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了解皮肤性病医院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和刺伤原因等,提出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维护护士身心健康。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对2004—2005年皮肤性病医院临床护士所发生的61人次锐器损伤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被调查13人中,13人均被锐器所刺伤,其刺伤率为100%。2年内发生锐器伤61例次,被调查者人均年刺伤2.6次,其中52.5%被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所刺伤。结论树立职业防护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职业防护管理制度、防护流程,教育培训护士安全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是防止护士发生锐器伤和减少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手术室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对手术室护士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及防护对策.方法 对医院2007-2009年手术室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50名手术室护士中37人发生过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4.0%;共发生职业暴露315人次,主要原因有锐器刺伤,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低职称、低学历、低工作年限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职称、高学历、高工作年限护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淡薄,应加强全面性防护教育,建立并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将职业暴露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3.
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   总被引:236,自引:16,他引:220  
目的 了解实习护士在实习期间发生医疗锐器伤的情况,并探讨相关对策。方法 2001年8月作者对北京13所医院的新护士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 432名实习护士发生锐器损伤的占93.3%,共发生2756次损伤,平均每人6.4次,其中针刺伤2.6次;被调查者所在26所学校均无开设职业防护课程,也无相应教材;发生损伤后能主动汇报的比率很低,占5.71%;发生锐器损伤的地点分布以病房为主,占71.41%;锐器伤发生的种类中以针头和玻璃伤为主,占80.33%;被污染物刺伤的占37.72%;在有潜在血液接触的操作中戴手套率很低。结论 实习护士缺乏防护知识,发生锐器损伤率高,因此,学校应增设职业防护课程,医院应加强岗前安全教育及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感染及管理对策。[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湖北省8家综合医院医护人员为调查对象,对797名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现状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率为33.25%,以上呼吸道感染、结核、甲肝和乙肝为主;工作中被锐器损伤581人,占72.90%,其中483人曾被污染的锐器刺伤;被锐器刺伤的原因排序为单独操作、配合时、病人躁动和被其他操作者刺伤;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之间(X^2=48.3969,P〈0.01),内、外、妇、儿科室之间(X^2=64.0316,P〈0.01),医生与护士之间(X^2=10.9625,P=0.0009)锐器刺伤情况存在差异;65.37%医护人员主观认为发生职业损伤的两大主要原因是医护人员自身疏于防范和病人不配合;此外,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心理状态亦有不同。[结论]锐器损伤是医护人员常见的职业性损伤;不同职业、科室医护人员锐器损伤存在差异;职业损伤在不同性别、职业和职称的医护人员间存在差异;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甚至一些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未采取防护措施。医院应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锐器伤发生,并加大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5.
林秋香  李莉丽 《现代保健》2010,(21):120-121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各种锐器损伤的原因及防护对策。方法根据临床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损伤的各种原因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发生锐器损伤的原因依次为:术中传递器械时、术后处理器械时、静脉留置穿刺拔针芯时、手掰安瓿时、注射结束拔针时、抽血拔针时、其他原因。结论手术室护士被锐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必须加强自我防护,一旦发生损伤应立即采取相应对策,将损伤后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状况,探讨有效预防对策.方法 对医院2011年8-9月1141名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并对照医院近9个月的上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生锐器伤73人次,人群分布以实习生和护士为主,发生率为8.33%和7.88%;科室分布以普通病房、手术室和补液室为主,分别占38.36%、19.18%和16.44%;补液配置和一次性注射器引起的锐器伤概率最大;9个月的上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中护士上报最多,科室类型中手术室上报最多.结论 应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锐器伤的正确认识,增强防护措施,以降低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陈炼红  吴佩昭 《现代保健》2010,(29):109-110
