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抗肿瘤药物使用患者所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具体分析,就如何消除或避免这一些不良反应的产生作进一步的探讨。方法笔者调取某医院41例使用抗肿瘤药物并因此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病例进行分析,对这41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加以概括。结果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不良反应在患者的各项系统都有一定程度的发生,其中以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最为严重。抗肿瘤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在消化系统的发生率高达60%,其次为血液系统,也高达43.6%,对于神经的毒性以及心脏的毒性较为微弱,发生率分别为14.6%和12.2%,其余系统不良反应现象均不明显。不良反应中又以骨髓抑制以及恶心呕吐类的发生率最高,是最为常见的两种不良反应,其对患者的影响也最为严重。结论抗肿瘤药物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其发生率极高,医护人员应谨慎使用抗肿瘤药物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应用更昔洛韦与利巴韦林的药物不良反应,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727例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患儿,观察其接受更昔洛韦或利巴韦林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将其分为利巴韦林组832例,更昔洛韦组895例。结果检出更昔洛韦与利巴韦林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共159例,占9.2%,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无性别差异,无发生率差异;但不同年龄组比较,婴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8.2%。更昔洛韦不良反应主要在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其次为变态反应;利巴韦林主要是变态反应和血液系统,其次为消化系统。未见严重不良反应,预后均好。结论更昔洛韦与利巴韦林的药物不良反应多样化,侵犯不同机体系统,但发生的后果及其预后相近且在临床使用中尚能被患者及医师所接受;应严密观察婴儿组的用药,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得出该类药物合理用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我院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并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96例。结果喹诺酮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主要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等,其中以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最高40.6%;共涉及5种喹诺酮类药物,以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最高。结论临床使用喹诺酮药物时应该严格判定患者的用药指征,选择合理给药途径,可将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到最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分析应用更昔洛韦与利巴韦林的药物不良反应,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727例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患儿,观察其接受更昔洛韦或利巴韦林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将其分为利巴韦林组832例,更昔洛韦组895例.结果 检出更昔洛韦与利巴韦林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共159例,占9.2%,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无性别差异,无发生率差异;但不同年龄组比较,婴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8:2%.更昔洛韦不良反应主要在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其次为变态反应;利巴韦林主要是变态反应和血液系统,其次为消化系统.未见严重不良反应,预后均好.结论 更昔洛韦与利巴韦林的药物不良反应多样化,侵犯不同机体系统,但发生的后果及其预后相近且在临床使用中尚能被患者及医师所接受;应严密观察婴儿组的用药,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近年来2783例喹诺酮抗菌药物使用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喹诺酮类使用最多的是氧氟沙星,其次是环丙沙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8%;静脉用药发生不良反应最高,其次是口服用药;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消化、神经、皮肤、呼吸、泌尿、血液系统。结论:临床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时,要做到合理应用并加强监管,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郭伟星 《药物与人》2014,(10):179-180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致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寻找相应的对策。方法:收集我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问收治的门、急诊患者临床资料,统计使用其他药物治疗过程中至少使用过1种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相应的对策。结果: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闻我中心门、急诊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舍其他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共58例,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不良反应(67.24%)、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7.24%)、肾功能的不良反应(10.34%)、其他(5.17%),过敏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毒义(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易发生不良反应,临床中应加以重视,合理用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促进临床更加合理的用药。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间诊治的288例应用抗肿瘤药物的患者,分析患者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ADR)一共包括6种抗肿瘤药物,共414例次,其中最多见的为氟尿嘧啶药物,为72例,占17.39%;主要累及的器官一系统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性别上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必须对抗肿瘤药物导致的ADR引起重视,特别对50~70岁年龄段的人群给予多加关注,提升监测手段,积极预防安全用药的方法,最大限度的降低ADR对患者产生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42例患者,并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其不良反应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最常发生的不良反应为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中以中老年患者居首位;药物种类中,以左氧氟沙星居于首位;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为主。结论 服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为老年患者,而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高于口服,左氧氟沙星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最常累及的器官为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和神经系统。因此,药师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天津某三级医院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天津某三级医院院内接受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治疗情况,并随机选择400例患者医嘱进行研究,观察患者的给药途径及不良反应。结果 本次临床研究中,常使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多为注射用头孢地嗪钠、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而给予患者抗菌药物的主要给药方法常为注射以及口服给药,注射给药的处方数量为388例,所占比例为97.00%。而口服给药的处方数量则为12例,所占比例为3.00%。针对本次研究的400例患者进行调查发现,2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为6.75%。而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泌尿系统、血液系统、过敏反应以及消化系统等,其中消化系统的发生人数为15例,所占比例为55.56%,其次则为过敏反应,其发生人数为9例,所占比例为33.33%。结论 该院应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处于合理范围,但仍需严格掌握该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而保障临床用药的作用及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医院215份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并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3年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15份,对药品不良反应涉及到的科室、患者年龄与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累及器官和系统等进行分析。结果在引起ADR的临床科室中以内科居多,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药品种类主要涉及抗感染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居多,累及器官和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不容忽视,应合理使用药物,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制定合理有效的ADR预防措施,保障公众安全。  相似文献   

11.
