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丙肝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CV RNA存在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套式PCR检测46例急性丙型肝炎(丙型肝炎以下简称丙肝)和42例慢性丙肝患者血清和PBMC中HCV RNA.结果 慢性丙肝患者PBMC中HCV RNA检出率显著高于急性丙肝患者(P<0.001);急、慢性丙肝患者血清和慢性丙肝患者PBMC中HCV RNA检出率显著高于ALT正常的抗-HCV阳性者(P<0.001);2例患者血清中HCV RNA阴性,PBMC中可测及,12例患者血清抗-HCV阴性,而血清HCV RNA阳性。结论 血清HCV RNA检测有助于抗-HCV阴性丙肝的诊断和早期诊断;丙肝的肝损害可能与HCV RNA血症有关;PBMC中HCV感染在丙肝的慢性化和慢性肝损害中可能起一定作用,PBMC中可贮存HCV RNA。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与慢性丙型肝炎(慢丙肝)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分析慢乙肝与慢丙肝患者血流变与HBVDNA、HCVRNA及AIT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60例慢乙肝与10例慢丙肝患者血流变指标、HBVDNA、HCVRNA、ALT并分析其结果,50例正常体检者做为阴性对照。结果 慢乙肝组、慢丙肝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流变指标明显升高(P〈0.05)。ALT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流变指标明显升高(P〈0.05)。。慢乙肝组与慢丙肝组比较:血流变指标无显著差别,HBVDNA阳性组,HCVRNA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血流变指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慢乙肝与慢丙肝患者体内存在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3.
彭泽军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6):635-636,662
目的 探讨抗-HCV和HCV-RNA、ALT的联合检测在丙型肝炎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FQ-RT-PCR法检测HCV-R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LT.结果 174例丙肝病毒感染的样本中抗-HCV和HCV-RNA同时阳性在急性丙型肝炎组中所占百分率(30.09%)显著低于慢性丙型肝炎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与丙型肝炎(丙肝)致肝硬化和癌变的相关性。方法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丙型肝炎患者中随机选择31例,分慢性丙型肝炎组、丙肝后肝硬化组以及丙肝相关性肝癌组,另选择1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IL-2和IL-6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较之正常对照组,慢性丙型肝炎组和丙肝后肝硬化组以及丙肝相关性肝癌组的ALT和TBIL水平均出现显著上升的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丙肝相关性肝癌组ALT水平显著低于慢性丙型肝炎组和丙肝后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较之正常对照组,慢性丙型肝炎组和丙肝后肝硬化组以及丙肝相关性肝癌组的IL-2水平均出现显著下降的情况,IL-6水平则出现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着疾病的发展,慢性丙型肝炎组丙肝后肝硬化组丙肝相关性肝癌组的IL-2水平呈逐渐下降情况,IL-6水平则出现逐渐上升情况。结论血清IL-2和IL-6水平变化与丙肝致肝硬化和癌变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吸毒者静脉注射是HCV传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但仍有20%~40%的慢性丙肝患者尚未能确定其危险因素。为了确定血液以外的途径是否可传播HCV.作者等对泪液进行了研究。用逆转录PCR法(RT-PCR)平行测定了76例有肝炎临床证据(谷丙转氨酶水平异常)、HCV抗体试验(+)的慢性丙肝患者用液和血浆中的mRNA,用电泳方法对。增产物进行了测定,并在严格的条件下使之与32P标记的HCV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36例HCV(-)的正常成人作为对照。76个患者泪液和血浆RT-PCR结果均为(+),而且来自泪液的信号强于血浆。36例对照者均为(-…  相似文献   

6.