目的找出实习护士锐器刺伤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采用问卷法对173名实习护士进行护理职业防护知识的掌握和技术应用的情况调查,收集实习护生锐器刺伤情况。结果27.7%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护理职业防护,93.6%的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发生过锐器刺伤。结论加强对实习护生护理职业防护意识培养和技能培训,降低实习护士锐器刺伤,预防感染,保障实习护士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的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职业防护管理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监测医务人员医疗锐器损伤发生情况。结果2012年1-12月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共130人其中发生医疗锐器损伤121名、占93.08%,皮肤黏膜接触8人、占6.15%,离体残肢端刺伤1人、占0.77%;内外科病房和门诊输液厅是锐器伤主要发生场所;各种诊疗穿刺和注射、采血操作是常见的锐器伤环节;暴露源为乙型肝炎者占首位为33.06%;一级暴露7人、占5.79%,二级暴露114人、占94.21%。所有医疗锐器损伤的医务人员经追踪观察,无一人发生血源传播性疾病。结论医疗锐器伤是医疗操作中常见的职业暴露,遵守操作规程,重视自身的防护是降低职业性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供应室护士职业防护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供应室护士职业防护的现状及其防护措施。方法对186名3所综合医院供应室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士对职业防护的认识水平不高。护士锐器损伤比例最高,占43.5%;其次为听力减退,占10.8%;高温烫伤和皮肤过敏分别为5.9%和3.8%。锐器损伤后的处理措施存在诸多问题。结论供应室护士职业防护意识不强,职业危害对其健康有较大影响。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及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保障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手术室锐器意外伤的发生状况及上报处理情况并进行原因分析,为提出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4月采用自编问卷调查泰安市5家医院手术室176名护士的锐器意外伤的情况及锐器伤后的上报制度执行及处理情况和原因。结果锐器意外伤发生率100%,针刺伤占66.48%,主要是手术缝针和注射器针头刺伤;接触血液、体液污染的占76.14%,被污染后采取正确处理方式的仅有46人(34.33%);不同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的护理人员遭受锐器意外伤的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锐器伤后上报医院的例数仅占38.64%,不愿上报的主要原因是报告程序繁琐,其次是太忙没有时间报告;85.23%的护士认为获得防护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临床工作实践。结论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意外伤害率高,发生伤害后上报情况及采取的防护措施情况不容乐观,防护知识的获得途径主要是临床实践。提示医院应建立完善有效的锐器伤报告反馈系统,加强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培训,保障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意外伤的原因、环节、发生率及发生后处理措施等情况.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银川市某3家三级甲等医院57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 [结果]96.5%的手术室护士在过去一年中发生过锐器伤,累计发生4次以上的占54.4%;锐器伤发生的最主要环节为术中(如术中传递器械、与医生配合、穿针引线等),占38%;导致手术室护士锐器意外伤的原因包括缺乏预防锐器意外伤的规范程序、工作忙乱、身体疲劳、工作疏忽、锐器用后处理不当等;锐器意外伤与护龄、学历及职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49.1%的护士认为上级领导对手术室护士锐器意外伤不关心;仅有26-3%的护士在发生锐器伤后能够及时进行规范处理. [结论]手术室护士锐器意外伤的职业危害较大,应加强重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预防污染锐器损伤的发生,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职业锐器伤的发生率、刺伤的原因、环节及提出持续改进的防范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07—2008年我院不同职称在岗临床护士锐器伤104名,其中急诊护士24名作观察组,临床科室80名作对照组,将二组锐器伤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被调查中的104名护士中,观察组24名护士与对照组80名护士的职业锐器伤比较,在被污染针头刺人次,被血液污染人次及被带血针头刺伤人次,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结论急诊护士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急诊护士经常暴露于血源性的危险之中,提示加强和改进急诊科护士的职业防护及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科室护士锐器伤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临床不同科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现状,为制定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抽取一定数量的护士,填写自行设计的不同科室护士锐器伤调查问卷.结果 不同科室护士锐器伤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外科发生率最高为77.0%,其次为急危重科为68.0%、儿科为67.6%、手术室为66.2%;不同科室护士锐器致伤原因前3位分别是:自己不小心占47.95%、操作过于仓促占17.81%、与他人碰撞占6.85%.结论 不同科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不同,应针对不同科室情况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李娟 《中国保健》2006,14(18):99-99
