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讨癌细胞淋巴管侵润转移机理,对8例人的直肠腺癌的癌周围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CAM-1和CEA的表达。结果显示癌周直肠组织中的淋巴管及转移的淋巴结中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均有ICAM-1和CEA的表达。由此提示在癌细胞沿淋巴管转移过程中,ICAM-1和CEA是介导癌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稳定粘附的分子。  相似文献   

2.
人直肠腺癌淋巴管内皮细胞ICAM-1的转录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癌细胞淋巴管侵润转移机理,对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间细胞粘附分子(ICAM-1)和核转录因子KBp65(NFKBp65)的表达。同时通过地高辛碱性磷酸酶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对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结,进行ICAM-1基因的NFKB结合位点的检测。结果显示:直肠腺癌病人转移的淋巴结和癌周直肠组织中的淋巴管内皮细胞都有ICAM-1和NFKBp65表达,而在正常人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无ICAM-1和NFKBp65的表达;直肠腺癌病人转移淋巴结和癌周直肠组织中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核内ICAM1的启动子中存在有NFKB 结合位点。提示ICAM-1的转录,取决于可诱导的NFKB 蛋白质复合物与ICAM-1的NFKB部位结合,阻碍NFKB因子的活化能够防止癌细胞的淋巴管转移。  相似文献   

3.
人直肠腺癌血管内皮细胞NFκBp65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癌细胞血管侵润转移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组织和转移淋巴结 ,以及 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细胞间的细胞粘附分子 (ICAM- 1)和核转录因子 κBp6 5(NFκBp6 5 )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还采用地高辛 -碱性磷酸酶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 ,用原位杂交技术对 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 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结 ICAM- 1基因的 NFκB结合位点进行检测。结果 直肠腺癌患者癌周的淋巴结和癌周直肠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都有 ICAM- 1和 NFκBp6 5的表达 ,而在正常人的血管内皮细胞则无 ICAM- 1和 NFκBp6 5的表达 ;直肠腺癌患者癌周淋巴结和癌周直肠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内 ICAM- 1的启动子中存在有 NFκB结合位点。结论  ICAM- 1的转录取决于可诱导的 NFκB蛋白质复合物与 ICAM- 1的 NFκB部位结合。因此 ,调节和控制 NFκB因子的活化能够防止癌细胞的血管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时期,不同转移阶段的人乳腺癌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的表达,探讨ICAM-1和LFA-1对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影响,为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不同病变阶段的手术患者切除的乳腺癌标本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ICAM-1、LFA-1在乳腺癌组织和ICAM-1、LFA-1、VEGFR-3在癌旁组织淋巴管内皮的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ICAM-1和LFA-1在乳腺癌癌细胞和癌巢中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同时ICAM-1、LFA-1和VEGFR-3在癌旁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阳性率也逐渐增高,具有正相关性,并且ICAM-1和LFA-1在癌旁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之间具有正相关性(P<0.01).同时发现无论是在乳腺癌癌细胞、癌巢还是在癌旁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ICAM-1和LFA-1表达的高低都与癌的分化程度、性别、年龄不具有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AM-1和LFA-1与乳腺癌的淋巴道转移有关,并且通过两者的协同作用促进了乳腺癌的淋巴道转移.两者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的高低,可以作为数据指标对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肿瘤的进展,乳腺癌癌旁组织中的淋巴管数量随之增加,可能与乳腺癌的淋巴道转移有关.VEGFR-3在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以作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来标志淋巴管.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淋巴管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探讨癌浸润转移的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胞内信号传导激活途径,用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法对8 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直肠组织和癌周淋巴结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癌细胞发生淋巴管转移时,淋巴管内皮细胞pp125FAK 阳性,免疫反应产物位于内皮细胞胞质内。说明癌细胞的淋巴管转移与淋巴管内皮细胞pp125FAK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淋巴管内皮细胞与肿瘤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探讨癌浸润转移的淋巴内皮细胞的胞内信号传导激活途径,用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法对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直肠组织和癌吉淋巴结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癌细胞发生淋巴管转移时,淋巴管内皮细胞PP^125FAK阳性,免疫反应产物位于内皮细胞质内。