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脏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血管腔内治疗的11例内脏动脉瘤患者,共12枚动脉瘤,位于脾动脉3例,肝动脉3例,肠系膜上动脉2例中1例为2枚动脉瘤,肾动脉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1例,其中3例行钢圈+明胶海绵栓塞瘤腔并闭塞载瘤动脉,2例单纯行钢圈栓塞,2例裸支架辅助微弹簧圈(gua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瘤腔,2例植入覆膜支架瘤腔隔绝,1例单纯使用微弹簧圈栓塞瘤腔,1例使用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瘤腔。结果 1例位于肾动脉分支的动脉瘤采用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瘤腔手术失败,其余内脏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均获成功,5例行钢圈及明胶海绵栓塞闭塞载瘤动脉后动脉瘤未见显影,2例裸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瘤腔、2例植入覆膜支架瘤腔隔绝术及1例单纯使用微弹簧圈栓塞瘤腔,瘤腔未见染色、载瘤动脉血流通畅。结论血管腔内治疗内脏动脉瘤可使用多种方法及材料,微创、风险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瘤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30例患者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6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24例;其中夹层动脉瘤10例,梭形动脉瘤9例,囊状动脉瘤11例;未破裂动脉瘤14例,发生过破裂出血16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血管内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无新增神经功能缺失,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至2 a,原有症状均明显改善。夹层动脉瘤10例中,单纯支架置入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无狭窄;囊状动脉瘤11例中完全栓塞8例,次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1例,支架均到达理想的预定位置,未狭窄,瘤体未见显影;梭形动脉瘤9例中单纯支架置入6例,双支架置入3例,瘤体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无狭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9例,其中6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行支架置入者瘤体明显减小;2例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部分栓塞,其中1例瘤腔基本消失,1例瘤体大小无变化;1例基底动脉中下段囊状宽颈动脉瘤单纯支架置入者未发现支架内狭窄,4个月后复查DSA示动脉瘤明显缩小,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为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微创和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治疗颅内基底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56例患者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0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46例;其中夹层动脉瘤20例,囊状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17例.未破裂动脉瘤20例,发生过破裂出血36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血管内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结果56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无新增神经功能缺失,无死亡病例,随访2个月~72个月,原有症状均获明显改善.夹层动脉瘤20例中,单纯支架置入8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支架内血流通畅;囊状动脉瘤19例中完全栓塞17例,次全栓塞1例,部分栓塞1例;梭形动脉瘤17例中单纯支架置入13例,双支架置入4例,瘤体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支架内血流通畅.架均到达理想的预定位置,未狭窄,支架内血流通畅,瘤体未见显影;(经治疗后血管造影证实).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为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微创和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假性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对17例颅内假性动脉瘤患者选用弹簧圈、NBCA胶栓塞及血
管内支架置入等方法进行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复查血管造影并进行造影随访评价血管内治疗效果。结果除1例栓塞
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引起死亡外,其余16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动脉瘤腔弹簧圈致密填塞率:单纯瘤腔内弹簧圈栓塞
组致密填塞率5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的致密填塞率42.9%。15例3个月到2年随访,单纯瘤腔内弹簧圈栓塞组2例
复发,给予支架辅助弹簧圈补充栓塞,疗效满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动脉瘤消失。结论根据病变不同特点选择个体
化的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假性动脉瘤,而瘤腔内栓塞结合血管壁内支架重建治疗颅内假性动脉瘤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复
发,提高治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机制,评价血管内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对10例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经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10例患者中有1例单纯球囊闭塞载瘤动脉,7例直接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2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10例患者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2年,平均8个月。随访期间8倒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没有再出血,1例患者术后出现明显的脊髓动脉缺血症状,在经应用抗凝及扩管治疗后症状改善,1例患者因原出血后呼吸循环衰竭死亡,10例患者中1例死亡。结论:血管内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最有效的方法,可将载瘤动脉连同动脉瘤完全闭塞,如果动脉瘤位于优势推动脉,或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甚至闭塞。或动脉瘤瘤体发出优势小脑后下动脉,应该使用支架血管成形辅助弹簧圈填塞动脉瘤。  相似文献   

6.
