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对74例尸体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动脉窦粥样斑块的分布及斑块的程度进行了观察,并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加以对照。结果:①动脉粥样斑块多分布于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动脉窦的内侧壁和后壁;②根据动脉粥样斑块分布面积的不同程度可分为四级。斑块病变程度右侧明显高于左侧,男性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颈动脉血管分叉模型内流场分布的数值模拟计算和粒子成像测速(partide imaging velocimetry,PIV)法量的结果,为今后流场分布的描述选择相适应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和PIV定量检测方法,对颈动脉血管分叉模型颈内动脉窦(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inus,ICAS)区域流场进行模拟计算和实际测量.得到边壁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的分布情况.对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学分析.结果:从切应力总体分布变化趋势看数字模拟方法与PIV测量计算结果大体一致,但数字模拟方法得到的低切应力核心区域的范围比PIV测量计算得到的范围要小,并且数字模拟方法得到的切应力的绝对值大小比PIV测量计算的数值要大.结论:在反映局部流场分布趋势的时侯.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更为简单、方便,但若需要详尽的描述局部流场切应力的分布情况,PIV测量方法则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颈动脉的壁面弹性变形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重要影响,研究血流动力学与分叉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Mimics软件对CT医学影像三维重建,得到1例真实人体颈动脉分叉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对该模型分别以刚性壁面和弹性壁面进行三维流动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壁面位移、壁面应力、时间平均壁面剪应力(TAWSS)、震荡剪切指数(OS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分析刚性模型与弹性模型的差异。结果相对刚性模型而言,尽管颈动脉内的速度分布和壁面剪应力分布趋势差异不大,但颈动脉内速度有显著下降、壁面剪应力也有大幅降低。在该例数值计算中,最大流动速度约下降14%,而TAWSS则下降了11.8%。壁面变形导致的血流扰动使得颈动脉内的流动更加复杂。结论弹性壁面对分叉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具有重要影响,可以更合理地模拟心血管内的流动问题。  相似文献   

5.
体外人颈动脉血管分叉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个更加贴近实际情况的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体外颈动脉血管分叉模型.方法 利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在体测量颈动脉各部分的直径,借鉴音叉样颈动脉血管分叉模型的几何构造,对其从几何尺寸进行改良建立体外模型并利用粒子成像测速技术对模型内流场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结果显示模型内流场特点和分布与体内具有很好的相似性.结论 我们建立的体外颈动脉血管分叉模型贴近实际,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实用性,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对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采用Mimics软件对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后的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构建个体化颈动脉分叉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模型进行三维流动数值模拟计算,以壁面剪切应力、壁面压力、血流轨迹和流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CAS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CAS术后颈动脉内的流动速度、颈内与颈外动脉的流量分配比例、壁面剪切力和壁面压力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发生明显变化,血液流动状态明显改善。结论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评估CAS的效果更为直观且合理,并能够在术前为个体病例提供最优的指导性方案。  相似文献   