说明癌细胞的淋巴管转移与淋巴管内皮细胞pp^125FAK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癌细胞血管侵润转移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细胞间的细胞粘附分子(ICAM-1)和核转录因子kBp65(NFkBp65)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还采用地高辛-碱性磷酸酶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用原位杂交技术对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结ICAM-1基因的NFkB结合位点进行检测。结果 直肠腺癌患者癌周的淋巴结和癌周直肠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都有ICAM-1和NFkBp65的表达,而在正常人的血管内皮细胞则无ICAM-1和NFkBp65的表达;直肠腺癌患者癌周淋巴结和癌周直肠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内ICAM-1的启动子中存在有NFkB结合位点。结论 ICAM-1的转录取决于可诱导的NFkB蛋白质复合物与ICAM-1的NFkB部位结合。因此,调节和控制NFkB因子的活化能够防止癌细胞的血管转移。  相似文献   

8.
颊癌诱导淋巴管生成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初步研究颊癌诱导淋巴管生成作用,探讨其与癌淋巴路转移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C及其受体F1t—4在56例口腔颊癌原发灶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VEGF—C表达与癌浸润方式、淋巴管侵入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表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颊癌细胞表达VEGF—C与癌间质淋巴管表达Flt—4显著相关(P<0.001),且癌细胞侵入淋巴管及淋巴结转移病例VEGF—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转移或未侵入病例(P<0.001)。结论:颊癌表达VEGF—C和诱导淋巴管生成可能是发生淋巴路转移的重要条件,可作为临床颈淋巴结处理的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人直肠癌组织和淋巴结中的表达,探讨VEGF-C在人直肠癌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1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切片检查确诊为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中14例淋巴结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C在癌组织和淋巴结内的表达。结果在31例直肠癌组织的癌细胞质中,VEGF-C显色阳性17例,占54.8%;在14例淋巴结中,VEGF-C显色阳性10例,占71.4%。结论 VEGF-C在直肠癌组织和淋巴结中均有较高表达,可能在促使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并形成新的淋巴管,导致癌细胞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淋巴管的密度与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取胃癌标本32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用LYVE-1标记,通过病理学图象分析软件统计分析胃癌淋巴管的体密度和数密度,经t检验分析得出结果.结果:LYVE-1在淋巴管内阳性表达,血管和组织细胞内阴性表达,癌周围淋巴管和正常组织体的密度差异显著,且数密度差异十分显著.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的体密度和数密度都存在着明显差异(P<0.01).低分化癌与高分化癌淋巴管的数密度也存在着显著差异(P< 0.05).结论:在胃癌细胞转移过程中,癌巢周围存在的大量淋巴管为癌细胞的转移提供了转移的场所,并且与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以及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癌细胞淋巴管侵润转移机理,对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间细胞粘附分子(ICAM-1)和核转录因子kBp65(NFxBp65)的表达,同时通过地高辛-碱性磷酸酶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对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结,进行ICAM-1基因的NFkB结合位点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流体切应力作用于成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后,其定向内皮诱导所得细胞的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的表达变化。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MSCs,于流室系统中加载不同强度的流体切应力后,将其向内皮细胞系诱导,以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所得细胞ICAM-1的mRNA表达水平,以流式细胞仪检测ICAM-1蛋白表达水平,并进一步观察细胞传代后ICAM-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大鼠MSCs经过流动加载后,定向内皮诱导所得细胞的ICAM-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静态对照组有所升高(P〈0.05),但当细胞传代后,ICAM-1蛋白水平回落至对照组水平(P〉0.05),而mRNA表达水平继续升高。