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直接向血管壁转移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的治疗基因为再狭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其中以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治疗再狭窄倍受关注。本文就其目的基因、载体、转导途径、治疗策略、旁效应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安全、有效的方法.自体大隐静脉是术中最常用的移植血管材料.但是血栓形成、内膜增厚和粥样硬化导致的静脉桥再狭窄严重影响了其通畅率,而且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的发展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再狭窄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基因治疗静脉桥再狭窄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从静脉桥再狭窄防治的目的基因、基因导入方式、基因载体等方面,对静脉桥再狭窄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应用基因重组和基因转移技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研究进展梁红佘铭鹏平滑肌细胞增生是动脉壁对刺激的反应。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表型转换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动脉再狭窄,严重地影响诸如经皮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4.
二十余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有约30~50%的病人可发生再狭窄,其机理涉及血管回缩、血栓形成、血管收缩性重构和内膜增生。将外源基因导入病变血管,从不同环节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增殖及其他病理生理过程为再狭窄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目前在基因治疗冠状动脉再狭窄的研究中,靶基因的选择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醛糖还原酶基因的表达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着密切的联系 ,醛糖还原酶可能参与了再狭窄的形成。认识醛糖还原酶基因表达在再狭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临床上再狭窄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背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炎症反应的发生是再狭窄的始动因素,如何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是降低再狭窄发生的关键。多个研究均已证实西洛他唑有确切地降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目的:观察西洛他唑在兔髂动脉粥样硬化球囊成形术后再狭窄中的抗炎作用,揭示其作用途径。方法:将大白兔分成6组,即空白对照组、血管狭窄组、再狭窄模型组、西洛他唑25,50及100mg/kg组。高脂饲养,除空白对照组外均制作髂动脉内皮剥脱血管狭窄模型。喂养4周后再狭窄模型组及各西洛他唑治疗组在血管狭窄部位行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制作再狭窄模型。血管造影抽血测定血脂浓度及细胞因子质量浓度,以免疫组化法观察核因子κB表达,用图像工作站对血管造影结果行血管狭窄分析。结果与结论:与再狭窄模型组相比,各西洛他唑治疗组血脂浓度及细胞因子质量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免疫组化显示再狭窄模型组中核因子κB表达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及各西洛他唑治疗组,治疗组随着剂量增加核因子κB表达逐渐减弱(P0.05)。血管造影证实,各西洛他唑治疗组与再狭窄模型组相比,血管面积狭窄率及直径狭窄率明显下降(P0.01)。结果提示,西洛他唑能够抑制兔髂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通过调节核因子κB抑制各种炎症因子可能是西洛他唑治疗再狭窄的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基因对人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的影响,为TFPI基因用于血管再狭窄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 从人脐动脉分离平滑肌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细胞鉴定;用不同剂量pIRES-TFPI基因(分别为1,2,3 μg/mL)转染血管平滑肌细胞,采用RT-PCR测定细胞内TFPI表达以优化基因转染条件;通过MTT法测定TFPI基因对人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分离得到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纯度高于90%;3个剂量的基因转染后,细胞内TFPI基因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采用2 μg/mL转染剂量时,TFPI基因转染后第5天,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结论 通过基因转染的方式将TFPI基因导入细胞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是研究人工血管改造的最新进展,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增强种植内皮细胞的抗凝血活性或促进人工血管表面内皮化,从而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及无期通畅率。人工血管作为基因转移的介质以及“器官样”复合血管进一步拓展了人工血管基因工程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血管成形术方法 ,但是支架内再狭窄仍然是制约其应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 ,据统计 ,冠状动脉血管支架植入在 6个月后的再狭窄率仍然高达 2 0~ 30 % ,成为制约支架临床应用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本研究综述了血管支架内再狭窄机理以及再狭窄发生过程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金属支架涂层以及高分子血管支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血管支架介入术由于其微创性和高效性已经成为目前治疗由血管狭窄所引发的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支架内再狭窄却是影响支架远期效果的最大障碍,严重制约了其实际疗效。首先从支架内再狭窄的形成机制出发,从固体力学角度回顾力学环境对再狭窄的影响,并主要阐述近年来支架在圆直、锥形、分叉、弯曲4种不同形状血管内扩张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从支架扩张对血管应力及血管形状的改变与再狭窄的相关关系方面进行综述。最后,针对不同血管形状对支架扩张的影响,提出一个旨在提高支架扩张性能及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血管支架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支架介入已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狭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问题却不可忽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不仅与支架-血管间柔顺性失配以及支架对血管的机械性支撑引起的应力有关,而且与支架置入后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环境变化引起的内膜增生有关。回顾了狭窄血管置入支架的生物力学研究历史和现状;特别从固体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的角度,阐述了近年来学者对狭窄血管置入支架的生物力学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支架内再狭窄的生物力学因素。从支架介入治疗过程来看,数值模拟技术可以为研究支架置入术和支架内再狭窄之间的关系提供很好的技术手段,对支架的设计以及介入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为心肌缺血,而怎样改善心肌缺血是治疗冠心病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冠心病的治疗有了质的突破。但PTCA术及支架术后再狭窄率达20%以上,且再狭窄后难以治疗。因此寻找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进而改善心肌缺血的方法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研究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 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内皮特异性的促有丝分裂原,可以促进血管的生长,对心肌缺血具有治疗作用,它为改善心肌缺血后的血液循环开辟了新的途径。本研究通过制作大鼠心肌缺血模型观察VEGF的表达,旨在探讨心肌缺血与VEGF表达的关系,为临床应用VEGF促进血管新生,治疗心肌缺血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3.
