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吴昊 《当代医学》2014,(23):47-48
目的:分析七氟醚和氨氟醚低流量麻醉在临床麻醉应用中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湘乡市人民医院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腹部外科手术患者124例,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和氨氟醚组(n=62)。所有患者经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再使患者与麻醉机相连。七氟醚组吸入七氟醚来麻醉维持,气体流速为0.8~1.0 L/min,氨氟醚组吸入氨氟醚来麻醉维持,气体流速为0.3~0.5 L/min,麻醉维持过程中保持1.9%的七氟醚浓度和1.7%的氨氟醚浓度。记录患者拔管时间、睁眼时间、正确回答姓名时间、正确回答生日时间、发生躁动的例数、发生恶心呕吐的例数。结果七氟醚组患者的睁眼时间与氨氟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七氟醚组合安氟醚组的拔管时间(min)、睁眼时间(min)、回答姓名时间(min)和回答生日时间(min)分别为:(14.67±3.85)、(6.72±3.21)、(18.32±3.62)和(19.07±8.86)以及(15.54±4.08)、(20.86±5.37)(、19.89±6.85)和(21.64±8.75)。七氟醚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9.68%和4.84%)与氨氟醚组(25.81%和20.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的麻醉效果优于氨氟醚,具有麻醉诱导快、对呼吸道刺激作用小、苏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七氟醚和氨氟醚在低流量麻醉临床应用时的药物摄取、排除及苏醒和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比较。方法:58例ASAⅠ~Ⅱ级腹部肿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采用低流量麻醉技术分别吸入七氟醚(S组)和氨氟醚(E组)。麻醉诱导插管后连接Drager麻醉机,七氟醚组挥发罐浓度设置为(Fv)1.2~1.8 MAC(minimum alveolar anesthetic concen-tration,最小肺泡麻醉浓度)(2%~3%);氨氟醚组挥发罐浓度设置为(Fv)2.2~2.6 MAC(2.5%~3.0%),均与氧气混合使用。手术过程进行监测。观察患者苏醒时间、有无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及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麻醉之后到气腹前的MAP(mean airway pressure,平均气道压)、HR(heart rate,心搏率)值偏低,在气腹时两个数值均升高,但是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期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S组为25%(7/29)和0%(0/29),E组分别为35%(10/29)和10%(3/2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43、4.65,均P〈0.05)。结论:七氟醚麻醉诱导快,苏醒期平稳,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效果更好,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4.
梁波 《吉林医学》2015,(3):511-512
目的:观察单肺通气对异氟醚吸入麻醉肺摄取的影响。方法:将60例开胸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中不使用吸入麻醉药物,治疗组自单肺通气开始时予以异氟醚吸入。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过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值在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肺通气中异氟醚吸入麻醉能有效改善肺摄取状况,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异丙酚作对照观测地氟醚对单侧肺通气时低氧性肺血管收缩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左侧开胸的成年手术患者2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0.5MAC地氟醚组(D组),每组10例。分别用咪唑安定0.2mg/kg(D组)、丙泊酚3μg/ml靶控输注(P组),及芬太尼4μg/kg和维库溴铵0.9mg/kg行静脉诱导,经口插入Mallinckrodt右双腔支气管导管。以3%地氟醚(D组)、丙泊酚(P组,以血浆靶浓度为3μg/ml速度输注)、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于双肺通气15min(TLV-15)、右单肺通气15min(OLV-15)、右单肺通气30min(OLV-30)时取足背动脉血和右心房静脉血做血气分析,计算Qs/Qt。结果 单肺通气后,D组和P组Qs/Qt增加明显(P〈0.05),但OLV-15时D组Qs/Qt增幅比P组小36%(P〈O.05);而在OLV-30时D组Qs/Qt增幅比P组小39%(P〈0.05)。两组单肺通气后PaO2降幅均超过40%(P〈0.01)。结论 与异丙酚比较,0.5MAC地氟醚对单肺通气时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6.