秦伟  胡天刚  王海英  漆素兰  姜扬 《西部医学》2013,25(7):1076-1077,108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47个瘤体,其中28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40例患者栓塞成功39例(97.5%),1例行手术夹闭。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栓塞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介绍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材料与方法 :本组 6例 Debakey 型的慢性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经股动脉将 Talent覆膜支架置于夹层动脉瘤裂口处 ,支架张开使覆膜支架固定于裂口附近的主动脉壁上将裂口封闭并阻断血流。结果 :6例病人均获得成功 ,手术和临床成功率 10 0 %。 1例患者术中出现内漏 ,置入第二枚支架后漏口封闭。平均随访 7个月 ,所有患者内膜裂口全部完全封闭 ,假腔内血栓形成无内漏 ,假腔均明显缩小。结论 :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安全可靠 ,患者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效果、安全性、技术要点等。方法:对造影后动脉瘤直径〈3mm的9例10个颅内微小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6个采用了单纯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技术,2个采用了血管内支架结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技术,2个采用了球囊辅助结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技术。结果:10个动脉瘤均栓塞成功,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00%填塞4例,90%以上填塞4例,70%~90%填塞2例。术中出血l例,继续填塞成功;术中出现血管痉挛2例,应用法舒地尔后缓解;1例弹簧圈部分残留在载瘤动脉内,但未见血栓形成及其他不良反应,1例术后第二天再出血死亡。8例随访6个月~2年,未见再出血,4例造影复查未见复发。结论: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但技术难度大,常需结合血管内支架或球囊辅助技术,技术的选择和操作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10月至2003年3月间16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病例。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94%)动脉瘤应用该联合技术得以成功栓塞,1例(6%)左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应用双支架置入得以治愈,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无血管内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技术对一些特殊部位的某些类型的宽颈、梭形和夹层动脉瘤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该技术仍需不断改善,其治疗效果也需长期随访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11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使用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颅内支架治疗11例(共12个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未破裂动脉瘤3个,破裂动脉瘤9个。应用支架包括Neuroform 3枚和Enterprise 9枚。结果 12枚支架均成功释放,所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获致密栓塞9例,瘤颈残留1例,瘤体显影2例。术后发生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相关并发症1例。3-12个月复查造影随访,动脉瘤获致密栓塞9例均未见复发,瘤颈残留1例12个月复查时瘤颈显影明显减淡,瘤体显影2例12个月复查时瘤腔消失。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瘤颈栓塞致密,操作过程不复杂,安全性高。即刻栓塞结果及12个月随访造影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黄鑫  杨鹤 《当代医学》2011,17(10):88-89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不同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对27例33个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并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1)弹簧圈栓塞22例27个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2)支架辅助栓塞2例2个动脉瘤,无神经功能缺失。(3)球囊及支架辅助栓塞1例2个动脉瘤,无神经功能缺失。(4)载瘤动脉闭塞2例2个动脉瘤: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损害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瘤的诊断和栓塞治疗。方法:18例患行CT或MRI检查,并均经DSA确诊。13例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5例因动脉瘤过大采用支架植入聚合GDC栓塞治疗。结果:GDC栓塞治疗13例,达致密栓塞9例,大部栓塞4例;支架植入联合GDC栓塞治疗5例,致密栓塞4例,大部栓塞1例,12例行DSA随访6个月,均未见动脉瘤复发或支架内膜过度增生导致载瘤动脉狭窄。结论:眼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是有效的,大型眼动脉瘤CT、MRI有典型特征,采用支架植入联合GDC栓塞可提高其致密栓塞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应用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评价应用支架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22例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14例,单纯支架植入术8例。