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年来本院30例(30眼)的各种类型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术,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MMC),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同时对照组35例(35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中不放置MMC棉片.结果 术后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者,MMC组28眼占93.3%,对照组30眼占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MMC组28眼占93.3%,对照组28眼占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浅前房的比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无差异.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MMC能有效防止滤过泡的粘连,降低眼压,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性高眼压下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疗效。方法对30例(32眼)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眼压的患者,在高眼压状态下进行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结果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眼压控制良好。随访6个月:眼压在正常范围者28眼(87.50%);功能性滤过泡29眼(90.62%);大部分患者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对于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眼压的青光眼患者,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能有效防止滤过道瘢痕增生,使手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MMC)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59眼)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羊膜移植和MMC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1年,观察术后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和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观察1年,视力改善11眼(18.6%),视力降低6眼(10.2%),视力不变42眼(71.7%),眼压控制正常51眼(86.4%),功能性滤过泡22眼(77.9%)。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生物羊膜和MMC可以减少疤痕的形成,提高滤过功能,降低眼压,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生物羊膜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失败后再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21眼难治性青光眼再手术患者,根据原巩膜切口是否通畅分别行滤过道探查或小梁切除术,并植入生物羊膜,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前房、视力等情况,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20个月,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术后无浅前房等并发症,术后及随访期间眼压与术前比较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滤过泡均为功能性滤过泡,视力保持不变或有所改善,手术完全成功率达93.81%。结论:生物羊膜在滤过性手术失败后再手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使手术操作简便、易行、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王三红 《健康天地》2010,4(2):41-41
目的:评价低浓度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在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将58例82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3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MMC组32例44眼于常规小梁切除术中巩膜板层剥离片下应用0.2mg/ml MMC棉片,放置2分钟后取出冲洗,继续其余手术步骤,术后处理2组基本相同。术后随访3—24个月,观察眼压稳定情况及滤过泡形成维持状况等指标,结果:MMC、组手术成功率为95.4%,显著高于对照组81.6%(P〈0.05)结论:低浓度MMC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有效减少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通道瘢痕的形成,提高小梁切除的成功率及延长滤过泡的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可调节缝线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的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原发性青光眼102眼,均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1~2条。结果同手术前比,术后82眼远视力提高,20眼远视力无变化。术后早期24眼眼压15~20mm Hg,78眼眼压10~14mmHg,随访1—2年眼压平均为15.5mmHg。根据滤过泡Kronfeld分类标准Ⅰ、Ⅱ型滤过泡92眼,占90%,Ⅲ、Ⅳ型滤过泡10眼,占10%。结论可调节缝线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可有效控制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羊膜在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下植入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为60例患者66眼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中在巩膜瓣下放置羊膜,观察术后前房形成情况、眼压、滤枕形态、视野和视力。随访12~26个月,平均随访13个月。结果术后与术前眼压、视野及视力对比,均有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效滤枕比例为80.3%。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60例66眼抗青光眼滤过手术远期成功率明显提高,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持续性高眼压下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疗效.方法 对30例(32眼)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眼压的患者,在高眼压状态下进行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结果 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眼压控制良好.随访6个月:眼压在正常范围者28眼(87.50%);功能性滤过泡29眼(90.62%);大部分患者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对于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眼压的青光眼患者,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能有效防止滤过道瘢痕增生,使手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羊膜和丝裂霉素C(MMC)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其护理。方法对28例(48眼)施行标准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羊膜植入术和术中一次性应用MMC(浓度为0.2~0.4 mg/ ml,时间24分钟)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的观察及护理对策,术后做好眼部护理和主要安全问题的护理,认真细致地观察其临床疗效,并施以正确的出院指导。结果手术成功率: 两组的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均高于标准小梁切除术,两组之间的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羊膜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术后浅前房,MMC引起的并发症有薄壁滤过泡、术后浅前房、滤过泡渗漏、持续性低眼压、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等。结论羊膜与MMC应用于小梁切除术中,均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长期保留功能性滤过泡,恰当应用,可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郜青叶 《职业与健康》2007,23(7):572-57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与分期进行小梁切除、超声乳化治疗青光眼白内障手术的时机。方法将43例52眼青光眼白内障患者分为对照组(25眼)和治疗组(27眼),对照组采用巩膜小梁切除+择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组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结膜滤泡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视力两组有显著差异,对照组的视力高于治疗组,术后3个月视力两组无差异。术后1周低眼压发生率:对照组39%,治疗组61%。2周后两组眼压恢复至正常范围,平均眼压13.4mmHg(1mmHg=0.133kPa)。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对照组2眼,治疗组6眼;纤维素样渗出,对照组1眼,治疗组3眼。术后结膜滤过泡:对照组Ⅰ级17眼,Ⅱ级8眼,Ⅲ级1眼,治疗组Ⅰ级15眼,Ⅱ级12眼。结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式的选择应根据眼压、角膜、前房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1.
