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索PET/CT心肌代谢显像受检者周围辐射剂量水平,为保证周围人员辐射安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33例行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患者,在受检者胸部等高位置按照不同体位方向、时间和距离处对其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测量,探索受检者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分布规律。结果 在相同测量时间和距离下,受检者身体两侧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相比正、背面更低。受检者注射18F-FDG显像剂后,距离体表1 m处正面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3~21 μSv/h,检查结束后降至5~14 μSv/h,平均降低46%。受检者周围剂量当量率随距离(10~300 cm)的增加呈幂函数趋势降低,其幂指数均值为−1.2。结论 心肌代谢显像受检者注射药物后周围辐射水平较高,周围剂量当量率随时间和距离增加快速降低,建议心肌代谢显像受检者检查当天避免与他人长时间、近距离接触。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量临床核医学科常见诊断核素~(99)mTc和~(18)F所致受检者周围辐射剂量水平随距离和时间变化情况,为补充丰富临床核医学外照射剂量数据以及为临床核医学诊断过程中密切接触者的辐射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测量核素~(99)mTc和~(18)F检查受检者摄入核素后0~24 h内不同距离处辐射剂量率水平,同时测量24 h内受检者体表辐射累积剂量,并测量受检者24 h床四周辐射剂量场,并对受检者体外0.5 m和1 m处摄药后24 h内的累积辐射剂量进行估算。结果 30例~(18)F和30例~(99)mTc检查患者平均给药活度分别为8 m Ci和25 m Ci,对于~(18)F和~(99)mTc检查患者,其施药时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平均值分别为26±6μSv/h和20±6μSv/h。略高于相关国际标准推荐值。24 h内体表平均辐射累积剂量测量值分别约为244μGy和353μGy,床周累积剂量测量值分别为25μGy和38μGy。结论~(18)F和~(99)mTc刚施用时所致受检者1 m处体外辐射剂量率与国际标准推荐值可比,24 h后基本降低为环境本底水平。本项目对不同时间段的接触者的辐射剂量进行评估可指导相关人员进行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寻找一种合适的分组方法,使得行PET—CT检查时,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以节省放射性药物18F—FDG的量,节约成本,减少辐射。方法分别对12人次检查时采取A、B、C、D4种不同的分组方法进行理论计算分析。结果方法A(每组注射1人次,每组间隔20min,共12组)需要18F—FDG的量最多,方法D(每组注射4人次,每组间隔80min,共3组)需要18F—FDG的量最少。方法B(每组注射2人次,每组间隔40min,共6组)、方法C(每组注射3人次,每组间隔60min,共4组)、方法D分别比方法A所需药物的量少了5.O%、9.4%、14.O%。结论PET—CT检查时注射药物采用3人次一组的方式最为理想,其不影响图像质量和检查效果,而且还节省药物和减少对工作人员的辐射,因此建议采用该分组方法给受检者注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定核医学使用的防护容器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验证其屏蔽效果.方法 用辐射剂量仪测量锝(99mTc)、氟(18F)和碘(131I)3种防护容器100 cm和5 c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结果 99mTc防护容器周围剂量当量率为0.15 ~0.45 μSv/h,18F防护容器周围剂量当量率为0.29~1 745.00 μSv/h,131I防护容器周围剂量当量率为0.73 ~426.00 μSv/h.结论 3种防护容器周围的γ辐射水平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18F和131I防护容器表面周围剂量当量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99Tcm-MDP骨显像检查期间受检者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优化核医学技师工作中的辐射防护。方法 测量33例全身骨显像受检者注射99Tcm-MDP(亚甲基二膦酸盐)后,不同时间、不同距离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测量50例受检者注射99Tcm-MDP后身体不同部位(胸腹交界、骨盆、股骨中段和膝部)不同距离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结果 受检者注射99Tcm-MDP后4 h,距其3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是2 h的(59 ±11)%;距受检者1~7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随距离增加递次显著下降;注射99Tcm-MDP后4 h,距受检者3、5和7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约为1 m处的(18 ±1)%、(7 ±1)%和(2 ±1)%,P值均<0.001。在距受检者体表0.1 m处测量,受检者身体部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从高到底依次为骨盆、胸腹交界、股骨中段和膝部,P值为<0.05。骨盆部位距体表0.1和0.2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较体表处分别下降了(49 ±6)%和(63 ±6)%。结论 骨显像检查技师的辐射防护措施可以进一步优化:适当推迟骨显像检查,以待受检者体内的辐射剂量进一步下降;引导受检者时,在确认受检者得到足够照顾的前提下,技师应尽量拉开与受检者之间的距离;给骨扫描受检者摆体位时尽量远离其辐射剂量最高的躯干部。  相似文献   

6.
