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无动脉粥样硬化相对应病名,常归属于"胸痹"、"心痛"、"真心痛"、"中风"等范畴,其病机以痰、瘀、虚为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炎症反应及其诱发的细胞坏死,而炎症反应与中医的痰、瘀、虚存在紧密的联系。以"虚"是炎症产生的根本,"痰瘀"是炎症激发和加剧的条件,痰瘀为标,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理论为指导,从痰、瘀、虚与炎症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病机,并结合最新研究发现,如清道夫受体内陷导致胆固醇逆转运异常、清道夫受体同时可介导低密度脂蛋白进入血管内皮、巨噬细胞转化为泡沫细胞、激活炎症通路诱发血管慢性炎症持续状态和激活细胞坏死相关通路诱发细胞坏死,最终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为临床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拓展临床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虚瘀痰毒病因病机实质研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与气虚、血淤、痰浊、邪毒密切相关。从虚淤痰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探讨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气虚、痰浊、淤血、毒邪的轻重不同进行辨证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国强  胡业彬 《河南中医》2010,30(12):1155-1156
从热毒、瘀毒、痰毒、痰瘀蕴毒四个方面论述毒邪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病因病机。“毒”是AS的一个重要致病原因,各种毒邪的致病特点及各种毒邪所表现的证候不同,临床上可以一种毒邪致病,也可二种或二种以上相兼而致病,使病邪深伏,病势缠绵。在辨证论治的同时.重视个体化,注意祛瘀解毒、化痰解毒、清热解毒及通腑解毒等法互相配合,辨证应用,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赵步长  伍海勤  王一民  宋琳琳 《光明中医》2012,27(12):2518-2522
中医"痰、瘀、毒"等病理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发展密切相关,因痰致瘀、痰瘀互结是AS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阐述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因病机、治疗机理,探讨及展望中医对AS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痰瘀互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病机。"痰浊-痰瘀-痰结"在动脉粥样硬化(AS)病机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了AS形成的中医病机及演变特点。基于古今文献梳理,根据AS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痰"与"瘀"不同阶段呈现的交互状态,诠释在现代知识医学背景下AS的"痰浊-痰瘀-痰结"理论内核,为中医药防治AS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细胞焦亡是一种依赖于半胱氨酸依赖性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家族(Caspase)的调控性促炎形式的细胞死亡,其特征在于孔道形成,质膜破裂,细胞内容物和促炎症介质进入细胞间质,导致炎症和细胞死亡。其中炎症小体激活Caspase-1对于细胞焦亡及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这种病理机制与中医"痰瘀毒"在AS中的致病机制相符合。因此,从"痰瘀毒"病机探讨细胞焦亡在AS中的作用,可为中西医结合防治AS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养心通脉片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痰瘀病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养心通脉片(YTT)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痰瘀病机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饲法复制wistar大鼠AS模型,随机分为三组.YTT组服YTT,绞股蓝总苷片(Met)组服胶股蓝总苷片,模型组不给药,另以正常大鼠为正常组.实验结束后检测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胰岛素,并作光镜、电镜检测.结果 YTT对AS大鼠有明显的降脂效果,能改善血液流变性和胰岛素抵抗,并能消退斑块,维持主动脉组织结构及功能.结论 YTT改善AS大鼠痰瘀病机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证候归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证候学表现,探讨其中医证候学归属规律。方法 24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和实验组(16只),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实验组在高脂饮食的基础上加以免疫损伤和经股动脉球囊损伤术,共饲养10周。用血管形态学观察以及血脂检测评价模型,并定期观察家兔的耳、舌、眼睛以及整体状态等证候学变化及生化指标。结果实验组家兔早期活动量逐渐减少,气候变化时出现鼻腔分泌物增多、呼吸有喘鸣、耳廓红热等感冒症状,中期家兔眼睛周围可见脂肪斑或者形成脂肪带,耳廓冰凉,精神萎靡呆钝,血脂明显高于空白组,至第10周左右,实验组家兔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耳廓青紫冰凉,耳缘采血困难,取材时可见血管内有栓子形成。与空白组比较,实验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丙二醛明显增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结论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证候学是变化的,其初期表现为气虚、中期为气虚痰凝、后期为气虚血瘀之证,其规律与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相似。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因痰致瘀,痰瘀互结”为贯穿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病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应不同时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痰瘀致病病程绵长,病因病机复杂,初起病情轻浅,日久逐渐入里入络而呈现痰瘀与湿、热、毒、虚相互胶结的状态。文章针对心血管疾病不同阶段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的特征,根据“痰”“瘀”在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交互状态,从“痰浊-痰结-痰瘀”凝练出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的演变过程,以期丰富痰瘀互结证的证候辨识体系与临床特征表达,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心血管疾病不同阶段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明  陆曙 《陕西中医》2007,28(12):1655-1657
目的:探析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机。方法:根据中医理论、历代医家相关论述和当代研究成果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机有以下7点:1脾虚不运;2肾气虚衰;3肝气虚衰;4气虚血瘀:5痰浊内生;6毒邪致病;7湿热内蕴。  相似文献   