Reportof112casesonanesthesiaofinhalingenfluraneatlowflow安氟醚作为吸入麻醉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高浓度吸入麻醉对呼吸、循环有严重的抑制作用。我院1996~1999年采用氧化亚氮复合安氟醚低流量吸入麻醉,减轻对呼吸。循环的抑制作用,并节省麻醉药物用量。报道如下。是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12例,男68例;女44例;年龄12岁~84岁;手术种类:咽、颈部12例,胸部40例,腹部48例,脊柱4例,四肢8例;麻醉时间40~490min。1.2麻醉方法麻醉前用药为安定10mg、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芬氟合剂4ml静脉满注后硫责妥钠、氯化琥珀胆碱…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七氟醚与异氟醚低流量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实施气管插管的96例全麻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96名患者分为七氟醚组和异氟醚组,各48例.给予七氟醚组患者应用七氟醚麻醉,异氟醚组患者则应用异氟醚麻醉.对两组患者的麻醉后恢复时间、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拔管时间及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七氟醚组患者的麻醉后恢复时间、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异氟醚组(P<0.05),满意度明显高于异氟醚组(P<0.05).结论 七氟醚低流量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优于异氟醚.  相似文献   

8.
熊润萍 《吉林医学》2021,(7):1680-1681
目的:探究低流量七氟醚在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50例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患者,对照组使用舒芬太尼麻醉维持,观察组使用低流量七氟醚麻醉维持.对两组患者在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及两组患者拔管、苏醒、清醒时间进行对比.结果:诱导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  相似文献   

9.
牟林  邓燕宏  熊章荣 《四川医学》2012,33(12):2162-2164
目的探讨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胸外科单肺通气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气的影响。方法 76例ASAⅠ~Ⅱ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和瑞芬太尼组(R)。两组均用咪唑安定0.05mg/kg,舒芬太尼2~3ug/kg,丙泊酚1.5~2mg/kg,维库溴铵0.1mg/kg静脉快速诱导,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术中均持续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S组在插管后持续吸入1.0~2.5%七氟醚,R组全凭静脉麻醉。分别记录T1、T2、单肺通气15min(T3)、单肺通气30min(T4)以及单肺通气结束前1min(T5)等时间点的HR、MAP、CVP、SPO2、PETCO2以及T2~T5各时刻抽取静脉血和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HR、MAP以及CVP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MAP均显著低于T1(P<0.05),术中升压、降压药物的使用率S组均低于R组(P<0.05);T3、T4、T5时刻肺内分流率较T2时刻显著增加,PaO2较T2时刻显著下降,T5时刻的PaO2较T4时刻有所回升。结论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胸外科单肺通气手术中都能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在术中前者能更好的维持循环的稳定;后者对肺内分流的影响较小,但两者都不影响在临床中的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比较七氟醚在单肺通气(OLV)和双肺通气(TLV)早期吸入过程中的肺摄取情况及对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 全身麻醉下行食道肿瘤切除术病人30例,随机分成OLV组和TLV组,均于全麻诱导后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行控制呼吸,OLV组于术者打开胸壁时开始行右侧单肺通气,TLV组保持双肺通气不变.七氟醚吸入后记录每组病人各个时点的SpO2,MAP,HR,BIS、七氟醚吸入气浓度(FI)和呼出气浓度(ET)并计算ET/FI.结果 两组间SpO2,MAP,HR,BIS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两组间FI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OLV组ET高于TLV组(P<0.05),ET/FI高于82.5%TLV组(P<0.05).结论 OLV早期对七氟醚的肺摄取速率高于同期TLV,两组患者BIS反映的麻醉深度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测地氟醚麻醉的深度对单侧肺通气时低氧性肺血管收缩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左侧开胸的成年手术患者36例,ASAI~II级,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0.5MAC地氟醚组(D-1组)和1MAC地氟醚组(D-2组),每组12例。分别用咪唑安定0.2mg/kg(D-1组和D-2组)、丙泊酚4μg/mL靶控输注(P组),及芬太尼4μg/kg和罗库溴铵0.9mg/kg行静脉诱导,经口插入Mallinckrodt右双腔支气管导管。以3%地氟醚(D-1组)、6%地氟醚(D-2组)、丙泊酚(P组,保持BIS值在40~49)、芬太尼、罗库溴铵维持麻醉。