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抽搐电休在治疗半情感障碍的巴金森氏病—身身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美多及无抽搐ECT治疗5例巴金森氏病伴抑郁发作。进行自身对照观察。结果发现服美多巴后巴金森氏病症状及体征及仅2例好转,抑郁症状无变化;而无抽搐ECT治疗后,1例痊愈,3例好转,3例病人抑郁症状缓解。提示无抽搐ECT对巴金森氏病伴抑郁发作病人的运动障碍及抑郁症状均有效。  相似文献   

2.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伴抑郁发作的巴金森氏病(附三例临床分析)江苏常州解放军102医院全军精神卫生中心(213003)余海鹰潘道明于苏文邵亚琴汪广剑范庆祝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ECT对巴金森氏病的运动障碍有效,尤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差的伴情感障碍的巴金森氏病人[...  相似文献   

3.
用研究用诊断标准(RDC)对16例抑郁性巴金森氏症病人和20例抑郁性多发性硬化病人进行研究,发现巴金森氏病患者中焦虑和惊恐症状明显多于对照组,这些病人可归入非典型性抑郁。近年来的几个临床报告表明,原发性巴金森氏病的病程中发生显著抑郁症状的危险性为40%~50%。有证据表明,此种情感障碍与运动障碍的严重程度或神经病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一例接受过肾上腺髓质脑内移植治疗巴金森氏病术后4个月死亡的尸检病例,发现肾上腺组织存在基底节,但已经坏死.患者症状改善仅持续2周.患者男性,65岁,患巴金森氏病多年.1984年8月检查发现有震颤,运动迟缓,僵硬及齿轮状强直和后冲步态等症状.服用卡别多巴和左旋多巴及溴隐亭等联合药物治疗,症状反复,效果不佳,且  相似文献   

5.
脑瘤是ECT治疗的绝对禁忌症,但有少数文献报告持异议。据报导ECT治疗伴重症抑郁反脑部转移癌相对较安全。有人认为ECT适用于有高度自伤危险和/或严重违拗的脑瘤病人。本文作者详细报导了ECT治愈Ⅰ例左额顶部脑膜瘤病人。病例,女性,75岁,反复发作妄想性抑郁史50年,20岁时首先表现为抑郁体征和症状。62岁时,用ECT治疗其妄想性抑郁成功。  相似文献   

6.
许多年来,ECT 一直用于治疗抗抑郁药无效的伴有帕金森氏病的抑郁症患者,发现不仅可改善患者的抑郁心境同时也使帕金森氏病的运动障碍获得缓解。本文作者报告7例伴有帕金森氏病患者使用 ECT 的情况,比较ECT 对帕金森氏病及情感症状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患者陈某,男,65岁,会计,住院号4264。1995年起无诱因表现猜疑、乱语,逐渐呆滞、少语少动,表情紧张,四肢抖动,最后发展到卧床不动,不语,不进食。当时在外院头颅CT检查无异常,诊断“巴金森氏病所致精神病”,予舒必利和美多巴治疗,2周后恢复出院。同年10月再次发作,同样治疗恢复。2000年1月初,第三次发作,予舒必利1.2g/日静滴和美  相似文献   

8.
溴麦角隐亭(Bromocriptine, BC)在脑内有拟多巴胺的作用,因而用于治疗巴金森征群.本文作者选择53例对L-多巴治疗不满意的巴金森征群患者,加用BC治疗意图确定对何种类型的问题加用BC治疗有益.根据临床症状及付反应将病人分为六组:甲组L-多巴剂量达3克/日以上仍无显著疗效或初有  相似文献   

9.
地西泮治疗无抽搐ECT后意识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地西泮治疗无抽搐ECT后意识障碍的疗效及实用性。方法通过复习1999年1年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施行无抽搐ECT治疗的375例病人,共有10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急性谵妄(急性意识障碍),并均用地西泮加以治疗。结果无抽搐ECT后出现急性谵妄的发生率约为2.67%,在病人意识恢复前通过静脉注射地西泮加以治疗,均得到恢复。结论在无抽搐ECT治疗前适当增加肌松剂(司可林)的剂量以减少ECT后急性谵妄的发生率,地西泮治疗可有效治疗无抽搐ECT后急性谵妄。  相似文献   

10.
最近发现部分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障碍的患者,在精神症状急性发作缓解后接着出现精神病后“抑郁样”症状,在用神经阻滞剂和抗巴金森氏征药治疗的同时,再加丙咪嗪治疗可能获益。然而,对抗抑郁剂治  相似文献   