背景:支架置入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目的:探讨不同心血管支架材料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管狭窄及血管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网1995-01/2011-06文章。检索关键词为“心血管支架,老年冠心病,内皮素,血管再狭窄”。 结果与结论:单纯球囊扩张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漫性血管病变、血管壁损伤、血栓形成、炎性刺激的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产生较中青年明显增多,术后中远期靶血管再狭窄率比中青年高;金属裸支架置入降低了单纯球囊扩张靶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及血栓形成、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改善了中远期靶血管再狭窄率;药物支架有效制止了血管弹性回缩和负性重塑,使老年冠心病支架置入中远期靶血管再狭窄率显著下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新的药物涂层球囊技术(DCBs)预防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在球囊表面被以抗组织增生药物。由于扩压作用迅速转移,释放药物到血管壁中与细胞微管蛋白结合,导致微管功能障碍而产生抗组织增生、减轻炎症作用的,目前在冠状动脉介入、外周血管介入中初步应用效果明显。文章还述评了今后重点需要研究DCBs的优化、球囊涂层载体技术、球囊技术与其他技术如斑块切除术或支架技术的结合研究、DCBs仅需要一次治疗还是多次使用更佳、血管壁对涂层药物吸附攮取的研究、涂层药物有无毒副反应及毒理如何等,以便促进其广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构建的白蛋白纳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质粒超声微泡载体靶向转染心肌组织预防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吻合口再狭窄。方法建立狗冠状动脉搭桥术吻合口再狭窄模型,制备tPA基因白蛋白纳米超声微泡,超声波靶向转染心肌并获得tPA表达,观察对吻合口局部血栓形成、血管内膜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DGF-BmRNA表达以及内膜增生的影响。结果成功靶向心肌转染tPA基因并获得了tPA基因有效表达。显著减少了动脉搭桥吻合口血栓形成,抑制率100%。抑制冠状动脉吻合口处内膜细胞表达PCNA和PDGF-B mRNA。显著减少局部血管内膜厚度、内膜面积,使吻合口狭窄率减少68.29%。结论白蛋白纳米-超声微泡载体靶向转染tPA基因可预防狗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和再狭窄,这为人冠状动脉搭桥术吻合口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再狭窄是介入性血管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后发生的血管再次狭窄。其发生率常高达 35~ 4 0 %。由于其发生一般是局部的 ,所以局部治疗可能是比较好的方法。近年来 ,研究了一些局部给药的方法 ,纳米粒子具有超小的体积 (10~ 10 0 0 nm) ,容易穿过血管壁而不造成损伤 ,还具有靶向、缓释等特性 ,是一个理想的局部给药的载体。纳米粒子作为基因载体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因此 ,纳米粒子在血管再狭窄的局部基因治疗中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蛇毒金属蛋白酶抑制剂BJ46a对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方法:将BJ46a基因转染B16细胞,建立稳定转染的B16/pcDNA3.1HisC-BJ46a细胞株,通过C57BL/6小鼠实验性肺转移模型,模拟肿瘤细胞降解局部细胞外基质、进而侵袭转移过程,应用光镜和超薄切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BJ46a基因转染对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结果:小鼠黑色素瘤内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稳定转染的B16/pcDNA3.1HisC-BJ46a细胞株抑制其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结论:BJ46a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前,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血管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好的远期疗效[1],支架在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已成为研究者和使用者的共识[2]。支架成形术避免了血管急性回缩及晚期的收缩,但仍有一定再狭窄率[2],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癌症分子机理研究的深入和基因转移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癌症治疗的新方法——基因治疗,已开始从理论研究向临床试验过渡。本文着重介绍通过体细胞基因转移治疗癌症的各种可能性,包括反义核酸等信息药物,基因替换,基因免疫调节,自杀基因及正常细胞保护等。  相似文献   

20.
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例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患者,其中分叉病变约占20%,而其支架后再狭窄率高达30%。频繁的再狭窄不仅和支架与血管的变形、支架与血管顺应性不匹配有关,也和支架后局部血流动力学变化引起的内膜增生有关。文中回顾了分叉冠脉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发展,分析了分叉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因素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其支架后再狭窄相关的计算流体力学(CFD)研究进展。CFD研究为探讨分叉冠脉的血流动力学环境与斑块形成、支架植入术与支架后再狭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对临床医生理解斑块形成、工程师改善支架结构设计技术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