11.
参阅古今文献,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结合中医学对糖尿病理论的认识,深入挖掘中医药干预糖耐量减低(IGT)的理论支持及预防糖尿病的理论依据,提出IGT的病机特点为肝郁脾虚、痰瘀互结。其中,脾虚是IGT发病之关键,为病之本;肝郁是IGT发病之始动环节;痰瘀互结作为病理产物及主要的致病因素,导致或加重IGT发病,为病之标。可见IGT病机标本并存,虚实夹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  相似文献   

12.
13.
急性肺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高。本研究主要对急性肺损伤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热、毒、痰、瘀"贯穿急性肺损伤的始终,"热、毒"为急性肺损伤的发病基础,"痰、瘀"为急性肺损伤的致病因素。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离不开"热、毒、痰、瘀"4种发病因素的相互作用,所以治疗上通过辨证可应用"清热,解毒,祛痰,化瘀"等方法。  相似文献   

14.
心衰中医病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黄春林关于心衰中医病机探讨,认为心气虚衰、肾阳亏损、痰(饮)瘀内阻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全身性疾病,往往同时累及多处血管,导致严重后果。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从痰瘀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要素分布,以及从痰瘀角度防治本病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6.
李展 《新中医》2009,(5):3-4
颅脑损伤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机复杂,证候多变,证变规律不易把握。通过辨证从瘀血阻滞、水湿内停、痰浊瘀阻、邪热内盛、情志失调、髓海虚损、气血亏虚、气机失调等证型治疗,对颅脑损伤的救治,减少后遗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痰瘀化浊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本虚标实、痰、瘀为患的基本病机已得到认同,热毒学说也已得到重视.而近年提出的"浊邪"致病的新观点,其论述没有超出火(毒)、湿(浊一痰)、瘀血的传统认识范畴.本文则从"痰瘀化浊"病机角度对浊邪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浊邪"是痰瘀胶结、得热腐而化生之阴邪,既有痰、瘀之特点,又有别于痰、瘀之邪.治疗时,单化痰不能去瘀血之结,独活血不能去痰之滞,故当痰血同治、以泄浊邪为要;且浊邪多兼火毒,浊得火腐而易生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容易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等.因此,泄浊必兼清火是治浊防变之关键.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AID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传播速度快、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9.
浅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临床常见致病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过程相对复杂.中医没有"动脉粥样硬化"名称,归属于中医"中风""眩晕""偏枯"等范畴.课题组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该病为本虚标实证,病因病机与虚、瘀、痰、毒等致病因素关系密切;主要病因不外乎内因素体不足和外因饮食失调、情志不畅导致机体虚弱而引起.其病程历经本虚致实和标实致虚两个阶段,并通过探讨其中医病因病机,有利于该病的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AMI)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同属中医学“胸痹”范畴,中医学将其病理因素归结于“瘀”和“痰”,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互为因果。ASCVD为导致AMI发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发现,由AMI逆向加速导致的ASCVD发病率逐年提高,印证了中医学“痰瘀互生”理论。本文从“痰”“瘀”的病理关系、中医“痰瘀同治”治法等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并附病案1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