杨洪 《现代保健》2011,(2):128-129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乳腺癌诊断及术后疗效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的76例病理类型最终确诊为乳腺癌的病例行”F—FDGPET/CT显像和胸部诊断CT扫描,检查范围包括乳房原发肿瘤、淋巴结及全身器官,并将18F—FDG PET/CT和胸部CT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8F—FDG PET/CT检查对乳腺癌诊断的灵敏度为91.3%,特异性为53.1%,准确性为85.3%;而胸部诊断cT的灵敏度检查为62.1%,特异性为29.8%,准确性为55.6%。在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上,18F—FDG PET/CT的灵敏度(99.8%)高于胸部诊断CT的灵敏度(53.1%)。而在对肺部转移灶检测上胸部CT的灵敏度(989%)高于18F—FDG PET/CT(42.9%)。结论18F—FDG PET/CT在对乳房原发肿瘤、淋巴结转移和术后诊断复发的发现和判断上显示出明显优势;但胸部CT在发现肺部转移灶的作用不容忽视,其地位不可取代。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分析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过程中甲状腺显像,全身骨扫描和肾动态显像受检者外照射辐射剂量,为核医学放射防护提供参考数据和建议。方法分别使用χ、γ剂量率仪、热释光剂量检测系统检测核医学受检者注射药物后不同距离、不同时间的外照射辐射剂量率、受检者外照射累积剂量当量及铅衣的防护效果。结果甲状腺显像检查结束后辐射剂量率为17.76~28.60μSv/h,全身骨扫描为34.52~49.18μSv/h,肾动态显像为16.63~23.57μSv/h,都随时间和距离增加明显下降;受检者注射药物后胸前部体表0~6 h的累积剂量为(0.35±0.07)mSv,24 h以后累积剂量当量不再明显增加;普通铅衣的放射防护效率在60%以上,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结论 SPECT受检者会对周围密切接触者造成一定的辐射,但总体来说是安全的,不会造成直接危害,但考虑到低剂量辐照的随机性效应,仍要注意受检者、公众和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影响PET/CT受检者有效剂量的各种因素,为降低受检者有效剂量寻求最佳的扫描条件。方法 分别对受检者行PET/CT检查时的CT和PET有效剂量进行计算,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对CT和PET的扫描参数进行优化,使受检者接受的有效剂量降到最低。结果 CT管电压和管电流、PET检查时注射药物的剂量可以明显影响受检者有效剂量。结论 根据不同受检者和疾病种类制定个性化的扫描方案,可以明显降低受检者的有效剂量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手部剂量。方法利用佩戴指环热释光剂量计和使用γ周围剂量当量率仪,监测操作~(99m)Tc、~(18)F和~(131)I的放射工作人员手部剂量。结果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受核素活度、接触时间、技术水平及工作经验,工作负荷等多因素影响导致所受剂量差异较大。使用γ周围剂量当量率仪测量操作~(99m)Tc、~(18)F和~(131)I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率中位数分别为475、503、185μSv/h。~(18)F分装人员手部最大剂量率可达3503μSv/h。指环剂量计双月最大累积剂量分别为7.40、103.9、21.96 mSv。结论核医学人员通常轮转和非持续性接触核素,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手部接触剂量不会超过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申请豁免管理的X射线装置提出X射线装置豁免管理的具体建议。方法 通过试验分析屏蔽厚度和管电压对低能X射线装置的辐射剂量泄漏的影响权重分析,对深圳市申请最终用户豁免的50台X射线装置进行辐射水平现状调查。结果 X射线装置的管电压和管电流与周围剂量当量率均未呈现明显的相关性;50台X射线装置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在0.16~1.20μSv/h;其中8台X射线装置存在辐射剂量泄漏,即周围剂量当量率>0.36μSv/h;1台X射线装置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2μSv/h,超过豁免管理要求。结论 X射线装置豁免管理备案申请应进行区分对待,其自身屏蔽效果和固有安全性对辐射安全的影响权重更大,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广东省部分临床核医学诊疗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状况以及人员受照剂量水平,为寻找其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以广东省14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相关标准,采用辐射监测方法,对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放射性污染水平及人员受照剂量进行测量和推算。结果 工作场所中18F合成室操作孔在防护罩打开状态下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达到166 μSv/h;放射性药物分装、注射等操作环节手部的剂量率较高,其中在分装柜分装18F、131I和99Tcm时可分别高达3720、1220和468.2 μSv/h,在注射台(窗)注射18F和99Tcm时可分别高达537和882 μSv/h。广州G医院18F注射室的工作台面β表面污染水平为99.6 Bq/cm2,工作人员手掌部位为1.6 Bq/cm2,超过国家标准限值。核医学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为0.08~5.18 mSv/a。在无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分装人员手部的年当量剂量最高,为0.02~390 mSv/a;注射人员次之,为0.57~85.62 mSv/a;而分装、注射时工作人员眼晶体、全身和下腹部的职业照射剂量较低。