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丛冰  周玉虹 《护理研究》2006,20(8):2172-2173
[目的]观察胃肠减压与进食活动对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后病人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5例行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的病人分为实验组(肛门排气后继续胃肠减压2d或3d、禁食)和对照组(肛门排气后即拔除胃管并进流质饮食),观察腹胀及肠梗阻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肠梗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肠道排气后适当延长胃肠减压及进食时间可降低肠梗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后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4月-2009年4月在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60例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入院后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程系统化的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和心理干预.记录两组病人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卧床时间,出院前评价两组病人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出院半年后评价两组病人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卧床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大大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增强,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对膀胱全切术病人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Bricker’s术)术后留置胃肠减压的必要性。方法选择136例行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住院号尾号偶数者分为试验组,尾号奇数者分为对照组,各组68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术前半小时给予预防性留置胃肠减压,试验组术前不留置胃肠减压,只有患者在术后出现腹胀、恶心,经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肠瘘等并发症时留置胃肠减压。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腹胀、恶心、呕吐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重置胃管率2.94%,对照组咽喉部不适的发生率为77.9%。结论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不留置胃肠减压是安全有效的,且更有利于患者的舒适护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采用个体化肠道快速康复外科(ERAS)措施对回肠膀胱术病人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科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回肠膀胱术病人32例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2月—2017年9月在我科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回肠膀胱术病人58例为观察组,ERAS标准路径参照《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观察组中32例进入ERAS标准组,26例进入ERAS个体化组,ERAS标准组按每项措施标准完成路径;ERAS个体化组因个体差异原因不能按每项措施标准完成1项及以上,采用个体化策略适当调整此措施标准并依据修改后的标准完成该项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术期肠道管理方法。比较3组病人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ERAS个体化组与ERAS标准组比较,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早期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方面明显延长(P0.05)。ERAS个体化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早期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方面明显缩短(P0.05)。ERAS个体化组与ERAS标准组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肠道ERAS措施可以加快回肠膀胱术病人术后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何华英  王容  王静 《护理研究》2014,(13):1610-1612
[目的]探讨床边即时风险评估系统在膀胱全切并回肠代膀胱输出术后老年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防中的应用,促进病人康复。[方法]将136例膀胱全切并回肠代膀胱输出术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后给予即时评估理念为基础的针对性DVT预防与管理,对照组予常规DVT预防与健康管理,评定病人手术后3d及7dDVT发生率、行为完成指标情况。[结果]术后3d及7d观察组DVT发生率、行为完成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通过床边即时风险评估能及时、全面地对老年病人进行评估,对病人DVT危险因素进行等级划分,能更好地指导医务工作人员针对性指导,使病人知晓DVT知识、树立自信心态、更好处理自身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床边即时风险评估系统在膀胱全切并回肠代膀胱输出术后老年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防中的应用,促进病人康复。[方法]将136例膀胱全切并回肠代膀胱输出术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后给予即时评估理念为基础的针对性DVT预防与管理,对照组予常规DVT预防与健康管理,评定病人手术后3 d及7 d DVT发生率、行为完成指标情况。[结果]术后3 d及7 d观察组DVT发生率、行为完成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通过床边即时风险评估能及时、全面地对老年病人进行评估,对病人DVT危险因素进行等级划分,能更好地指导医务工作人员针对性指导,使病人知晓 DVT知识、树立自信心态、更好处理自身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加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方法]对10例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加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病人加强术前饮食指导、心理护理、肠道准备,术后胃肠减压的护理、对症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促进肠蠕动、饮食指导。[结果]术后2d~4d恢复肠蠕动,4d~5d进水及少量流质,胃肠功能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加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病人的护理是胃肠功能恢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建膀胱功能锻炼对回肠代膀胱术后尿失禁的影响,为开展新膀胱功能训炼知识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将本科室100例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的患者,按照手术先后顺序奇偶法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重建膀胱功能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拔除尿管后10 d、20 d、30 d及90 d尿失禁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拔除尿管后20 d、30 d、90 d尿失禁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肠代膀胱术后进行有效的重建膀胱功能训练,有助于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回肠膀胱术后病人应用Orem自理模式的效果。[方法]将30例回肠膀胱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行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术后根据病人自理能力应用Orem自理模式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为26d~30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4h~42h,与对照组比较,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其下床活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回肠膀胱术后病人的护理中应用Orem护理模式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陈美芳  姜小琴  唐正远  郑惠萍 《全科护理》2013,11(15):1372-1373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全膀胱切除术后肠梗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2例行全膀胱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化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系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全膀胱切除术后病人发生肠梗阻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子午流注择时穴位贴敷疗法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2月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妇科行腹腔镜手术的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各36例。