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东方田鼠血清组分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外杀伤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东方田鼠血清不同组分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力,以期发现东方田鼠血清中参与其天然抗日本血吸虫的相关蛋白质。 方法 以离子交换柱层析及分子筛柱层析技术对东方田鼠血清蛋白质进行分离,将所得血清不同组分加入体外培养的2日龄日本血吸虫童虫中(100±20条/孔),计算童虫死亡率以判断血清不同组分对童虫的杀伤力。 结果 从东方田鼠血清分离出58个蛋白组分,其中6个组分具有明显的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活性,童虫死亡率均在37% 以上,特别是组分18.1的童虫死亡率达87.5%,而阴性对照组童虫死亡率为25.0%(P<0.01)。 结论 东方田鼠血清中某些蛋白质参与其抗日本血吸虫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东方田鼠血清蛋白组分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方法采用逐级分离技术,包括硫酸铵盐析法、Sephacryl S-300分子筛层析法以及电泳洗脱法,将东方田鼠血清蛋白分离为球蛋白和白蛋白两大类,再按分子量大小依次将球蛋白分离为4个大的组分和12个小的组分,最后有重点地进行细分。然后,将分离的蛋白组分与日本血吸虫童虫共同培育48h,观察对童虫的杀伤效应。结果东方田鼠球蛋白所致的童虫死亡率为59.2%,加补体后的死亡率为68.4%,明显高于BALB/c鼠球蛋白(分别为40.8%和45.2%);东方田鼠球蛋白中的2、3组蛋白的杀伤效果同其总球蛋白,其中的3.2、3.3、3.4组分杀伤效果分别达到45.1%、57.6%和67.2%。这3组蛋白的分子量主带为375、205kDa和100~135kDa,后者的杀伤效果接近于总球蛋白,补体有增强作用;BALB/c鼠的4组球蛋白均无明显杀伤作用。这两种鼠的白蛋白对童虫的杀伤作用无明显差异。结论东方田鼠球蛋白具有体外抗血吸虫童虫作用,其中的100-135kDa组分可能为主要效应分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被动转移东方田鼠血清抗日本血吸虫感染力及其作用机理。 方法 将东方田鼠血清通过尾静脉注射途径被动转移至小鼠 ,观察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的减虫率、减卵率 ,并采用ELISA分别检测抗日本血吸虫童虫、成虫和虫卵的 8种抗体。 结果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东方田鼠血清受体小鼠获得的减虫率为 3 6.2 % ,减卵率为 5 4.0 % ;血清IgE、IgM、IgG及其亚类抗体均有升高 ,其中抗童虫抗原的IgG1抗体水平增幅最大。各试验组小鼠血清抗体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天然抵抗力可通过血清被动转移至小鼠 ,使之获得部分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 ,该保护力可能是通过同时诱导受体小鼠Th1和Th2型免疫应答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东方田鼠血清及其不同部分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外杀伤的可能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将血清初步分离成含蛋白部分及分子量小于20kDa的小分子部分,并分别观察了东方田鼠全血清、去补体血清、蛋白及小分子血清成分对体外培养童虫的杀伤,此外,还观察了蜕皮素对东疗田鼠血清杀伤作用的影响。结果 东方田鼠热灭活去补体血清对童虫的杀伤显著低于正常血清;感染及正常东方田鼠血清小分子在第48h及72h表现出一定杀伤作用(30%),而血清蛋白在24h就有显著杀伤,但杀伤作用略低于全血清;蜕皮素对东方田鼠血清的杀伤无明显影响。结论 补体在东方田鼠血清杀伤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血清蛋白为体外杀伤的主要成分,可能与小分子成分协同参与杀伤。  相似文献   

5.
东方田鼠血清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效果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灭活补体和未灭活补体的东方田鼠血清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效果。方法 将血吸虫童虫分别与灭活补体和未灭活补体的东方田鼠阳性 /阴性血清、昆明鼠阳性 /阴性血清共同培养于 37℃ 5 %CO2 培养箱中 ,在培养 16~ 2 0h、4 0~ 4 4h观察记录各孔内死、活童虫数 ,并计算童虫死亡率。结果 培养 2 0~ 2 4h和 4 4~ 4 8h ,各种血清样本孔中的平均童虫死亡率分别为 :东方田鼠阳性血清 37.92 %± 16 .36 %和 4 0 .15 %± 15 .81%、灭活东方田鼠阳性血清 13.4 0 %± 4 .5 3%和 12 .2 9%± 1.84 %、东方田鼠阴性血清 17.79%± 9.2 1%和 2 4 .73%± 6 .2 5 %、灭活东方田鼠阴性血清血清 8.6 7%± 2 .0 6 %和 10 .4 5 %± 2 .71%、昆明鼠阳性血清 7.5 4 %± 1.85 %和 16 .39%± 2 .6 0 %、灭活昆明鼠阳性血清 7.2 3%± 1.83%和 12 .2 3%± 1.94 %、昆明鼠阴性血清 6 .5 0 %± 2 .76 %和 18.85 %± 6 .2 9%、灭活昆明鼠阴性血清 7.4 9%± 6 .2 8%和 14 .99%± 5 .16 %、血清空白 3.2 3%和 8.2 9%。结论 东方田鼠血清具有明显的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作用 ,其中的补体可能是在东方田鼠抗血清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中起决定作用的因子。  相似文献   