叶伟明  师利农 《现代保健》2013,(16):105-106
目的:探讨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109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眼)和对照组(54眼),观察组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眼压完全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控制跟压,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提高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及滤过泡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以及临床表现和预后转归.方法 查阅近5年医院行青光眼滤过手术的病历,依据术中是否放置丝裂霉素C(MMC)分为两组,讨论MMC的放置增加滤过泡感染的可能性;并总结医院近5年滤过泡感染及相关性眼内炎的病历,将其分为单纯感染组和眼内炎组,探讨其临床表现、病原学、治疗及临床预后.结果 手术中巩膜下放置抗代谢药物,术后发生滤过泡相关感染的患者为1.36%,而手术中未使用抗代谢药物组为0.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滤过泡感染组治疗前后眼内压分别为(16.25±3.30)、(14.88±3.42) mm Hg,眼内炎组治疗前后眼内压分别为(18.36±14.12)、(15.00±3.12)mm 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原学检查方面眼内炎组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例数分别为8例和7例,而单纯滤过泡感染组则为7例和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中单次应用抗代谢类药物可以有效提高滤过泡的功能化率,但其与滤过泡相关性感染密切相关,术中慎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带深巩膜床切除的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晚期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45例(151眼),其中85例(91眼)行带深巩膜床切除的改良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60例(60眼)行经典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视力变化、眼压、滤过泡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术后1个月视力<0.1、0.4~ 0.5、>0.5眼数比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0.3眼数比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1个月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眼压为(29.6±4.1) mmHg(1 mmHg=0.133kPa),术后12个月眼压为(13.1±4.9) mmHg,降低幅度为(16.6±5.0) mmHg;对照组术前眼压为(30.4±6.3)mmHg,术后12个月眼压为(18.9±3.0) mmHg,降低幅度为(10.4±4.0) mmHg,两组术后眼压及眼压降低幅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Ⅰ型和Ⅱ型)77眼(84.6%,77/91),对照组为51眼(85.0%,51/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内观察组8眼发生一过性低眼压,对照组5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深巩膜床切除的改良小梁切除联合手术治疗晚期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较常规方法能更好地降低眼内压,未增加术中风险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和结膜下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滤过术对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晚期NVG患者96例(96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每组48例。A组采用玻璃体腔内和结膜下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滤过术治疗,B组予以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2组视力提高率、眼压改善情况、眼压控制成功率、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消退时间及治疗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失访2例,纳入研究46例,B组失访1例,纳入研究47例。A组视力提高率和眼压控制成功率高于B组,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消退时间均短于B组(P0.05)。2组治疗后眼压均低于治疗前,且A组低于B组(P0.05)。2组治疗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玻璃体腔内、结膜下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晚期NVG效果好,可提高小梁滤过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植入物在非穿透小梁手术(NPTS)中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54眼)原发开角型青光眼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均为18眼。A组:NPTS+HealonGV植入。B组:NPTS+保存羊膜植入。C组:NPTS+透明质酸钠生物胶(SK-GEL)植入。术中全部眼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缝线,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前房、视野等。结果随访6~18个月,平均(9.32±4.81)个月,手术成功率:A组55.56%,B组88.89%,C组94.44%,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和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无前房变浅、炎症、脉络膜脱离、视力下降等并发症。结论NPTS植入物中SK-GEL及羊膜最好,HealonGV次之,羊膜更经济。  相似文献   

16.
邴寒  张继超  李淼  王力 《中国校医》2012,26(5):386-387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118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后眼压、视力变化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118眼中视力0.05~0.1者4眼(3.39%),0.1~0.3者18眼(15.25%),0.3~0.5者40眼(33.40%),0.5~0.8者52眼(44.06%),>1.0者4眼(3.39%);术后平均眼压12.35(s=1.65 mmHg;术后出现角膜水肿14眼,虹膜反应和晶状体前膜10眼,后囊膜混浊4眼,经治疗后视力明显改善。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疗效确切,虽然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但及时处理后,仍可获得满意疗效,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30例422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0.4g·L-1。对术后浅前房100例(116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统计。结果本组330例422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均下降,发生浅前房100例116眼。原因:房水滤过过强58眼,结膜瓣渗漏30眼,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0眼,恶性青光眼8眼。保守治疗88眼,手术治疗28眼。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后浅前房较常见,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小梁切除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1月本科室收治的93例(135眼)行小梁切除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结果:93例(135眼)术程顺利,经耐心周到的护理和术后准确、及时的抗炎、止血等治疗后,均康复出院。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心理应激反应,22眼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1眼浅前房伴低眼压,10眼暂时性高眼压,1眼出现脉络膜脱离,经及时发现积极治疗护理,全部得到有效控制。术后随访3个月,眼压降至(15.94±6.05)mm Hg(1 mm Hg=0.133 kPa),与术前眼压(48.12±7.29)mm 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33,P〈0.05),视力无进一步下降,视野无进一步缩小。93例完全成功率为71.1%(96/135),部分成功率为12.6%(17/135),总成功率为83.7%(113/135)。结论:术前的心理护理和术后并发症护理是小梁切除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青光眼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00例(142眼)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及角膜散光情况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效果显著,可明显控制患者眼压,提高视力,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03年1月-2010年12月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2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5例,其中急性眼内炎2例,迟发性眼内炎3例,均发生于薄壁滤过泡患者;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有危险因素、局部因素及其他因素.结论 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控制丝裂霉素C的使用、强化眼部消毒处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重视健康教育,能防范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