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对病情严重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以ICU收治的107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按各凝血指标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Ⅲ。结果MODS组FDP、D-dimer明显高于非MODS组,PLT明显低于非MODS组,PT、APTT明显较非MODS组延长。死亡组D-dimer明显高于生存组,PLT明显低于生存组,TT、APTT、PT明显较生存组延长。凝血相关指标异常组APACHEⅢ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Dimer、PLT对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浆蛋白C、抗凝血酶Ⅲ以及常规凝血指标在口服华法令导致出血和血栓等并发症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98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取静脉血浆,PC采用凝固法,ATⅢ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两组人群中血浆PC、ATⅢ以及PT、APTT、TT、FIB、D-二聚体水平。结果口服华法令后,89例有出血表现的患者中,59例符合DIC诊断标准,并伴随PC、ATⅢ明显降低和D-二聚体升高;其他30例出血患者中有明显PT、APTT延长,但PC、ATⅢ仍在参考值,PLT、PC、ATⅢ检测结果与诊断DIC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PC、ATⅢ水平与纤溶及DIC病情程度负相关(P〈0.05)。结论通过结合PC、ATⅢ以及常规凝血指标检查,可以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不同预后患者凝血功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50例心搏骤停后CPR患者,依复苏最终结果分为3组.复苏失败组25例,患者初期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ROSC)≥72 h,但最终死亡;存活组10例,患者复苏成功,康复出院;死亡组15例, CPR 30 min后无效死亡,或虽复苏成功但ROSC<2 h.于CPR过程中及ROSC 24、48、72 h取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vWF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死亡组CPR过程中PT、APTT、TT、D-二聚体、vWF均高于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Fg、PLT、ATⅢ均低于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P均<0.01);而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ROSC 24 h起PT、APTT、TT、D-二聚体、vWF水平升高,Fg、PLT、ATⅢ降低,均于ROSC 48 h达峰值或谷值(P<0.05或P<0.01);ROSC 72 h存活组各项指标较ROSC 48 h明显改善(P均<0.01),而复苏失败组则改善不明显(P均>0.05).复苏失败组ROSC 24、48、72 h PT、APTT、TT、D-二聚体、vWF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Fg、PLT、ATⅢ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或P<0.01).结论 心搏骤停和随后CPR患者存在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内/外源性凝血功能紊乱,纤溶功能紊乱;其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复发性流产与正常妊娠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变化情况,探讨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改变对复发性流产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2018年复发性流产患者(RM组)179例,同期同年龄段160例正常妊娠体检者(NP组)和150例女性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对照,对各组PLT、PT、APTT、Fbg、D-二聚体、TT和ATⅢ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M组与NP组比较:PLT、Fbg、D-二聚体和ATⅢ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和APTT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M组与对照组比较:PLT、PT、APTT显著降低,Fbg、D-二聚体和ATⅢ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组与对照组比较:PLT、PT、APTT、ATⅢ显著降低,而Fbg和D-二聚体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T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流产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较正常妊娠明显增强,临床定期监测妊娠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改变对复发性流产患者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恶性血液病(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除外)菌血症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D二聚体(D-D)与感染相关炎性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确诊为恶性血液病伴发热的2062例住院患者,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取326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非菌血症组(n=176),非菌血症低蛋白组(n=78)和菌血症组(n=72),分别记录PT、APTT、FIB、TT、ATⅢ、D-D、Plt、PCT、CRP、IL-6、SAA水平和分析数据.结果表明,菌血症组血浆凝血时间中位PT水平、中位APTT水平、中位D-D水平、中位Plt水平高于非菌血症组,炎性因子中位PCT水平、中位CRP水平、中位IL-6水平、中位SAA水平均高于非菌血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血症组中位ATⅢ的水平低于非菌血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浆TT、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菌血症组与非菌血症低蛋白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炎性因子PCT水平与APTT、D-二聚体呈正相关,(P<0.05),与AT-Ⅲ呈负相关(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菌血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与凝血反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菌血症组炎症反应水平明显高于非菌血症组,同时伴有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0位肿瘤患者及20位健康体检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及抗凝血酶Ⅲ(AT-Ⅲ)等指标。结果对于PT、APTT、TT三项凝血指标,肿瘤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肿瘤患者之间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血浆AT-Ⅲ含量,不同肿瘤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与肺癌组及白血病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癌组与白血病组比较,AT-Ⅲ活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Fg含量,各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肿瘤组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血浆中AT-Ⅲ及Fg活性及含量与肿瘤损伤程度相关,定期检测AT-Ⅲ及Fg活性及含量对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评估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山莨菪碱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ODS患者凝血系统的变化及山莨菪碱对其凝血异常的影响.方法46例MODS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常规治疗组,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观察治疗前及治疗第4、7天的APACHEⅡ评分及Marshall评分和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计数(PLT)及血浆D-二聚体(D-D)情况,对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20名健康成人作对照组.结果治疗前所有入选MODS患者均存在凝血异常,表现为APTT、PT、TT延长(P<0.01),AT-Ⅲ活性下降(P<0.01),血浆D-D明显升高(P<0.01),血小板计数下降(P<0.01);经治疗后两评分水平均改善,同时APTT、PT、TT逐渐趋于正常,AT-Ⅲ活性恢复,血小板计数回升,D-D明显下降,所有改变均以B组明显,且第4天时即已表现出明显变化.结论MODS患者存在凝血异常,该异常主要表现为凝血、纤溶激活而抗凝抑制,山莨菪碱能使MODS患者的凝血异常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5项凝血指标以及血小板计数(Plt)在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及其诊断肺结核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ysmex CS-2000i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该院确诊的208例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以及Plt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结果 肺结核患者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TT延长,Fg、Plt、D-二聚体升高(P<0.05),PT和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常规化疗1个疗程后患者Plt趋于正常,TT和Fg下降,治疗后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结核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治疗前、后相关,并且与治疗效果相关,可作为肺结核诊治监测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反复自然流产妇女凝血指标,探讨其与反复自然流产发病的关系。方法检测57侧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组和31例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Fg)、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纤溶酶原(PLG)并进行比较。结果反复自然流产组PAI-1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LG活性、D—D含量则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PT,APTT,Fg,A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纤溶功能降低,其发病可能与纤溶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NS)患者的血栓前状态。方法 :对 48例NS患者血中的纤维蛋白原 ,(F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原时间 (PT)、血液流变学、Plt计数进行监测。结果 :NS患者的Fg ,Plt计数均明显增高 ,APTT明显缩短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明显增高 ,ESR明显增快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NS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 ,有形成血栓的危险 ,Fg、APTT、Plt及血液流变学在血栓前状态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