6.
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抗体及IgG亚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目的:研究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抗体及其IgG亚类。方法:采用ELISA试验,分别检测室内繁殖的东方田鼠,Balb/c和明显种小鼠箅清中8种抗童虫(SSA),抗成虫(SAWA)和抗虫卵(SEA)抗体及IgG亚类。结果:首次发现东方田鼠抗-SSAIgG3水平明显高于Balb/c和昆明种小鼠,分别为后者的1.44倍和1.55倍,而抗-SAWAIgG3和抗-SEAIgG3水平则无明显增高。结论:东方田鼠体内确实存在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抗体,并且可能主要作用于童虫阶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野生和繁殖东方田鼠血清和/或脾细胞在体外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作用.方法东方田鼠血清和/或脾细胞与童虫在体外共培养,16~18h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计算童虫死亡率.结果东方田鼠血清或脾细胞对童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7.36%土4.00%(野生鼠)和64.39%±5.86%(繁殖鼠)、66.02%±1.40%(野生鼠)和66.38%±2.18%(繁殖鼠);东方田鼠血清加脾细胞的童虫校正死亡率为76.68%±6.27%(野生鼠)和79.03%±8.00%(繁殖鼠),均显著高于单纯血清或脾细胞的校正死亡率;野生鼠和繁殖鼠对童虫的杀伤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东方田鼠血清和脾细胞均具有体外杀童虫作用,并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杀伤作用,且野生鼠与繁殖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获得日本血吸虫病新的候选疫苗分子。方法用对日本血吸虫具有天然抗性的东方田鼠血清免疫筛选日本血吸虫肝期童虫cDNA文库,阳性克隆转入E.coliBM25.8环化成质粒,抽提质粒DNA,EcoRⅠ和Hind Ⅲ双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插入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获得12个不同的基因,插入片段长度为300~1100bp,其中2个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为日本血吸虫新基因,命名为sj—sMf1和sj—sMf2,分别编码93个和61个氨基酸。前者含有cAMP磷酸化位点和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各1个,后者含有1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和2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结论用东方田鼠血清作为探针筛选到2个日本血吸虫新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和鉴定与东方田鼠抗性基因整合素连接激酶相关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ILKAP)表达蛋白相互结合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方法提取东方田鼠骨髓细胞蛋白和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组为东方田鼠骨髓蛋白+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ILKAP抗体+磁性珠子,阴性对照组以兔IgG抗体代替ILKAP抗体,阳性对照组为东方田鼠骨髓蛋白或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免疫沉淀复合物进行分离,切取差异性蛋白条带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MS)鉴定,获得的混合物肽片段利用Mascot软件进行分析检索。分别以东方田鼠骨髓cDNA和日本血吸虫童虫c DNA为模板, RT-PCR扩增东方田鼠ILKAP (Mf ILKAP)基因和日本血吸虫表膜抗原(Sj TA)基因。将Mf ILKAP和Sj TA基因分别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Flag-pCMV-2b和Myc-pcDNA3.1/(-) b中,构建的重组质粒FlagILKAP-pCMV-2b和Myc-TA-pcDNA3.1/(-) b共转染至HEK293T细胞中作为实验组,设阴性对照组Myc-TApcDNA3.1/(-) b或Flag-ILKAP-pCMV-2b和空白对照组Myc-pcDNA3.1/(-) b或Flag-pCMV-2b。用抗体Myc、 Flag以及ILKAP分别与转染后的HEK293T细胞总蛋白进行免疫共沉淀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东方田鼠骨髓细胞蛋白和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经过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相比,有差异条带。经MAIDI-TOF-MS鉴定,利用Mascot软件中的串级质谱数据搜索功能进行搜索鉴定,鉴定出与东方田鼠ILKAP抗体相互作用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8种。RT-PCR结果显示, ILKAP和TA在东方田鼠骨髓和日本血吸虫童虫中均有表达,东方田鼠骨髓ILKAP的扩增产物为1 100~1 200 bp,理论值为1 147 bp,日本血吸虫童虫TA基因的扩增产物大小为500~600 bp,理论值为561 bp。质粒pCMV-Tag 2b、 pcDNA3.1/myc-His (-) b经酶切后,均有单一条带,分别约为4 300、 5 500 bp;重组质粒Flag-ILKAP-pCMV-2b经酶切鉴定后,其大小分别为4 300和1 147 bp, Myc-TA-pcDNA3.1/(-) b经酶切鉴定后,其大小分别为5 500和561 bp。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实验组的PVDF膜分别与Myc、 Flag以及ILKAP抗体孵育后有条带出现,而其他对照组无条带出现。结论鉴定出与Mf ILKAP抗体相互作用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8种,在HEK293T细胞中共表达了与Mf ILKAP结合的Sj TA基因, Mf ILKAP与Sj TA之间存在直接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人源性抗日本血吸虫肌球蛋白Fab噬菌体抗体体外杀伤血吸虫童虫作用。方法利用日本血吸虫肌球蛋白(Sj myosin)对人源性抗日本血吸虫Fab噬菌体抗体库进行富集筛选,获得抗Sjmyosin的特异性噬菌体抗体,将该抗体和巨噬细胞或补体与日本血吸虫童虫共培养,测定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作用。结果将抗Sj myosin噬菌体抗体和巨噬细胞及补体与血吸虫童虫共培养时,在培养后24h即出现杀伤作用(童虫死亡率为4.69%),48h童虫死亡率达84.06%,96h童虫死亡率达89.38%。结论人源性抗Sj myosin Fab噬菌体抗体具有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活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ELISA方法, 平行检测东方田鼠、 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在攻击感染前、 后的血清抗血吸虫童虫(SSA)、 成虫 (SAWA) 和虫卵(SEA) IgG3抗体水平, 并进行体内、 外试验, 观察IgG3抗体抗血吸虫效应。结果攻击感染后第4周, 东方田鼠抗SSA和SAWA的IgG3抗体水平增幅较大, 分别较感染前增加79.6%和49.6%, BALB/c小鼠IgG3抗体在攻击感染后无明显增加。野生和室内繁殖的东方田鼠的IgG3抗体所致童虫死亡率分别为昆明小鼠的5.88和2.35倍, 前者还诱生出较高的减虫率 (39.8%)。提示东方田鼠IgG3抗体可能是其抗血吸虫感染的主要免疫物质。  相似文献   