3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A组给予子午流注择时生大黄神阙穴贴敷疗法,B组给予其他时间生大黄神阙穴贴敷疗法,C组给予子午流注择时安慰剂神阙穴贴敷疗法。观察3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肠鸣音状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3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早于B组和C组(P<0.05)。B组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均早于C组(P<0.05);肠鸣音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腹胀、恶心呕吐,术后第2、3天腹痛等不良反应情况比较,A组最少,B组次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午流注择时穴位贴敷疗法能缩短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首次排气及排便、肠鸣音恢复时间,有效降低腹腔镜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及腹痛、腹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黄楚君  郭燕环  李杏芬 《全科护理》2013,(35):3267-326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吻合术后的最佳进食时间.[方法]将140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于病人肛门排气后进食,观察组于病人全身麻醉清醒后即给予低脂流质饮食,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胃肠不适症状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 d静脉补液量、住院时间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胃肠道功能恢复快、术后胃肠不适症状及并发症发生率低、静脉补液量少、住院时间短,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吻合术后病人全身麻醉清醒后即给予小量多次低脂流质饮食,可加速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恶心、呕吐不适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及静脉补液量,利于病人健康恢复.  相似文献   

13.
止的探讨脊髓术后早进食对机体恢复及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手术完毕拔除气管插管后4h即进食水;对照组(60例)术后24h开始进食水,对两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及饮食恢复术前水平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便秘发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及饮食恢复术前水平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便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术后早进食可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减轻腹胀,增进食欲增加机体抵抗力,防止便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后护理干预在促进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5年7月—2016年3月收治的86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快速康复为指导,并在对照组基础上强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的术后疼痛情况及胃肠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术后当天、术后1、2 d的疼痛呼唤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胃乏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术后护理干预能够减轻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疼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右半结肠癌患者使用肠减压后腹腔镜下尾侧中间联合入路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琼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观察组采用尾侧中间联合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制清肠合剂灌肠对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0例腹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2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恢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待患者术后6 h生命体征稳定时给予自制清肠合剂保留灌肠.观察、比较两组腹部术后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腹部术后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P<0.05),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自制清肠合剂保留灌肠能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中医针刺治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92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患者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流质食物时间、VAS评分、I-FEED评分及平均住院日的差异,并对两组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流质食物时间及平均住院日均少于对照组(P<0.01,P<0.05),术后VAS评分、I-FEE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中医针刺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临床疗效肯定,可以有效缩短治疗时间,缓解术后疼痛,促进早期胃肠功能的恢复,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加速康复理念下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对胃癌术后的相关影响。方法:将接受手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不采用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对照组进行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观察两组患者在胃癌根治术后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后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术后相关并发症、胃肠功能恢复、感染的实验室指标、体温、住院天数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加速康复背景下,进行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并不会减少胃癌根治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也不会加快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反而会增加患者术后电解质紊乱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直肠手术后肠道功能快速恢复的新措施、新理念。方法将90例结直肠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快速康复组和对照组,分别用快速康复措施和传统方法进行围手术期的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后恢复进程明显加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结论围手术期的快速康复措施可明显加速结直肠手术后的肠道功能恢复,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研究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临床特征和护理对策。方法对1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胃排空障碍发生的时间及特点。结果10例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均发生于术后停止胃肠减压后(6.2±3.1)d,8例为进流食后(4.3±2.3)d。胃排空障碍期间,胃肠减压引流量最低146 ml,最高1540 ml,平均(578±446)ml,患者拔除胃管前1 d引流量平均为(176±168)ml。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恰当的饮食指导,尤其是进流食后3~5 d,观察进食情况,科学的营养支持,严密观察胃肠减压的效果,早期发现早期处理等是促进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