结论 核医学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现况良好;应重视放射工作人员自身防护,熟练操作技能以缩短作业时间,采取合理防护设(措)施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杭州市部分非医疗机构辐射防护现状,为相关主管部门制定非医疗机构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杭州市5家非医疗监测机构的人员防护用品配置及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辐射水平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5家监测机构均已开展个人剂量监测,且个人年剂量当量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放射源和射线装置机房周围剂量当量率检测结果均低于检测仪器的最低探测下限;储源状态时,距源容器外表面5 cm 和100 cm处的最大周围剂量当量率值分别为22.2 μSv/h和2.0 μSv/h;源使用状态时,距源容器外表面5 cm 和100 cm处的最大周围剂量当量率值分别为44.3 μSv/h和5.0 μSv/h。结论 正常运行状态下,杭州市部分非医疗监测机构的放射源和射线装置所产生的辐射剂量水平处于低水平状态,但部分距源容器外表面周围剂量当量率值处于较高水平,非医疗机构需提高辐射防护意识,加强辐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文通过记录PET /CT室从事注射工作的护士全身和手指辐射剂量,获取对其辐射防护有意义的数据。方法 将热释光剂量计(TDL)分别置于两名护士的左右手指、左胸部铅衣外侧和铅衣内侧,通过监测周期内的受照剂量和记录的注射次数,计算护士平均每次注射手指受照剂量和铅衣的屏蔽效果。结果 两名护士左手指受照剂量均大于右手指,平均每次注射受照剂量为:5.8~13.0 μSv,二者手指的受照剂量当量相差0.4~0.8倍;铅衣内侧剂量值小于铅衣外侧,射线衰减率为2.8%~6.6%。结论 PET/CT室从事18F注射的护士,其手指受照剂量主要取决于其注射次数、注射药物的剂量及注射操作熟练程度;铅衣的防护效果很有限。只有通过提高护士注射操作熟练程度,缩短接触18F时间才能有效地减少护士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评估福建省PET/CT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剂量。方法 根据福建省2014-2016年5家PET/CT工作场所周围剂量当量率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的监测结果,分析PET/CT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受照剂量,并与国家标准剂量限值进行比较。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50 mSv,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低于5 mSv。从事放射性药物分装、注射和PET/CT同室摆位作业的放射工作人员,在未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手部、头颈部和胸部位置最大年受照剂量估算值分别为549.0、137.4、134.0 mSv。结论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受照剂量处于较低水平,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未采用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时,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剂量可超过国家标准职业照射限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机房辐射防护问题为借鉴,为医疗卫生机构科学实施放射诊疗防护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现场监测,发现CT机房的机房防护门周围剂量当量率出现异常,根据勘查情况提出整改建议,并比较整改前后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变化。
  结果  因年久失修造成机房防护移门结构出现松动现象,周围剂量当量率为4.631~6.750 μSv/h,机房防护门外人员可能受到照射的年有效剂量值可达0.251~0.366 mSv(周有效剂量为4.827~7.036 μSv)。维修整改完成后,机房防护门周围剂量当量率为0.237~0.275 μSv/h,机房防护门外人员可能受到照射的年有效剂量值下降为0.013~0.015 mSv(周有效剂量为0.247~0.287 μSv),符合国家标准限值要求。
  结论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机房防护门进行安全检查和维修,建立健全放射防护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目前上海市从事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工作的人员受照情况。[方法]普查上海市PET/CT工作人员基本情况,监测PET/CT工作场所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累积剂量。[结果]截至2011年,上海市共有PET/CT13台,工作人员153名。采用不同放射性药物分装形式和注射方式,工作人员身体同一部位所受剂量有较大差别:非通风橱分装情况下(不考虑手部),眼部丫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最高,其最大值达到613.6gSv/h,是通风橱内操作的62倍;注射操作时,移动式防护车方式所受剂量最高,胸部最大值为391.8μSv/h;全身各部位均以手部受照剂量最大,分别达到4407.0μSv/h和2211.3μSv/h。不同工作岗位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累积剂量也存在较大差别,依次为护士〉技师〉医师,护士的双月最大剂量达到3946.6μSv。[结论]上海市PET/CT整体防护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但在受照剂量尽可能低的原则下,工作人员防护仍需要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17.