对41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抗-HCV及其它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共发现52例抗-HCV阳性患者,其中单独抗-HCV阳性占23.0%,与HBV感染占40.4%,与HBV、HDV感染占9.6%。抗-HCV在慢性活动型肝炎、肝硬化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0.4%和22.7%,明显高于急性肝炎和非甲非乙型肝炎中的阳性率(2.8%、13.0%),提示HCV在促使肝病慢性化及加重病情方面有重要作用。对抗-HCV阳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型结果显示:各型丙肝息者CD_3、CD_4比例均下降,而CD_8比例上升,表现为Th细胞功能下降,Ts细胞功能增强,提示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是丙肝患者高慢性化率的免疫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慢性丙型肝炎(简称慢性丙肝)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中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体(anti-ASGPR)水平,观察anti-ASGPR与肝炎患者疾病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HBV感染患者60例(慢性乙肝患者30例,慢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30例)、HCV感染患者60例(慢性丙肝患者30例,慢性丙肝后肝硬化患者30例),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anti-ASGPR、ALT的水平。结果 (1)HBV、HCV感染组血清anti-ASGPR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肝后肝硬化组血清anti-ASGPR水平明显比慢性乙肝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丙肝后肝硬化组血清anti-ASGPR水平明显比慢性丙肝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ti-ASGPR与ALT值无相关性。(2)丙肝组anti-ASGPR血清学水平明显高于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anti-ASGPR有助于临床的鉴别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对慢性丙肝患者血浆α-谷眈甘肽S转移酶进行了测定。试验组为94例慢性丙肝患者,均为HCV阳性,HBsAg阴性同时经组织活检证实为慢性丙型肝炎。这些患者在试验前及期间均未接受过干扰素治疗。对照组为41例健康者。测试项目还包括AST、ALT、GGT、ALP,采集血样同时进行活俭,以进行Knodell评分,Knodell评分分为四个部分;肝纤维生化(0分~4分)、肝门炎症(0分~4分)、肝片状坏死(0分~10分)、肝小叶坏死(0分~4分)。结果与讨论94例患者AST、ALT及。GST始显著增高,尽管有21.4%及5.1%的患者GGT和ALP高于正…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患者血清HCV-RNA含量及抗-HCV与ALT、AST浓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10例患者的血清HCV-RNA,ELISA法检测抗-HCV,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结果 丙肝患者抗-HCV滴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大部分患者的ALT、AST水平均有显著性上升;HCV-RNA含量与ALT、AST水平有显著相关性,而与抗-HCV的S/CO值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HCV-RNA和抗-HCV检测与肝功能指标各有利弊,三者结合起来在早期准确诊断及监测疗效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HCV基因分型与干扰素疗效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肝患者HCV基因型与IFN-α1b疗效的关系。方法261份标本分成5组:A、B组为抗HCV( )、C、D组为抗HCV(-)、E组健康献血员。基因分型用型特异性PCR法。36例慢性丙肝治疗用IFN-α1b,50μg/次,1次/日,肌肉注射,4周后隔日1次治疗24周。治疗期间每周检测外周血ALT和白细胞。结果(1)HCV RNA检出率为57.85%(151/261);(A B)组、(C D)组及E组HCV RNA检出率分别为:87.33%、20.22%及9.09%。在(A B)、(C D)及E组HCVⅡ型检出率分别为:4.0%、4.5%、4.5%,HCVⅡ检出率分别为42.0%、18.1%、4.5%,HCVⅡ Ⅲ型分别为8.0%、0%、0%,未检出Ⅰ、Ⅳ型,Ⅱ与Ⅲ型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2)HCV基因型与血清ALT水平无相关性,P>0.05。(3)治疗结果显示HCVⅢ、Ⅱ型对ALT的完全应答率(55.55%vs25.00%),差异显著,P<0.05。结论兰州地区HCV基因型以HCVⅢ型为主,Ⅰ、Ⅳ型少见;血清ALT、HCV RNA水平可作为干扰素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昆明地区丙型肝炎(简称丙肝)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隐性感染状况和相关实验室特征.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对244例抗丙型肝炎病毒IgG类抗体[抗-HCV(IgG)]阳性血清标本进行HBV血清标志物(HBVM)检测,同时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胆红素(Bil)水平.选择HBsAg阴性标本,以巢式PCR技术和荧光PCR技术进行HBV DNA定性及定量检测.结果 244例抗-HCV(IgG)阳性标本中HBsAg阴性198例,其中HBV DNA阳性76例,丙肝患者合并HBV隐性感染率为31.15%(76/244),包含5种HBVM模式,分别为抗HBs(+)、抗HBe(+)、抗-HBc(+)4例(A组),抗HBe(+)、抗-HBc(+)40例(B组),抗HBs(+)、抗HBc(+)5例(C组),抗-HBc(+)24例(D组),HBVM全阴3例(E组),B组所占比最高(P<0.05),D组HBV DNA平均含量最高(P<0.05).90.8%(69/76)的标本ALT、Bil均增高.老年男性为丙肝伴HBV隐性感染高发人群.结论 该地区丙肝合并HBV隐性感染发病率较高,且HBVM种类多样.HBV DNA检测是判断丙肝患者HBV感染状况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丙型肝炎患者抗HCVIgM、IgG及HCVRNA的检测南通市传染病防治院(226006)吴月平本文试用SPA吸收结合免疫酶法检测丙肝患者血清中的IgM抗体。经阻断试验和2-巯基乙醇耐性试验及与HCVRNA结果的相关性分析证明本法检出的抗体系丙肝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建立的丙型肝炎病毒(HCV)血清分型技术,探讨HCV患者年龄、抗体(S/CO)和HCV RNA与血清分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HCV慢性感染患者血清200例,定量检测HCV RNA、抗-HCV,同时进行血清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例慢性丙肝患者的血清抗-HCV抗体均为阳性,S/CO> 3.5,HCV RNA滴度在1.12×103~9.29×107 copies/ml.