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近些年关于经络学说起源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了阐述,同时提出自己对此的看法,认为经络学说是整个中医学整体观的产物,它始自对人体的宏观认识,以及经验性总结和猜测性思辨。 相似文献
2.
3.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它是中国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通过对“针感”等传导的观察、腧穴疗效的总结、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及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而创立的,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对针灸学科的指导尤为重要,并不断地被修正、 相似文献
4.
结合古典文献研究,从对体表循经按压产生的经络反应,腧穴反应,切脉诊反应,切脉诊络、切脉诊络,辨证归纳,辨位归经几个方面论述了经络学说与中医临床诊断的密切关系,从而为中医临床各科的辅助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医经络学说与现代经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峰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9,9(3):31-33
论述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回顾现代经络研究的概况。认为经络研究必须 发重视十二经脉的特殊循行路线及其在人体机能调节中的作用这一核心问题,加强对经功能整体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经络实质的微循环学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海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0,(4)
笔者通过对经络与微循环的对比认为,古人描述的十四经脉是微循环集中开放的区带,络脉是较细小的微循环集中开放的区带及经脉区带以外的微循环。穴位是微循环密集开放的集中点。经络现象是人体微循环系统与包围微血管的肌肉、支配微循环的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功能表现。 相似文献
7.
关于仲景学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金玺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3):133-134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重要典籍,前贤今哲就仲景学说著述颇丰,对仲景学说刻意阐释多有弘扬,但其中几个问题,似未阐释清楚,兹不揣愚蒙,略述浅见,以抛砖引玉。1“阳复太过”提法欠妥“阳复太过”之语,乃后人注解之词,一直沿袭至今,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戴锦成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8,8(1):12-13
经络学说临床应用浅谈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福州350003)戴锦成《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知。”后世医家喻嘉言也说:“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经络学说指导临床实践是多学科的,本文就以经络学说指导内伤杂病的诊治阐... 相似文献
9.
马英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
“太极”一词源出《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古人把“太极”作为宇宙的本源看待的,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天下万物皆可分阴阳,阴阳是两种对立的因素,两种因素相互作用,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后人吸取了这种朴素的唯物主... 相似文献
10.
11.
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英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1):65-65
“太极”一词源出《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古人把“太极”作为宇宙的本源看待的.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天下万物皆可分阴阳。阴阳是两种对立的因素.两种因素相互作用.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后人吸取了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把太极的阴阳学说与拳术结合,用太极“阴”“阳”的哲理解释拳理.逐渐形成太极拳术。 相似文献
12.
张灿玾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2):2-3
自1970年以来,在我国出土文物中,有若干非常有价值的医学文献,其中含有经络方面内容者,有以下几种,今介绍于下。1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两灸经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曾出土了大批帛书及部分竹木简,帛书中之医学部分,经专家研究,有经络方面之内容者有三种,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两种。《足臂十一脉灸经》,含足泰阳脉、足少阳脉、足阳明脉、足少阴脉、足泰阴脉、足(厥)阴脉、臂泰阴脉、臂少阴脉、臂泰阳脉、臂少阳脉、臂阳明脉。共11脉,亦无手厥阴心主脉。《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含钜阳脉、少阳脉、阳明脉、… 相似文献
13.
由于经络的生理功能与机体损伤后所发生的病理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经络学说与生理机能与解剖相关学说、气血学说以及肾主骨学说形成了指导骨伤科疾病辨证施治的四大学说,在骨伤科临床实践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振瑞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2013,(6):323-326
同为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在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中曾经相互影响。脏腑阴阳属性的认定和脏腑相合关系的确立,都与经脉学说的影响密不可分。脏腑的阴阳属性和阴阳之气的多少,起初是用“二阴二阳”来标定的。当“三阴三阳”命名了经脉,进而经脉络属了脏腑之后,才架设了脏腑与“三阴三阳”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经脉表里关系和经脉脏腑络属关系的影响下,脏腑相合学说逐步成熟,《灵枢·经脉》的脏腑经络学说最终得以建立并占据了中医学术的主流地位,与之相左的其他“异说”则渐渐游弋于学术边缘而日趋湮没。 相似文献
15.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6)
探讨经络学说的演变轨迹。元代之前认为经络系统存在两套循行路线,即深层经络路线和浅层经络路线。深层经络路线是气血循环运行的通道,浅层经络路线是俞穴间脉气流通的通道。元代之后深层经络和浅层经络被合为一体,只有一套经络路线。 相似文献
16.
经络的有无及其实质是国内外学者目前最为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近年来由于“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扁鹊心书〉),再加上西药三大法宝(抗生素、激素、维生素)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及其造成的一些医源性疾病的增加,使人们发出了重新回到大自然中去的呼声.中国传统针灸学恰恰具有“能够治疗西医难以治疗的许多疾病.”(WHO官员中岛宏语)于是人们对针灸疗法的核心经络学说的研究日益重 相似文献
17.
基于《黄帝内经》相关理论探析胃癌的发病机制,邪气循经络入胃腑,阻滞机体气血运行,产生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蓄积难消,变生为毒,癌毒阻塞经络而致胃积。同时,食邪亦可伤其胃,停聚阴脉,汲取精微,化腐为脓,阻滞经脉而成胃积。胃癌转移的靶器官也是有一定的倾向性,可能与胃癌循经转移相关。治疗以分经论治、搜经剔络为主,灵活运用引经药、风药以治其本,并辅以针灸匡扶正气,迫邪外出,以消胃积,达到防治胃癌及其转移的目的,为临床防治胃癌提供又一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指导临床医疗起到一定的作用,也是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我们依据中医经络学说来指导临床针灸,取得了一定的收获。经络学说对临床诊治疾病是有作用的。由于经络具有运行气血、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上下、词节机体各部功能的生理作用,所以当机体发生病理变化时,就会出现表里经脉和相关脏腑互为影响、互为传变的病理现象。因此、根据这个特点而 相似文献
20.
张灿玾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3):8-9
《黄帝内经》一书,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记载经络学说内容最多,而又最完备的典籍。它不仅收有经络学术的多家学说,而又象征着经络学术发展至成熟阶段,故经络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与针灸学术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经脉由于《内经》中涉及经脉方面的内容,非常广泛和复杂,本文不可能全面论述,仅就《灵枢经》中论述较完整的几篇,如经脉篇、经别篇、经水篇、经筋篇、营气篇、卫气行篇等,聊作解析。1.1经脉篇本篇为现存古文献中论述经脉循行最完整的一篇。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本篇托名为雷公问黄帝,与经别篇及经水篇黄帝问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