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对离体大鼠肝细胞的膜效应及膜结合位点。方法应用体循环灌注胶原酶法分离正常大鼠肝细胞,在肝细胞培养中分别加入D-Hanks液、猪苓多糖、甘草酸及甘草次酸,24h后收集细胞。分别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膜效应,应用胶体金探针法检测正常肝细胞表面甘草次酸及甘草酸的结合位点。结果扫描电镜示加入甘草次酸的肝细胞表面微绒毛缺乏,呈现大量大小不等的光滑的囊泡状隆起;胶体金探针实验示透射电镜下可见加入甘草次酸?牛血清白蛋白-胶体金颗粒探针的正常肝细胞表面覆有密集的黑色胶体金颗粒。结论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对大鼠离体肝细胞具有明显的生物膜效应;肝细胞膜上有与甘草次酸、甘草酸相结合的位点;且以甘草次酸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甘草酸二铵商品名为甘利欣,系甘草中的活性成分甘草次酸的左旋构型,分子式C42H68N2O16,分子量为857.01。其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近两年,甘草酸二铵应用更趋广泛,本就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简单、灵敏、准确的HPLC-MS/MS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甘草次酸浓度,并用于比较研究甘草酸单体和补中益气丸(BY)复方给药后,甘草酸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差异,从而探讨BY中非甘草酸组分对甘草酸药代动力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大鼠分别灌胃给药甘草酸单体(61.5 mg/kg)和BY复方(3 g/kg,含等摩尔量甘草酸)。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液萃取处理后用反相C8色谱柱分离;定量分析采用TSQ Quantum质谱仪的选择反应监测、负离子模式检测。采用Das 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Prism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甘草次酸在5~100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回收率、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均符合方法学要求。与大鼠灌胃甘草酸单体组相比,BY复方给药组体循环中甘草次酸的达峰浓度(Cmax)和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降低了56%和76%,而达峰时间(Tmax)、平均驻留时间(MRT)和消除半衰期(T1/2)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建立了HP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甘草次酸方法,该法特异、准确、灵敏,适用于甘草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进一步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表明,甘草酸单体在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显著高于BY复方,提示BY复方中的其他成分可能抑制甘草酸的口服吸收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抗病毒中药甘草有效成分甘草酸进行结构改造,合成甘草次酸甲酯,降低其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毒副作用。方法采用一步法将甘草酸改造为甘草次酸甲酯,并通过薄层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及核磁共振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一步法合成了甘草次酸甲酯,优化所得最佳反应条件:盐酸的质量浓度为10%,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12 h;一步合成产物经多项检测方法鉴定为目标化合物甘草次酸甲酯。结论相比于甘草酸,甘草次酸甲酯理论上可延长在生物体内的半衰期,结构改造有望增强药性,降低人体毒副作用。本研究为基于甘草酸的创新药物设计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甘草酸在体内水解成甘草次酸,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类似于甾体激素,因此甘草酸是甘草次酸的前体药物。甘草酸和甘草次酸是甾体激素代谢失活酶(尤其是Ⅱ型11β-羟化甾体脱氢酶)抑制剂,可提高内源性和外源性皮质激素的活性。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又可作为配体,与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呈现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因此长期使用甘草或甘草酸类药物产生的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于艾迪生病的治疗,但用于其他疾病治疗时,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就有可能成为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或高血压),约占甘草和甘草酸类药物不良反应的50%以上;并对其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或高血压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肝癌属难治性恶性肿瘤,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死因。化疗是抗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目前大多数的抗癌药物是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疏水性分子,普遍缺乏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伴随生物利用率低、毒副作用严重和体内细胞膜以及其他天然生理屏障作用等问题,极大限制了治疗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甘草酸是从中药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中提取出的活性成分,也是具备双亲性结构的天然表面活性剂,甘草次酸是它主要水解物。研究表明,甘草酸/甘草次酸能够特异性靶向肝脏,并具有多重抗肿瘤活性。目前甘草酸/甘草次酸已应用于“壳-核”型载药胶束、脂质体、纳米颗粒等多种抗肿瘤纳米载药体系。以甘草酸/甘草次酸修饰的药物递送系统能够实现肝靶向治疗,提高抗肝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对人体毒副作用的同时还能发挥自身的协同抗肿瘤效果,最终实现增强抗癌药物体系抗肝癌疗效的目的。文章综述了甘草酸/甘草次酸在抗肝癌载药系统的应用,并详细分析了它们自身的抗肝癌药理作用,以期为肝靶向抗癌药物体系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甘草酸及其代谢产物甘草次酸对芍药中主要活性成分芍药苷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探索芍药与甘草配伍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大鼠单独ig给予芍药苷或分别与甘草酸、甘草次酸联合用药,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LC-MS测定芍药苷血药浓度,建立药物浓度-时间曲线,采用DAS2.1.1软件计算、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 甘草酸能减小芍药苷Cmaxtmax,降低芍药苷AUC;甘草次酸能增加芍药苷Cmaxtmax,显著提高芍药苷AUC。结论 甘草提高芍药苷生物利用度可能与甘草酸的代谢产物甘草次酸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8.
