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骨髓及外周血CD34^+和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16例拟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应用化疗+G—CSF方法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期间,以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及外周血CD34^+和T细胞亚群动态变化情况。结果:化疗后应用G—CSF48h后,骨髓中CD34^+细胞开始明显增加(P〈0.01),在应用G—CSF72h后,外周血中CD34^+细胞开始明显增加(P〈0.01),96h后,两者达峰值。较未应用G—CSF时差异显著(P〈0.01)。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处于倒置状态且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应用化疔+G—CSF方法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时,其骨髓及外周血CD34^+细胞逐渐增加,于96h后达高峰,T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陈捷  周淑芸  冯茹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27(12):1063-1065
为探讨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和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在基因表达水平是否有差别,作者以CD34抗原作为造血干细胞的标记,筛选出同一个供者的静息散骨髓和经G-CSF(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动员后的外周血CD34^ 细胞,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检测两种来源的CD34^ 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发现,动员外周血CD34^ 细胞有11个高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的基因有核蛋白、转录调节因子、锌指蛋白和干扰素相关的分析。提示动员外周血CD34^ 细胞与静息期骨髓CD34^ 细胞基因表达谱并不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其生物学行为的差异。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可能对造血干细胞的迁移、归巢过程有更深的了解,对如何加速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X线电离辐射对心血管病患者DNA损伤的影响。方法收治接受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患者244例,按介入术式不同分为四组: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组87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组72例,射频消融术组48例,起搏器植入术组3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 h、24 h抽取患者外周血,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微核。同时记录患者手术全程辐射的累积皮肤表面入射剂量(CD)、面积剂量乘积(DAP)、透视时间(FT)等,观察各种介入诊疗中患者接受的辐射损伤程度和差异。结果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组CD和DAP值显著高于其他三组,而其他三组间CD和DA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2 h染色体微核率为16.3‰±4.2‰,P<0.05),术后24 h为17.5‰±5.1‰,,明显高于术前水平(13.8‰±4.7‰,P<0.05)。结论不同介入术中,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不同,但介入诊疗中的电离辐射都可能会造成患者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AMI)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 ,旨在寻找最佳的动员方案。方法 A组予以G CSF 3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续 5d ;B组予以G CSF 6 0 0 μg d ,分 2次皮下注射 ,连续 5d ,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外周血干细胞 ,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 的细胞数量。结果 两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第 3、4、5、6、7天外周血中WBC计数和CD34+ 细胞数量上无统计学差异 ;B组外周血中WBC和CD34+ 细胞数量要高于A组 ;在应用两组动员方案后 ,外周血中WBC、CD34+ 量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均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 5天 ,且B组曲线要明显高于A组 ;患者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与WBC变化呈正相关 (r =0 .835 ) ,与性别、年龄、体重及AMI发生时间没有相关性。结论 B组动员的患者 ,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的动员效率要明显优于A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沿海居民血浆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心脏手术前后的变化情况及意义.方法 100例心脏手术患者,其中40例为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60例为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心病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4、8、30 d测定血浆BNP浓度;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冠心病和风心病患者术前血浆BNP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术后即刻与术前相似,此后迅速上升,24 h达到高峰.然后开始随病情的恢复逐渐下降,术后8 d尚未降到术前水平,术后30 d明显低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功能分级之间BNP差异显著,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455,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122,P<0.01).结论 血浆BNP浓度在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中的变化相似,体外循环期间BNP没有进一步升高,且与NYHA心功能分级、LVEF呈较好的相关性,能敏感而特异地反映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高压氧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及白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研究标准的21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10例,高压氧组11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手术治疗、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及针刺),高压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高压氧治疗,1次/d,连续20d.2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10、20天取静脉血,分别行外周血白细胞及CD34+细胞绝对值检测.