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旭光 《山东医药》2006,46(19):82-82
近年来,随着CT或MRI的问世,腔隙性梗死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2000-2004年,我院共收治腔隙性梗死患者46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高永革  杜茜 《山东医药》2004,44(19):71-71
腔隙梗死是指脑深穿支动脉及其分支闭塞引起的脑部小软化灶。1996年1月至2002年8月,我院诊治腔隙梗死患者3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对脑干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脑干梗死的MR图像及常用序列特点。结果(1)多为小病灶(<10mm);(2)形态多样,斑点状、线状、小片状;(3)较大病灶不越中线。结论MRI是目前脑干梗死最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T2W像最为敏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与T2W加权像比较并无明显优势。MRI对脑干梗死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4.
CT和MRI等新的神经影像学和其他诊断技术的发展,加深了我们对腔隙性梗死的认识,同时也带来了对经典腔隙假说和发病机制的怀疑和争论。争论之一就是栓塞是否是腔隙性梗死的关键。要澄清这一问题,应在未来的研究中对腔隙性梗死这一疾病实体给予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脑干梗死指局部脑干组织坏死,在脑梗死中极为少见.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磁共振成像(MRI)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显著提升了对脑干梗死的确诊率,但发生脑干梗死的病因各异,神经解剖结构损害部位不同,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轻重不一,给预后判断带来困难.现将近年来接诊的恢复良好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过程、磁共振表现进行回顾分析,以期提高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脑干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干梗死约占所有脑梗死的9%~21.9%。文章就脑干梗死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自的 评价桥脑腔隙梗死时其临床特点与MRI、BAEP检测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36例桥脑腔隙梗死患者的临床与头颅MRI、BAEP进行分析。结果 MRI显示腔隙灶以桥脑腹侧为多。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多样化,病灶直径<0.5cm者可症状轻微无神经科体征。BAEP异常者为82%(28/34)。结论 MRI是桥脑腔隙梗死时诊断的有效手段,而BAEP则可作为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单纯周围性面瘫起病的急性脑干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我院住院治疗的169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经头颅MRI确诊的以周围性面瘫起病的急性脑干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结果该病发生率为0.24%(4/1693),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的病因。4例均以周围性面瘫起病(左、右侧周围性面瘫分别为1例、3例),3例出现眩晕。4例经头颅MRI检查,均发现脑干梗死(桥脑梗死3例,桥脑合并小脑梗死1例),经抗血小板等治疗有效。结论以单纯周围性面瘫起病的急性脑干梗死发生率低、尤其是无其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者,脑干梗死因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应重视其表现的多样性,对以周围性面瘫伴眩晕起病者应特别注意脑干病变情况,提高对该病诊断的认识,防止漏诊及误诊,头颅MRI特别是DWI对脑干梗死定位诊断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腔隙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定位和定性诊断均较困难。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CT扫描的普及,腔隙综合征临床报道逐渐增多,但发生于脑干的腔隙综合征仍少见,容易误诊、漏诊而误治。本文综述其临床特点和CT所见。  相似文献   

10.
CT和MRI等新的神经影像学和其他诊断技术的发展,加深了我们对腔隙性梗死的认识,同时也带来了对经典腔隙假说和发病机制的怀疑和争论。争论之一就是栓塞是否是腔隙性梗死的关键。要澄清这一问题,应在未来的研究中对腔隙性梗死这一疾病实体给予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腔隙性脑梗塞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高敏感度的脑成象技术如CT、MRI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现有所增多。我院自1995年9月至1999年7月期间共发现收治腔隙性脑梗塞43例,现结合文献分析发病因素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25例,女18例,年龄53岁~87岁,平均年龄65.32岁,其中60岁以上37例。全部经颅CT或MRI证实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其中无症状性脑梗塞8例,在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28例,活动时发病7例,有高血压病史38例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脉压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脉压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多发腔梗)的关系。方法 采用汞式血压计测2次非同日坐位右上臂肱动脉血压,计算出老年高血压患者(n=98)的脉压(PP)。常规CT或MRI检查证实存在多发腔梗。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近的无多发腔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n=54)作为对照组。常规检测1℃、TG、apoB及FBG。结果 舒张压的升高,导致PP值缩小。PP缩小较对照组更易患多发腔梗。血脂升高是多发腔梗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TG、apoB的增高更为显著,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 PP缩小是多发腔梗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与TG、apoB及FBG增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不同年龄段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05例中老年腔隙性梗死患者和32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研究。用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ApoE基因多态性。结果:ApoE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同年龄组的腔隙性梗死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未发现ApoE基因多态性与不同年龄群的腔隙性梗死存在相关关系。对于不同年龄段应采取不同的一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脑干梗死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征、病理基础、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疗效。方法对72例脑干梗死患者经头颅CT或MRI确诊后分为介入与非介入对照两组,并分析探讨本病的特点与介入的疗效。结果延髓和中脑梗死均具有交叉性瘫痪,脑桥梗死则有不同的临床征象,可概括为四种类型:交叉性瘫痪、四肢瘫、纯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并偏身感觉障碍。结论脑干梗死的主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典型病例早期诊断困难,MRI对脑干梗死早期诊断最有意义,CT不能确诊脑干梗死,但有助于排除脑干出血;介入及应用降纤制剂抗纤溶治疗急性脑干梗死其疗效优于非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5.
