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先天性视网膜劈裂患者16例32眼进行常规裂隙灯.前置镜.间接检眼镜.三面镜检查,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造影,OCT,ERG.VEP及散瞳验光检查.并追踪观察6m~3y。结果32眼均发生黄斑中心凹劈裂,12眼(37.5%)合并周边部视网膜劈裂,发生于颞下方8跟.发生于下方4跟。一家系中有二患者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其中一例合并先天性白内障。结论全面详细的检查有利于先天性视网膜劈裂患眼的检出,OXT、检测快速.准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症患者发生的年龄、眼轴、视力情况,以及其影像学特征和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611例(992眼)高度近视患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B超、IOL Master、主觉验光、裂隙灯、眼底(散瞳)等检查,其中经OCT检查存在视网膜劈裂者79例(97眼).根据视网膜劈裂的位置分为黄斑中心凹劈裂组43例(51眼)与黄斑旁中心局部劈裂组36例(46眼)两组,对两组的年龄、眼轴、视力、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后脱离、黄斑前膜、玻璃体牵引的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发生视网膜劈裂的患者中:总体年龄≥30岁者占73%;眼轴≥28 mm者占96%;视力≥4.5者占66%.视网膜劈裂大部分为外层劈裂,其中黄斑中心凹劈裂组中有5眼为混合劈裂.黄斑中心凹劈裂组与黄斑旁中心局部劈裂组劈裂发生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P=0.025).黄斑前膜和玻璃体牵引的发生率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87,P=0.002;x2=6.590,P=0.01).结论 高度近视眼视网膜劈裂与长眼轴密切相关;年龄、黄斑前膜、玻璃体牵引与劈裂的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3.
手术治疗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眼后段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眼后段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伴有眼后段并发症的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7例(10眼)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效果。其中玻璃体积血5眼,玻璃体积血合并牵引性视网膜脱离1眼,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眼,周边劈裂腔进展累及黄斑2眼。所有病例均有周边视网膜劈裂及黄斑中心凹劈裂。1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其余9眼行玻璃体手术。结果随访12~51月,平均38月,玻璃体积血者术后屈光间质透明,视网膜脱离者术后视网膜复位良好,所有病例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而且视网膜劈裂无明显进展。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用于治疗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眼后段并发症,不仅可以清除浑浊的屈光间质,而且可以解除玻璃体牵引,阻止劈裂腔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改善和稳定视功能。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对临床拟诊或诊断为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患者8例15只眼行OCT、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其中3例6只眼行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 结果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OCT图像表现为典型的黄斑区囊样改变,伴斜形或垂直的桥状组织相连;后极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之间分离,其间有桥状组织相连;纱膜样改变的OCT图像为内层神经上皮增厚,与外层神经上皮分离。 结论 OCT能在活体直观、清晰地显示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中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结构的改变,为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的检测手段。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209-211)  相似文献   

5.
高度近视眼继发视网膜劈裂的OCT图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眼继发视网膜劈裂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上的特征,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0月~2003年10月就诊的高度近视继发视网膜劈裂患者16例22眼的OCT图像特点。结果 高度近视眼继发视网膜劈裂以外层劈裂为主,多发生在眼底后极部(21/22),多数(18/22)可见玻璃体牵引视网膜征象,尚未被视网膜劈裂累及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感觉层较同龄、同性别的正常人薄,有统计学意义(P=0.0052)。结论 高度近视眼继发视网膜劈裂与玻璃体牵引及视网膜本身的退行性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劈裂症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视网膜劈裂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应用。方法:对临床拟诊或诊断不同类型的视网膜劈裂症患者9例12只眼,其中先天性视网膜劈裂者双眼3例,获得性视网膜劈裂者6例(伴有牵牛花综合征2例、老年性黄斑变性2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先天性视乳头小凹1例),经散瞳后进行OCT检查。并对病变图像进行分析和测量。结果:视网膜劈裂症患者OCT图像特征: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黄斑区病变为强反射信号示神经上皮层增厚,层间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肿被垂直或斜形的桥状组织分割,外观有如花瓣状;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和获得性视网膜劈裂症累及黄斑周围或其他部位的视网膜病变则可见神经上皮内外层的分离,并有桥状组织粘连,而与色素上皮层连结紧密。此外在获得性视网膜劈裂患者中,除了上述视网膜劈裂表现外,OCT还显示原发病的改变。结论:OCT是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的客观定量检查技术。通过OCT对视网膜劈裂症的定量分析,表明它对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定量测量和病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劈裂症是指由视杯内层发育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层间裂开,分为获得性和先天性2类,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又称青少年性视网膜劈裂症。我们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2)检查了1例青少年性视网膜劈裂症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及周边视网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20岁,主诉:左眼自幼视力差,右眼视力下降1a;家族中无类似症状患者。眼科检查:视力OD0.2,OS FC/20cm,角膜透明,房水清,虹膜纹理清晰,瞳孔圆,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正常,左眼无法固视,眼球震颤。眼底检查:右眼:视盘颜色正常,血管走向大致正常,颞侧周边视网膜纱膜样隆起,颞上视网膜…  相似文献   

8.
