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 探索不同剂量纳洛酮逆转吗啡耐受的效应.方法 30只SD大白鼠随机分成3组:吗啡盐水组(MN组,n=10),小剂量纳洛酮组(MS组,n=10),大剂量纳洛酮组(MB组,n=10),以连续热刺激痛为吗啡耐受模型,连续9 d皮下注射吗啡,对于小剂量组注射20 ng/kg纳洛酮,大剂量组注射40 ng/kg纳洛酮,吗啡盐水组注射盐水.观察各组动物吗啡不良反应、戒断反应改变,统计各组死亡动物数,对存活动物的痛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与未用吗啡前相比,痛阈均逐渐增加,达高峰后回落.MS组在第4天达高峰,而MN组、MB组均在第6天达到高峰;组间比较,在第3、4、9天,MS组痛阈高于MN组、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纳洛酮(20 ng/kg)经皮下注射可以短期逆转吗啡耐受,增强吗啡镇痛效果的同时减少呼吸抑制作用.大剂量(40 ng/kg)纳洛酮使用后,会出现吗啡戒断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纳洛酮对大鼠吗啡耐受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吗啡组(M组)和纳洛酮组(MN组),每组各10只.M组和MN组每12 h分别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和吗啡10 mg/kg+纳洛酮10 ng/kg,连续7 d,制作大鼠吗啡耐受模型.第1次给药前测定甩尾潜伏期(TFL)作为基础值,以后第1,3,6,9,12,15次给药后30 min测定甩尾潜伏期.以甩尾潜伏期及最大镇痛效率(MPE)为指标观察吗啡耐受发生的情况.7 d后取大鼠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PAG脑组织蛋白激酶A(PKA)染色,比较两组染色情况.结果 反复应用吗啡后,M组和MN组大鼠TFL值和MPE下降的速度不同.MN组与M组比较大鼠TFL值和MPE的下降速度缓慢(P < 0.05).PAG组织PK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M组与MN组相比PKA表达增加(P < 0.05).结论 小剂量纳洛酮抑制大鼠吗啡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纳洛酮吗啡手术后镇痛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洛酮吗啡手术后镇痛观察于峻峰南京港口医院麻醉科(210011)小剂量吗啡注入硬膜外腔用于手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但亦有许多副作用。为减少副作用,我们采用吗啡与纳洛酮混合后注入硬膜外腔,取得预期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本组276例,男122例,女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剂量纳洛酮对吗啡致大鼠耐受和依赖的影响。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6),即吗啡对照组(M组,皮下注射6mg/kg的吗啡),吗啡复合纳洛酮组(MN1组,皮下注射6mg/kg吗啡和100ng/kg纳洛酮;MN2组,皮下注射6mg/kg吗啡和10ng/kg纳洛酮)。注射药物30min进行痛阈测定,并进行8d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训练,最后一次注药后24h进行CPP测定。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在黑箱内停留的时间显著延长(P〈0.01),与M组比较,MN1和MN2组CPP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前3d比较,M组大鼠痛阈在从第4天开始显著下降(P〈0.01),MN1和MN2组痛阈下降值有显著差异。结论:10ng/kg~1μg/kg的纳洛酮能显著抑制应用吗啡后大鼠耐受和依赖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自1979年有学提出,给慢性疼痛患硬膜外注入少量吗啡可产生很好的镇痛作用,到目前为止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此法以达到术后止痛的目的,并取得相当良好的效果。不过吗啡的副作用也伴随而来,如瘙痒、恶心、呕吐,其中瘙痒的发生机率相当高,而且患感觉相当不适,治疗也很困难。以往一般采用纳洛酮治疗。近年来有研究证明微量丙泊酚可以治疗硬膜外吗啡引起的瘙痒。笔对丙泊酚和纳洛酮在治疗硬膜外吗啡引起瘙痒的疗效进行比较,以探讨两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徐江玲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7(3):286-287