于双肺通气15min(TLV-15)、右单侧肺通气15min(OLV-15)、右单侧肺通气30min(OLV-30)时取足背动脉血和右心房静脉血做血气分析,计算Qs/Qt。结果D-2组单肺通气后Qs/Qt均值超过30%,OLV-15时Qs/Qt增幅比D-1组大70.6%(P<0.05)。3组单肺通气后PaO2降幅均超过40%(P<0.01)。结论1MAC地氟醚对单侧肺通气时低氧性肺血管收缩有明显抑制作用,而0.5MAC地氟醚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单肺通气麻醉对开胸手术患者呼吸、循环系统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I组)给予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麻醉维持给予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0.25μg/(kg·min)和血浆靶控异丙酚1~3μg/m],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胺0.02mg/kg;对照组(Ⅱ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麻醉维持给予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0~0.25μg/(kg·min)和吸入1%~3%异氟烷,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胺0.02mg/kg。连续监测患者血压(S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PaO2)、心电图、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麻醉深度指数。分别在麻醉前基础值(T0)、手术切皮前5min(T1)、切皮后5min(T2)、切皮后(OLV期间)30min(T3)和术毕前10min(T4)采桡动脉血3ml,评价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和应激反应程度。结果:L时,Ⅰ组SpO2显著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4时,Ⅰ组PaO2显著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1时,Ⅰ组SBP显著低于Ⅱ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1、T4时,I组HR显著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Ⅰ组DBP显著高于Ⅱ组,T4时,Ⅰ组DBP显著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rr4时,I组皮质醇(C0r)显著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T4时,Ⅰ组血管紧张素Ⅱ显著高于Ⅱ组(P〈0.05);T1、T2、T3、T4时,Ⅰ组IL-6显著低于Ⅱ组(P〈0.01);各个时刻两组IN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相对于异氟醚复合瑞芬太尼行单肺通气麻醉,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影响较小,应激反应较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联合应用于单肺麻醉时对肺内分流、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患者清醒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7月~2011年7月我院住院治疗需要行肺叶切除的52患者分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全麻组(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每组各26例。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前、双肺通气30 min、双肺通气60 min、单肺通气60 min、再次双肺通气30 min、手术结束这6个时点分别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观察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开眼的时间、出现自主呼吸的时间及拔管的时间。结果单肺通气(OLV)开始后,肺内分流率(Qs/Qt)于双肺通气(TLV)时高于麻醉前与TLV30min时,OLV30min、OLV60min时Qs/Qt达最高,B组OLV30min、OLV 60 min时,Qs/Qt明显高于A组(P〈0.05);在患者结束麻醉后,A组开眼的时间、出现自主呼吸的时间、拔管的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均P〈0.01)。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不但能显著改善患者动脉血氧和减少肺内分流,而且能使患者清醒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时患者呼吸的管理及麻醉处理。方法对38例电视胸腔镜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麻醉诱导时采用双腔气管插管,术中行单肺通气。结果单肺通气时一过性低氧血症(SpO290%)8例,通过调整呼吸参数,改吸入纯氧等措施,SpO2逐渐回升至正常。手术均顺利完成,无麻醉意外及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胸腔镜手术的麻醉处理关键是双腔支气管插管位置准确,确保双肺分隔,加强围术期呼吸循环监测,避免低氧血症,为胸腔镜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单肺通气手术患者POCD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手术患者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60例42~83岁需单肺通气手术患者,于术前1 d和术后7 d分别接受简易智能状态检测,记录手术前后认知功能的改变,并分析围术期因素与患者发生POCD的关系。结果 14例患者发生POCD,患病率为23.3%。