0引言先天性视网膜劈裂又称遗传性视网膜劈裂[1],通常为双侧发病的性连锁隐性遗传疾病,基因位于Xp22[2]。视网膜劈裂常发生于周边眼底和黄斑,发生于黄斑处称黄斑视网膜劈裂症。先天性黄斑视网膜劈裂症临床较为少见,我院近期诊治1例先天性黄斑视网膜劈裂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迟发性视锥细胞营养不良(LOC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LOCD患者11例1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0.2岁。患者畏光和昼盲症状不明显。视力≤0.05者4只眼;0.06~0.2者5只眼;0.3~1.0者6只眼。所有患者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11只眼、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13只眼,色觉检查6只眼。结果 行色觉检查的6只眼中,红绿色盲4只眼;色弱2只眼。15只眼中,眼底检查正常11只眼;黄斑色素紊乱4只眼。行FFA检查的11只眼中,正常5只眼;黄斑色素紊乱表现为荧光遮蔽及透见荧光点相间4只眼;黄斑卵圆形萎缩灶2只眼。F-ERG检查结果 显示,明视b波振幅下降6只眼。其中,轻度4只眼;中重度各1只眼。明视、暗视b波振幅下降9只眼。mfERG检查结果显示,距中心凹7°范围内的视锥细胞中心异常5只眼;中心、距中心凹7°范围以外的周边部分均异常10只眼。OCT检查结果 显示,黄斑色素上皮改变3只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正常8只眼;黄斑薄变5只眼。黄斑薄变的5只眼,黄斑厚度83~111 μm。 结论 LOCD患者早期眼底黄斑区正常,晚期呈卵圆形萎缩。可有色觉异常。F-ERG检查表现为早期明视b波振幅下降或晚期明视、暗视b波振幅均下降。mfERG检查表现为视锥细胞中心和(或)周边部异常。  相似文献   

10.
黄斑部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的光相干断层 扫描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黄斑部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经直接检眼镜或前置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确诊的11例黄斑部先天性视网膜劈裂患者20只眼的OCT检查资料。结果OCT图像中,20只眼黄斑部均有位于视网膜中层的视网膜劈裂,中心凹处视网膜分为内外两层;旁中心凹处大致可分为劈裂部位的视网膜轻度增厚,视网膜被中间的腔隙分为厚度相近的内外两层以及劈裂部位的视网膜明显增厚,视网膜组织被两个腔隙分为3层两种类型。结论黄斑部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的OCT图像特征为视网膜中层的劈裂腔隙。OCT检查对黄斑部先天性视网膜劈裂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93-96)  相似文献   

11.
