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off-pump CABG 85例(观察组),On-pump CABG 67例(对照组),对两组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术后死亡2例(2.35%),出现并发症13例(15.29%);对照组术后死亡9例(13.43%),出现并发症25例(37.31%).观察组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off-pump CABG是安全的、微创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辅助下全胸腔镜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动物为14条犬,均分为两组,心脏停跳组(A组),心脏不停跳组(B组);所有动物均在体外循环辅助下采用胸壁打孔全胸腔镜进行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操作。结果两组实验动物均经胸壁打孔全胸腔镜下完成多支冠状动脉的搭桥手术,B组搭桥吻合口漏血和狭窄的发生率(36.7%,24.5%)明显高于A组(14.3%,10.2%),两组血管桥的漏血和狭窄主要发生在血管桥的远端。结论胸壁打孔全胸腔镜下可以完成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操作。胸腔镜下心脏不停跳时实施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效果比心脏停跳时较差,这和胸腔镜下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围手术期麻醉.方法 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28例,采用依托咪酯、咪达唑仑、普鲁泊福、芬太尼、维库溴铵、异氟烷等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中严密监测,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观察术前、吻合前、吻合中、吻合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吻合中平均动脉压[(52±13)mm Hg(1 mm Hg=0.133 kPa)]、心输出量[(4.6±1.6)L/min]、心指数[(2.4±0.4)L/m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0.66±0.07)较吻合前[分别为(67±15)mm Hg、(5.2±1.3)L/min、(2.7±0.2)L/m2、0.72±0.10]和吻合后[分别为(68±14)mm Hg、(5.5±1.5)L/min、(3.2±0.3)L/m2、0.75±0.09]降低(P<0.05),吻合中中心静脉压[(13.9±2.1)cm H2O(1 cm H2O=0.098 kPa)]较吻合前[(10.9±2.2)cm H2O]和吻合后[(11.9±2.5)cm H2O]升高(P<0.05).结论 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时应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并及时调整,可以保证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方法21例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手术。对术中、术后的各项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无住院死亡。术后出现异常精神症状3例,经给予奋乃静治疗后均治愈。急性左心功能衰竭1例;严重心律失常3例;胸腔大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OPCAB手术的近期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提高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护理配合技巧,本文对182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护理经验进行了总结。方法:手术室护士术前应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充分的物品准备;术中应熟练掌握手术步骤使配合准确,到位,要做好输液、输血的观察与核对,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保障体位安全,防止发生低体温,保护好血管桥,严格参照安全指引使用心尖吸引和心脏稳定器,认真请点器械和缝针,预防感染。结果:182例患者手术中,7例需中转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手术,1例体外循环插管后未开机转流,有2例患者术中发生室颤,需立即除颤。有2例患者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OPCAB手术是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血管吻合,操作难度大,手术风险高,手术组成员必须统一认识,密切地配合,才能保障手术顺利、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6.
曹旭  解强  闻霞  井明  李萌  白雪涛  江宏伟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0):1404-1405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外科治疗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和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自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3例,与同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8例的术前、术后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前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非体外循环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低(2.80%),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短[(7.1±2.2)h],输血量少[(422.7±238.4)ml],术后住院时间短[(9.5±1.1)d].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合理、可行、安全、有效的冠心病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7例患者进行OPCAB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 1例改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余46例OPCAB手术顺利完成.远端吻合口数目2~6(3.80±0.80)个.出现并发症4例.住院死亡3例.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和纵隔感染.随访1~12个月无心绞痛.结论 OPCAB是高龄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外科治疗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和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自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3例,与同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8例的术前、术后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前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非体外循环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低(2.80%),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短[(7.1±2.2)h],输血量少[(422.7±238.4)ml],术后住院时间短[(9.5±1.1)d].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合理、可行、安全、有效的冠心病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低氧血症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6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8例发生低氧血症,立即予以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若无改善,即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加强肺部体疗.结果 8例患者以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辅助呼吸时间(3.4±1.7)d,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2.5±0.7)d,均顺利撤离呼吸机,(9.2±1.5)d后出院,随访良好.结论 早期运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肺部体疗、延长心血管活性药物的运用时间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低氧血症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合理的体外循环(ECC)管理是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成功的重要保证。为了提高业务水平,笔者对35例急诊CABG患者的ECC管理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管理体会。方法 麻醉前用药为吗啡0 15mg/kg ,东莨菪碱0 3mg。病人入室后面罩吸氧,行心电图Ⅱ/V5导联、MAP、CVP及血气、体温、SpO2 监测。以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胺作麻醉诱导,用药原则为间断、缓慢给药。术中用异氟醚、芬太尼、异丙酚、间断予维库溴胺维持。手术开始后给予硝酸甘油0 5~2 μg/kg/min。术中以艾司洛尔辅助控制心率,据血流动力学变化予苯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硝酸甘油/硝普钠维持MAP稳定。及时补充血容量和电解质。结果 5 2例病人在非体外循环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过程心率维持在70次/分左右,MAP维持在6 0mmHg左右。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为2 0±1 1h。5例患者因术中出现顽固性心律失常而紧急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原则是维持心肌氧供平衡。麻醉管理关键在于控制心率、适当减低心肌收缩幅度,维持冠状动脉灌注压、保持血流动力血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首次行血运重建治疗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233例,其中PCI组160例,CABG组73例,比较两组患者2年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全因死亡和非致死性卒中/心肌梗死联合终点;再次血运重建术)。[结果]CABG组的2年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PCI组,但由于术后院内死亡率较高导致CABG组2年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于PCI组(P﹤0.05),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2年全因死亡和非致死性卒中/心肌梗死联合终点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2年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两组间并无差异,但PCI组的2年再次血运重建率仍高于CABG组。  相似文献   

13.