①目的 观察硬膜外吗啡和小剂量纳洛酮在妇科手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②方法 ASAⅠ、Ⅱ级60例全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吗啡+纳洛酮组(MN),吗啡组(M),每组30例。MN组:吗啡3mg+纳洛酮0.4mg+地塞米松10mg+1%罗哌卡因20ml;M组:吗啡3mg+地塞米松10mg+1%罗哌卡因20mL;均以生理盐水配置150mL泵内,关腹膜时硬膜外腔给予负荷量吗啡2mg+生理盐水至10m1.后连接PCA(江苏杨州市华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镇痛泵进行自控镇痛(PCA),术后2、6、12、24、46小时行VAS评分,并对有效按压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③结果 MN组术后12小时内VAS评分低于M组(P〈0.05);MN组PcA按压次数少于M组(P〈0.05)。④结论 小剂量纳洛酮可增强吗啡硬膜外镇痛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增强内源性阿片肽的合成及释放有关,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是一种较好的镇痛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纳洛酮对吗啡硬膜外镇痛引起全身皮肤瘙痒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ASA I~Ⅱ级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40例.A组于手术结束前硬膜外腔推注吗啡2 mg,B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08 mg,分别于术后2、4、8、24 h进行随访并记录,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行镇痛及瘙痒评分.结果 A,B两组镇痛效果均很确切,且B组VAS低于A组(P<0.05).B组全身瘙痒明显小于A组(P<0.05).结论 小剂量纳洛酮不仅可以减少吗啡硬膜外术后镇痛引起的全身皮肤瘙痒,还可以加强吗啡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纳洛酮对吗啡致大鼠自主活动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根据皮下注射药物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6组,吗啡对照组(M组,皮下注射15 mg/kg的吗啡),吗啡复合纳洛酮组(MN组),根据纳洛酮的剂量大小(1 μg/kg,100 ng/kg,10 ng/kg,1 ng/kg和0.1 ng/kg),MN组分为MN1、MN2、MN3、MN4和MN5.测定药物注射前(T1)、注射后10 min(T2)、20 min(T3)、30 min(T4)、45 min(T5)、60 min(T6)、90 min(T7)、120 min(T8)对大鼠的自主活动评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评分).结果 注射吗啡后,M组大鼠自主活动从T3点显著降低,持续至T5点(P<0.05);其他各时间点相互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MN1、MN2、MN3组的自主活动评分在T3、T4、T5三个时间点显著升高(P<0.01).结论 10 ng/kg-1 μg/kg的纳洛酮对15 mg/kg的吗啡所引起大鼠自主活动减少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
吗啡是临床常用的强效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应用中可出现恶心、呕吐、镇静、瘙痒、便秘、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长期应用易出现耐受和依赖。大剂量纳洛酮能拮抗吗啡所产生的全部效应,而小剂量使用不仅能减少或减轻吗啡所致的不良反应,还能增强吗啡的镇痛效能。本文就小剂量纳洛酮与吗啡的联合应用增强吗啡镇痛效能、减弱吗啡耐受和依赖的作用机制,以及拮抗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曲马多来预防超微量纳洛酮诱发的吗啡戒断反应。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n=20)、实验组(T组,n=20),进行吗啡耐受及超微量给药后,实验组第4d开始每天给予曲马多1mg,记录每天热板痛阈、体重、戒断反应及呼吸抑制、嗜睡、死亡例次数。结果与第一天比较两组动物痛阈均增加(P〈0.05),但T组在第7d、第8d及第9d痛阈较N组大(P〈0.05);T组体重在第6d后均较N组重(P〈0.05)。结论曲马多可以预防超微量纳洛酮诱发吗啡产生的戒断反应,增加大鼠痛阈。 相似文献
11.
12.