李娟娟  黎铧  吴敏  胡竹林 《眼科研究》2010,28(4):365-367
目的探讨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术后的眼底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患者497例(497眼),其中出现眼底并发症的患者48例(48眼)。对出现眼底并发症的48眼进行裂隙灯、眼科B型超声、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后眼底并发症的发病率为9.66%,其中15眼(31.25%)玻璃体前界膜破裂、6眼(12.50%)玻璃体后脱离、8眼(16.67%)视网膜裂孔及6眼(12.50%)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较为严重且少见的并发症,分别有1眼(2.0%)和3眼(6.25%)发生,需行睫状体冷凝和滤过手术。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激光治疗的时机、激光发射能量、激光激发的部位、患者原眼部疾患等因素相关。结论提高对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术后可能出现眼底并发症的认识,避免各类严重并发症的出现,对已出现的并发症应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
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黄欣  赵培泉  王文吉 《眼科》2006,15(4):237-239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学特征,并探讨高度近视眼玻璃体、黄斑及后巩膜葡萄肿三者间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9例(38眼)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患者。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裂隙灯前置镜、三面镜、直接或间接检眼镜、B超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黄斑中心凹脱离及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及其与玻璃体以及后巩膜葡萄肿的关系。其中10眼行玻璃体手术。主要指标形态学特征。结果裂隙灯前置镜、三面镜检查见视网膜成微囊样改变并浅脱离,未见黄斑裂孔。B超显示后极部视网膜水肿或浅脱离0.5~2.0mm。所有38眼的OCT扫描均显示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未显示黄斑裂孔;神经上皮层劈裂,表现为内层劈裂、外层劈裂和双层劈裂,劈裂的内外层视网膜之间可见桥柱样连接;3眼黄斑区未见劈裂,扫描至后巩膜葡萄肿边缘附近见视网膜劈裂;视网膜前存在低反射细光带(玻璃体后皮质),且与视网膜间存在点、线及片状粘连,相应粘连处视网膜被牵引。10眼玻璃体手术中见玻璃体液化、不完全后脱离,后极部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粘连紧密,尽量剥除后皮质,术后视网膜均复位。结论OCT可清晰显示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形态特征,来自玻璃体皮质的牵引及后巩膜葡萄肿因素是导致视网膜劈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分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眼底改变的情况,评估OCT在妊高征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研究。对132例(264眼)妊高征患者行眼部检查,包括视力、验光、裂隙灯显微镜、眼底、OCT检查,并将OCT中显示视网膜脱离的情况与患者血压、水肿程度、蛋白尿之间的关系应用卡方检验及Spearman相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眼底检查示232眼(87.9%)存在妊高征眼底病变,其中Ⅰ期16眼(6.9%);Ⅱ期31眼(13.4%);Ⅲ期185眼(79.7%)。②OCT检查有异常172眼(65.2%),其中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94眼(54.6%),色素上皮层及IS/OS层改变40眼(23.3%),视盘水肿及视网膜出血等改变38眼(22.1%)。③高血压、水肿、蛋白尿是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血压越高,蛋白尿越重,水肿越重,视网膜脱离的风险越高(r=0.156、0.208、0.296,P<0.05)。结论 OCT具有的非接触、非侵入性断层成像技术可为较重的妊高征眼底改变提供客观、准确的检查图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前置镜、A/B型超声和OCT检查确诊的154例高度近视患者158只眼的临床资料.OCT检查主要进行黄斑部水平及垂直线性扫描.根据OCT检查后极部是否存在视网膜劈裂,将其分为劈裂组、非劈裂组.其中,劈裂组53例55只眼,占34.8%;非劈裂组101例103只眼,占65.2%.回顾分析时,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屈光度、视力、眼轴长度、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玻璃体牵引率、视网膜脱离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B型超声检查显示,158只眼均有后巩膜葡萄肿.OCT检查显示,视网膜劈裂组55只眼中,内层劈裂15只眼,占27.3%;外层劈裂53只眼,占96.4%;中层劈裂7只眼,占12.7%.内外层劈裂可单独存在,也可共存于同一患眼,中层劈裂都与外层劈裂相伴.存在2种或以上类型的劈裂13只眼,占23.6%;单纯外层劈裂40只眼,占72.7%;仅有内层劈裂2只眼,占3.6%.伴视网膜脱离26只眼,占47.3%;伴黄斑裂孔13只眼,占23.6%;伴玻璃体牵引12只眼,占21.8%.非劈裂组103只眼中,伴玻璃体牵引23只眼,占22.3%;黄斑裂孔19只眼,占18.4%;视网膜脱离21只眼,占20.4%.两组患者年龄(t=0.250)、屈光度(t=1.156)、眼轴(t=0.252)、性别(X2=1.075)构成、黄斑裂孔(X2=0.598)、后巩膜葡萄肿(X2=∞)、玻璃体牵引(X2=0.05)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视网膜劈裂组视力明显低于非劈裂组(X2=6.345,P<0.05);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劈裂组(X2=12.400,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存在于视网膜内中外多个层次,其中外层劈裂最常见;患者往往视力低下且常伴发其他黄斑病变,以视网膜脱离最常见.  相似文献   

15.
