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第38条和第39条所述之大青龙汤证,其“热”既不在三阳经之阳明、少阳,亦不在三阴经之心、肝、肺,而是位于太阳之“表”。《伤寒论》大青龙汤证当属风寒化热表证,其主方大青龙汤当为辛温解表兼清表热之剂,并非解表清里之表里双解剂。太阳病风寒化热表证应确立为外感病独立证型,治疗可予大青龙汤加蝉蜕、僵蚕、浮萍、牛蒡子等清泄表热之品,亦可采用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解表剂与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解表剂联合化裁治之。风寒化热表证与风寒表证、风热表证构成了外感病常见证型的三证鼎立格局,体现了外感病常见证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悬饮是常见的病证。《金匮要略》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谈到:“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通过临症观察,我们发现本病起始于阳,故似太阳表证。多因失治误治,热入与水互结于胸胁而成饮。邪热入里临症多表现为发热汗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口渴证的病因病机大约有两端,一为津液不足;一为饮邪阻遏,津液不布。兹将《伤寒论》治疗渴证的方法归纳为十三种探讨于后: 忍之待愈法:太阳表证误下,膀胱蓄水,气不输化,心下受水气的影响而成为痞证。膀胱水气不能输化,津液不能上达,故口燥渴;水液不能通调子下,故小便不利(156条)。对此之口燥渴,原文治疗方后有“忍之一日乃愈”,即指出了本法。因本证之痞与燥渴,都是水蓄的缘故,假使能忍耐不饮,外水不入,内水得以渐化,上述诸证即可自愈。少少与饮法:太阳病发汗后,表邪虽解而津液受伤,若少少与水饮之,胃气得润则愈(71条)。如太阳表证失治,邪热入里,热灼津伤,渴欲饮水,应徐徐饮服,俾脾气缓缓散津,津液四布,则病自已。若饮之太过,反致饮遏脾阳,停而不化,故口渴益甚(244条)。又若厥阴阳气初复,胃中津液一时不及上承,所以有微渴欲饮之象,亦只宜少少与之。若饮之过多,恐初复之阳气不能化气行水,致停饮之证(329条)。成无己:“渴欲得水者,少少  相似文献   

4.
颜面丹毒案:赵××,男性,44岁,技术员。1978年5月3日来诊。病起两日,始见恶寒发热,继则恶寒渐罢,而热势益增,头面焮肿,触之疼痛,耳后肿块灼热,微咳,咽痛,口渴引饮,食少腹胀,便秘溲赤;体温38.8℃,血白细胞总数11400/立方毫米,中性80%,淋巴20%。因患者对青霉素等药物过敏,故转中医科诊治。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对水气病论述颇详,治法明晰井然。笔者依据有关条文内容,归纳浅析如下。1利水解表法"太阳病......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外感表证,邪气首犯太阳,循经人里,使膀胱气化不利,水道失常,邪与水结,致小便不利而表证难解。五苓散能利水发汗,使里证和而表证得解,下窍通而上窍宣,表解溲利,其证自愈。2利水退黄法"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1)。内经云:"湿热以行,民病黄疽"。黄疽之成,以湿为凭。利温之法,以利小便为佳。茵陈蒿汤可通泄瘀热,清利湿热…  相似文献   

6.
水诊是指通过审察对饮水的不同反应 ,判断疾病的方法。水诊的作用是揭示病机、诊断病证、据水论治、预测病势。水诊的内容 :察水之是否喜咽、观饮后有否呕吐、审饮之喜寒喜热、看饮水数量多寡、问饮后小便利否、询饮后伴随症状。指出 ,水诊作为诊法的一种 ,必须与他法同时使用 ,方能提供准确、有效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汗法:即发汗解表,祛除外邪的治疗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辛温解表法:适用于表寒证。代表方有:表寒实证用麻黄汤、荆防败毒散、香苏散;表寒虚证用桂枝汤、人参败毒散、参苏饮、玉屏风散、再造散。辛凉解表法:适用于表热证。代表方有:表热实证用银翘散、桑菊饮。表热虚证用加减蒇蕤汤、七味葱白汤。若表证兼阳虚用麻附细辛汤;表证兼血虚用当归四逆汤;表证兼气虚用新加汤;表证兼里实用桂枝大黄汤、厚朴七物汤。汗法禁忌:酒客、咽喉干  相似文献   

