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道微生态在机体防御感染,调节免疫和代谢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有密切关系。针灸在调节肠道菌群和防治COPD中均有较好的疗效,该文从针灸改善肠道菌群与防治COPD的古籍文献论述与现代研究文献入手,总结临床针灸治疗该病取穴规律,进一步探讨培土生金理论指导下的针灸取穴思路,临证选取手太阴、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主,辅以补肺,肺、脾、胃俞调理肺脾,定喘、膻中、中脘纳气平喘,根据五行相生理论选取太渊、太白穴,并结合全身兼证,随证(症)配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灸加偏正光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针灸取穴加偏正光照射。结果:26例病历,总有效率96.15%,结论:针灸加偏振光治疗,提高了疗效,达到了调节机体,抗炎、止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16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选择1988-09/2005-04解放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收治的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336例.以针刺平衡穴位--肩痛穴为主作为平衡针灸治疗组168例,以针刺传统穴位为主作为传统针灸治疗组168例.平衡针灸治疗组:主穴:肩痛穴,即足三里穴下2寸,偏于腓侧1寸.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刺体位:坐位膝直伸.针刺特点:腓浅神经.针刺角度:直刺.针刺手法:提插手法.针刺方法:局部常规消毒,采用3寸一次性无菌毫针直刺1.5寸左右.针感为远距离触电式针感.传统针灸治疗组:取穴:肩贞、肩髃、肩髎、肩井、手五里、手三里、支沟.两组治疗均1次/d,4周为1个疗程.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分别评估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的疼痛改善情况.结果第1疗程治疗后,平衡针灸治疗组疼痛消失患者明显多于传统针灸治疗组(平衡针灸治疗组为109例,传统针灸治疗组57例).第2疗程治疗后,平衡针灸治疗组疼痛消失患者也明显多于传统针灸治疗组(平衡针灸治疗组为136例,传统针灸治疗组102例).结论平衡针灸是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的有效方法,具有取穴少、痛苦小、操作简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能提高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减少针刺量的取穴方法。方法: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6针法,共3对配穴;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法,取患侧地仓、颊车等穴位。结果:6针法组每例患者接受针灸治疗量平均为81.0针次,优于常规取穴组的130.5针次,每例减少针刺量达38%(P<0.01);治愈率也略优于常规取穴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针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穴精简,针灸治疗剂量少,优于常规取穴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选择1988-09/2005-04解放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收治的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336例。以针刺平衡穴位——肩痛穴为主作为平衡针灸治疗组168例,以针刺传统穴位为主作为传统针灸治疗组168例。平衡针灸治疗组:主穴:肩痛穴,即足三里穴下2寸,偏于腓侧1寸。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刺体位:坐位膝直伸。针刺特点:腓浅神经。针刺角度:直刺。针刺手法:提插手法。针刺方法:局部常规消毒,采用3寸一次性无菌毫针直刺1.5寸左右。针感为远距离触电式针感。传统针灸治疗组:取穴:肩贞、肩髑、肩醪、肩井、手五里、手三里、支沟。两组治疗均1次/d,4周为1个疗程。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分别评估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的疼痛改善情况。结果第1疗程治疗后,平衡针灸治疗组疼痛消失患者明显多于传统针灸治疗组(平衡针灸治疗组为109例,传统针灸治疗组57例)。第2疗程治疗后,平衡针灸治疗组疼痛消失患者也明显多于传统针灸治疗组(平衡针灸治疗组为136例,传统针灸治疗组102例)。结论平衡针灸是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的有效方法,具有取穴少、痛苦小、操作简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水针疗法     
“水针”是在针灸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是根据针灸经络学说的原理与苏联的封闭疗法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它的治疗原则依据辨证论治来循经取穴,它具有针刺和药液的双重作用,因之在很多疾病,它的疗效高于针灸。此外,因设备、操作比较简单,只要了解经穴的部位和主治作用就可以临床使用。适应症:神经衰弱、头痛、三叉神经痛、遗精、阳萎、哮喘、腱鞘炎、扁桃体炎、荨麻疹、高血压及使用于无痛分娩、催产等。取穴:一般根据辨证论治而循经取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能提高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减少针刺量的取穴方法。方法: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6针法.共3对配穴;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法,取患侧地仓、颊车等穴位。结果:6针法组每例患者接受针灸治疗量平均为81.0针次,优于常规取穴组的130.5针次,每例减少针刺量达38%(P&;lt;0.01);治愈率也略优于常规取穴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针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穴精简,针灸治疗剂量少,优于常规取穴法。  相似文献   

8.
从针刺疗法(体针法、芒针法、挑刺法、综合针法等)、灸法(热敏灸、隔药灸、艾灸等)、针灸并用疗法、联合疗法(针灸合内服疗法、针刺合灌肠疗法等)等方面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non-bacterial prostatitis,CNP)进行了综述,认为在运用针灸法治疗本病时,规范辨证取穴、加强实验研究、深入探讨针灸作用机理等方面,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9.
压力性排尿障碍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于女性患者。笔者1989~2001年临床10余年间,采用针灸治疗该病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对象与方法本组病人均为我院门诊体检时检查确诊的女性患者,共40例病人。已婚38例,未婚2例;年龄24~76岁,平均48岁;病程8个月~9年,平均1年8个月。针灸的治疗方法按“循经取穴、邻近取穴、局部取穴”的取穴原则,主穴取中极、次、肾俞、膀胱俞、足三里、三阴交;配穴有命门、关元、太溪、京门、中府等。具体操作手法,远端腧穴直刺0.8~1.5寸,腹部腧穴排空膀胱后…  相似文献   