刘善庭氏等撰文综述:甘草因含甘草甜索和甘草次酸能使急性肝炎的肝细胞坏死和气球样变明显减轻,对慢性肝炎的肝细胞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防治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和非甲非乙型肝炎;甘草甜素还可抑制艾滋病毒增殖而用于防治艾滋病;甘草酸对皮肤癌的继续恶化有阻止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蜜炙对甘草中主要药理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将蜜炙的甘草和生甘草采用HPLC测定异甘草素、甘草苷、甘草酸单铵盐和甘草次酸4种主要药理成分的含量。结果异甘草素、甘草苷、甘草酸单铵盐和甘草次酸在蜜炙甘草中含量分别在1.6-40.0μg(r=0.995 3)、0.02-0.12μg(r=0.999 8)、0.2-4.0μg(r=0.997 8)、2.0-8.0μg(r=0.998 5)范围内质量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8%、99.4%、98.9%和99.6%,平均RSD(n=5)分别为1.16%、1.12%、1.07%和1.20%。与生甘草相比,蜜炙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单铵盐和甘草次酸的含量分别下降28.2%、17.2%和36.2%;水煎液溶液中,异甘草素和甘草次酸未检测出,甘草苷和甘草酸单铵盐溶出量分别降低19.0%和37.9%。  相似文献   

10.
人参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医药治疗肝炎的处方中。Hikino等人发现具有齐墩果烷型结构的人参皂甙Ro对于由半乳糖胺和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原发性肝细胞中毒(体外培养)有抑制作用,但口服人参皂甙Ro的体内试验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Ro对大鼠急、慢性肝炎模型的作用,并以其水解产物齐墩果酸,甘草酸及其甙元、甘草次酸作对照。  相似文献   

11.
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及其代谢产物甘草次酸具有诸多药理活性,包括传统的抗炎、免疫调节、抗肝损伤,及现今的研究热点抗病毒及抗肿瘤作用。笔者就10年来对甘草酸以及甘草次酸国外药理学进展、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不同主产地栽培甘草皂苷类成分及多糖含量,并考察品质指标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栽培3年生甘草中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及总多糖含量,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碱解滴定法、钼锑抗比色法、火焰光度法、原子吸收光度法等方法测定甘草根周围土壤因子。通过对甘草药材品质指标与土壤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进而筛选影响甘草药材品质的主要土壤因子。结果 不同产地甘草中皂苷类(总皂苷、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及总多糖含量具有明显差异,药材品质呈现区域性;内蒙古和甘肃产甘草中总皂苷及总多糖含量较高,甘肃产甘草中甘草酸含量较高,内蒙古产甘草中甘草次酸含量较高。总皂苷的土壤决定因子为K全量及Ca全量,总多糖的土壤决定因子是蔗糖酶活性及K全量,甘草次酸的土壤决定因子为Cu全量及K全量,甘草酸的土壤决定因子为Cu全量、pH值、速效氮含量、K全量、Fe全量及速效磷含量。结论 土壤因子是影响甘草药材品质的重要因素,土壤K、Cu、Ca可能是影响甘草皂苷类成分的土壤主导因子。该研究可为甘草的合理栽培、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甘草次酸制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中药甘草中提取的甘草酸粗品进行纯化和制盐,方法 以甘草酸粗品为原料制备甘草次酸,对甘草酸盐的水解过程进行实验研究,结果 发现水加乙醇加硫酸体系代替原来的水加硫酸进行的水解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结论 水解甘草酸制备甘草次酸改进GTL生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大鼠鼻黏膜纤毛超微结构改变及18β-甘草次酸对纤毛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 将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氯雷他定组、18β-甘草次酸组,每组24只.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法建立大鼠AR模型,造模后各组分别给药干预.于给药2、4、6、10周后比较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并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各组鼻黏膜纤毛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模型组出现典型AR症状,鼻黏膜纤毛紊乱、倒伏、黏附聚集甚至脱落,纤毛膜破裂,微管减少或消失,并出现密集的短小纤毛,纤毛顶端黏液毯增厚并含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在变应原持续作用下,模型组鼻黏膜纤毛随时间延长而呈进行性损害改变.经氯雷他定和18β-甘草次酸干预后,AR症状逐渐减轻,鼻黏膜上皮病理损害逐渐恢复,纤毛整齐密集接近空白组,短小纤毛减少,纤毛顶端增厚覆盖的黏胶层消失.结论 在大鼠AR模型中,随着变应原的持续接触,鼻黏膜纤毛超微结构呈进行性损害.18β-甘草次酸可一定程度延缓或逆转鼻黏膜纤毛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5.
