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古代名医中医药治疗心悸病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方法:将古代名医中医药治疗心悸病的中医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古代名医治疗心悸病方剂134首,涉及149味中药,用药总次数1380次;高频次核心药以人参、远志、甘草、茯苓、茯神、麦门冬、当归、生地、朱砂、酸枣仁、熟地等为主;药类以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等为主。结论:古代名医临证辨治心悸病的方剂主要以补虚药人参、麦门冬、当归、熟地;安神药远志、茯神、朱砂、酸枣仁;清热药甘草、生地;利水渗湿药茯苓配伍组成,人参归脾汤和朱砂安神丸相互合参是辨治心悸病的经典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寻找《中药成方制剂》中治疗胸痹与胃痛的证型差异与方剂配伍规律,以期精准指导胸痹与胃痛用药。方法:建立中药成方数据库,从数据库中搜索与筛选符合治疗胸痹与胃痛的内服处方,通过Excel 2016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胸痹、胃痛相关证型及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选出胸痹处方143首,胃痛处方173首,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前20位高频药物,前6位归经,前11位对应证型进行统计。同时,共纳入20味高频配伍组合以及前14位的强关联药对进行分析。结论:通过频数统计与关联挖掘的方法对《中药成方制剂》中治疗胸痹、胃痛所涉证型、所用药物进行总结可以发现,尽管两病症状相似,病位相近,但各自中医证候特点、常用药物及药物之间关联性具有明显差异。本结果可为胸痹、胃痛临床辨证用药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浅谈药对在方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对是指通过相须或相使的配伍关系,在方剂配伍中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临床中又经常在一起使用的两味药,又称“姊妹药”。药对是历代医家经过临床验证,把配伍后疗效更佳的药物固定下来而形成的,是方剂配伍的基本形式,并以此衍生出许多新方。由于药对存在于诸多方剂之中,沟通了方剂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学习和研究药对,对于掌握方剂的基本功能和方剂配伍的基本规律是至关重要的。现选择方剂中常用的8组药对介绍如下。 1 麻黄、桂枝 麻黄辛开苦泄,偏入肺经气分,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以发汗解表:桂枝辛甘温,偏入心经血分,善温煦经脉,透达营卫,善解肌祛风邪,两者配伍相须为用,既入卫又入营,解肌发表,温散风寒,用于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是治疗风寒表证的药对。如:麻黄汤、小青龙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古代中药治疗面痛病的中药选用特点和处方规律,探讨中药治疗面痛病的中药处方规律。方法:检索新中国成立以前的1000多种文献中涉及中药治面痛病的相关数据,建立中药处方数据库,运用中药数据挖掘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检索古代医籍123本,共摘录古代文献237条古代中药治疗面痛疾病的相关数据。其中解表药应用最多,占43.18%,羌活、甘草及防风被选用的频次最高。方剂应用中以风热上犯的选奇汤最多。中药配伍中,祛风解表的羌活防风频率最高。结论:古代医家治疗与面痛病相关病症所选用的中药方剂是随着对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完善,在临床中应正确认识病因病机,灵活处方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古医案内治臁疮的用药规律。方法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和《中华医典》检索中医内治臁疮的有效验案,经规范化数据整理,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方剂、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并进行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分析古代医家治疗臁疮的用药规律。结果 共筛选出108篇古医案,共157诊次,涉及方剂30首,中草药179味,使用频次最高的方剂为补中益气汤,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为甘草、当归、白术、茯苓、柴胡。药物性味以温平、甘辛居多,主要归脾经、肺经、心经。关联分析共得9个药对组合,支持度较高的是当归-白术和白术-茯苓,聚类及复杂网络分析得到以白术、当归、甘草、柴胡、茯苓、黄芪、陈皮、人参、升麻、党参、白芍、川芎、熟地黄组成的核心处方。结论 古医案中治疗臁疮多以补益气血,兼以祛邪为主要治法,体现了中医学标本同治的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6.
正古医籍《眼科金镜》~([1])是清末民初名医刘耀先在1911年所撰治疗著作。共载方315首,使用中药226味,总用药达2647次。根据《中药学》~([2])和《中药大辞典》~([3])分类标准对药类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其药物药类性味频数频率及使用居前25味的药物功效,为临床治疗眼科病总结出具有临床医学宝贵价值的用药配伍规律体系。  相似文献   

7.