结果 高压氧治疗后外周血CD34+升高(P<0.05),白细胞计数无显著变化(P>0.05).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值轮廓图显示2组变化趋势不同,高压氧组有明显升高趋势,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多次高压氧治疗可动员脊髓损伤患者的骨髓干细胞释放至外周血,使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计数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对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 2种不同G CSF动员剂 (分泌型与包涵体型G CSF) ,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方法 A组予以包涵体型G CSF(商品名 :惠尔血 ) ,30 0 μg ,每日 2次 ,皮下注射 ,连续 5d ;B组予以分泌型G CSF(商品名 :金磊赛强 ) ,30 0 μg ,每日 2次 ,皮下注射 ,连续 5d。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外周血干细胞 ,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悬液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 的细胞数量。结果 两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第 3、4、5、6天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和WBC计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在应用两组不同的动员剂后 ,外周血中WBC计数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 5天 ;在A组CD34+ 细胞数量与时间变化曲线高峰为第五天 ,但在B组CD34+细胞数量与时间变化曲线显示CD34+ 细胞数量在 3~ 4d内呈急剧升高趋势 ,但在第 5天后升幅明显减缓 ;显示B组动员后外周血中干细胞下降较慢 ;患者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与WBC计数变化呈正相关 (r=0 .835 ) ,与性别、体重、年龄及AMI发生时间无相关性。结论 在AMI患者中应用 2种不同G CSF动员剂 (分泌型与包涵体型G CSF) ,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所诱导的短暂心肌缺血中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血浆心肌肌钙蛋白T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23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冠心病患者,分别测定术前、术后3h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血浆心肌肌钙蛋白T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的水平,并与100例行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未行PCI患者以及93例行冠脉造影但证实冠脉正常患者术前、术后3h的上述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3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的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术后3h较术前升高(P〈0.05),而193例冠脉造影组的缺血修饰白蛋白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3组血浆心肌肌钙蛋白T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术前术后3h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缺血修饰白蛋白在可使心肌发生缺血缺氧损伤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迅速升高,并早于心肌肌钙蛋白T。缺血修饰白蛋白是一个早期诊断心肌缺血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rhIL 11联合rhG CSF和CTX对C5 7BL/ 6小鼠外周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 ,将 48只C5 7BL/ 6小鼠随机分为 4组 ,3组d0给予一次腹腔注射 2 0 0mg/kg的CTX ,其中 2组d1d15分别皮下注射rhIL 11、rhIL 11加rhG CSF ,观察不同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CD34 细胞比例、CFU GM、CFU MK及CFU E的数量变化。结果发现 ,rhIL 11或联合rhG CSF可明显促进CTX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的恢复、提高外周血CD34 细胞比例及三系造血细胞集落数量。证明rhIL 11具有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作用 ,而与rhG CSF和CTX联合动员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集单倍相合异基因供者外周血和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析不同采集方式的差异,并进行移植后的效果评价。方法单倍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受者为2006年6月-2008年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科就诊的56例白血病患者,健康供者为患者的父母或兄弟姐妹。在供者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4.0×109/L时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后1h内输给受者。56例供者根据骨髓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方法不同分为3组:第1组(n=5)采用注射器针头半密闭式过滤法,第2组(n=6)采用Thomas不锈钢开放式过滤法,第3组(n=45)采用本课题组的改进方法(用过滤输血器替换注射器针头及不锈钢网)。如若供、受者ABO血型不合,则对采集后的骨髓液进行处理:主侧不合用羟乙基淀粉沉降法去除红细胞,次侧不合采用低温低速离心去除血浆。骨髓液干细胞采集后4h内输给受者。结果56例供者外周血采集量的中位值为56ml,MNC中位值5.15×108/kg,CD34+细胞中位值5.80×106/kg;骨髓液采集量中位值950ml,有核细胞(NC)中位值10.31×108/kg...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创伤失血犬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外周血干细胞、免疫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含量动态变化,为干细胞治疗战创伤提供依据。方法健康比格犬10只,采用手术方法切除左侧肾后,经肾动脉放血至血压60mmHg并维持30min。