用体外结合实验和光镜放射自显影术,对大鼠肝脏糖皮质激素的结合位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但在肝细胞浆及胞核中存在糖皮质激素的结合位点,而且在肝细胞膜上也可观察到糖皮质激素的结合位点。用非标记配基竞争后,可以明显减少肝细胞上的标记银粒,提示肝细胞上显示的糖皮质激素与其位点的结合有饱和性,可见这些结合位点很可能就是糖皮质激素的受体。  相似文献   

16.
用体外结合实验和光镜放射自显影术,对大鼠肝脏糖皮质激素的结合位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但在肝细胞浆及胞核中存在糖皮质激素的结合位点,而且在肝细胞膜上也可观察到糖皮质激素的结合位点,用非标记配基竞争后,可以明显减少肝细胞上的标记银粒,提示肝细胞上显示的糖皮质激素与其位点的结合有饱和性,可见这些结合位点很可能就是糖皮质激素的受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钙拮抗剂硝苯地平(NF)对正常大鼠肝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作用,探讨NF对胰岛素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0.5μmol/L、1.0μmol/L和10.0μmol/L)NF灌注大鼠肝脏,或在胰岛素与大鼠肝细胞受体结合的反应体系中加入上述浓度NF,用放免法测定受体的结合能力。结果:NF灌注后大鼠肝细胞膜高亲和力胰岛素受体亲和常数(K1)及结合位点浓度(Q1)无显著变化;NF作用于反应体系,高亲和力胰岛素受体亲和常数(K1)及结合位点浓度(Q1)下降。结论:NF直接作用于反应体系,对大鼠肝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结合能力产生一定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甘草酸二铵是中药甘草的有效成分的第3代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适用于伴有谷丙氨基转移酶升高的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我们感染科在应用甘草酸二铵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过程中,出现多汗、发力等副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李丹丹  刘扬  庞妩燕 《重庆医学》2015,(13):1870-1871
甘草酸二铵是中药甘草有效成分的第3代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报道1例由于服用复方甘草酸二铵胶囊引起的重度低钾血症和横纹肌溶解,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以甘草酸为目标产物,探讨氮离子(N+)和氩离子(Ar+)注入介导甘草基因组DNA在酵母菌中的转化。方法 通过N+和Ar+注入介导乌拉尔甘草基因组DNA在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 anomala中随机转化,转化后的酵母菌经斜面传代和液体培养后,用醋酐-浓硫酸定性检识和RP-HPLC方法,检测重组酵母菌培养液中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量。结果 获得了生物合成甘草酸和/或甘草次酸的重组酵母菌5株。液体培养96 h,RP-HPLC测试其培养液中甘草酸最高量114.49 mg/L,18α-甘草次酸和18β-甘草次酸最高量分别为0.56和0.81 mg/L。TLC检测发现其中1株重组酵母菌的培养液中含一种未知的红色组分。结论 采用离子注入介导甘草基因级DNA大分子转化技术,可获得易于人工培养的产生甘草酸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微生物工程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