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按摩足太阳膀胱经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温热、按摩、挤压足太阳膀胱经对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受试者222例,其中治疗组113例,男20例,女93例;年龄41~68岁,平均53.6岁;病程6d~30年;采用温热理疗床治疗。对照组109例,男21例,女88例;年龄37~69岁,平均54.4岁;病程4d~31年;以场效应治疗仪配合无针针灸按摩仪进行治疗。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积分法比较两组主要症状体征的差异。结果:222例经过3个月治疗随访,两种治疗方法对于缓解颈项痛、上肢痛、头痛、肩部疼痛、颈部活动度均有显著疗效。治疗组在改善颈部活动度、缓解枕下及椎周软组织压痛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热理疗床通过连续按摩、挤压足太阳膀胱经中的相应腧穴,具有温经通络、解痉止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两种物理疗法对颈肩综合征22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秀芹  郑朱喜  盛敏 《中国骨伤》2007,20(Z1):11-13
目的:评价物理疗法对颈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4例,男21例,女93例;年龄41~68岁,平均54.21岁。对照组108例,男20例,女88例;年龄37~69岁,平均54.70岁。治疗组采用温热理疗床治疗8周,对照组采用场效应治疗仪并配合无针针灸按摩仪治疗8周。分别在筛选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8、36、48d(治疗结束时)各观察记录1次,对比两组对脊柱周围软组织压痛、颈部活动度、颈部体征变化的改善。结果:两组颈部及脊柱周围软组织压痛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颈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活动度加大(P<0.05)。结论:物理疗法对颈肩综合征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及体征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物理疗法治疗脊柱源性腰腿痛,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方法:237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9例,男24例,女95例;平均年龄53.85岁。对照组118例,男20例,女98例;平均年龄54.00岁。治疗组采用温热理疗床治疗,对照组采用场效应治疗仪配合无针针灸按摩仪治疗,2组均接受8个疗程治疗,每个疗程7d,期间休息1d。分别在筛选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8、36、48d(治疗结束时)各观察记录1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脊柱两侧软组织压痛、胸腰段屈曲度及腰腿痛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腰腿痛症状、脊柱两侧软组织压痛及胸腰段屈曲度均有改善(P<0.05)。两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上述症状与体征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物理疗法,恢复脊柱周围软组织生理平衡能有效治疗脊柱源性腰腿痛。  相似文献   

4.
郑朱喜  董福慧 《中国骨伤》2007,20(Z1):32-33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8例,女28例,年龄45~64岁;对照组36例,男15例,女21例,年龄45~62岁.治疗组采用温热理疗床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推拿按摩手法治疗4周.分别在筛选期(治疗前)及治疗后14、28 d(治疗结束时)各观察记录1次,对比两组肩部疼痛症状、肩关节功能及症状疗效的改善.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肩部疼痛症状明显改善(P<0.05);肩关节上举外展、外旋、后伸内旋活动角度均有明显增大(P<0.05).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4例,有效25例,无效7例;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4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优于治疗组.结论理疗床和手法对肩关节周围炎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及功能障碍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5.
物理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志成  董福慧 《中国骨伤》2007,20(Z1):29-31
目的:观察与评价两种物理疗法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12例,女24例;年龄27~65岁,平均50.80岁。对照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23~60岁,平均41.37岁。治疗组采用温热理疗床治疗6周。对照组采用腹部推拿手法治疗6周。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记忆力或注意力下降,咽痛,颈部僵直或腋下淋巴结肿大、触痛,肌肉疼痛,多发性关节疼痛,反复头痛,睡眠紊乱,劳累后肌痛等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疗效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优于治疗组。结论:物理疗法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及体征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禄堂 《中国骨伤》2007,20(Z1):52-53
目的:探讨温热理疗床治疗颈腰综合征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方法:235例颈腰综合征患者,男47例,女188例;年龄35~65岁,平均48.5岁。采用温热理疗床先后在自动及手动模式下分别治疗20min,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期间休息1d,治疗6个疗程。结果:优52例,良101例,可65例,差17例。结论:温热理疗床治疗颈腰综合征的早期,无明显神经根、脊髓和马尾神经刺激和受压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石蜡美容按摩,集药物透入,温热理疗于一体,起到美容和治疗某些常见皮肤病的双重效果。1 一般资料共143例,男23例,女120例,年龄5~53岁,黄褐斑65例,痤疮57例,瘢痕21例。2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本组 ,男 39例 ,女 2 1例 ,年龄最大 76岁 ,最小 33岁 ,平均年龄 5 8.7岁 ,病程最长 2 6年 ,最短半年 ,全部病例均经X线照片确诊 ,其中有颈椎骨质增生 38例 ,颈部韧带钙化 10例 ,颈椎间盘突出 3例 ,9例颈椎X线片无异常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颈痛、呕吐及上肢麻痛等症状。2 治疗方法口服法 :全部病例均给予中成药“伤科接骨片”(大连海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 ,根据年龄、体重、病情情况 ,每次 3~ 4片 ,3次 /d。理疗法 :常规牵引 ,按摩治疗 2 0min。外用法 :在做完理疗后的同时 ,用“伤科接骨片”5~ 10片研末 ,加冰…  相似文献   

9.
黄芪注射液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们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肾病综合征(NS),观察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44例NS均符合1985年南京肾脏病会议有关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分治疗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1~52岁;对照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2~54岁。治疗组高血压3例,对照组高血压1例。  相似文献   

