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小肠平滑肌肿瘤及腺癌的血管特征。方法 对10例平滑肌肿瘤、8例腺癌标本分别进行血管铸型,X线摄影,病理观察,同时对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比较。结果 离体血管铸型能清晰显示血管,术前6例确诊为平滑肌肿瘤(6/10),3例确诊为腺癌(3/8)。小肠平滑肌肿瘤血管增多、增粗、紊乱,吻合丰富,瘤体染色,似“蜘蛛网”状。小肠平滑肌肉瘤中心造影剂池明显。小肠尕癌血管变化多样,但常见癌周血管明显增多、紊乱,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小肠平滑肌肿瘤及腺癌的血管特征。方法 对 10例平滑肌肿瘤、8例腺癌标本分别进行血管铸型 ,X线摄影 ,病理观察 ,同时与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比较。结果 离体血管铸型能清晰显示血管 ,术前 6例确诊为平滑肌肿瘤 (6 / 10 ) ,3例确诊为腺癌 (3/ 8)。小肠平滑肌肿瘤血管增多、增粗、紊乱 ,吻合丰富 ,瘤体染色 ,似“蜘蛛网”状。小肠平滑肌肉瘤中心造影剂池明显。小肠腺癌血管变化多样 ,但常见癌周血管明显增多、紊乱 ,癌体血管较少。结论 血管铸型是较准确的血管研究方法 ,小肠平滑肌肿瘤属多血管肿瘤 ,血管造影有重要诊断价值。小肠腺癌血管变化较大 ,血管造影难以确诊。  相似文献   

3.
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定尧  章士正 《急诊医学》2000,9(5):305-307
目的:评价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和经导管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从1989年到1999年对22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行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检查,其中9例在发现出血灶的同时经导管介入治疗。结果:22例中显示出血灶19例,阳性率86%,其中8例显示造影剂外溢。9例经导管栓塞或灌注血管收缩剂治疗,出血得到控制。结论: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是诊断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有价值的方法,经导管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小肠恶性淋巴瘤的血管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肠恶性淋巴瘤的血管质(形态)与量的改变,为介入诊断及螺旋CT诊断提供血管形态依据。方法搜集8例正常新鲜小肠标本及6例经病理证实的手术切除小肠恶性淋巴瘤标本,进行血管造影及图像分析。结果小肠恶性淋巴瘤属少血供肿瘤(P<005),肿瘤血管异型性大,呈现:分布紊乱、扭曲、中断、造影剂池及系膜淋巴结肿大染色等特征。结论小肠恶性淋巴瘤血管变异大、血管少,临床上介入及螺旋CT诊断较难。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小肠平滑肌肿瘤的血管造影的X线表现,探讨血管造对小肠平滑肌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回顾性分析了11例小肠平滑肌肿瘤的血管造影征象。结果:血管造影主要表现为:(1)肿瘤的供血动脉增组;(2)动脉期显示一团病理血管;(3)可有血管池;(4)肿瘤染色;(5)可出现静脉早显。结论:(1)血管造影对小肠平滑肌肿瘤的诊断价值优于钡剂造影和内镜检查,可作为本病的首冼  相似文献   

6.
不明原因消化道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思健  李绍东  周玉珍 《临床荟萃》2004,19(18):1064-1065
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一些患者由于出血量大,病情危重.胃肠道内积血多,急诊内镜检查及治疗难以实施,而盲目剖腹探查风险较大.1998年6月至2003年8月,我院对12例常规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行急诊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SA诊断小肠血管畸形的价值。方法:本文分析21例小肠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及DSA特征,其中男性14例,女性7例,所有患者均行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结果:临床特征:①急性消化道出血为主症状;②常规检查一般为阴性;③血红蛋白含量短期内降至4~6g/mL。DSA特征:①动静脉瘘;②局部肠壁染色增浓;③局部血管异常增多,结构紊乱。其中12例进行了动脉导丝栓塞,2例栓塞后出血,进行外科手术切除。结论:DSA是诊断血管畸形所致小肠出血的最有效的方法,动脉导丝栓塞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为外科手术切除提供的正确部位。  相似文献   