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光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前置镜、A/B型超声和OCT检查确诊的154例高度近视患者158只眼的临床资料.OCT检查主要进行黄斑部水平及垂直线性扫描.根据OCT检查后极部是否存在视网膜劈裂,将其分为劈裂组、非劈裂组.其中,劈裂组53例55只眼,占34.8%;非劈裂组101例103只眼,占65.2%.回顾分析时,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屈光度、视力、眼轴长度、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玻璃体牵引率、视网膜脱离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B型超声检查显示,158只眼均有后巩膜葡萄肿.OCT检查显示,视网膜劈裂组55只眼中,内层劈裂15只眼,占27.3%;外层劈裂53只眼,占96.4%;中层劈裂7只眼,占12.7%.内外层劈裂可单独存在,也可共存于同一患眼,中层劈裂都与外层劈裂相伴.存在2种或以上类型的劈裂13只眼,占23.6%;单纯外层劈裂40只眼,占72.7%;仅有内层劈裂2只眼,占3.6%.伴视网膜脱离26只眼,占47.3%;伴黄斑裂孔13只眼,占23.6%;伴玻璃体牵引12只眼,占21.8%.非劈裂组103只眼中,伴玻璃体牵引23只眼,占22.3%;黄斑裂孔19只眼,占18.4%;视网膜脱离21只眼,占20.4%.两组患者年龄(t=0.250)、屈光度(t=1.156)、眼轴(t=0.252)、性别(X2=1.075)构成、黄斑裂孔(X2=0.598)、后巩膜葡萄肿(X2=∞)、玻璃体牵引(X2=0.05)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视网膜劈裂组视力明显低于非劈裂组(X2=6.345,P<0.05);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劈裂组(X2=12.400,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存在于视网膜内中外多个层次,其中外层劈裂最常见;患者往往视力低下且常伴发其他黄斑病变,以视网膜脱离最常见.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natural course of macular retinoschisis in highly myopic patients. DESIGN: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ase series. METHODS: Seven consecutive patients (eight eyes) with macular retinoschisis without macular hole or retinal detachment determined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were followed at least two years without surgical intervention. The changes in the OCT findings and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were analyzed. RESULTS: During follow-up, two eyes that had vitreoretinal adhesions developed a macular hole, one with and one without retinal detachment (RD), and two eyes without detectable vitreoretinal adhesion developed RD without a macular hole. BCVA in these four eyes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remaining four eyes did not develop complications, alth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macul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macular retinoschisis might be a progressive condition, and that complications appeared to be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of vitreoretinal tractions.  相似文献   

17.
李彬  李娜  姜世怀  胡春阳  白煜  吕迎春 《眼科》2010,19(5):354-356
目的观察对比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诊断中的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临床诊断为CSC的58例(62眼)患者。方法对临床诊断为CSC且均行FFA及OCT检查的58例(62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观察,分析其影像特征。随访中每月行OCT检查,每3个月行FFA检查,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观察疾病演变过程的特点。主要指标FFA及OCT影像学表现。结果58例(62眼)患者OCT检查中,60眼(96.8%)有神经上皮脱离,其中55眼(88.7%)FFA表现为荧光渗漏,且均在OCT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内,另5眼未见异常荧光;5眼(8.1%)伴色素上皮脱离,而FFA未见特殊表现;2眼(3.2%)OCT仅见色素上皮脱离,其中1眼FFA见黄斑鼻侧透见荧光,另1眼无异常荧光。治疗后3个月,OCT检查62眼中16眼(24.2%)见神经上皮脱离,16眼中FFA仅5眼(8.1%)有荧光渗漏;2眼伴色素上皮脱离,而FFA未有特殊表现。对FFA检查及随诊中发现渗漏点在中心凹500μm外者(57眼)行激光光凝治疗。结论OCT和FFA在对CSC的诊断上各具优势,OCT可观察到视网膜病变的形态改变,FFA可定位血管渗漏,利于激光治疗。两者结合是CSC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8.
李毅斌  郝琳娜  陈长喜  顼晓琳  王鑫  张莉 《眼科》2010,19(4):264-266
目的观察急性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综合征)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pectralis OCT)黄斑区结构改变特征。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连续收集北京同仁医院急性期VKH综合征确诊病例10例(20眼)。方法所有病例均接受详细的病史采集,以及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检查。频域OCT检查于就诊当日完成,此后每2—7日进行定位随诊模式OCT扫描,直至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完全复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OCT阅片诊断由同一名眼底病医师独立完成。主要指标定性描述OCT下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结构变化特点。结果间接检眼镜下所有VKH综合征患者均可见后极部多湖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OCT检查显示4例8眼(40%)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型改变,2例4眼(20%)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外层劈裂型改变,4例8眼(40%)呈混合型改变。结论急性VKH综合征患者黄斑区多湖样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外层水肿或劈裂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