选择性毒蕈碱受体拮抗剂减轻吗啡耐受和依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探讨毒蕈碱受体亚型在吗啡耐受和依赖中的作用。方法热板反应测定SD大鼠(n=63)吗啡镇痛,纳洛酮激发作为SD大鼠(n=77)吗啡依赖模型,腹腔或脊髓鞘内注射选择性M1受体拮抗剂哌拉唑嗪和M2受体拮抗剂美索四氨,观察对吗啡耐受和依赖的影响。结果吗啡耐受大鼠腹腔注射美索四氨(0.25mg/kg)6天后,对吗啡的敏感性恢复,对照组和哌拉唑嗪组动物仍处于耐受状态。鞘内注射6天后,哌拉唑嗪呈剂量依赖方式减轻吗啡耐受,美索四氨可轻度减轻吗啡耐受。美索四氨或哌拉唑嗪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激发的戒断症状。仅大剂量美索四氨可抑制戒断症状。结论毒蕈碱受体在外周以M2受体,在脊髓水平以M1受体为主参与吗啡耐受和依赖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对比微量丙泊酚与纳洛酮在治疗硬膜外吗啡所致的瘙痒的效果。方法 5 0例ASAⅠ~Ⅱ级、术后 2 4h内瘙痒的患者随机分为用 10mg丙泊酚和 0 1mg纳洛酮静脉注射。如 5min无效 ,重复使用相同剂量。瘙痒评分、镇痛评分、镇静评分每 5分钟记录一次 ,记录 30min。结果 丙泊酚组成功率为 80 % ,纳洛酮组成功率为 84 %。两组各有 3例患者需要二次用药。纳洛酮组有 36 %的患者疼痛评分增加 (P <0 0 5 ) ,丙泊酚组没有。结论 微量丙泊酚和纳洛酮均可以有效的治疗硬膜外吗啡所致的瘙痒 ,但是丙泊酚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4.
小剂量纳洛酮在术后吗啡静脉自控镇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在术后吗啡静脉自控镇痛(PCA)中加用小剂量纳洛酮对镇痛效果、吗啡用药量及其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将59例术后中度以上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吗啡组和纳洛酮组接受术后静脉PCA治疗.吗啡组为150ml盐水中加入60 mg吗啡(PCA剂量为吗啡1 mg),纳洛酮组为在吗啡组的基础上加入6 μg/kg纳洛酮.记录启动PCA泵后0、2、4、6、8、12、24 h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视觉模拟评分(VAS)、吗啡的消耗量及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结果在启动PCA泵2 h时,吗啡组和纳洛酮组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4、6、8 h后安静时吗啡组VAS评分分别为(43.6±5.4)、(38.2±4.6)、(42.3±4.8)mm,纳洛酮组为(37.6±6.0)、(31.8±5.4)、(33.2±6.3)mm;活动时吗啡组VAS为(51.6±6.0)、(42.8±5.6)、(48.3±4.9)mm,纳洛酮组为(49.6±5.8)、(37.2±6.0)、(42.1±5.3)mm,两组VAS在安静和活动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24 h吗啡总用药量纳洛酮组(36.6±13.5)mg较吗啡组(43.7±14.6)mg显著减少(P<0.05);恶心、呕吐在4、8 h时纳洛酮组的发生率较吗啡组低(P<0.05),头晕、瘙痒及呼吸频率、指脉搏血氧饱和度、术后排气时间、镇静评分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术后吗啡PCA治疗药液中加入小剂量纳洛酮可增加吗啡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吗啡消耗量,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吗啡伍用小剂量纳洛酮镇痛病人胃肠动力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小剂量纳洛酮(50 ng·kg-1·h-1)对吗啡经静脉病人术后自控镇痛(PCIA)时恶心呕吐,首次排气时间及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级子宫切除患者,术后使用吗啡PCIA.随机分成两组,双盲随访两组病人恶心呕吐,首次排气时间,镇痛效果,并检测血浆胃动素水平.结果:MN组镇痛效能优于M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及程度降低,排气时间缩短;从入室到术毕,两组胃动素水平均升高,但M组在术后24 h内仍维持较高水平,而MN组在术后6 h明显降低,24 h有一定程度升高,42 h达分泌高峰.结论:小剂量纳洛酮可减少吗啡PCIA引起的恶心呕吐、促进病人胃肠动力恢复,其机制与延缓胃动素的分泌高峰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纳洛酮配合吗啡对老年患者术后静脉镇痛效能的影响。方法:择期静吸复合全麻下接受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4组。A组吗啡剂量为10μg·kg-1·h-1,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1μg·kg-1·h-1;C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2μg·kg-1·h-1,;D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3μg·kg-1·h-1。使用背景输注+患者自控镇痛模式:背景剂量为2 ml/h;患者自控镇痛:每次1 ml;锁定时间为15 min。记录镇痛开始后2、6、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镇痛效果,并记录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B、C各组间VAS各时点镇痛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2、6、12、24、48 h VAS均显著高于A、B、C组同时点VAS(P0.01)。