年龄增长与POCD的发生呈正相关,单肺通气后脑氧饱和度较基础值下降和乳酸升高值与患者POCD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单肺通气POCD的患病率为23.3%,年龄增长、乳酸值升高和脑氧饱和度较基础值下降是单肺通气的胸外科手术患者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喉罩自主通气吸入七氟烷全麻在上睑下垂手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0例上睑下垂矫正术患者采用喉罩自主通气,七氟烷吸入麻醉术中保留自主呼吸,记录术中呼吸抑制及返流误吸发生率。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出现术中体动,4例出现一过性呼吸抑制,经辅助呼吸后好转。结论喉罩自主通气七氟烷吸入麻醉能很好地满足手术需求,呼吸道安全可控,术后清醒迅速,不良反应小,是该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定压和定容单肺通气模式对小儿单腔支气管插管下行肺叶切除术时呼吸生理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ASA Ⅰ-Ⅱ级肺部手术小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麻醉诱导后,行单侧支气管插管,侧卧位,Ⅰ组先采用单肺定容模式(OLV-VCV)通气,潮气量为8~10ml/kg,25min后改为单肺定压通气(OLV-PCV),压力设定根据单肺定容的气道平台压而定.Ⅱ组先用单肺定压通气,压力设定以达到满意通气为准,25min后改为定容模式通气,潮气量根据单肺定压时的潮气量而定.用Datex-Ohmeda Anesttesia Delivery Unit(ADU)监测呼吸力学参数:气道锋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阻力(Raw)、分钟通气量(MV)、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等.所有患儿均行有创动脉监测,并于麻醉前、通气后25min和50min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PaO2、PaCO2).结果:两组患儿OLV-PCV与OLV-VCV比较,PaO2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儿肺叶切除单肺通气期间采用定压通气较定容通气模式更有利于减轻单肺通气造成的血氧分压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5%NaHCO3对下段食管癌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患者术中循环、呼吸、酸碱和电解质的影响。【方法】择期下段食管癌开胸患者40例,随机等分两组。空白对照Ⅰ组;实验Ⅱ组:应用1.2mmol/kg的5%NaHCO3。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rate,HR)、血气。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丙泊酚1.5~2mg/kg、琥珀胆碱1.5mg/kg,维持吸入1.5%~4%七氟烷、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1和间断静注罗库溴铵0.1~0.2mg/kg。OLV后应用5%NaHCO(3Ⅱ组:4ml/min)。分别在麻醉前(T0)、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30min时(T2)、手术完毕前(T3)采外周动脉血2ml进行血气分析。【结果】麻醉后组间比较:MBP和HR在T2时间段Ⅰ组比Ⅱ组下降明显(P〈0.01)。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在T2时间段Ⅰ组有所下降,与Ⅱ组比较(P〈0.01)。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oxygentension,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saturation,SaO2)在T2时间段Ⅱ组比Ⅰ组升高明显(P〈0.05和P〈0.01)。pH值T2时间段Ⅰ组比Ⅱ组下降明显(P〈0.01)。碱超(baseexcess,BE)值T2、T3时间段Ⅰ组比Ⅱ组下降明显(P〈0.01)。[Cl-]在T2时间段Ⅰ组比Ⅱ组升高明显(P〈0.01)。【结论】5%NaHCO3能使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循环、呼吸系统平稳,较高的PaO2和SaO2有利于血液运氧。保持血液pH值和BE值相对稳定,无高氯代酸倾向,也不影响CO2的排除。  相似文献   

19.
孙颖  冯艺  杨拔贤 《中国医刊》2004,39(6):25-27
目的通过观察在全麻开胸单肺通气(OLV)2小时后,给予胸段硬膜外0.5%罗哌卡因阻滞时肺内分流率、动脉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了解硬膜外麻醉对单肺通气过程中肺内分流和氧合的影响.方法 20例ASAI~II择期需单肺通气开胸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的病人,均以静脉异丙酚维持麻醉,单肺通气120分钟后随机分为:静脉丙泊酚(异丙酚)组和静脉异丙酚加硬膜外组.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平均肺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等.调整异丙酚输注速度使脑电双频指数维持在44~55.两组分别于清醒状态(Base)、OLV60、120分钟,OLV135、150、180分钟(即硬膜外给药后15、30、60分钟)及恢复双肺通气30分钟(Da30分钟)时测定动脉及混合静脉血血气,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GPE组硬膜外给药后与给药前相比肺内分流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GPE组动脉氧分压(PaO2)在硬膜外给药后30分钟(239±60mmHg)及60分钟(275±45mmHg)高于给药前OLV120分钟(170±75mmHg)(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分流率、PaO2及循环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肺通气过程中给予硬膜外阻滞不会增加肺内分流率和降低PaO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