11.
作者复习了一组1969—1970年用左旋多巴治疗的巴金森氏病住院病人,共100例,并用以前报告过的病人作为对照,前者都是所谓特发型巴金森氏病,后者则包括某些脑炎后的巴金森氏综合征。诊断巴金森氏病的标准是具备下列两个以上的症状与体征:1.震颤,2.强直,3.运动缓慢,4.姿势不稳。凡有脑血管病、心血管病、体位性低血压和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均除外,但有精神病史而未服用过大剂量镇静剂及抗抑郁药者不排除。判断家族史时是根据病人、亲属、医院记录及医生提供的材料,智力测定包括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文字识别、谚  相似文献   

12.
本文复习了巴金森氏病情绪改变的有关文献,概述了巴金森氏病伴发抑郁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其治疗现状,讨论了抑郁与巴金森氏病的神经病理学与神经生化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综合性精神生物模式。  相似文献   

13.
巴金森氏病可出现各样的精神症状。作者仅就巴金森氏病精神症状的抑郁情绪、痴呆、谵妄等3个精神症状的主要问题加以叙述。抑郁情绪抑郁情绪为最常见的精神症状。其出现频度依报告者不同有很大差异(10~90%),出现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将什么样的轻度情绪失调算作异常,因报告人而异的缘故。对  相似文献   

14.
对分裂症患者中阴性症状的病因和分类仍有争议。阴性症状较难判断,并可见于抑郁症或巴金森氏病,因重叠而相混淆。抗精神病药可产生程度不同的巴金森氏症状,某些表现与阴性症状极难分辨。抗胆碱药常用来对抗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但也可影响阴性症状。为此,作者对45例门诊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以了解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分裂症患者中抑郁症状、巴金森氏症状、药物与阴性症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情感性精神障碍治疗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精神科医生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治疗现状及疗效不佳时的处理。方法:采用医生自填问卷的方法,对140名精神科医生进行调查,内容为针对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问答题。结果:在抑郁发作中选用最多的药物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尤为氟西汀,在重度抑郁及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时,首选电休克治疗(ECT),以无抽搐ECT为多,并以市级医院应用显著较多。在躁狂发作中选用最多的药物为碳酸锂,轻中度抑郁不理想时多改用另一种抗抑郁药。重度抑郁多选用ECT治疗。结论:抑郁发作的首选治疗由三环抗抑郁剂转向SSRIs。疗效不佳时治疗选择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患者男,63岁,因“发作性四肢抽搐伴智能减退30年”于2005-02-27日入院。30年前无诱因出现四肢抽搐,抽搐时眼球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持续约3 min后缓解,对发作过程无记忆,当时未行检查及治疗。之后间断有抽搐发作,但不常伴意识丧失,智能缓慢下降。近10年来发作频繁,从两天1次到每天数次不等,曾在当地医院按“癫痫”诊断和治疗后症状稍有好转,但仍间断发作。2004-04头部外伤后症状加重,发作频繁,每天数十次,每次持续2~3 min,一般为肌阵挛性发作,偶有典型失神发作,重度智能减退。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是一种精神疾病的临床物理治疗方法,相较于电休克治疗(ECT)有着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回顾了近3年国内外MECT在双相障碍抑郁相、躁狂相、伴混合特征及伴精神病性症状中的优势及最新进展,为MECT的临床应用提供进...  相似文献   

18.
巴金森氏病病人常有姿势不稳的症状和体征.作者认为这些症状和体征与前庭功能失调有关.他对36例巴金森氏病人和对照组316人检查了冷、热水试验和电眼震图,发现60岁以上的巴金森氏病人与同年龄之对照组比较前庭反应减退或消失明显增多,两组比较减退反应为31%比10%(P<0.001),消失反应为31%比6%(P<0.001).姿势不稳和前庭功能反应减低或消失同时存在者居多,姿势不稳的巴金森氏病病人91%(21/23)有前庭功能减退或消失,但无姿势不稳的巴金森氏病病人只有10%(1/10)表现为前庭功能减退或消失.前者均为高年龄(平均73岁),后者平均年龄64岁.Purdon-Martin注意到在脑炎后巴金森氏综合征病人,直立和保护反应减弱.视觉、本体感觉和迷路的功能是基底节的运动的姿势调整的传入系统.认为本体感觉的损害对姿势反射性调整障碍是最重  相似文献   

19.
近年的一些临床报告报导原发性巴金森氏病的病程中并发抑郁症状的危险率为40~50%。有证据表明情感障碍与运动障碍的严重度或神经病学疾患的病程没有固定关系,但可能与CSF中血清素含量下降有关。以往仅Mayeux等应用标准化检查方法诊断检查表(DIS)研究这类病人的精神病检查结果,描述了巴金森氏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如严重的睡眠障碍、疲劳、精神运动性迟滞、  相似文献   

20.
脑内曼氏裂头蚴病一例李国放,田继辉,朱国玲,宋家仁患者女,17岁。发作性抽搐一年,加重一周于1993年5月21日入院。一年前无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抽搐,伴意识不清,持续数分钟后缓解。发作后轻度枕部疼,不伴恶心、呕吐。半年前又发作一次,症状同前。近一周来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