7.
探讨颈动脉分叉类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208例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颈动脉分叉部解剖学结构分为直分叉、直弯分叉、弯分叉。结果显示208例患者中颈动脉直弯分叉占46.16%(192/416),其次为弯分叉27.88%(116/416)、直分叉25.96%(108/416)。直分叉、弯分叉在右侧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左侧,直弯分叉在右侧的构成比明显低于左侧(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中PSV、EDV、阻力指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PSV颈内动脉/PSV颈总动脉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心脏指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分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直弯分叉、弯分叉(P<0.0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在直弯分叉与弯分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颈动脉分叉类型能够对颈动脉血流速度、血流动力学参数产生影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局部狭窄远心端的流场分布,以便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好发区的流场特征。方法数值模拟局部狭窄远心端流场以及剪切应力的分布,粒子图象速度场仪(PIV)测定局部狭窄远心端流场分布。结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局部狭窄远心端流场紊乱,有明显的涡流和二次流形成,并且形成局部的低剪切应力区域,PIV测定的结果证实局部狭窄远心端流场紊乱。结论局部狭窄远心端的流场分布及其特征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评价斜矢状位T1W(QIR-FSE)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的可行性及测量方法。方法 23例行颈动脉MRI扫描患者,分为正常组及斑块组,分别使用2D-TOF及斜矢状位TIW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3月后重复测量。分析两种序列前后两次测量的重复性,评价两种序列测量结果一致性。采用不同点连线以确定测量方法。结果排除不符合标准病例后共有20例进行分析,两种序列两次测量结果均有较好的重复性。两种序列测量结果配对,无论是正常组还是斑块组,t检验显示两种序列测量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对于两侧颈动脉分叉角比值,两种序列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及斑块组两侧颈动脉角度比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斜矢状位T1W序列4组不同点连线夹角的4组数据间无差异。结论采用我们测量颈动脉分叉角的方法,斜矢状位T1W(QIR-FSE)序列可用来测量颈动脉分叉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对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采用Mimics软件对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后的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构建个体化颈动脉分叉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模型进行三维流动数值模拟计算,以壁面剪切应力、壁面压力、血流轨迹和流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CAS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CAS术后颈动脉内的流动速度、颈内与颈外动脉的流量分配比例、壁面剪切力和壁面压力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发生明显变化,血液流动状态明显改善.结论 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评估CAS的效果更为直观且合理,并能够在术前为个体病例提供最优的指导性方案.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动脉分叉处承受更大的血流动力学压迫,容易形成脑动脉瘤,但是我们发现颈内动脉分叉处(ICBi)的动脉瘤通常不生长在ICB的顶点,而是位于大脑前动脉弯曲的顶点。本文回顾研究了ICBi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研究了18个ICBi动脉瘤患者,测量了动脉瘤的瘤体直径、瘤颈宽度,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和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段)的管径,瘤颈中点距离颈内动脉顶点的长度,对比了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分别由颈内动脉发出后形成的弯曲度,注意了动脉瘤的生长方向。结果16例动脉瘤生长在大脑前动脉弯曲的顶点。动脉瘤体的最大直径为2.45~15.05(平均5.74±2.91)mm,瘤颈宽度1.46~6.21(平均2.51±1.07)mm。动脉瘤颈中心距离颈内动脉分叉顶点0~2.91(平均1.72±0.79)mm。大脑前动脉水平段管径1.77~3.08(平均2.22±0.37)mm,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管径2.32~3.64(平均2.93±0.51)mm。动脉瘤向前或向上生长的4例,向后上、后、或后下生长的14例。17例患者的大脑前动脉由颈内动脉发出后形成的弯曲明显大于大脑中动脉的弯曲度。结论ICBi动脉瘤规律性地从大脑前动脉起始段的弯曲顶点出生长。与血管弯曲的方向一致,动脉瘤通常突向后方。血流剪切力在弯曲顶点的局部血管壁的作用是动脉瘤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术后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17例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神经鞘瘤组)和76例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手术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临床特征相似。神经鞘瘤组手术时间较短[(94±31)min比(159±53)min,P < 0.01],术中出血量较少[(110±96)mL比(356±239)mL,P < 0.01],需要切除颈外动脉概率较小(11.8%比68.4%,P < 0.01)。两组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神经鞘瘤组无恶性病变,颈动脉体瘤组恶性病变5例(6.6%)。神经鞘瘤组的肿瘤直径较颈动脉体瘤组大[(4.5±1.4)cm比(3.1±1.0)cm,P < 0.01]。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颈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临床表现类似,但颈动脉体瘤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颈外动脉切除率较高,瘤体恶性病变的概率较高,临床处理时应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并建立颈动脉血栓模型。方法:采用FeCl3致颈动脉损伤,造成血栓形成,激光多普勒记录血栓形成曲线,HE染色观察血栓形态。结果:10%FeCl3损伤后,约137~366S形成稳定血栓。结论:利用此方法所造颈动脉血栓模型操作简单,成功率高,适用于抗血栓药物筛选。  相似文献   

17.
小型猪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小型猪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方法:采用过大球囊扩张小型猪一侧颈总动脉后高脂饲养3个月。分别在球囊扩张前、扩张后2、4、8、12周末,取静脉血检测血脂水平;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程度;第12周末处死动物,观察双侧颈总动脉的病理改变。结果:超声显示球囊扩张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并管腔狭窄:病理显示损伤侧颈总动脉明显粥样斑块形成,血管壁各层改变符合动脉粥样硬化特点。结论:通过过大球囊损伤加高脂饲养方法可成功建立小型猪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To establish a murine carotid artery transplantation model for the study of the chronic rejection, 80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n allotransplant (ACI-Lewis) group and an isotransplant (Lewis-Lewis) group (control group). The donor carotid artery and the recipient carotid artery were anastomosed by using a polyethylene cuff (internal diameter: 0.7 mm, length: 3 mm).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carotid artery transplant were observed 14, 28 and 56 days after the transplan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el w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in 95% of the animals. The chronic rejection-associated arteriosclerosis was induced 28 days after the transplantation. The new chronic rejection model of carotid artery by using cuff technique caused fewer traumas and was easy to mak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transplant mimicked the chronic rejection-associated arteriosclerosis found in human transpl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