8.
肿瘤生长和转移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因此,抗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治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作者就血管生成抑制剂与肿瘤介入治疗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蔡俊敏  程中 《华西医学》1997,12(4):526-528
作者回顾性分析10年来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原因小肠肿瘤58例,其中男41例,女17例,年龄11~8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腹块和肠梗阻,2天~16个月,全部病例均行B超检查,部分患者行X线钡餐照片,纤维内镜,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和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仍有13例经剖腹探查才发现病变部位,着重讨论了如何提高术前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我院1983- 0 1~2 0 0 3- 12术前诊断小肠肿瘤2 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1~70岁。术后病理诊断证实2 5例,空肠肿瘤15例,回肠肿瘤10例,误诊1例。术后病理诊断恶性肿瘤17例,良性肿瘤8例。平滑肌肉瘤9例,腺癌5例,恶性淋巴瘤3例,息肉4例,血管瘤4例。本组均长期反复的消化道出血(鲜血便或黑便)、贫血、头晕。其中突发性大出血失血性休克11例,中腹部可活动,腹部肿块6例,腹痛,多为间歇性隐痛、无规律性、偶有急性绞痛8例。1.2 方法 纤维胃十二指肠镜、纤维结肠镜、选择性动脉造影、内窥镜超声、CT、B超和全消化道…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28例的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探讨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28例小肠肿瘤有20例行CT检查,8例行消化道造影检查,7例行ERCP检查,12例行内镜检查,2例行DSA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28例小肠肿瘤中有16例恶性肿瘤、12例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以腺癌及平滑肌肉瘤为多,良性肿瘤以腺瘤及平滑肌瘤为多。其中CT术前诊断正确率为70%(14/20),消化道造影正确率为72%(6/8),ERCP为82%(6/7),内镜为86%(10/12)。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小肠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多种检查方法的结合可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正常小肠血管形态及小肠腺癌血管形态。材料与方法:对10例正常小肠标本、16例经病理证实的手术切除标本,其中8例术前已作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分别采用血管铸型、血管造影、解剖镜观察及图像分析。结果:正常小肠血管的形态、分布与传统观点不尽相同。血管密度以十二指肠球部最低、在空、回肠呈由低增高,继而降低的变化规律。小肠腺癌术前血管造影确诊率较低(3/8)例,血管造影呈现:供血动脉增粗、杵状中断、狭窄,癌体内造影剂池,癌周血管增多、扭曲,肿块实质血管减少等特征。与正常组比,小肠腺癌血管面密度(目标总面积/统计场总面积)显著性减少(P<0.05)。结论:认识正常小肠血管分布规律,有助于小肠肿瘤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小肠腺癌癌周血管增多、变形,癌体内血管少、常见造影剂池征。  相似文献   

15.
16.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诊断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050082]王振全,冯洪强,焦喜林,李浩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MTSI)发病率低。据报道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6~3.6%[1]。其误诊率颇高,文献报道竟达67.7%[2],甚至100%误诊[3],应引起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CT和常规胃肠道造影对小肠原发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5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的胃肠道造影、CT、血管造影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胃肠道造影和CT影像特征,并与手术和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52例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腺癌19例,恶性间质瘤10例,恶性淋巴瘤23例。常规胃肠道造影主要表现为肠管狭窄、充盈缺损、管壁僵硬、黏膜破坏及环状皱襞消失、肠梗阻、肠套叠及溃疡形成等,41例得到了准确定位,肯定肿瘤诊断32例。CT检查20例,主要表现为局部肠壁增厚、小肠肿块、肠管狭窄、肠梗阻、肠套叠等,均得到了准确定位,肯定肿瘤诊断18例。肠系膜上动脉造影3例,均明确了出血的部位,但术前均误诊为血管畸形。结论 CT对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并能提供有关肿瘤局部浸润、淋巴结远处转移以及并发症等影像学信息,常规胃肠道造影与CT检查相结合有助于制订出更为恰当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小肠肿瘤性疾病患者,对患者实施多模态MR小肠造影检查、CT小肠造影检查,以手术及内镜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的定性诊断结果,分析在小肠肿瘤定性诊断中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与手术及内镜病理诊断结果间的一致性,并比较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对不同部位小肠肿瘤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在70例小肠肿瘤中,经手术及内镜病理诊断,确诊50例小肠恶性肿瘤、20例小肠良性肿瘤。根据诊断金标准,在小肠肿瘤定性诊断中,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肠肿瘤定性诊断中,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与手术及内镜病理诊断结果间的一致性均为高度。多模态MR小肠造影与CT小肠造影对十二指肠、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在小肠血管畸形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12例临床拟诊小肠出血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均采用周围静脉法。扫描前肌内注射盐酸山莨菪碱20 mg,检查时饮水600 mL,采用1 mm层厚平扫后注射对比剂,进行动脉期、实质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增强后图像以1 mm重建,重建后图象采用CTA技术结合1 mm薄层图像对小肠出血部位、病变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2例患者CTA明确诊断出血部位9例,均显示出血灶及供血血管和引流静脉,其中7例经外科手术及病理证实。3例未发现出血灶。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造影重建技术诊断小肠出血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手术定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旋转血管造影技术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河  费泽军  陈宏汉 《华西医学》2000,15(4):480-481
目的:探讨快速旋转血管造影技术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Advantx DLX LC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对疑有血管病变的168例患者首先进行常规正位或正侧位血管造影检查后,再选择合适的技术参数,对其中61例进行旋转DSA检查。结果:经过快速旋转血管造影检查的61例患者(颅内血管36例:颅内动脉瘤16例,颅内动静脉畸形10例,颈动脉海绵窦瘘8例;周围血管25例;锁骨下假性动脉瘤5例,髂内移植肾动脉8例,上腔静脉血栓5例,肝动脉6例,腹主动脉3例)。病变血管的益清晰可见,其中55例(90%)病变血管的供血和分支动脉能避开造影剂重叠,6例显示效果不好(颅内血管3例,锁内下假性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1例,移植肾动脉1例)。结论:快速旋转血管造影技术能够显示脑血管及周围血管大多数病变血管的供血动脉和分支结构,是对常规血管造影的重要补充,不仅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有价值,而且对周围血管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也不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