牛角 《智慧健康》2022,(14):19-21
目的 研究分析肿瘤患者应用抗肿瘤药物后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及其程度和相关因素。方法 将2020年1月-2021年7月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药剂科收治的应用抗肿瘤药物后引起不良反应的100例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药物肿瘤、给药方式以及给药途径等临床信息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肿瘤患者应用抗肿瘤药物后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 所有患者中有45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刺激,占比为45.0%,出现骨髓抑制反应、神经系统损伤、以及循环系统损伤的患者次之;在铂类、抗代谢药物、植物药、靶向药物、抗肿瘤抗生素、中药以及激素类等肿瘤药物中,铂类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多;男性和女性肿瘤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大。结论 肿瘤患者在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与肿瘤患者的年龄、用药时间以及用药方式有关,在治疗时要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患者的临床情况制定针对性方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沈阳地区转移性骨肿瘤住院患者抗肿瘤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转移性骨肿瘤患者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4年沈阳地区4家医院的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一般情况、所涉及的抗肿瘤药物及药物剂型、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分布。结果发生抗肿瘤药物不良事件的例数为8 242例,累计不良事件30 122例次,其中男性占61.64%,女性占38.36%;45~64岁的患者构成比为47.00%,≥45岁患者构成比为74.99%;不良事件构成比最高的药物类别为其他抗肿瘤药物及辅助治疗药,占39.91%;注射剂的比例最大,占95.43%;不良事件最多涉及到的器官或系统是消化系统,占22.63%。结论转移性骨肿瘤患者使用抗肿瘤药物导致不良事件的药物流行病学调查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孙晓娟 《中国卫生产业》2013,(36):105-105,107
目的 探讨头孢菌素药物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头孢菌素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使用头孢菌素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发生的临床特点.结果 头孢呱酮导致不良反应43例,占35.8%;头孢噻肟产生不良反应35例,占29.2%;头孢曲松导致不良反应16例,占13.3%,头孢他啶导致不良反应10例,占8.3%.发生不良反应主要种类中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泌尿系统反应.患者年龄、性别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直接关联.结论 头孢菌素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药物使用中,在注重药物疗效的同时,充分考虑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医院》2015,(4):93-96
目的通过分析单抗类抗肿瘤药使用情况,了解其使用现状、短期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上半年中山市某三甲医院使用单抗类抗肿瘤药物的病例310例,摘录患者基本资料、用药情况及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住院时长分析短期疗效。结果单抗类抗肿瘤药物收费数量、金额占抗肿瘤药物收费总数量、总金额的0.12%和13.67%左右。241例(78%)单次疗程住院时长在14天以内,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298例(96%)顺利完成化疗疗程。结论单抗类抗肿瘤药物临床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化疗反应,经处理后能恢复,但由于价格昂贵,限制了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头孢菌素类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1月-2019年4月收治的治疗时应用头孢菌素类联合多种西药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回顾分析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诱因,给予对症处理方案。结果(1)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分类情况:110例患者中第1代头孢菌素类20例,占18.18%;第2代头孢菌素类21例,占19.09%;第3代头孢菌素类64例,占58.18%,其他5例,占4.55%;(2)不良反应发生率,消化系统为20.91%,血液系统4.55%,神经系统2.73%,循环系统15.45%,呼吸系统19.09%,过敏反应37.27%,其中过敏反应所占比例最高;(3)调整用药后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联合多种西药的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与过敏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调整用药后单纯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多种西药联合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治疗期间会发生多项不良反应,以自身适应证为基点合理用药能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并对其防治方法进行总结。方法:对所在医院门诊2015年2月——2016年3月60例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指出药物不良反应防治方法。结果:本组60例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中,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发热、静脉炎、过敏反应、疼痛、胃肠道反应,其中疼痛反应所占比例(53.33%)最高,与其他反应类型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本组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使用的静脉药物主要为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消化系统用药、血液系统用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比例最高,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为充分预防、减少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药物过敏史,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规范,充分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老年人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出现的老年人常见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中最多为消化系统方面症状,出现35例,主要为腹痛、腹泻;其次为皮肤症状,出现26例,主要为皮疹、瘙痒等;在呼吸系统中出现8例,主要为呼吸困难;在心血管系统中出现6例,主要为心律失常;在泌尿系统中出现5例,主要为排尿困难、多尿。根据药物种类中发现,出现32例消化系统药物不良反应、20例神经系统药物不良反应、16例抗生素不良反应、12例心血管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在老年人常见药物中导致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较多,通过对药物的合理使用,能够有效的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率,保证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西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的合理、安全用药以及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从2011年5月—2012年11月的125例由西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分析统计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结果、患者年龄性别、主要临床表现、不同给药途径和不同西药种类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差异、原因及其预防等。结果收集的这125例资料中有121例完全治愈,4例有所好转;患者中女性有75例,比男性患者多20例;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的瘙痒、红肿、皮疹等,病例数为总数的54.40%,其次为消化系统症状,占总数的21.60%;给药途径中最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为静脉滴注,其比例高达75.00%;所用西药种类里,抗生素类药物引起者最多,为37例,占西药种类的29.60%,其他药物依次为消化系统类、神经系统类、抗癌类、呼吸系统类、内分泌系统类、免疫系统类、血液系统类及其他药物。结论在西药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为能使临床医师对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更加重视,应该经常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与培训,在临床用药时要科学合理,并且必须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尽量降低或者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状况,提高临床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规律,为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3年2月~2014年3月上报的48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40岁以上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人数最多(76.51%);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最多(71.72%);引发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为抗肿瘤药物(18.09%);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肠胃系统损害最为常见(36.36%)。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抗肿瘤药物的合理使用,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临床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表征和原因。方法对我院2008年8月-2010年8月收治的38例出现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探究不良反应类型、患者临床表征以及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情况为皮肤及附件不良反应12例,神经肌肉反应9例,心血管系统反应7例,呼吸系统反应5例,消化系统反应3例,神经系统反应2例。结论要重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医护人员要全面掌握药物使用禁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