实验组(n=5)皮下注射GM-CSF5μg/kg,隔日1次,连续3次,对照组(n=5)同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0、2、4、6、8、10d采集外周血,计数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测定CD3+、CD4+、CD8+、CD56+、CD34+、CD133+细胞比例和血清TNF-α、IL-1、IL-2含量。结果与0d比较,实验和对照犬在创伤失血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均逐渐升高,第4~6d达到高峰(P〈0.05),然后逐渐下降,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淋巴细胞的比例均下降(P〈0.05),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CD3+、CD4+、CD8+、CD56+细胞的比例下降(P〈0.05),到第4~6d达到最低(P〈0.05),随后逐渐升高,至第10d时接近正常,其中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D34+、CD133+细胞比例均逐渐升高,至第2~4d达到高峰(P〈0.05),随后逐渐下降,但实验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浆TNF-α、IL-1、IL-2的含量均逐渐升高,至第6d达到高峰(P〈0.05),随后下降至第10d时接近正常。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可提高创伤失血犬外周血免疫亚群细胞比例和细胞因子含量,提示具有保护创伤失血犬免疫功能的作用,但也有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320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室率和心室率波动对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并分析诊断明显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470例患者行320层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资料,其中78例患者同时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CA)。按照扫描实时平均心室率(HR)和心室率波动的四分位间距分别分成A组〔HR<60(bpm)〕、B组(HR 61~66bpm)、C组(HR 67~71bpm)、D组(HR>72bpm)和N组(心室率波动0次)、L组(心室率波动1次)、M组(心室率波动2次)、H组(心室率波动3次以上)。分析各组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4分法);以CCA为金标准,评价CTCA诊断显著性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用连续校正配对2检验比较两项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共5753个血管段中5736个血管段能够满足诊断要求,不同心室率各组之间(2=102.80,P=0.00)和心室率波动各组之间(2=58.62,P=0.00)图像质量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评价血管段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97,P=0.11;2=6.91,P=0.08);图像质量与心室率(r=0.12)和心室率波动(r=0.06)呈弱的负相关。以冠状动脉血管段为评价单位,CTCA诊断显著性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85%(73/86),97%(917/942),99%(917/930),75%(73/98),82%,与CCA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17.26,P=0.07,Kappa=0.77);以患者为评价单位则为100%(53/53),88%(22/25),100%(22/22),96%(53/56),88%,与CCA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2,P=0.25,Kappa=0.92)。结论本研究表明前瞻性心电门控320层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能够较好适应高心室率和心室率波动,诊断冠心病与CCA差异无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双源CT的MinDose技术(MD-DSCT)及二维超声心动图分别评价并比较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冠状动脉、瓣环直径及心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欲行换瓣治疗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MD-DSCT检查仅于全RR间期的10%间期全剂量曝光,于70%RR间期双斜轴向图像重建。超声心动图及MD-DSCT采分别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主动脉瓣环直径(AVAD)。结果所有患者MD-DSCT检查评价冠状动脉均获得良好效果。LVEF-2D与LVEF-MD-DSCT有较强的相关性(r=0.96,P〈0.01)。AVAD-2D与AVAD-MD-DSCT有较强的相关性(r=0.91,P〈0.01)。结论 MD-DSCT可以于术前一站式评价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冠状动脉、LVEF以及AVA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ric acid,UA)、白细胞(WBC)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2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疑似冠心病患者228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55例和正常组73例,冠心病组又分为3个亚组:单支病变组82例,双支病变组46例,三支病变组27例。分别测定冠心病组、正常组血清UA及WBC水平,观察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尿酸、白细胞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亚组中,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亦加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白细胞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的升高可能与冠脉病变的程度相关;白细胞水平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但与冠脉病变的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5.