结果在22例患者中宽颈动脉瘤12例,梭形动脉瘤6例,夹层动瘤2例,巨大动脉瘤2例。22例血管内治疗均成功。动脉瘤完全不显影14例(63.63%),大部分不显影7例(31.82%),稳定1例(4.55%)。手术后随访3-24个月,1例术后1月未服抗血小板药物导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没有因治疗发生出血、脑缺血事件。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中应用支架能够提高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疗效,在治疗中选用适宜支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体会,对其指征、操作要点及主要并发症进行初步探讨。方法:24例宽颈后交通动脉瘤,植入球囊膨胀型网孔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内行GDC填塞。结果:完全填塞19例,90%以上填塞3例,60%-70%填塞2例,载瘤动脉通畅,平均随访6.8个月,所有患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是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血管内治疗烟雾病患者颅内主干型动脉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影像学证实为烟雾病合并颅内主干型动脉瘤,对13例颅内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13例患者均成功治疗,动脉瘤完全填塞11例,90%以上填塞2例.所有载瘤动脉通畅,临床效果优良.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烟雾病患者颅内主干型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锁骨下动脉瘤(subclavicular artery aneurysm, SAA)患者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 6月共诊治SAA患者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39±9)岁。所有SAA患者均行腔内治疗,回顾分析围手术期和术后效果及不良事件。结果  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1例SAA患者支架植入后,近端Ⅰ型内漏明显,改行平行支架植入术;2例Ⅱ型内漏和2例SAA瘤腔巨大分别行侧支和瘤腔钢圈栓塞;中位随访时间19(6~42)个月。随访期间3例SAA患者发生支架内狭窄,1例右SAA患者在释放支架时未覆盖锁骨下动脉开口,在第2年出现支架近端严重狭窄;2例患者SAA位于锁骨下动脉第3段,左右各1例,分别在第2年和第3年出现支架远端严重狭窄。患者2年和3年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0.5%和85.7%。结论  腔内治疗SAA操作简单,效果明确;右SAA治疗中应在右锁骨下动脉和右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切线位角度,使分叉部位完全展开,尽量覆盖开口;对于短瘤颈平行支架植入效果较好;锁骨下动脉瘤位于第3段时,术后易出现支架内狭窄,要注意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随访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 对173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病人进行临床随访,了解栓塞治疗后3-24个月内临床症状恢复情况。部分病人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方法,了解颅内动脉瘤栓塞后复发情况及复发的原因。结果经对173例病人的临床随访,均未见再出血,临床症状逐步恢复,其中56例动眼神经麻痹病人,1例于1周内恢复,52例于1年内恢复,3例于1.5年内恢复。10例视力下降病人,6个月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84例病人行脑血管造影复查,5例复发,其中2例因可脱性弹簧圈吸收造成复发,3例因弹簧圈移位,瘤蒂显影,无一例再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 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因其创伤小,疗效显著,并发症少而成为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其中的4例宽颈假性动脉瘤先植入冠脉孔支架覆盖动脉颈,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填塞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另1例窄颈假性动脉瘤单纯行GDC填塞。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治疗,动脉瘤填塞均在95%以上,1例宽颈假性动脉瘤行支架结合GDC治疗后复发,经再次填塞GDC后治愈,1随访5-18个月,载瘤动脉通畅,临床效果优良。结论:从本组资料看,窄颈和宽颈假性动脉瘤可分别采用GDC栓塞和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探讨其栓塞时机、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所用弹簧圈包括GDC-360°、GDC-Matrix以及水解脱弹簧圈。对2例宽颈动脉瘤及1例夹层动脉瘤分别采用球囊Remolding技术及Neuroform支架辅助水解脱弹簧圈进行栓塞。结果100%栓塞16例;95%栓塞1例;90%栓塞1例。术后死亡1例,术后因脑血管痉挛并发一过性偏瘫、失语2例,无动脉瘤破裂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 Ⅳ、Ⅴ级合并脑室出血的动脉瘤(AN)破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结合脑室外引流、腰大池引流及颅压监测,对42例病情Hunt-Hess Ⅳ、Ⅴ级合并脑室出血的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超早期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动脉瘤31例完全栓塞,11例大部分栓塞(≥90%)。死亡12例(28.6%),随访6~12个月,GOSⅠ级4例,Ⅱ级8例,Ⅲ级14例,Ⅳ级9例,Ⅴ级7例,无动脉瘤复发。结论:积极处理脑室出血及梗阻性脑积水,超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 Ⅳ、Ⅴ级合并脑室出血的动脉瘤破裂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