药对是指两味药物根据性味归经,七情配伍等理论而形成的固定组合,是单味中药的升华,是方剂的核心与基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共载方61首,包含着许多药对的经典配伍,文章选举其中六组药对:温阳解表—桂枝+甘草;温中补气—人参+干姜;清热燥湿—黄芩+黄连;养阴益气—麦冬+五味子;温阳救逆—附子+干姜;补脾益胃—生姜+大枣;通过对这些药对的总结分析,为后世治疗疾病选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心衰(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心血管领域最为棘手和最具挑战性的疾病。药对是中药配伍运用过程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运用形式,且具有紧扣病机、功效专一、药简效强的特点,在运用到心衰治疗过程中疗效显著。该文整理了郭志华教授运用药对治疗心衰经验,并选取了其临床病案进一步佐证其遣方用药特色。郭教授治疗心衰经验独到,值得推广学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效提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治愈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甲亢患者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预防对策.结果:用药过程中存在用药适应证掌握不当34例,用药前准备不足38例,治疗过程中监测不到位52例,随意减药、停药23例.结论:甲亢的药物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药物的使用到药物不良反应和激素水平的监测、药物的调整、药物的停用等各环节都非常重要,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才能有效控制甲亢,减少复发,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鸡血藤及其复方在治疗脑病中的配伍规律,为脑病治疗中应用鸡血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古今名家含有鸡血藤的脑病治疗经验集33首方、综合性医书脑病治疗验方88首,并对121首方中的药物通过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并使用SPSS Statistic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21首纳入处方中,涉及药物256种,其中补虚药使用频率高达27.23%,活血化瘀药23.35%,平肝熄风药9.97%,清热药7.92%,解表药6.51%,祛风湿药6.51%,安神药5.04%,反映了脑病治疗方中同鸡血藤配伍的药物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祛风湿药、清热药、解表药.将具体配伍药物予以聚类分析可归纳为六类:第一类:鸡血藤;第二类:川芎、当归、黄芪;第三类:地龙、丹参、赤芍、白芍;第四类:牛膝、熟地黄;第五类:红花、甘草、茯苓、天麻、生地黄,其余为一类.由此可以直观的得出各类药性的药物同鸡血藤配伍的高频率代表.结论:依据以上结果得出鸡血藤能够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养血安神,配伍补虚药以培元化瘀,配伍活血化瘀药以协同增效,配伍平肝熄风药以熄风活血,配伍清热药以清神静脑,配伍解表药通窍散邪的结论,以便在临床脑病治疗中依据具体证侯选择合适的配伍药物.  相似文献   

11.
外感病是指自然界中六淫及疫疠邪气侵袭人体导致的疾病。在现代临床治疗外感病中,医生更多的是注重辨证、用方或药物的选择(如抗生素的选择)、用药的剂量与服药时间,很少关注患者用药后的具体事项。外感病的药后调护直接影响到用药的效果以及疾病的愈后与转归,应该受到医家的重视。但是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对处方后用药以及调护的注意事项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梳理古今文献,对外感病药物的服法、调护,从饮食宜忌、药后安养、情志调护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清代名医芝屿樵客所撰《儿科醒》治疗儿科疾病用药配伍思路。方法:将芝屿樵客所著《儿科醒》方剂录入计算机,建立《儿科醒》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治疗儿科疾病用药配伍思路。结果:整理中药方剂129首,涉及131味中药,用药总次数达885次;核心药以甘草、人参、当归、白芍药、白术、生姜、茯苓等为主;药类以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药等为主;药性以温、平、寒为主,累计频率达94.08%;药味以甘、辛、苦为主,累计频率达91.78%;药物归经以脾、肺、心、胃、肝为主,累计频率82.04%。结论:清代名医芝屿樵客所撰医籍《儿科醒》组方核心药为甘草、人参、当归、白芍药、白术、生姜、茯苓等,并包含了经典方四君子汤和活血化瘀药对当归+白芍药。  相似文献   

13.