骨髓基质细胞输注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输注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造血恢复的影响,经放、化疗预处理的BALB/c小鼠,分别输入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T组)、外周血干细胞联合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实验组),观察受体鼠4周的生存率、骨髓有核细胞(BMNC),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生态率,BMNC、CFU-GM、CFU-F较PBSCT组显著升高(P<0.005);白细胞的最低值较PBSCT组高(P<0.01),白细胞恢复较PBSCT组块(P<0.01)。提示骨髓基质细胞输注有促进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64-MD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升主动脉弹性的相关性。方法:病变组搜集120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同时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常规造影,对每支血管病变按狭窄程度分组、评价,并计算Gensini积分。CTA原始数据间隔5%R-R间期在0%~95%R-R间期重组图像,然后在主动脉窦上方约25mm层面采用MATLAB图像分割软件,分别测量各重建期相主动脉的横断面积。受检者完成CT扫描前后由专人常规测量血压。弹性值D[Pa-1]的计算公式为:D=ΔA/(A0.ΔP),ΔA代表管腔最大与最小面积的差值,A0代表心动周期内最小管腔面积,ΔP代表脉压差。选取经CTA证实冠状动脉无狭窄的健康志愿者25例为对照组,在CT检查前后一周内采用M型超声测量升主动脉的直径变化,并将计算的弹性值与CTA测得的弹性值进行比较。结果:64-MDCT与超声测量的主动脉弹性值间有极好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CC=0.98,P<0.001)。正常对照组与病变组间弹性D值及PW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冠状动脉狭窄的Gensini积分与弹性D值呈显著负相关(r=-0.83,P<0.01),与脉搏波速度(PWV)呈显著正相关(r=0.83、P<0.01)。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随主动脉弹性D值的增加而递减,随PWV值的增加而递增。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组间D值、PWV值、Gensini积分的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D=79.29,FPWV=119.11,FG=128.07,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动脉弹性D是冠心病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64-MD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同时,可以客观评价升主动脉的弹性,升主动脉弹性的定量评价有助于检测亚临床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及预测冠心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差异。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10月-2011年4月间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STEACS)患者30例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35例,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研究其冠状动脉斑块的发生部位、数目、性质、斑块所致的狭窄程度以及伴或不伴有主要冠状动脉血管中断、心肌梗死等方面的影像差异。结果: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单发病变以及单支血管累及率在STEACS组中均高于NSTEACS组(P〈o.05),并且心肌缺血以及血管中断发生率较NSTEACS组高(P〈o.05);而冠状动脉的钙化斑块、多发病变以及多支血管累及率在NSTEACS组均高于sTEACS组(P〈0.05)。结论:STEACS及NSTEACS患者的冠状动脉及心肌病变具有各自的特点,这对临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用超声指标观察大鼠颈总动脉机械损伤模型,评价干细胞动员对其修复过程的影响,并与病理学指标对照分析。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工、Ⅱ、Ⅲ3组,Ⅰ组为假手术组,Ⅱ组为颈总动脉内皮机械损伤自然修复组,Ⅲ组为颈总动脉内皮机械损伤后干细胞动员组,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干细胞。Ⅱ、Ⅲ组又根据手术时间各分为A、B、C3个亚组,在术后1天、7天、28天分别超声观察颈总动脉管腔、血流速度、脉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与病理切片对照。结果:Ⅱ组大鼠颈总动脉内皮剥脱后管腔狭窄,血流速度减慢,PI、RI增高,均于损伤第28天达峰值,Ⅲ组大鼠颈总动脉内皮剥脱后管腔狭窄,血流速度减慢,PI、RI增高,7天与Ⅱ组比较无显著差异,28天时上述指标显著优于Ⅱ组,但仍较工组差。结论:超声指标能够无创动态观察大鼠颈总动脉损伤及修复过程,使用干细胞动员可以显著加快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经皮肾镜手术前后肾阻力指数(RI)的变化来评价肾功能。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对纳入本研究的40例患者,记录经皮肾镜手术前、手术后0.5 h、手术后2周时双侧肾上、中、下段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以及血液肌酐、尿素氮数据,分析肾动脉阻力指数与肾功能变化的关系。结果①患侧肾在经皮肾镜术前2 h与术后0.5 h叶间动脉RI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5),术后1周的叶间动脉RI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P<0.05),而健侧肾在经皮肾镜术前与术后0.5 h叶间动脉RI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P>0.05),而与术后2周叶间动脉RI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P<0.05);②患者的术前2 h血液中肌酐与术后0.5 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P>0.05),而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P<0.05),患者的术前2 h血液中尿素氮与术后0.5 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P>0.05),而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P<0.05);③患者健侧肾术前、术后RI值与肌酐、尿素氮变化无相关性,而患侧肾术前、术后RI值与肌酐、尿素氮的变化呈负相关(r=-0.37,P<0.05)。结论可以应用经皮肾镜手术前后肾RI的变化来评价肾功能的变化,为泌尿科微创取石手术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病变随访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6~20个月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原始数据行VR、CPR、MIP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重建图像进行观察,对桥血管通畅性进行分级诊断.结果 50例患者总计140支桥血管,134支桥血管显示良好,其中通畅或狭窄<50%的桥血管共127支(91%),狭窄≥50%的桥血管7支(5%),闭塞未显示的桥血管共6支(4%).结论 DS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清晰显示并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尤其是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桥血管,可作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的有效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