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施基因工程 培养传统型中医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中医药教育经历了50年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的医药事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中医人才。全面总结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教育50年经验和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对开设七年制传统型中医方向、实施中医人才培养的基因工程进行了总结,全面探讨了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并分析了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医院校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成就斐然,每年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中医药人才.与此同时,"中医人才异化"、"中医从业者众,中医事业后继乏人"的现象,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医教育与管理者所认识和忧虑[1].究其原因有多种,但中医人文教育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为此,众多中医教育家从调整中医院校中西医学课程开课比例和顺序、加强中医经典教学、中医思维培养等多种角度就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医院校学生的中医人文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医药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时代特征,以区域性中医药文化为切入点,可有效加强和改进中医院校学生的中医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和符合中医人成长规律的教学模式。方法文献研究和综合分析。结果认为我国的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历经30余年,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也为继承与发扬中医药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中医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使中医药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结论中医研究生培养应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厚基础,多临床;提倡学科交叉,鼓励学术创新;培养实用性、复合型的中医研究生,是当今社会中医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韩捷 《新疆中医药》2009,27(3):67-68
师徒授受的师承教育形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模式,可弥补院校教育的弊端,师承教育可提高学生的信心,可学到中医的精髓,还要有机地把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结合起来,为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迄今,我国中医药院校教育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中医药院校教育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的力量。然而,面对中医药院校教育存在的问题,社会上出现诸多诘难,如"培养的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几十年的高等中医院校教育没能培养出几名著名中医"等,但不容置疑的是,中医教育从师承式教育向院校教育转型,院  相似文献   

6.
彰显中医药教育特殊性 践行中医方剂学人才培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学具有鲜明的自然科学与人文双重内涵,这就决定了中医药教育形式的特殊性。中医方剂学作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应突出中医药教育的特殊性,据此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进行了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保证和提高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必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借鉴中医传统教育的成功之处,发掘古代名医成功的各种因素,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家传与师承能发挥中医口授心传的特点,是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的重要途径;兴趣爱好以及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开启中医宝库的钥匙;古代名医学医经历蕴含了丰富的中医药学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普遍规律,对中医教育有着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过50年的发展,中医药教育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专业的教育体系,中医药教育由以传统的师承教育为主发展为学校教育为主,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中医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有较系统的中医理论框架,但却暴露出医药基本功不够扎实的缺点,另一方面,传统师承教育培养的中医师大多有一个扎实的基本功,但在中医知识结构上不够系统,两种教育体系各有利弊,这同时也提示我们,现代中医教育应该借鉴传统的师承教育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中医师承教育注重对培养对象的严格考察,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证思维。现代中医药院校教育在中医人才的培养方式、人才个体和群体培养目标以及中医思维的构成和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师承教育与现代中医教育的各有优缺点。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高等中医药人才是新时期中医药教育的目标。文章通过分析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提出从培养周期、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实践、考核等环节的改革来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