10.
文章总结归纳针灸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从针灸治疗SCI后NB的作用机制、针灸方法应用、取穴特点、治疗时机、结局指标选择等方面进行阐述。针灸可促进SCI后NB患者神经干细胞增殖从而刺激神经再生,改善受损神经系统功能;可以有效诱导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促进SCI后组织的修复;可以降低SCI后促炎和促细胞凋亡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保护神经细胞。针灸治疗SCI后NB的常用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刺、艾灸、穴位注射及综合疗法。针灸治疗SCI后NB取穴多遵循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相结合的原则,关于治疗时间窗的选择尚无统一认识。多数研究认为在脊髓损伤后,排尿系统暂时失去了中枢系统的控制,但未完全受损时,早期予以针灸治疗,使该区域保持一定的感觉冲动刺激,可为后期重建反射性排尿提供良好的基础。针灸治疗SCI后NB的主要结局指标应是评价治疗前后排尿功能的差异,主要包括24 h平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排尿量及尿失禁次数、间歇导尿次数及标准化尿垫测试等;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尿动力学、生活质量、治疗有效率、安全结局指标等。但其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性仍存在一定争议,主要体现在循证证据不强;未严格开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基线不平衡;评价工具缺乏特异性;临床试验注册程序不规范等方面。在下一步研究中还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完善临床试验注册程序,科学合理地根据SCI后NB患者分型选择适宜的针灸治疗方案,并探索科学、客观的结局评价指标,以提高相关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慢性腹泻患儿给予俞募配穴温针灸+四步推拿治疗对其大便性状、肠抑胃肽含量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慢性腹泻患儿98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行参苓白术颗粒+四步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俞募配穴温针灸。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粪便常规、肠抑胃肽含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粪便常规正常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肠抑胃肽含量较对照组更高(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慢性腹泻患儿给予俞募配穴温针灸与四步推拿联合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胃肠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调理冲任对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症微生物感染情况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针灸冲任特定穴位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针灸取穴治疗。对比2组患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支原体(Uu)、人支原体(Mh)g感染率,并统计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2组患者于第3个月、6个月后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支原体(Uu)、人支原体(Mh)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率优于常规针灸取穴治疗。结论:针灸调理冲任对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症微生物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常规针灸取穴治疗,值得运用到临床。  相似文献   

13.
远道单穴临床运用广泛,总结其运用规律有本经远道取穴、表里经远道取穴、手足同名经上下取穴、原络穴主次配穴、八脉交会穴取穴、对应取穴等7种。通过该文探讨,利于发挥针刺治疗急性病症的优势,为针灸医师选穴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正穴位埋线法根据针灸"静以留针"的原则,针对需要留针治疗的患者,辨证施治,取穴配方,发挥针刺、穴位及药物的综合治疗作用[1]。穴位埋线以人体易于吸收的一种异体蛋白为"线",埋入肌肉比较丰厚部位的"穴位"后,经过分解吸收后,对机体产生一种强有力的生物化学刺激,通过这种作用来调动机体本身的调节功能,使人体免疫功能得到调整和提高,进一步调整病理状态下的机体平衡及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作者用针灸治疗流行性腹泻,收到了满意效果。60例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71岁;病程最短1天,长者1周。治疗方法:取穴天枢(双)、内关(双)、三阴交(双)。操作以补法为主,慢提紧按手法。留针30分针,针后用艾卷行温和灸,每日针灸1次,两周为1疗程。疗效标准:吐泻止,胃肠症状消失,能正常进食者为痊愈。吐泻基本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现代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为临床选穴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收集符合标准的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文献,对针灸处方腧穴的频次、归经、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临床上针灸取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78篇,合计穴位66个,总频次为829次,涉及12条经脉。结论:现代文献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取穴为关元、三阴交、气海、中极、子宫,经脉以任脉、足太阴脾经为主,主要分布在胸腹部,特定穴以募穴为主。  相似文献   

17.
胆囊切除术后慢性腹泻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慢性腹泻的防治措施。方法对胆囊切除术后慢性腹泻患者应用舒胆通、喹诺酮类抗菌素、肠道微生物制剂治疗,调节休息饮食,观察疗效。结果21例中19例治愈,2例好转。结论慢性腹泻多由胆肠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所致。改善胆肠功能,能较好地防治胆囊切除术后慢性腹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面瘫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面瘫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中医取穴治疗,观察组运用局部取穴结合辨证取穴的方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89%)明显优于对照组(66.67%),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面瘫进行治疗时,运用局部取穴结合辨证取穴的针灸治疗方式,不但可以降低此病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此法安全性高,而且在康复理疗观念的程度上来讲,可大大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效果,令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得到有效和明显的改善,具有一定的运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选穴规律。方法将多中心纳入的1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纳入本研究,均给予针灸治疗,观察期为8周。记录患者证型分类、所用腧穴及使用频率,统计腧穴部位及归经。结果本研究共涉及穴位68个,归经15条。常用穴位排名前10位的依次为百会、四神聪、内关、印堂、太冲、风池、神门、足三里、神庭、三阴交。根据穴位使用频次,归经前5位的经脉依次为膀胱经、肝经、督脉、胆经、心包经。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以百会、四神聪、内关、印堂、太冲穴位应用最多,根据脏腑经络辨证原则,治疗时应遵循循经选穴及局部取穴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中医临床辨证取穴治疗尿潴留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收集临床自1994年7月至2004年10月共诊治各种原因所致的尿潴留137例,其中男28例、女109例。通过临床辨证分型治疗,辨证取穴,一病一方,随症加减针灸治疗。结果经观察95%以上的患者经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施以辨经取穴针灸诊治,能收到比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针灸术对治疗尿潴有立竿见影之功效,尤其对神经性、功能性以及外科术后之尿潴留效果尤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