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肌萎缩型颈椎病 (CSA)的临床特点为较重的上肢肌萎缩而无感觉障碍。我院自 1998年 7月至 2 0 0 0年 4月 ,共诊治 5例 ,取得一定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4 2~ 6 3岁 ,病程 1个月~ 1 5年。均表现为一侧肩胛带肌肉萎缩无力 ,肩外展明显受限而无感觉障碍。肌电图检查提示受损肌肉 (多为C5、6支配区 )运动电位多相性与巨大电位。X线片见增生骨棘形成等改变 ,T2 加权MRI可见颈神经前根受压或脊髓内高信号区。 3例行保守治疗 ,包括应用颈部支具、牵引再辅以理疗、激素、B族维生素等 ,随访 10个月肌力由 2…  相似文献   

2.
3.
肌萎缩型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上肢肌肉萎缩,伴有无或不明显的感觉障碍,单侧发病多见。以往对CSA的认识不足,特别是与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鉴别较为困难,容易误诊、漏诊,延误治疗,导致预后不佳。目前CSA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是研究热点。本文报道于2021年3月收治肌萎缩性颈椎病患者2例,并检索归纳相关文献,旨在探讨CSA的疾病特点、发病机制、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资料来源:本组7例均为就诊时即发现误诊的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例。年龄除1例42岁外,其余6例为53~61岁,均为男性。7例患者均根据其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并经X线颈椎片、CT及相关实验室检查除外其他疾病确诊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延髓麻痹。  相似文献   

5.
姜凤英  薛一帆 《北京医学》1997,19(3):135-138
为尽早对肌萎缩侧索硬化与颈椎病做出鉴别诊断,把90例临床资料分为ALS与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组,采用肌萎缩,肌束颤,肢体疼痛/麻木、感觉障碍等症状构成多个鉴别诊断条件,分四步实施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86.5%,提示,详细的临床神经系统检查,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分析,可对ALS作出基本可靠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病人高某 ,男 ,31岁 ,农民。主诉 :双手肌肉萎缩、颤动16a,四肢僵硬、麻木 3mo。病人 1986年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大、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颤动 ,手指不能主动伸直 ,尤以右手明显。在我院门诊 ,颈椎X光片提示“颈椎病” ,肌电图提示“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病损 (C6-T1)”。诊断 :肌萎缩侧索硬化。未行特殊治疗 ,病情虽呈进行性 ,但进展缓慢。近 3mo出现先上肢麻木、僵硬 ,后行走困难、不稳 ,否认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不清、大小便障硬、眩晕、猝倒等症。以脊髓型颈椎病 ,收住我科。既往史及家族史均无异常 ,但发育相对缓慢 ,…  相似文献   

7.
李海荣 《黑龙江医学》2004,28(8):583-584
目的 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与脊髓型颈椎病 (CSM )的相互关系。方法 本文选择 4 2例按诊断标准确诊的ALS与CSM病例 ,系统的分析两者之间症状、体征、肌电图、CT与MRI等资料 ,进行对比。结果 ALS主要侵犯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椎体束 ,而脊髓型颈椎病以单纯脊髓受损 ,2者在临床上既有不同之处 ,也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论 ALS与CSM可同时并存 ,也可独立出现 ,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8.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 ,食管型颈椎病是其中一个类型。由于临床症状较轻 ,对人体影响不大 ,不易引起重视。 1996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我院共治疗 4 5例患者 ,其中36例确诊为食管型颈椎病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4 5例中 ,男 12例 ,女 33例 ,年龄 39~ 6 5岁。临床表现为吞咽不适 ,咽喉或食管上段有异物感。病史 4周~ 5年 ,全部病例均在内科、五官科、中医科就诊 1~ 3次。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2 影像学检查4 5例均经食管吞钡透视点片 ,同时摄颈椎正侧、双斜位X线平片。 36例 (80 % )发现食管上段后壁缘 (相当于C4、5、…  相似文献   