B、C组6、12、24、48 h不良反应与D组2、6、12、24、48 h恶心呕吐评分和皮肤瘙痒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同时点(P0.01)。4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结论:纳洛酮复合吗啡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缓解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当纳洛酮剂量达到0.3μg·kg-1·h-1时对吗啡的镇痛效果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硬膜外吗啡伍用纳洛酮和地塞米松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择期手术60例,随机分为2组:A组硬膜外给吗啡2mg;B组硬膜外给吗啡2mg+纳洛酮0.2mg+地塞米松2mg。术后观察病人对镇痛的满意度以及术后镇痛的副作用发生率。结果:2组病人对镇痛满意度无显著差异(P>0.05);B组病人术后镇痛副作用明显少于A组(P<0.01)。结论:硬膜外吗啡伍用纳洛酮和地塞米松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吗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纳洛酮复合吗啡应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0例ASA1~2级妇科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观察组Ⅰ,N=20),B组(观察组Ⅱ,N=20),C组(对照组ⅢN=20)。术毕:A组,首量纳洛酮0.1 mg+吗啡2 mg+0.125g布比卡因共10 ml。维持,纳洛酮0.4 mg+吗啡6 mg+0.125g布比卡因共100 ml。B组:首量纳洛酮0.05 mg+吗啡2 mg+0.125g布比卡因共10 ml。维持,纳洛酮0.2 mg+吗啡6 mg+0.125g布比卡因共100 ml。C组,首量吗啡2 mg+0.125g布比卡因共10 ml。维持,吗啡8 mg+0.125g布比卡因共100 ml(镇痛泵2 ml/hr),比较三组的镇痛效果(VSA),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BP)、呼吸(R)、心率(HR)、以及不良反应。以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三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成度大致相同(P>0.05)。恶心呕吐术后3~36hr内,A组明显轻于B组、C组(P<0.05)。搔痒术后6~12hr内,24~36hr内,B组明显轻于C组(P<0.05)。12~24hr内A组明显轻于C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48hr内,下肢活动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无呼吸抑制。结论:纳洛酮复合吗啡应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安全有效,能有效的改善恶心呕吐、搔痒、减少吗啡的用量。 相似文献
19.
纳洛酮全麻催醒对吗啡硬膜外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用纳络酮催醒对吗啡醒膜外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2)方法:择期上腹部手术患40例,ASA I-I,随机分为2 ,均选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均在关腹时于硬膜外注入吗啡2mg(用生理盐稀释至3ml),1组手术结束后用新斯的明拮抗肌松及用纳洛酮催酷醒,II组患仅用新斯的明拮抗肌松,观察比较两组患的镇痛效果,镇痛持续时间,(3)结果:两组患的镇痛效果及镇痛时间无显差异,I组有4例患于苏醒时比较烦躁,并且伴随血压和心率增高。(4)结论:纳洛酮用于全麻催醒并不影响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时吗啡膜术后镇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纳洛酮与吗啡联合用于妇科手术硬膜外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ASA Ⅰ或Ⅱ级择期行子宫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行腰硬联合麻醉,于手术关闭腹膜时硬膜外腔分别注入:Ⅰ组吗啡2 mg;Ⅱ组吗啡2 mg+纳洛酮10μg;Ⅲ组吗啡2 mg+纳洛酮40μg.术后4,8,12,24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手术部位疼痛,Ramsay评分法评价镇静程度,并记录恶心呕吐(PONV)、瘙痒,呼吸抑制、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及镇痛药和止吐药的追加情况.结果 术后4,8,12,24 h VAS评分、Ramsay评分及追加镇痛药情况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NV评分:Ⅲ组<Ⅱ组<Ⅰ组(P<0.05);术后追加止吐药的患者,Ⅲ组比Ⅰ组减少(P<0.05);瘙痒例数:Ⅲ组<Ⅱ组<Ⅰ组,分别为6、11和1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纳洛酮10 μg或40 μg与吗啡2mg联合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可以减轻吗啡所致的不良反应且不影响其镇痛效果,后者效果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