目的探讨锐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防护措施,提高医护人员防护意识,防止职业暴露的危险.方法对2005年本院手术室发生的26人次锐器损伤原因,损伤过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损伤原因为防护意识淡薄,工作经验不足,缺乏正规的防护教育培训,缺少必要的防护设施等.结论避免锐器损伤,应加强防护意识,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以减少锐器对医护人员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的真实情况与特点,为完善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医院内有机会接触锐器的所有医务人员采用浙江省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2011年5月1-31日锐器伤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 调查的1257名医务人员共发生锐器伤128人,锐器伤发生率10.18%,发生182人次,人均0.14次;护士发生最高,有106人次,占58.24%,其次为医师54人次,占29.67%;锐器伤发生地点主要在普通病房和手术室;导致锐器伤的锐器以注射器针头最多见,其次为真空采血针;发生锐器伤危险因素在医疗废物处置中最多,其次为抽血和补液配制;发生锐器损伤后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有3例.结论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针对高危人群、科室、环节等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改进职业暴露报告监控系统,提高职业暴露后的上报率,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情况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对某基层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的84名医务人员锐器伤的职业、科室、工作年限、原因、锐器种类、锐器污染情况及处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84例医务人员有锐器损伤史,锐器伤发生的次数因职业、科室、工作年限等因素存在差异,其中护士的锐器伤发生的构成比最高,为73.81%;手术室(麻醉科)构成比为39.29%;低年资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构成比为51.19%。引起锐器伤最常见的原因以操作者整理器具或进行伤口缝合或执行注射操作时刺伤自己为主,分别为29.76%、25.00%、22.62%;引起锐器伤的锐器种类以注射针头(含头皮针)的构成比最高,为51.19%;其次为手术缝针占23.81%。明确污染源的占62.07%,其中HBV占50.57%。84例锐器伤经追踪监测8个月无一例发生职业暴露后感染。结论要降低医务人员的锐器损伤率,必须针对医务人员锐器伤危险因素的特点,制定有效的、适宜的防护对策。应提高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熟练规范操作,增加必要的设备,避免和尽量减少医疗锐器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情况,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对某院临床科室78名临床护士,1年内锐器伤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78名临床护士有38名护士锐器伤53例次,刺伤率为48.72%,1年内刺伤1次的40人,占51.28%,2次的9人,占11.53%,3次的3人,占3.84%,4次的1人,占1.27%。发生锐器伤的操作环节主要是针头刺伤占54.71%,掰安瓿占37.73%,其他占7.56%,38名临床护士刺伤后均采取防护措施。结论:强化"标准"理念,提高职业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加强锐器伤的监控管理是减少临床护士锐器伤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职业暴露在医务人员群体中的分布、暴露形式及暴露源感染状况,以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方法 职业暴露者于发生职业损伤时按相关流程及时进行报告和登记;管理部门对受损伤者给予援助及追踪观察.结果 2008-2010年职业暴露事件118人次,发生率为2.22%;其中女性107人次,占90.68%;护士88人次,占74.58%,明显高于医师群体的22.03%;工龄≤5年的医务人员57人次,占48.31%;暴露的因素主要为锐器损伤,其中针头刺伤占67.39%感染或携带经血液或体液传播病菌的暴露源71人次,占60.17%,情况未明者34人次,占28.81%.结论 护士及工龄≤5年的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主要群体,暴露源多患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或为病菌携带者;加强教育、规范操作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的原因及探讨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40名手术室护士1年中是否发生锐器损伤资料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本蛆调查的40名护士,有20名发生过锐器致伤,发生率为50%,其中损伤后上报人数为30%,损伤后规范处理的仅为250%。结论手术室护士工作中常见的职业伤害,手术室护士应重视对锐器损伤的认识,加强自身的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38,自引:13,他引:38  
目的了解护士被锐器伤的情况,为采取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护士被锐器伤的有关情况。结果被调查916名护士中有759人发生过锐器伤,发生率82.86%,共发生2 572例次损伤,平均每人发生锐器伤3.39次,其中69.57%被污染针头所刺伤;锐器伤发生以针头和玻璃伤为主,分别占70.47%、24.20%;操作后整理用物特别在处理使用过的锐器时刺伤率达39.93%;护士在操作时只有42.25%戴手套。结论应加强“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采用防刺性护理用具,减少护士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