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发生及发展相关性。方法对行胃镜检查2 789例慢性胃炎病人的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慢性胃炎与Hp感染关系。结果中老年组(40~87岁)Hp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18~39岁),差异有显著性(χ2=46.60、29.08,P〈0.01);不同性别组间Hp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活动性胃炎组Hp感染率为99.0%,中重度感染占51.5%,均明显高于非活动性胃炎组(χ2=179.93,P〈0.0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Hp感染率为83.6%,慢性萎缩性胃炎为95.4%,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8.88,P〈0.01)。Hp感染阳性组重度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均较Hp阴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uc=-30.19~-13.17,P〈0.01)。结论慢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与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慢性胃炎的病因较复杂,胃酸异常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重要因素。本文观察HP相关性慢性胃窦炎应用达克普隆与氟莱莫星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病理和血清学改变,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象与方法 1.1病例选择:56例初次就诊的门诊或住院病人,有较长的消化道症状史,此次就诊前无较长时间的应用抗菌药物史。男36例,女20例,年龄在21~69岁。 1.2给药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达克普隆30mg/次,每日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28例HP阳性慢性胃炎,随机分入四联组和三联组评估治疗效果、安全性及性价比.结果 治疗后两组症状及HP阳性人数均少于治疗前,两者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为92.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联疗法和三联疗法在治疗HP阳性的慢性胃炎中疗法确切且基本等同.而四联疗法因疗程缩短,更经济合理,是较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60岁以上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行幽门螺杆菌(HP)及空腹血清胃泌素(SG)检测,对HP(+)组与HP(-)组的SG作对比;抗HP治疗前后SG的水平,病理组织学比较,探讨二与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关系。方法:每1例患均行空腹SG测定,电子胃镜检查, 活检HP快速尿素酶试验,Giemsa染色及病理组织学检查。HP(+)组抗HP治疗,1mo后复查上述检查。结果:HP(+)组SG明显高于HP(-)组(P<0.01),治疗后HP转阴组比非转阴组SG水平明显下降(P<0.01),胃粘膜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轻。结论:HP亦是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并刺激增高胃泌素水平是导致胃粘膜炎症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乳酸杆菌对幽门螺杆菌抑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颖聪  姒健敏 《临床荟萃》2003,18(20):1194-1195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作为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 ,及其与胃癌发生的密切关系已为国际医学界确认。传统的Hp根除法主要是为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但随之产生的耐药菌株的增多 ,使得疗效下降 ,并可能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肠道菌群失调甚至伪膜性肠炎等一系列问题。抗生素如克拉霉素还可通过影响与药物代谢有关的肠道菌群及抑制细胞色素P4 5 0还原酶引起药物在体内的蓄积从而引起中毒[1] 。寻找新的方法来根除Hp成为医学研究中的热点。而近年来微生态学的兴起和研究的深入 ,为此提供了可能。研究…  相似文献   

6.
替普瑞酮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粘膜病损的逆转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瑜元  吴惠生 《新医学》1996,27(12):632-633
对43例胃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前瞻对照研究显示,患者胃粘膜病损可用胃粘膜保护剂替普瑞酮后回复正常,但Hp感染状况不变,粘膜氨己糖水平由治疗前3.42±0.83mg/g组织增至4.04±0.61mg/g(P<0.05);而对照组增加不显著,说明该药的作用与Hp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对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伴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anemia,IDA)的疗效。方法对31例有长期IDA病史、病因检查只发现有Hp阳性慢性胃炎的患者,进行根除Hp治疗;同时检测患者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血清铁蛋白水平(ferritin level);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内镜下组织病理检查了解Hp感染情况。结果 根除Hp治疗6个月、12个月结束时,74.2%(23/31)和90.3%(28/31)患者的贫血得到纠正。结论 根除Hp治疗可治愈以Hp阳性慢性胃炎作为惟一病因的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贫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菌型幽门螺杆菌(Hp)血清抗体类型与慢性胃炎发生率及其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疗的上腹部不适的患者6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胃镜检查,所有患者均行Hp呼气实验检查Hp,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查患者血清中Hp抗体类型,采用Logistic分析Hp感染与慢性胃炎发生及其病理特点的关系。结果 650例患者中慢性胃炎93例,以Hp(-)为对照组,Hp(+)组患者慢性胃炎风险是Hp(-)患者的1.6倍,Hp(+)Cag A-Ig G+患者慢性胃炎是Hp(-)患者的2.3倍,Hp(+)Cag A-Ig G-患者慢性胃炎是Hp(-)患者的1.8倍。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27例中,以Hp(-)为参照,Hp(+)组患者CAG是Hp(-)患者的2.1倍,Hp(+)Cag A-Ig G-患者CAG是Hp(-)患者的1.9倍,Hp(+)Cag A-Ig G+患者CAG是Hp(-)患者的2.9倍;CAG伴不典型增生(Dys)患者13例中,以Hp(-)为参照,Hp(+)组患者是Hp(-)患者的2.4倍,Hp(+)Cag A-Ig GCAG伴Dys是Hp(-)患者的3.5倍,Cag A-Ig G+的慢性胃炎患者炎症反应程度明显比Hp(-)及Cag A-Ig G-的患者高,且炎症活动度明显更高。结论 Hp(+)Cag A-Ig G+感染加重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患者的炎症反应,同时促进慢性胃炎向CAG伴Dys发展。  相似文献   