酒疸作为黄疸病的一种,是由于酗酒伤身所致。历代医家就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多有论述。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酒精滥用而导致的酒疸患者显著增多,临床上亟需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酒疸进行防治。中医方剂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君臣佐使配伍后,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以历代医家对酒疸治疗的经验为蓝本,对历代医家治疗酒疸的方剂进行总结,为酒疸的防治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枳术丸是易水张元素创制的一个治疗因饮食不当导致脾胃内伤的方剂,首载于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方药组成为"白术二两,枳实麸炒黄色,去穰,一两,""荷叶裹烧饭为丸"。由于其组方精良、疗效显著等一系列特点,方剂中所蕴含的深刻医理,不仅影响着易水学派等医家临床上对于脾胃病的处方遣药,对现代临床治疗脾胃病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枳术丸源流枳术丸虽首载于《内外伤辨惑论》,但最早将枳、术联合运用治疗饮伤、食伤却是张仲景。张仲景在《金匮[1]  相似文献   

15.
方剂     
方剂是中医根据配伍原则和临床经验以若干药物配合组成的治病药方,是中医治法的体现.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药味较少,药量根据药力相对较大;臣药协助君药,以增强治疗作用;佐药是协助君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和峻烈性,或为其反佐;使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证所在,或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研究方剂组成、变化和临床运用规律已成为中医学中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方剂学,其内容包括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规律、加减变化、剂型及用法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丹毒验案的用药规律。方法 对古今医案云平台(v1.5.6)和中华医典(v5.0)中丹毒相关验案进行搜集并筛选,提取其中方剂,统计药物信息,建立数据库,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v1.5.6)的数据挖掘模块分析药物频数和组方配伍规律。结果 本研究共筛选出203首有效方剂,包括药物393味,前3味高频使用药物为赤芍、连翘、牡丹皮;性、味、归经统计分析显示,居前3位的分别为寒、微寒、温,苦、甘、辛,肝经、肺经、胃经;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置信度最高的药对为“牡丹皮→赤芍”;聚类分析显示为3类,分别为聚1类(连翘、地黄、赤芍、牡丹皮)、聚2类(当归、川芎、防风、黄芩、柴胡)、聚3类(金银花、薏苡仁、牛膝、茯苓、苍术、黄柏);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组方,包括赤芍、牡丹皮、地黄、牛膝、连翘、黄芩、黄柏、薏苡仁、苍术、金银花、当归共11味药物。结论 丹毒验案的用药思路主要以凉血为原则,在辨证基础上加用利湿、化瘀、解表等祛邪之药,同时兼顾扶正,缓急并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当代医家以中医药组方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案方药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组方用药提供思路。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为数据源,按照统一标准处理后录入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当代医家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用药规律。结果:杏仁、甘草、麻黄、石膏、黄芩、葶苈子、瓜蒌、桑白皮、半夏、大黄是当代医家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0味药,聚类分析总结出有效医家常用药对12个,3味药物组合体7个。结论:当代医家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多以宣肺降气、止咳祛痰、泻热平喘类药物组合为主,同时兼顾运用滋阴润肺、调和脾胃、温中行气等药物组合。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指导科研及临床,作者总结了古今解附子毒性的配伍,对部分解毒配伍的中医机制、药理机理进行了阐述。古今控制附子毒性的药物包括甘味解毒药、辛散药、寒凉药、酸甘收敛药、防风、远志等五大类。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归属于中医学“咳嗽、喘证、肺胀”范畴,经历代医家发展,中医治疗COPD具有独特优势,而古今医家因对其病因、病机认识不同,导致其治疗思路各有独到见解.文章从古代医家诊治思路及现代医家诊治思路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古代医家诊治思路主要收集历代医家对肺胀的认识,而现代医家诊治思路主要包括从脏论治、从络论治、从风论治、从三焦论治等几方面进行论述,并对其做出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新安医家叶天士、王任之治疗中风方剂进行数据分析,对比两医家治疗中风用药,发现两医家在单味药用药频次、多味药组合频次、核心组合和新方组合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再分析不同点与两医家学术思想可能的相关性,对挖掘两医家治疗中风的用药特色和规律以及临床可参考的新的组方进行阐释。并通过对比研究,为中医传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提高临床疗效和开发创新提供了更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