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莉 《中国医师杂志》2004,6(3):380-380
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层间巩膜灼滤术与小梁切除术是最常用的眼外引流手术方式。作者对1998-03~2001-04施行上述两种手术的120例(136只眼)青光眼患者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方园 《临床医学工程》2019,(10):1367-1368
目的观察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96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试验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周,试验组的眼压、浅前房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较对照组高(P均<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可有效降低眼压,减少浅前房发生,提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胡晓弘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1121-1121
目的 对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患有青光眼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抽取88例患有青光眼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采用常规青光眼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青光眼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视力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和术后恢复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患有青光眼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4.
抗青光眼手术目前常采用两种滤过性手术:深层巩膜咬切术和小梁切除术。滤过性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浅前房。我院1998年~2002年住院施行滤过性手术64例72眼,其中24例24眼发生浅前房,现将其原因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浅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切口和双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取76例86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单切口和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半年视力均有明显提高(P0.01),眼压明显下降(P0.01),功能性滤过泡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轻微。结论:单切口或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均为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视力、眼压、功能性滤过泡的数量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而言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粘小管切开术(viscocanalostomy)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trabeculectomy)治疗婴幼儿型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4年至2009年(在本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其中23例(29只眼)接受粘小管切开术,28例(34只眼)接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2个月.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前、术后的眼压,角膜透明情况,手术成功率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手术后1月粘小管组和小梁组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3.51±0.5)mmHg和(14.12±0.5)mmHg,手术控制眼压成功率(术后未用任何降眼压药物IOP<21 mmHg)分别为85.2%和8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2月两组的平均眼压分别为(20.04±0.5)mmHg和(21.74±0.5)mmHg,手术控制眼压成功率分别为66.7%和6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并发症如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在小梁组为38.2%,高于粘小管组27.5%.结论 粘小管切开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婴幼儿型青光眼疗效相当,但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是近年来在我国开始实施的一种新型的滤过性手术.主要治疗中、晚期青光眼.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自2003年1月~2004年1月采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120人(186眼)疗效良好。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做好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是手术成功不可缺少的环节。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活瓣式小梁切开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青光眼的治疗,手术仍占重要地位,活瓣式小梁切开术,是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的综合改良型手术方式。切除覆盖小梁区的一层中间巩膜片,这一步骤类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而不切除深层小梁组织,仅行小梁切开则是小梁切除术的改良,虹膜周边切除则保证了外引流的可靠性。对术后眼压恢复、前房早期形成取得了可靠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黄凌飞  迟玮 《中国医师杂志》2009,12(10):785-787
目的 评价粘小管切开术(viscocanalostomy)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trabeculectomy)治疗婴幼儿型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4年至2009年(在本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其中23例(29只眼)接受粘小管切开术,28例(34只眼)接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2个月.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前、术后的眼压,角膜透明情况,手术成功率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手术后1月粘小管组和小梁组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3.51±0.5)mmHg和(14.12±0.5)mmHg,手术控制眼压成功率(术后未用任何降眼压药物IOP<21 mmHg)分别为85.2%和8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2月两组的平均眼压分别为(20.04±0.5)mmHg和(21.74±0.5)mmHg,手术控制眼压成功率分别为66.7%和6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并发症如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在小梁组为38.2%,高于粘小管组27.5%.结论 粘小管切开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婴幼儿型青光眼疗效相当,但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20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和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眼压变化和治疗后的浅前房发生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眼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的观察组患者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浅前房发生率为8.3%(5/60),并发症发生率为6.67%(4/60),以上指标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比传统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更好,能够降低患者眼压,减少浅前房发生率,手术的成功率高,且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在医疗病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粘小管切开术(viscocanalostomy)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trabeculectomy)治疗婴幼儿型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4年至2009年(在本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其中23例(29只眼)接受粘小管切开术,28例(34只眼)接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2个月.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前、术后的眼压,角膜透明情况,手术成功率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手术后1月粘小管组和小梁组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3.51±0.5)mmHg和(14.12±0.5)mmHg,手术控制眼压成功率(术后未用任何降眼压药物IOP<21 mmHg)分别为85.2%和8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2月两组的平均眼压分别为(20.04±0.5)mmHg和(21.74±0.5)mmHg,手术控制眼压成功率分别为66.7%和6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并发症如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在小梁组为38.2%,高于粘小管组27.5%.结论 粘小管切开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婴幼儿型青光眼疗效相当,但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82例(89眼)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并进行分析.结果 82例(93眼)发生浅前房15只眼,发生率16.1%,其原因主要为术后滤过过强10眼,占10.7%,结膜瓣渗漏3眼,占3.2%,脉络膜脱离1眼,占1.1%,恶性青光眼1眼,占1.1%.采用保守治疗和(或)手术治疗后前房均形成.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低眼压性浅前房,滤过过强是最常见的原因.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结膜瓣渗漏、恶性青光眼等引起的浅前房亦不容忽视,故应针对不同病因及时作出相应处理以形成前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趋势加重,眼科疾病已成为危害老年患者健康的主要疾病。青光眼是严重眼科疾病之一,可致盲。传统小梁切除术疗效佳,但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作为改良手术方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本研究旨在分析青光眼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03-01-2018-11-01西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匹配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组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眼压、视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眼压为(11.34±2.95)mm Hg,低于对照组的(14.16±3.07)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2,P0.001;观察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73±0.26)度,高于对照组的(0.58±0.24)度,t=2.472,P=0.016;观察组术后裸眼视力为(0.67±0.16)度,高于对照组的(0.52±0.19)度,t=3.521,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的23.53%,χ2=4.221,P=0.040。结论针对青光眼患者,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眼压改善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且并发症少,利于增强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难治性青光眼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价值,以期为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40例,均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手术完全成功37例,条件成功1例,失败2例,成功率为95%。结论对于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加之早期的眼球按摩,以及进一步的针对性治疗,能够取得确切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羊膜填充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收治的12例(12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在施行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填充术,术后观察其视力、前房、滤过泡和眼压等情况。结果术后眼压稳定,视力无明显变化,功能性滤过泡形成良好,并发症仅为早期浅前房和低眼压。结论羊膜填充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58例(64眼),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复合式组,n=28,32眼)和传统小梁切除术组(传统组,n=30,32眼)两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复合式组患者术后眼压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手术成功率87.5%(28/32)显著高于传统组43.8%(14/32)(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更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截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这一时间段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青光眼患者48例,经一般资料对比后采用计算机数字抽样法分为两组,分别为试验组与常规组,各24例,并分别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总结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史春颖 《中国保健》2009,(19):869-870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方法,术后早期浅/无前房是其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为了提高治疗水平,笔者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35眼的处理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青光眼的治疗是个复杂问题,临床上常以各种引流手术来拮抗因青光眼而导致的眼压升高。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openangleglaucoma)是一种多因素性视神经病变,表现为获得性视神经纤维丧失,存在视盘特征性改变或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或单独存在典型青光眼性视野缺损^[1-2]。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我院自2008年6月-2009年6月收治青光眼患者28例(32眼),分别行小梁切除联合周边虹膜嵌顿术r珊和单纯的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和前房情况以及视力的变化,比较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青光眼滤过术是目前青光眼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优点是并发症少,适应证宽。但术后异常滤过泡仍是其常见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当,将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可导致手术失败。现将我院治疗的98例(130眼)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