随着CT和MRI的应用,临床不断发现有脑内的小量出血可引起类似腔隙性梗死的表现,称之为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笔者从2000年10月~2005年6月共收住4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文章概述了腔隙性梗死的概念及其假说的争议;详细阐述了影像学上比较相似而易与腔隙性梗死混为一谈的分支动脉粥样斑块病、纹状体内囊梗死和深部交界区梗死的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干梗死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纳入确诊急性脑梗死患者,首先分为脑干梗死组和非脑干梗死组,然后根据是否伴有糖尿病分为脑干梗死伴糖尿病组、脑干梗死不伴糖尿病组、非脑干梗死伴糖尿病组和非脑干梗死不伴糖尿病组。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弥散加权成像确定脑干梗死及其部位;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phy,MRA)检测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脑干梗死的不同危险因素。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结果 共纳入2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干梗死63例,其中34例伴有糖尿病;非脑干梗死223例,其中77例伴有糖尿病。脑干梗死组糖尿病(54.0%对34.5%,x2=7.816,P=0.005)、既往脑梗死(38.1%对24.2%,x2=4.771,P=0.029)、基底动脉粥样硬化(73.0%对57.4%,x2=5.028,P=0.025)比例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IC,HbA1c)[(7.30 ±2.42)%对(6.46±1.82)%,t=-2.531,P=0.011]和载脂蛋白B(apoproteinB,ApoB)[(0.97±0.33) mmol/L对(0.90±0.34) mmol/L,t=-2.180,P=0.029]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脑干梗死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优势比2.150,95%可信区间1.214~3.808;P =0.009)和既往脑梗死(优势比1.835,95%可信区间1.004~3.352,P=0.048)是脑干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伴糖尿病的脑干梗死组、不伴糖尿病的脑干梗死组、伴糖尿病的非脑干梗死组和不伴糖尿病的非脑干梗死组之间,HbA1c( P<0.001)、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P<0.001)、ApoB(P =0.007)和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P=0.018)水平以及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比例(P=0.001)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脑干梗死伴糖尿病组HbA1c[ (8.81±2.36)%]、FBG[ (8.23 ±3.12) mmol/L]和ApoB[(1.04±0.41) mmol/L]水平以及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比例(85.3%)最高。与非糖尿病脑干梗死相比,糖尿病脑干梗死患者脑桥梗死更为多见(79.4%,P =0.039)。结论 糖尿病与脑干梗死关系密切,糖尿病更容易导致脑桥梗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交感皮肤反应(SSR)二种电生理方法联合运用对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价值。方法:对96例临床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A组)进行BAEP检查的同时,进行交感皮肤反应(SSR)的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B组)进行比较。结果:96例患者中CT扫描证实有腔隙性梗死的61例,BAEP异常的有32例,SSR异常为48例,而CT扫描未发现梗死的35例中(后磁共振扫描证实有腔隙性梗死灶存在,其中脑干腔梗7例),BAEP异常9例,SSR异常为21例。BAE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除Ⅰ波的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外,其余波潜伏期与峰间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S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二种电生理方法相结合有助于提高病变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经临床体征及核磁共振(MRI)对照临床确诊的老年脑梗死47例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探索病变部位(中脑、桥脑、延髓),左或右侧以及病灶大小和BAEP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47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者38例(80.9%),BAEP的异常率与病变部位有关,与病变大小呈正相关,可以为病变定侧提供较可靠的依据,我们认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诊断脑干梗死上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单侧和双侧脑干梗死患者临床影像学特征和病因,并重点分析双侧脑干梗死灶的分布模式及其可能的脑卒中机制。方法选择头颅弥散加权成像所证实的急性梗死灶累及脑干的患者338例,其中单侧脑干梗死组286例,双侧脑干梗死组52例。结果与单侧脑干梗死组比较,双侧脑干梗死组患者临床症状较重和短期预后较差,且多发脑干梗死灶(73.1%vs 5.6%)、合并小脑梗死(53.8%vs 5.6%)和合并大脑后动脉梗死(26.9%vs2.8%)更为多见(P0.01)。大血管粥样硬化是双侧脑干梗死患者最常见的脑卒中病因(基底动脉粥样硬化19例;椎动脉粥样硬化21例)。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所致双侧脑干大梗死(47.4%vs 14.3%)、单发脑干大梗死(31.6%vs 4.8%)和脑干大梗死横跨脑干中线(47.4%vs 4.8%)较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所致双侧更多见(P0.05,P0.01);而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所致双侧多发脑干内部小梗死较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所致双侧更多见(52.4%vs 10.5%,P0.01)。结论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双侧脑干梗死的梗死灶分布模式存在不同之处,提示上述两种情况下的脑卒中机制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