其中血清1型102例,2型58例,混合型2例,分型率为81.00%.采用Student t检验分析年龄、抗体S/CO、HCV RNA与分型之间的关系,t值分别为1.842 9,0.446 7,1.778 2,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CV患者年龄、抗体(S/CO)和HCV RNA滴度对血清分型结果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含量与HCV抗体(抗HCV)及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之间的关系,确定HCVRNA检测在临床中应用价值,我们对120例疑似HCV感染者同时进行了HCVRNA、抗HCV及ALT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丙肝患者血清HCV-RNA含量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浓度及肝脏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06例疑似HCV感染患者的血清HCV-RNA,ELISA法检测抗-HCV,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LT,对部分患者行肝穿刺检查。结果:306例血清标本中,HCV-RNA和抗-HCV均阳性155例,HCV-RNA阳性而抗-HCV阴性36例,HCV-RNA阴性而抗-HCV阳性45例。在排除了甲型、乙型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后,23例丙肝患者在HCV-RNA检测前后10d内,曾进行过肝脏病理检查,HCV-RNA含量和ALT浓度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分级相关性不显著。结论:HCV-RNA和抗-HCV的检测是诊断HCV-RNA感染的重要指标。但HCV-RNA含量和ALT浓度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抗-HCV-IgM抗体在临控HCV相关疾病听意义,本文应用ELISA间接法检测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抗-HCV-IgM,并同时检测了抗-HCV-IgG。结果发现在急性、慢性丙肝患者中抗0HCV-IgM阳性率为93.3%和88.9%,抗-HCV-IgG阳性率为86.7%和77.8%。对照组的两各抗体均未检出,结果表明,抗-HCV-IgM抗体在疾病的早期诊断中的作用优于抗-HCV-Idisplay sta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实验诊断方法在丙型肝炎(丙肝)检测中的应用价值,了解丙型肝炎病人在治疗过程中HCV-RNA含量与血清ALT、前白蛋白、胆红素等生化指标变化的相关性。并探讨HCV RNA定量与ALT、PA、TBIL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7例丙型肝炎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增强化学发光法(CI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FQ-RT-PCR)进行检测,应用AU2700型自动生化仪及其生化检测试剂检测全部标本ALT、PA、TBIL指标。结果ELISA、CIA及PCR方法检测样本丙肝阳性率分别为77.2%、78.9%和84.2%;三组χ2检验没有统计学意义,HCVRNA含量呈阳性的样本中,ALT异常率与HCVRNA含量间呈正相关P<0.01,而ALT数值的变化与HCV RNA含量并无相关性(P>0.05)。PA在治疗前后升高差异显著(P<0.05),可与HCVRNA、ALT联合监测丙肝治疗过程中肝功变化。结论 ELISA诊断试剂盒较CIA法检测丙肝抗体同样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在临床诊断中联合PCR检测HCVRNA能提高HCV感染诊断的阳性率;HCVRNA含量反映了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和患者的病程变化,并且在丙肝治疗进程中能与ALT、PA联合监测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值,探讨两者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在预测丙肝后肝硬化的一致性.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并同时检测肝功能指标ALT、AST.应用Kappa评价方法,对丙肝相关自身抗体和AST/ALT比值预测肝硬化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诊断一致性分析.结果:丙肝相关自身抗体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丙肝后肝硬化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诊断丙肝后肝硬化的敏感性为59.3%、特异性为90.3%、准确性为78.3%;血清ADT/ALT比值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丙肝后肝硬化的诊断具有极好一致性,其诊断肝硬化的敏感性为81.4%、特异性为93.5%、准确性为88.8%.结论:丙肝相关自身抗体和血清AST/ALT比值测定有助于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HCV RNA载量与肝脏组织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复制水平与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1182例疑似丙肝病人血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CV RNA,利用酶动力法测定ALT、AST,采用ELISA测定抗HCV抗体。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病人血清样本中,HCV RNA阳性801例(64.8%),其中抗HCV阳性766例(95.6%);HCV RNA阴性381例(32.2%),其中抗HCV阳性100例(26.2%)。HCV RNA阳性样本中同时抗-HCV阳性者ALT,AST异常率分别为59.0%和60.8%;抗-HCV阴性者为31.4%和34.2%。HCV RNA阴性样本中同时抗-HCV阳性者ALT,AST异常率分别为24.0%和15.0%,抗-HCV阴性者为13.9%和12.1%。HCV RNA含量与ALT、AST水平明显成正相关,r=0.62,P〈0.05。结论 HCV RNA含量与肝组织损伤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肝病患者HBV与HCV重叠感染的调查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我国HBV与HCV重叠感染及其与三种慢性肝病的关系,本文以天津地区患者为对象,选择119例慢性肝病患者,用ELISA检测HBsAg和抗-HCV,巢式PCR检测HCVRNA,并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分析。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天津市传染病医院和肿瘤医院1992年6月~1993年10月临床确诊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