结论流体切应力能增加MSCs来源的内皮细胞黏附因子的表达,证实了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生素K依赖的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rowth-arrest-specific protein 6,Gas6,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参与细胞增殖、存活、黏附和迁移,也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牙龈卟琳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P.g-LPS)诱导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表达黏附因子和趋化因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过表达和敲低Gas6基因后,用1 mg/L P.g-LPS刺激血管内皮细胞3 h和24 h,利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time PCR)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 1)和E选择素(E-selectin),以及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 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 MCP-1)的表达。过表达或敲低Gas6基因后,细胞划痕实验检验内皮细胞迁移的生物学功能表型的变化。结果:P.g LPS刺激3 h后,敲低Gas6组的黏附因子及趋化因子的表达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Gas6组的黏附因子及趋化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E-selectin、ICAM-1、IL-8和MCP-1分别下降81%±0%、47%±3%、76%±3%和26%±6%,P<0.01);P.g LPS刺激24 h后,敲低组的黏附因子及趋化因子表达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E selectin、ICAM-1、IL-8和MCP-1上调的倍数分别是2.06±0.07、1.99±0.11、3.14±0.15和1.84±0.03), 过表达组的黏附因子及趋化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E-selectin、ICAM-1、IL-8和MCP-1分别下降29 %±1 %、62 %±3%、69 %±1%和41 %±2 %), 实验组与对照组黏附分子及趋化分子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敲低Gas6组细胞迁移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增强,过表达组细胞迁移能力较对照组弱,与real time PCR检测结果趋势一致。结论:下调Gas6基因后,P.g-LPS促进ICAM-1、E-selectin、IL-8和MCP-1表达作用增强,上调Gas6基因后,P.g-LPS促进ICAM-1、E-selectin、IL-8和MCP-1表达作用减弱,各细胞因子表达量与Gas6表达趋势相反,提示Gas6在内皮细胞炎症状态下的黏附过程中可能发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对血瘀证大鼠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方法观察补阳还五汤不同剂量对血瘀证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和诱生型-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ICAM-1、VCAM-1、PECAM-1、iNOS高表达,补阳还五汤能减少造模动物ICAM-1、VCAM-1、PECAM-1、iNOs的表达,而且随着药物剂量的减少,各分子表达呈递增趋势,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补阳还五汤能显著降低血瘀证大鼠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高表达,且量效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府逐瘀汤对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两种方法观察血府逐瘀汤不同剂量(高、中、低)对血瘀证(大鼠)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ICAM-1、VCAM-1、PECAM-1、iNOS高表达,血府逐瘀汤能减少造模动物ICAM-1、VCAM-1、PECAM-1、iNOS的表达,而且随着药物剂量的减少,各分子表达呈递增趋势,具有量效关系。结论:血府逐瘀汤能降低血瘀证大鼠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且量效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16.
Pingyangmycin (bleomycin A5 hydrochloride,PYM) is one of the anti-neoplastic agents which have been commonly used to treat venous malformations.However,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by which PYM treats venous malformations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It was reported that venous endothelial cells could recruit neutrophils via adhesion molecules (E-selectin,ICAM-1,ICAM-3,VCAM-1) during the acute/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subsequent histological fibrosis after sclerotherapy with PYM.This study explored if the expression of E-selectin,ICAM-1,ICAM-3 and VCAM-1 in human venous malformation endothelial cells could be affected by PYM.HVMECs were cultured from human venous malformation tissue.Expressions of E-selectin,ICAM-1,ICAM-3 and VCAM-1 on HVMECs in response to PYM were analyzed by cell ELISA.The relative levels of mRNA expression in the cells were semi-quantif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YM up-regulated the expressions of E-selectin,ICAM-3,VCAM-1 and ICAM-1 in both time-and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Our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PYM could induce the expression of adhesion molecules in HVMECs,which might be a possible mechanism by which sclerotherapy by intralesional injection of PYM treats venous malform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