12.
用室内繁殖第三代乐方田鼠和野生东方田鼠进行了日本皿吸虫人工感染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东方田鼠通过室内繁殖三代继代后,仍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存在抵抗力,虫体不能在其体内生长发育成熟,但日本血吸虫在室内繁殖第三代东方田鼠体内较野生既体内生长发育为好。童虫在野生东方田鼠肺脏内的停留时间较室内繁殖田鼠肺脏内长2天,而日本血吸虫在野生东方田鼠体内生长发育停滞时间要较室内繁殖者早2天,此外,室内繁殖鼠体内的虫体较野生鼠体内同龄虫体大。野生鼠肝脏表面虫体炎性结节较室内繁殖鼠早出现1天,消退亦早4天。日本血吸虫在野生鼠体内消亡亦较室内繁殖者早。  相似文献   

13.
东方田鼠天然抗体相关的日本血吸虫抗原基因筛选和克隆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目的 研究东方田鼠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天然抵抗力的蛋白分子基因。 方法 用未感染日本血吸虫的东方田鼠血清免疫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 c DNA文库 ,将阳性重组子克隆及测序。利用软件和互联网对核酸序列进行分析 ,确定目的基因。 结果 筛选出编码东方田鼠天然抵抗力相关的 7种蛋白分子基因 :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热休克蛋白、 2 2 .6 k Da膜相关抗原、副肌球蛋白、细胞色素 C及组织蛋白酶 B。 结论 东方田鼠对日本血吸虫的天然抵抗力可能有许多蛋白分子参与。  相似文献   

14.
小鼠感染后不同时间血清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介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tests of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 were performed to observe the kinetics of in vitro killing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schistosomula mediated by eosinophils, macrophages or neutrophils with infected mouse sera of different dur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complement was not involved, the killing rates of schistosomula mediated by eosinophils or macrophages began to increase significantly at 4 wk post-infection, reached a plateau in 5-7 wk and 6-8 wk respectively, and then declined to the levels of that at 4 wk till 11 wk. In case of neutrophil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ytotoxicity detected. When complement was involved, all the three effector cells could mediate cytotoxicity to schistosomula, with the killing rates 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complement at the correspondent time intervals. These indicate that ADCC appears to be an important ingredient in the acquired resistance to S. japonicum, and demonstrate that eosinophil- and macrophage-mediated cytotoxicity to schistosomula is complement-independent, whereas neutrophil-mediated cytotoxicity to schistosomula is complement-dependent. This method may be of some value for choosing optimal time for vaccination and estim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andidate vaccine.  相似文献   

15.
用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ADCC)观察了小鼠感染后不同时间血清在体外杀伤系统中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规律。未加补体时,嗜酸粒细胞或巨噬细胞介导的童虫杀伤作用于感染后4wk出现明显作用,分别于5—7wk和6—8wk达高峰,然后下降,至11wk时降至4wk时的水平;而未加补体时无明显的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杀伤作用。在补体参与下,这三种细胞均能介导对童虫的杀伤作用,且作用增强。证实ADCC是日本血吸虫获得性抵抗力的一个重要组分,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介导的对童虫的细胞毒作用是不依赖补体的,而中性粒细胞介导的作用是依赖补体的。结果对选择免疫预防适宜时间和评价候选疫苗效果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