10.
手法整复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对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手法整复为主的综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1986年1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1128例,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治疗组5760例,男2882例,女2878例;年龄13~86岁。对照组5368例,男2688例,女2680例;年龄20~85岁。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和各种理疗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手法整复治疗。以上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治疗组治疗后评分平均为(2.13±1.46)分,对照组平均为(4.65±2.1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治愈率为47.28%,治疗组治愈率为73.44%,2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手法整复为主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改善腰痛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手法配合牵引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郝学茂  张志伟  王钲 《中国骨伤》2007,20(Z1):63-64
目的:探讨手法配合牵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并对该方法治疗机制进行分析。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56例,男22例,女34例;年龄19~65岁,平均46岁。采用随机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19~60岁,平均44岁,采用手法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28例,男10例,女18例,年龄22~65岁,平均48岁,采用单纯牵引治疗。对两组病例的头痛程度、压痛程度、治疗效果进行观测对比,并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机制进行讨论分析。结果:实验组在头痛程度、压痛程度、治疗效果各项观测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按照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指导原则的疗效判定标准评定。实验组:临床痊愈22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对照组:临床痊愈13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8.6%。两组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手法配合牵引治疗颈源性偏头痛疗效显著,治疗机制科学,方法简捷,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2.
优值牵引法治疗颈型颈椎病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的牵引方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的差别及颈曲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选择颈型颈椎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18~29岁54例,30~49岁19例,50~65岁7例;病程0~3个月56例,3~12个月13例,12个月以上11例;X线片示生理曲度变浅77例,颈椎增生24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8~29岁21例,30~49岁7例,50~65岁2例;病程0~3个月21例,3~12个月5例,12个月以上4例;X线片示生理曲度变浅29例,颈椎增生9例。治疗组采用优值牵引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枕颌带牵引治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率77.5%,对照组治愈率46.7%;经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率94.4%,对照组治愈率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优值牵引法采用动态位牵引,符合颈段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3.
常玉立  牟新  温建民 《中国骨伤》2015,28(12):1086-1090
目的:探索正骨手法治疗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伴随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2年1 月至2015 年1 月,收治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颈椎病患者320 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0例,男84例,女76例,平均年龄(39.82±10.33)岁,平均血压(149.61±10.75)/(81.01±8.25) mmHg,NPQ评分24.61±8.14;对照组160例,男90例,女70例,平均年龄(41.37±9.42)岁,平均血压(151.48±11.32)/(79.65±9.32) mmHg,NPQ评分25.78±9.53.治疗组予颈椎屈顶旋锁定正骨手法治疗,每2日1次,连续20 d;对照组予坐位颈椎旋转复位法治疗,每2日1次,连续20 d.于治疗前后测量血压及填写NPQ量表以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前及1个疗程结束后收缩压,治疗组分别为(149.61±10.75) mmHg和(129.67±12.26) mmHg,对照组分别为(151.48±11.32) mmHg和(132.02±11.73) mmHg,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治疗组收缩压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舒张压,治疗组分别为(81.01±8.25) mmHg和(78.15±10.34) mmHg,对照组分别为(79.65±9.32) mmHg和(76.89±9.79) mmHg,两组舒张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NPQ 评分,治疗组分别为24.61±8.14和12.46±7.94,对照组分别为25.78±9.53和14.17±8.86,两组治疗后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颈椎病患者早期行正骨手法治疗效果显着,颈椎屈顶旋锁定正骨手法效果较传统坐位颈椎旋转复位法疗效更佳,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鞘膜内子宫切除术宫颈残端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鞘膜内子宫切除术术后宫颈残端的处理。方法:统计我院2003年2月至2008年1月因妇科良性病变行腹腔镜鞘膜内子宫切除术2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Ⅰ,研究组Ⅱ,研究组Ⅲ,对照组63例用Semm宫颈缝合法;研究组Ⅰ62例用内凝棒法,研究组Ⅱ64例用油纱填塞法,研究组Ⅲ65例为改良式宫颈缝合法,比较4组患者术中阴道出血量、宫颈处理时间、术后阴道出血量及出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情况。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术中宫颈处理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4种方法均适用于腹腔镜鞘膜内子宫切除术,但Semm宫颈缝合法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而研究组3种方法均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更有利于妇科微创手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辉  叶勇军 《中国骨伤》2010,23(4):257-260
目的:比较3种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将3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男138例,女162例,年龄18~76岁,平均38.6岁)按完全随机方法分为A、B、C3组,每组100例,分别采用旋牵手法(每周1次,每次30min,4次为1个疗程)、旋转扳法(每周1次,每次30min,4次为1个疗程)和颈椎牵引法(每日1次,每次30min,重量5~10kg,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组均治疗1个疗程,治疗6个月后采用疗效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并观察颈椎曲度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血流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在6个月以上。颈椎曲度(C2-C7Cobb角)改变:A、B、C组分别改善(1.82±0.88)°、(0.12±0.06)°、(0.56±0.22)°,A组优于B、C组(P0.01和P0.05),B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CD检测:A组与B组相比,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均明显改善(P0.01);A组与C组相比,LVA、RVA、BA血流也均有改善(P0.05);B组与C组相比,LVA、RVA、BA血流改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相比LVA、RVA、BA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疗效:A组治愈36例,显效36例,有效20例,无效8例,优良率92%;B组治愈6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64例,优良率36%;C组治愈10例,显效26例,有效8例,无效56例,优良率44%,3组优良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种治疗方法均能通过改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量,颈椎曲度而减轻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但旋牵手法优于旋转扳法、颈椎牵引法,其远期疗效还需更长时间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