9.
放大胃镜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放大胃镜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方法6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接受了放大胃镜检查,观察胃体大弯集合静脉形态,取活检行病理检查,并进行Hp检测。结果68例患者中Hp阳性20例,Hp阴性48例。Hp阳性者中,18例(90%)表现为D型集合静脉,2例(10%)表现为I型集合静脉;Hp阴性者中,6例(12.5%)表现为D型集合静脉,42例(87.5%)表现为R型或I型集合静脉。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为33.81,P〈0.001)。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2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中,9例表现为轻度慢性炎症,11例表现为中度慢性炎症;48例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中,43例表现为轻度慢性炎症或正常胃黏膜,5例表现为中度慢性炎症。两组间病理检查炎症程度差异有显著性(χ^2为13.22,P〈0.001)。结论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放大胃镜下特点为胃体集合静脉消失,其原因可能与黏膜炎症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   

10.
周毓梅  周薇 《临床荟萃》2009,24(23):2077-2078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众多消化系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研究表明,Hp的对胃黏膜的损伤程度与细菌菌株、定植密度及部位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200例患者活检标本的对比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与活动期慢性胃炎中有较高的感染率,分别为68% ̄92%和62.9% ̄92.6%;而非活动期慢性胃炎仅为36.6% ̄39.8%。同时证明,用pH试纸检测尿素酶的存在是一个经济、简易、快速、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一种微需氧、螺旋状弯曲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易于在胃内定植,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空泡毒素和硫氧还原蛋白等多种毒力因子在H.pylori的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炎症早期可有粘膜固有层内中性粒细胞的显著聚集,而后绝大多数患者会进展为慢性胃炎,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在白光内镜下,H.pylori感染可有弥漫性发红、胃窦结节和胃皱襞增厚等表现;在精查内镜下,集合静脉的缺失、胃小凹的扩大及上皮下毛细血管网显示不清是H.pylori感染相关诊断指标。对于H.pylori阳性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强烈建议早期择优选择H.pylori治疗抗菌素方案进行根除,以预防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结节性胃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结节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 对77例结节性胃炎病例均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并统计感染率;检出的73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1周,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3个月后复查内镜,比较两组间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变化的改善情况;然后对照组再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1周,3个月后再复查内镜,比较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前后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变化的改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节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变化上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前后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变化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节性胃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可能是结节性胃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结节性胃炎效果显著.应用于结节性胃炎的治疗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血清中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变化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分别测定并比较82例Hp阳性、31例Hp阴性以及82例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根除后空腹血清中Gas、SS和TNF的水平。结果:Hp阳性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脾胃培元灌肠方对TNBs致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作用及对血清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灌肠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TNBs/乙醇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UC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后,空白组及模型组分别予生理盐水3m L灌肠,灌肠组予同等体积的脾胃培元灌肠方灌肠,连续灌肠15天后处死,观察大鼠结肠大体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并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CRP水平。结果:灌肠组大鼠结肠大体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均有明显改善,同时血清CRP水平也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P0.05)。结论:脾胃培元灌肠方对TNBs/乙醇法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有较好的疗效。表明降低血清CRP水平及促进肠黏膜修复可能是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李素艳  唐国都  黄杰安  朱莲娜 《临床荟萃》2009,24(19):1713-1714
文献报道全世界近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Hp)。Hp在人群中感染的广泛性和强致病性,使人们对其治疗格外关注。已有研究证明Hp根除后胃癌、消化性溃疡等的发生明显减少。因此,根除Hp已成为现代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措施。由于Hp根除治疗中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致使Hp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日趋严重,Hp菌株对某种或几种药物产生原发性或继发性的耐药,是根除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患者疗效的影响。选取收治的140例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患者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照组行慢性胃炎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胃镜表现等情况,明确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慢性胃炎患者疗效的影响。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临床表现、胃镜表现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胃镜表现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于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助于患者症状的改善,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峥  张雷钧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445-3446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5例采用中医疗法,对照组15例采用西医疗法,治疗前后作胃镜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80%(P〉0.05);治疗组症状的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其疗效及对症状的缓解优于西医疗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文君  韩玉山 《新医学》2010,41(4):272-274,280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人类多种上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原因。Hp感染的治疗一直是Hp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西医治疗有一线、补救治疗方案以及序贯疗法等。中医及中药则不仅有抗Hp的单药,亦有辨证论治而组成的复方、验方。该文就Hp相关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脾胃培元散贴敷加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对慢性胃炎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65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2组均予常规用抗HP治疗加胃黏膜保护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取脾胃培元散贴敷中脘或神阙穴,予红外线治疗仪加热治疗。10d为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结果:①2组治疗前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患者自感主症改善时间显著减少;③观察组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72.73%,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脾胃培元散贴敷加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治疗慢性胃炎,能发挥药物的最大效能,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