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是免疫系统1个或多个要素缺陷所致的一类罕见病,大多数PID为单基因遗传病。由于遗传的多效性与异质性,明确的分子诊断对PID精准诊治非常重要。Sanger测序和下一代测序(NGS)是PID分子诊断的主要工具。前者是检测单个基因以及验证NGS结果的金标准。NGS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但对生物信息分析的要求较高。二者各有优势与不足,需合理结合、扬长避短,才能发挥最优作用。PID分子诊断的4步法策略值得借鉴。另外,对NGS的临床应用和PID分子诊断发展的一些建议也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是由基因突变造成免疫细胞数量和(或)功能异常的一类致死性疾病,发病率约1/5000,我国至少有存活患儿200 00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为目前大部分致死性PID的惟一根治手段,但由于供者难寻、花费巨大以及不同程度的免疫排异反应,大部分患儿无法接受治疗。基因治疗指对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突变基因进行修复,以重建免疫系统的新型根治方法。PID历来是基因治疗的首选适应证,基因治疗同样也是PID最具前景的新型根治手段,已经在许多PID病种中取得初步成功。我国部分单位也已启动PID基因治疗临床前研究。另外,以TALEN、ZFN、CRISPR-Cas9技术为代表的定点甚至原位基因编辑技术的深入研究,使缺陷基因原位修复成为可能,完全有希望解决基因表达精确调控、保持基因组完整性等难题,让基因治疗造福广大PID患儿及家庭。  相似文献   

