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闵婕  王和生  陈功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5):720-720,F0003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是血管性痴呆(VD)中常见的一种临床类型,占VD总数的60%左右,它是由于脑部小血管疾病所致,包括小血管闭塞所致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摩(腔隙状态)和血管狭窄或/和低灌注所致的脑白质不完全性梗塞(Binswanger病)。一般临床表现为,腔隙性梗塞症状和体征,如纯运动性偏瘫、假性延髓麻痹和其他腔隙综合征等;精神症状和皮质下损害特征,如认知功能障碍、个性改变、情感障碍、言语行为异常、视幻觉、步态不稳、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脑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本文通过观察14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DSA)、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结果,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结果正常未见血管狭窄41例,占29.1%;狭窄或闭塞100例,占70.9%。腔隙性梗死(LI)组54例无血管狭窄20例,发现狭窄34例,非腔隙性梗死(NL)组46例无血管狭窄6例,有狭窄40例,有明显差异。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与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相关,而性别差异与动脉狭窄发生率无显著关系。结论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和闭塞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因素,腔隙性梗死组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FH)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0例AFH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与分子病理学检测,随访治疗、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患者男女各5例,发病年龄6~76岁(平均33.7岁)。临床表现为皮下软组织肿块,咳嗽,或体检发现。肿瘤最大径1~7.5 cm(平均4.1 cm)。病理组织学表现,肿瘤有假包膜,包膜外具有"淋巴细胞套"。经典型(6/10)有实性区域和假血管腔隙;实性区瘤细胞梭形、圆形、卵圆形,呈束状、片状或不规则排列,轻度异型性,核分裂象少见(<2个/10 HPF)。假血管腔隙区域类似于血管瘤样,腔隙无血管内皮细胞衬覆。本组实体型4例,瘤细胞实性分布,无假血管腔隙或血管瘤样区域。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10/10)、a-SMA(3/10)、desmin(8/10)、CD68(5/10)、EMA(9/10)和CD99(8/10)(+),CD34、S-100、CD56、CD117、INI1、ALK1、HMB45和STAT6(-)。荧光原位杂交检测(FISH)10例均检测到EWSR1基因分离信号。结论 AFH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中间型软组织肿瘤,诊断依赖于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学检测。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术后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腔隙性脑梗塞(Lacunerinfarcts)是发生大脑深穿动脉的微梗塞,慢性愈合后所形成的不规则腔隙。梗塞的血管一般在200μ以内,所形成的腔隙在2.0cm以下。本文通过对我院150例腔隙性脑梗塞进行临床分析,以提高对其病因机理、临床特点、病理解剖特点、头颈CT特点及相互关系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5.
通常认为腔隙性脑梗死预后良好,然而约20%~30%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数小时或数天内会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最终导致严重残疾。关于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目前仍有很多重要的问题尚未解决,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阻止病情进展,其发病机制也未完全清楚。本文将综述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可能发病机制(分支血管动脉硬化性疾病、血流动力学变化、水肿、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和炎症),以期为临床医师防治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危险因素与小血管病理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腔隙性脑梗死与其他类型脑卒中血管危险因素的比较,推测腔隙性脑梗死的小血管病理改变类型,以便为其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登记2002-03/2004-01连续入院的腔隙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及皮质型梗死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脑卒中家族史、缺血性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颈动脉狭窄、超重及高胆固醇血症等,引入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3类脑卒中的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共登记脑卒中患者1263例,其中698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腔隙性脑梗死303例,原发性脑出血203例,皮质型脑梗死192例。①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原发性脑出血组比较,高血压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57.1%比51.7%;OR=1.24,P>0.05),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在腔隙性脑梗死组更常见(19.5%比4.9%,25.0%比14.7%;OR=4.67,1.92,P<0.05)。②腔隙性脑梗死组与皮质型梗死组比较,糖尿病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19.5%比14.1%;OR=1.24,P>0.05),男性,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在腔梗组更常见(61.1%比52.1%;57.1%比44.8%,25.0%比16.2%;OR=1.44,1.73,1.73,P<0.05)。结论:①腔隙性脑梗死与原发性脑出血比较,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与前者的关系更明显。②腔隙性脑梗死与皮质型梗死比较,糖尿病与两者的相关  相似文献   

7.
腔隙性脑梗死后脑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后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检测10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10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记录颅内血管MCA,ACA,PCA,ICA,BA和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病例组颅内各组血管平均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减低(P<0.05),病例组双侧MCA与ICA血流速度不对称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后脑血流平均速度减慢,脑血流对称性下降。  相似文献   

8.