微创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微创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方法、围术期处理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0年7月~2009年7月,128例冠心病患者接受OPCABG,占同期冠心病手术的32%。平均年龄61.7岁,左室射血分数24%~70%。平均搭桥2.4根。结果本组手术死亡4例,死亡率3.1%。术后8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6.3%。ICU时间平均2.1天。术后平均随访38个月,心绞痛消失率90.0%。结论 OPCABG是安全、可行的,尤其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8例,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在治疗冠心病中临床价值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关注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索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01~2009.05入住某院心内科的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冠状动脉造影将其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用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分布情况,将造影结果与超声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研究组45例检出斑块,对照组中33例未检出斑块,两组病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59,P=0.0084);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相关(χ2=50.7788,P=0.0000,Pearson列联系数=0.6027);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部位数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血管支数有关(χ2=69.5209,P=0.0000,Pearson列联系数=0.6622)。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的程度与冠脉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不确定(rs=0.6,P﹥0.05)。通过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情况了解冠脉粥样斑块的情况,Sen=88.2353%,Spe=86.8421%,Acc=87.6404,YI=0.7508。[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是相关的,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间接了解心肌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情况是可行的,可指导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判断、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93例,冠脉造影阴性者61例设为对照组,冠心病(CHD)组132例,比较各组CRP间的差异;分析冠心病组病变严重程度与CRP水平的关系。结果CHD组CRP高于对照组(p<0·01);ACS组明显高于SAP组(p<0·01)和对照组(p<0·001),而SAP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CHD组血清CRP与GS显著相关(r=0·34,p<0·001),相关关系独立于年龄、TC/HDL-C、BMI和吸烟等因素以外;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CHD组血清CRP和TC/HDL-C比值对GS有显著影响(均p<0·001)。结论C反应蛋白是CHD发病重要的预测因子,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徐爱萍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314-4315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80例设为实验组,同期在我院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心源性休克、冠状动脉损伤、低血糖等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局部血肿、出血、尿潴留、血栓形成等方面的发生情况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时心源性休克、冠状动脉损伤、低血糖等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高,在围手术期间要注意预防,并做好病情的观察,做好对应的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某院2011年3月~2011年7月住院患者401例,入选患者均测定baPWV,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脉病变程度.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96例)和非冠心病组(105例),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97例)、双支病变组(89例)和多支病变组(110例),比较各组患者的baPWV并分析baPWV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非冠心病组baPWV (1 475.85±263.78) cm/s与单支病变组的(1 549.81±257.45 c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支病变组(1 605.26±349.78) cm/s与多支病变组的(1 656.85±352.68) c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及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病变的支数与baPWV呈正相关(r=0.613,P< 0.05). [结论]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作为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的无创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完全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将12个可能与冠状动脉损害相关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血浆白蛋白〈30g/L、发病年龄与冠状动脉损害存在相关性(P〈0.05),血小板计数≥450×10^9/L、发热天数≥10d与冠状动脉损害可能有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30g/L、发病年龄均入选Logistic方程,Logistic方程为y=-0.116x1+0.463x2—1.641,血浆白蛋白〈30g/L对判定不完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预后的贡献相对较大。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为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年龄,对相关指标的分析探讨有利于疾病的及早诊断和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