雷动 《中国职业医学》2007,34(5):413-414
目的掌握百色市工业企业中含密封源仪表应用及周围辐射水平,防止放射事故发生。方法按照GBZ137—2002《含密封源仪表的卫生防护监测规范》,对百色市22家企业使用的含密封源仪表进行监测调查。结果各种含密封源仪表使用场所辐射水平符合国家含密封源仪表的卫生防护标准。工作场所剂量当量率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导出的剂量当量率限值(25μSv/h)。周围环境有效剂量当量率也未超过国家规定的对公众导出的剂量当量率限值(2.5μSv/h)。结论只有继续加强对使用含密封源仪表企业辐射安全监督管理,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避免放射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PET/CT是临床中不可替代的工具。PET/CT受检者的受照剂量是由PET和CT两部分导致的受照剂量之和。本文通过研究数据论述PET/CT受检者受照水平。PET/CT和其他的放射诊断方法一样,均为所获得的益处高于辐射风险。对受检者受照剂量的夸大及忽视均不可取。在满足临床需求的条件下,应尽量控制受检者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估算接受18F-FDG(18F-2-deoxy-D-glucose)和18F-FET(O-2-18F-fluoroethyl-L-tyrosine)PET-CT全身检查受检者的有效剂量和器官剂量。方法 使用两种PET-CT扫描协议进行全身显像。PET部分的有效剂量和器官剂量利用基于医学内照射剂量(Medical Internal Radiation Dose, MIRD)计算模式的计算程序IDAC 2.1进行计算,CT部分的有效剂量和器官剂量利用VirtualDose软件计算,PET和CT剂量之和为受检者总的有效剂量。结果 在常规PET-CT扫描中,男性受检者受18F-FDG辐射所致的有效剂量为(4.81 ±1.04) mSv,女性受检者为(6.09 ±0.73) mSv;男性受检者受18F-FET辐射所致的有效剂量为(2.67 ±0.38) mSv,女性受检者为(3.21 ±0.38) mSv;CT部分男性受检者的有效剂量为(5.63 ±0.32) mSv,女性受检者为(5.51 ±0.29) mSv。18F-FDG PET-CT检查男性和女性受检者所受总有效剂量分别为(10.44 ±1.09) mSv和(11.60 ±0.79) mSv。18F-FET PET-CT检查总有效剂量分别为(8.30 ±0.50) mSv和(8.72 ±0.49) mSv。在诊断性CT扫描中,CT扫描致男性受检者的有效剂量为(16.28 ±1.01) mSv,女性受检者为(13.49 ±0.72) mSv;18F-FDG PET-CT检查男性和女性受检者总有效剂量分别为(21.09 ±1.45) mSv和(19.58 ±1.03) mSv。18F-FET PET-CT检查总有效剂量分别为(18.95 ±1.08) mSv和(16.70 ±0.81) mSv。结论 不同的PET-CT扫描参数致受检者受到不同大小的辐射剂量,在日常工作中应根据受检者的实际情况,优化PET和CT的采集参数,降低受检者剂量,实践辐射防护最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广州市核医学工作场所防护现状,发现并解决核医学放射防护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放射诊疗安全。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和监测相结合的方法,于2021年3—9月收集全市核医学工作场所、人员、设备、核医学诊疗核素和人次、个人剂量水平以及医院放射防护管理措施等信息,并对核医学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水平与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进行测量。结果 2021年广州市共有32家核医学工作场所,分布在全市7个区,有4个区未设置;其中公办机构24家(75%),民营机构8家(25%)。从事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465人;拥有核医学设备76台,其中SPECT设备(包含SPECT/CT)26台,占34.2%;PET设备(包含PET/CT)16台,占21.1%;回旋加速器6台,占7.9%。开展场所表面污染监测824个点位,16个点位不合格,占1.94%;开展场所周围剂量当量率监测798个点位,12个点位不合格,占1.50%。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为(0.79±0.15)mSv,有2人(0.43%)剂量在5~10 mSv,超出目标管理值范围。结论 广州市核医学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状况良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均合格,但场所的表面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