假性动脉瘤主要由外伤、动脉硬化或医源性等原因所致使血管外存在一个或多个腔隙,内部有血液流动,并经通道(瘤颈部)与动脉相连,收缩期动脉血液经过瘤颈部流入瘤腔内,舒张期回流到动脉内,由于瘤壁内没有动脉组织(如中膜或外膜),故称为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导引导丝内膜下循径(controlled antegrade and retrograde subintimal tracking,CART)技术在逆向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16例既往曾在外院和我院常规正向导丝技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失败的患者,本次采用逆向导丝技术行PCI;术中逆行导丝或正向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部位且走行于血管内膜下时,利用正向或逆向导丝送入球囊扩张血管内膜下腔隙,以便对侧导丝能够进入扩大的内膜下腔隙,进而控制导丝经过闭塞段内膜下腔隙进入闭塞病变近段或远段血管真腔,随后完成常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总结逆行导丝技术及经验,16例尝试CART技术的病例中15例获得手术成功,1例失败;未发生血管穿孔;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CTO介入治疗根据CTO病变影像学特征,适时合理的采取CART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67岁,因"左股骨粗隆间骨折"入院,行"左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伴有(1)陈旧性T_(12)椎体压缩性骨折;(2)L_(4~5)椎间盘膨出症;(3)腔隙性脑梗塞;(4)重度骨质疏松症。反复腰背痛超过10年,加重伴双下肢及足趾疼痛3年以上。近3年常自服"三七粉",术前5d一直使用"血栓通"及"三七最细粉"。术前CT报告:(1)T_(12)椎体压缩性骨折(压缩约1/4);(2)双侧脑室体旁散在腔隙性脑梗塞,双侧基底区腔隙性脑梗塞或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脑白质脱髓鞘改  相似文献   

11.
腔隙性脑梗死19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病因、临床表现、脑CT及MRI特点及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197例腔隙性脑梗死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97例患者有高血压史155例(78.7%),糖尿病124例(62.9%),冠心病102例(51.8%),高脂血症110例(55.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5例(17.8%),烟酒嗜好89例(45.2%)。按Fisher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单纯运动性轻偏瘫(PMH)98例,PMH变异型12例,感觉运动性卒中(SMS)9例,单纯感觉性卒中(PSS)6例,构音-手笨拙综合征(DHS)3例,腔隙状态(LS)23例,无症状腔隙性梗塞(ALI)35例,丘脑内囊综合征(TICS)11例。病灶基底节区最多见121例(占61.4%),其次为内囊、侧脑室、侧脑室旁及放射冠,少见部位有丘脑、额叶、顶叶及脑干。结论: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合并症乃是防治本病的关键。CT扫描或MRI是最佳的诊断手段,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显示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2.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发生于脑深穿通动脉或其他微小动脉的缺血性微梗死,其直径一般<1.5~2mm,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常见类型。其病灶虽小,但形态多样,因此可以从其形态推断出是哪个血管的问题。正是基于上述理论,韩国天主教大学的Ryu等对105例腔隙性梗死患者MRI的弥散加权像(DWI)上病  相似文献   

13.
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危险因素与小血管病理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腔隙性脑梗死与其他类型脑卒中血管危险因素的比较,推测腔隙性脑梗死的小血管病理改变类型,以便为其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登记2002-03/2004-01连续入院的腔隙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及皮质型梗死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脑卒中家族史、缺血性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颈动脉狭窄、超重及高胆固醇血症等,引入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3类脑卒中的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共登记脑卒中患者l263例,其中698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腔隙性脑梗死303例,原发性脑出血203例,皮质型脑梗死192例。①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原发性脑出血组比较,高血压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57.1%比51.7%;OR=1.24,P&;gt;0.05),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在腔隙性脑梗死组更常见(19.5%比4.9%,25.0%比14.7%;OR=4.67,1.92,P&;lt;0.05)。②腔隙性脑梗死组与皮质型梗死组比较,糖尿病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19.5%比14.1%;OR=1.24,P&;gt;0.05),男性,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在腔梗组更常见(61.1%比52.1%;57.1%比44.8%,25.0%比16.2%;OR=1.44,1.73,1.73,P&;lt;0.05)。结论:①腔隙性脑梗死与原发性脑出血比较,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与前者的关系更明显。②腔隙性脑梗死与皮质型梗死比较,糖尿病与两者的相关程度类似。③除玻璃样变性外,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小血管病理改变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14.
