为目标时,2周rFA值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下面积(0.79)大于3天rFA值的ROC下面积(0.77),预测运动预后的2周rFA最佳届值为0.88(敏感度76%,特异度89%)。结论在3天至2周的急性期DTI的改变可以量化评价远期的运动缺损程度、总体预后和功能结局。2周的DTI数据与3天的DTI数据相比更有效的预测基底节区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远期总体预后、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氯吡格雷代谢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被抑制情况。方法入选2013年3—8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经过基因检测分为氯吡格雷慢代谢型6例、快代谢型17例和中间代谢型25例。患者均于入病房前服用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 mg,之后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连续服用,于服药后第6天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血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肝肾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第6天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诱导的抑制率分别为74%和84%。氯吡格雷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3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22.2%±13.4%、32.1%±20.1%和18.6%±13.9%(P>0.05),3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7%、78%和82%。结论本研究中不同氯吡格雷代谢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情况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