3.
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新生儿筛查项目越来越普及。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新生儿筛查的成功开展,为其他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广泛筛查奠定了良好基础。具体包括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及家族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等。文章通过回忆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发展历史,总结目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筛查概况,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推行我国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筛查项目,降低该类疾病的发病率及致死率。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是一组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国外发达国家对该病非常重视,许多国家均完善其登记制度,并深入研究疾病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分类也随之更细致,一大批新的诊疗技术和预防策略也蕴育而生,PID也已从单纯的医学问题转变成为需要各界共同关注的公共健康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eency diseases,PIDs)是一组由不同基因缺陷导致免疫系统功能损害的疾病,累及天然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早期PIDs按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生地点和发现者的名字命名,造成许多认识混乱.1970年世界卫牛组织(WHO)在日内瓦正式组建专家委员会对PIDs进行命名和分类,此后WHO和与国际免疫协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Immunological Societies,IUIS)联合组织专家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并更新PIDs命名和分类.该委员会最初的命名和分类原则是以细胞、分子遗传学为基础,将PIDs分为抗体缺陷、T细胞缺陷、T/B细胞联合缺陷、具有其他表现的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s,PID)是以免疫系统细胞或其构成成分的数量或质量缺陷,以致易发生各种感染为突出特征的少见疾病。在不同基因调控下,干细胞经历系列的、非连续性发育阶段,最终分化为各种成熟的免疫活性细胞。这些调控基因的突变/缺失会导致相应细胞系分化受阻(图1),导致大多数免疫缺陷(有些免疫缺陷并非这一途径障碍,如补体缺陷)。迄今为止,已发现150多种不同类型的免疫缺陷,且大多数缺陷的遗传基础已清楚。[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s)作为一种相对少见疾病,为研究免疫系统功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20世纪60年代末,通过对这类疾病的相关感染和遗传学的研究,将免疫系统分为体液和细胞免疫2个部分,同时也对这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挑战。从1970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WHO)召集了一个委员会对已知PIDs进行了统一命名。此后,在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IUIS)的倡导下,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国际委员会每2~3 a召开会议更新PIDs的分类。在过去15 a中,已有120种以上的PIDs分子学发病基础得到阐明。上述国际委员会最近一次会议于2005年6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为期2.5 d。这次会议对PIDs的分类进行了进一步更新,加入了一些新的疾病,并对原有一些PIDs(尤其是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缺陷的类型,以前称为高IgM综合征)的命名进行了修改。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了解儿童伤寒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8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伤寒住院患儿56例临床资料,总结近10年儿童伤寒临床特点及病原菌药敏模式表现。另回顾1993—2008年笔者医院确诊为伤寒住院儿童(138例)并发症及相关资料,了解儿童伤寒并发症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儿童伤寒表现不典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平均(12.0±8.3) d。74.1%(23/31)的腹泻出现于发热后1~5 d内。细菌培养阳性率从高至低依次为:血培养63.8%、骨髓培养41.7%、粪便培养39.0%,且不同病程时期各培养阳性率不同。肥达反应阳性率仅为8.8%。伤寒患儿有73.8%出现嗜酸性粒细胞下降,其中40.5%嗜酸性粒细胞数消失。伤寒患儿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低钙血症),在婴幼儿(≤3岁)中表现更为明显。在培养阳性病例中有12.2%呈现多重耐药(MDR),临床分离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度较1993—2008年无明显变化,仍普遍敏感。伤寒患儿有78.9%(71.7%~86.1%)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与血小板减少和患儿年龄有关。同时,血小板情况、发病年龄对并发症系统个数也有提示作用。结论 儿童伤寒临床表现不典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较长且易误诊,但仍以发热及腹泻为主要表现,且腹泻大多数出现于发热后1~5 d内。培养阳性率以血培养最高,对于培养阴性者,肥达反应仍有补充、提示的作用。近20年来,临床所分离的菌株对头孢三代及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仍普遍敏感。儿童伤寒易发生并发症,出现血小板降低及年龄越大的患儿更易发生并发症,同时也更易发生多个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是遗传因素致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缺陷引起免疫反应缺如或降低,导致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疾病。目前已确定120多种PID,涉及100多个基因突变。WHO PID专家委员会指导、建立的人类免疫缺陷基因突变数据库资料显示,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诊断标准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一类与遗传密切相关的疾病。其病因尚未全清楚,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明确许多与该病有关的基因,为进一步评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开辟了新的前景。已经阐明该类疾病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常与某一特定基因相关,而在同一种特殊的病种中可表现出不同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住院医师汇报病史:患儿,男,7岁,体重22№。因“发现免疫功能异常3年,发热、咳嗽1个月”于2014年4月2日入院。患儿4月龄起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3年前因反复化脓性中耳炎在当地住院,多次查免疫功能提示免疫球蛋白IgM增高,外院诊断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高IgM血症),之后每月输注静脉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1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伴咳嗽、流涕,热峰40.5℃,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是影响儿童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主要治疗策略是免疫重建或替代治疗。近年来,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多种PID致病机制得以明确。在此基础上,针对免疫受损位点的靶向治疗逐渐在临床开展,并取得一定效果。文章就目前成熟的用于PID的靶向治疗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是一类以单基因遗传为主的少见免疫缺陷疾病。国外流行病学研究认为,具有临床表现的PID发病率为1/20000~1/5000活产婴。我国目前仅有极少部分PID患儿得到确诊,早期诊断是提高PID患儿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本文首先分析国外PID预警症状在PID诊断中的价值,然后根据笔者单位多年来积累的临床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PID早期识别线索,以供儿童免疫专科医师讨论和儿科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是一组由单基因突变导致的免疫功能异常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目前已有超过140种PID异常基因被确认,可引起200多种PID临床表现[1]。PID起病多在婴儿期和儿童期,且多伴有皮肤症状,因此,往往是儿童医院皮肤科医生首先发现患者存在免疫缺陷。PID相关的皮肤改变可表现为皮肤感染(包括真菌、细菌感和病毒感染)、湿疹样皮炎、红皮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血管炎的相关皮肤症状、皮肤肉芽肿形成以及一些特殊的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的皮肤症状等,是诊断许多PID的重要线索[2]。因此,本文就PID的皮肤表现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16.
17.
911579 血清IgG亚类检测及其在呼吸道疾病中的应用/张幼明…∥由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1,11(2)。-124 血清IgG亚类检测ELISA夹心法和血清螨特异性IgG亚类检测ELISA间接法。以正常值的G±2SG为95%可信范围分析6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和7例SIgAD患儿,结果说明在反气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有IgG亚类缺乏的可能,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在对74例哮喘患儿的IgG亚类测定发现IgG_2和IgG_4均高于正  相似文献   

18.
031552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大剂量使用丙种球蛋白的免疫功能变化/李晖//中国基层医药一2。。2,9(11)一991~992 利用T细胞亚群SAP法检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大剂量使用丙种球蛋白前及用药后7d、30d后的CD3、CD月、CD。细胞.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9八、坛M、烤G、C3,以正常婴幼儿2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CD3、cD;、cDI/cD,、xg八、IgM、IgG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用丙种球蛋白l周后,CD3、CD;、CD:、CD;/CDS、C3、IgA与用药前差别不大(P>0.05)。用丙种球蛋白后1个月,CD;、CD、…  相似文献   

19.
971,33广州市健康小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调查/朱美华…//广州医学院学报一1996,24(2)一46一48 广州市14岁以下儿童血清19含量的正常值没见报道,我们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了733例1一14岁健康小儿血清19含量。并与152例巧一18岁健康青年作成人比较。结果发现:血清IgG在12岁以前不同年龄组有显著差异,随年龄增长而增高,P<0.01,12岁以后达成人水平。IgA在不同年龄组有显著差异,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尸<0.01。IgM则1岁后已达成人水平。IgG、IgA男女间无显著差异,尸>0.05。IgM男女间有显著差异,且均为女高于男,尸<0.01。鉴子小儿血清19含量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