经颅多普勒对腔隙性脑梗塞脑血管反应能力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改进的 CO2 麻醉气囊吸入法评价腔隙性脑梗塞脑血管的反应能力。方法 :59例经 CT或 MRI证实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入选本试验组。常规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检查后 ,进入 TCD 8.0 CO2反应监测软件 ,取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作监测血管 ,经改进的麻醉呼吸气囊接可充气呼吸面罩 ,使受检者吸入 5% CO2 和 95%O2 混合气体 1min诱发高碳酸血症 ,经过度换气试验诱发低碳酸血症 ,计算试验前后血流速度变化百分比。结果 :常规 TCD检查发现 :59例患者中 3 2例 (54.2 4% )有颅内血管狭窄 ,其中 MCA狭窄 3 1例 (52 .54% ) ;5% CO2 吸入和过度换气后 ,不同年龄组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血流速度变化百分率均显著低于同年龄对照组 (P<0 .0 1)。结论 :TCD结合 CO2麻醉气囊吸入法和过度换气法评价脑血管反应能力安全可靠。腔隙性脑梗塞脑血管的反应能力下降 ,与其脑内微小动脉血管的病变有关 ,同时还存在颅内外大血管的狭窄性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对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3例通过CT确诊腔隙性脑梗死的病人分为单纯腔隙性脑梗死组(A组)、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组(B组)及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组(C组);选择20名非脑血管病病人作为对照组(D组).所有病人于起病24 h内抽血,采用免疫比浊法对hs-CRP和D-D进行测定.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病人hs-CRP和D-D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病人尤其明显.结论:hs-CRP和D-D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早期辅助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在原发性高血压、老年病和其他高凝状态研究中发现,脑腔隙性梗死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并发现部分病例有明显的FⅫ活性的减低,因而将FⅫ活性与血栓形成、血管变性、不确定性的脑腔梗一起研究,以了解脑腔梗患者纤溶系统改变及其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病与老年患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关系。方法对60例>60岁的BPPV患者(观察组)和60例>60岁无眩晕史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MRI脑部扫描。观察2组脑白质疏松评分、腔隙性梗死灶个数及颈动脉附壁斑块阳性检出率情况。结果观察组脑白质疏松评分、腔隙性梗死灶个数及颈动脉附壁斑块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78±2.23)分、(3.45±1.66)个及90.0%,对照组脑白质疏松评分、腔隙性梗死灶个数及颈动脉附壁斑块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90±2.05)分、(2.33±2.03)个及75.0%。观察组脑白质疏松评分及颈动脉附壁斑块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腔隙性梗死灶个数多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老年人BPPV与其自身大、小血管病变均有关联,故老年患者BPPV发病中颅内外血管因素占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高血压患者共1 319例,其中男700例,女619例。汉族746例,维吾尔族343例,哈萨克族230例,空腹采血,行动态血压、颈部血管超声等检查,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汉族腔隙性脑梗死256例,维吾尔族腔隙性脑梗死112例,哈萨克族腔隙性脑梗死96例。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部位依次均为:双侧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放射冠。汉族高血压患者在额叶区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高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在脑干区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高于汉族、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在放射冠、脑实质区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高于汉族、维吾尔族(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血清胱抑素C、夜间SBP为汉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血清胱抑素C、晨峰SBP、斑块、平均心率为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斑块阳性的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为斑块阴性的患者的2.613倍。年龄、血清胱抑素C为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在额叶、脑干、放射冠、脑实质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不同,可能与各民族的遗传特质等不同相关。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均与年龄、血清胱抑素C有关,但汉族还与夜间SBP相关,维吾尔族还与晨峰SBP、颈部血管斑块、平均心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塞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血管病是糖尿病(DM)诸多血管并发症之一,老年2型糖尿病中腔隙性脑梗塞发病率甚高,严重影响老年糖尿病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现将我院1995年~2003年住院的42例2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塞的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TCD对腔隙性脑梗死早期脑血流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检测中的作用。方法对210例经CT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TCD检测,并将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1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TCD检测结果显示193例脑血流异常,异常率达91.9l%。CT显示病灶位于颈内动脉供血区者,TCD则显示65.7%的病例该病灶区供血血管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结论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中起重要作用,TCD检测可反映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这种脑血流动力学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