9.
颈椎病1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川 《中国厂矿医学》2007,20(4):384-385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的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椎体的骨赘形成和黄韧带透明变形,引起骨髓、神经根和脑血液循环功能障碍^[1],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现将我院2002年至2005年收治的134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和脊髓型颈椎病(CSM)锥体束征的差异。方法纳入ALS和CSM患者各50例,详细询问病史、神经系统检查,行头颈部MR、四肢和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检查;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首发症状,就诊时颈肩疼痛、舌肌萎缩、肌束颤动及病理征等临床征象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ALS组的首发症状以下肢无力和延髓麻痹为主,就诊时舌肌委缩、肌束颤动、跖反射消失出现率较高;而CSM组的首发症状以上肢无力为主,就诊时颈肩疼痛和巴宾斯基征、夏道克征、欧本海姆征等病理征的阳性率较高(P<0.01)。2组病例均有四肢肌无力、萎缩(CSM组下肢肌萎缩较少)、腱反射亢进、髌和踝阵挛、罗索里摩征及霍夫曼征(+)。结论 ALS和(2SM患者均可出现深反射亢进,但ALS患者的病理征阳性率远低于CSM,以巴宾斯基征的阳性率最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对38例脊髓型颈椎病,通过影像特征进行分析,分别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或颈前路减压植骨术。结果:随访6个月~10年,摄片未发现不稳定现象,植骨均愈合。功能评价:优良32例(84.2%),可4例(10.5%),差2例(5.3%)。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宜尽早手术。手术时机、适应证、术中注意的问题和并发症的防治对手术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综合近10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各类期刊杂志,对脊髓型颈椎病的定义、发病机制及手术的适应证和治疗方法等作以概括、探讨.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生机制主要为颈椎退行性变而造成脊髓受压,其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为颈椎前路手术、颈椎后路手术、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等,每种手术入路都有其优缺点及各自的适应证和并发症,脊髓型颈椎病根据受压部位、病变范围选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进行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脊髓型颈椎病外科干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法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取3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全部实施颈前路减压及自体髂骨移植或钛网、钛板固定融合术,其中5例于术后3~6个月再次手术.术后随访2年6个月~6年,平均3年4个月,分析其手术治疗方法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临床功能评价:优175例(47.94%)、良129例(35.34%)、可44例(12.05%)、差17例(4.66%).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减压效果较好,手术时机、病变程度及手术技术等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4):189-192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颈椎退变引起脊髓长期受压变性,继而导致脊髓功能障碍的疾病,是最严重的一类颈椎病。一旦确诊CSM建议尽早拟定治疗方案,可分为非手术的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干预具有一定的疗效,应是早期干预最为经典、传统、首选的方案。若经规范保守治疗无效或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加重需尽早行手术治疗避免脊髓损害加重甚至不可逆损伤。手术治疗目的在于解除脊髓压迫、扩大椎管、恢复脊髓功能以及重建颈椎稳定性。目前临床CSM手术治疗入路有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3种方式,各有优缺点。治疗方案选择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22个节段),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JOA、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行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及CT、MRI检查,观察植入假体的稳定性及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术后经过24个月的随访,JOA评分增高、ODI评分降低,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虽然置换节段早期的活动度较术前有所减小,但长期随访示恢复了术前的活动范围,保持了正常的颈椎运动功能。置换节段假体位置稳定无移位,未发现植入物下沉和异位骨化现象。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不但可以保持颈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还可重建颈椎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Cage进行前路减压和重建,治疗13例非连续节段性颈椎病患者,影像学和临床神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时间12-30周(平均20周),用神经功能评价(JOA评分),术前为(9.3±1.9)分,术后2周为(12.9±2.1)分;术后24周为(13.4±1.6)分。13例影象学融合;无椎间融合器下沉、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多节段椎间盘切除Cage植入可明显改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运动感觉功能、减轻症状,是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7.
颈椎前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和长节段减压植骨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累及≥3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6例,其中18例采用分节段单个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其它椎间盘单独切除植骨内固定术(A组),即分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另18例采用≥2个椎体一起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长节段钢板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住院的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手术的患者106例,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1组35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2组35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观察组36例行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三组患者神经功能优良率、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椎弧度D值。结果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优良率为86.11%,高于对照1组的71.43%和对照2组的74.28%,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5,P〈0.05),两对照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三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均P〈0.05)。颈椎D值对照1组、观察组患者术后较术前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2组术后即刻与随访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术后3例有不同程度咽痛,对照2组2例,观察组2例,均3~5d后缓解;t组无一例椎动脉损伤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能较好地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弧度,行颈椎后路手术者术后颈椎弧度部分丢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对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4例,双节段1例.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5~10个月,平均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术后平均15.5分,平均改善率为88%.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7.2d(6~9d),4例术后4周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1例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工作.所有病例未见假体移位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所有患者在最终随访时各置换节段均保留了活动度.结论 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