8.
对于《伤寒论》163条的"协热利"一词,历代医家争议并不多,程应旄说:"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表热不去,而里虚作利,是曰:协热利。"而事实上163条的表是一种特殊的表证,这种表证非典型的太阳表证,服药无须"温覆微似汗",本文考证了"协热利"一词的来龙去脉,认为将"协"理解为"挟"或"胁"更为符合仲景本意。从医理上看,"协热"一症与少阳关系密切,163条的"表里不解"的表不同于一般的表证"发热恶寒"的典型症状,所以服桂枝人参汤无需"温覆微似汗",这种"表证"是一种外邪处于"太阳和少阳"之间的一种特殊情况,表现为胸胁部的不适。  相似文献   

9.
王建康 《中医药学刊》2002,20(5):663-664
水诊是指通过审察对饮水的不同反应,判断疾病的方法,水诊的作用是揭示病机,诊断病证,据水论治,预测病势,水诊的内容:察水之是否喜咽、观饮后有否呕吐、审饮之喜寒喜热、看饮水数量多寡、问饮后小便利否,询饮后伴随症状。指出,水诊作为诊法的一种,必须与他法同时使用,方能提供准确,有效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议微汗解表     
议微汗解表上海奉贤县中医院(201400)徐亚欣[关键词]表证,微汗解表汗法是中医治病方法之一。凡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水肿、风湿病等,均以此法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指病邪在表者,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通过发汗可以调...  相似文献   

11.
胡冠书 《河南中医》2020,40(3):329-331
"发于阳""发于阴"指人体感受风寒之邪,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发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无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疾病处于表证期。阳经受邪发热,阴经受邪无热,此为常;阳经受邪亦有不发热者,阴经受邪反有发热者,此为变。《伤寒论》第7条和第131条两处"发于阳""发于阴"含义相同,均为就表证而言。邪在皮毛经络,为感邪之初,病之始,故为"发"。"阳"指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阴"指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从病程上看,处于表证期,即邪气入经以及入经之前;从病位上看,邪在体表、经络,无涉脏腑。相较而言,阳经表证更为明显,邪在络脉常已出现相应症状,从病之"发"到病之"衰",时间较长,所以说,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相似文献   

12.
“无大热”即热度不高,与壮热、高热相对而言。《伤寒论》论述“无大热”凡六见,即原文的61、63、136、162、169及269条。“无大热”症系病之标象,非病之本质。此六条“无大热”症虽同,而病机迥异。一、虚阳外越。61条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此条为误下、误汗后,患者表里阳气受损,阴盛阳衰而虚阳浮越于肌表,故有轻微的肌表发热。此热必久郁反减轻,且兼口不渴或渴而不饮,脉沉微等证。此时的“无大热”症一则表示阳虚之危,一则表示尚有一线救治的生机。故治疗宜用单刀直入的干姜附子汤急煎,趁温而顿服,以救垂危而未尽脱之阳。二、肺热壅盛。63条曰:“发汗后,不可  相似文献   

13.
初探《伤寒论》中有关表里同病证治的论述。表里同病表现即有太阳表证,又有他经或本经内脏为病者,属《伤寒论》中“两感”“并病”范畴,概述有表寒里热、表里俱热、表寒里饮、表病里实、表实里虚、表虚里实之证。并提出了先表后里,先里后表,标本缓急之别的治疗原则。认为其至今对临床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中医护理要体现整体观念中医治病一般按四诊、八纲、脏腑、卫气营血进行辨证施治,中医护理也是根据以上原则进行辨证施护。如外感发热病人,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此属风热证,护理中应注意室内空气清爽,饮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腻厚味,衣物不宜过厚;症见恶寒重、发热轻、身痛无汗、舌淡苔白、脉浮紧,属风寒束表证。护理中应注意保暖,可稍加衣被,食宜辛热,多饮热水或热粥,以助阳气鼓邪外出,使病从汗解  相似文献   

15.
刘景源教授治疗外感发热,常分为寒邪束表证、风热袭表证、表寒里热证、外感咳嗽风寒蕴热证4种类型。其中,寒邪束表证、风热袭表证是临床常见的外感表证。由于近年来人们的饮食起居多不规律,饮食肥甘较多,又贪食生冷,伤脾生痰,痰阻气机,气郁化热,故体内往往多有蕴热,一旦外感风寒,多易形成表寒里热之证。本文的重点探讨了刘景源教授用自拟清解汤辨治外感发热表寒里热证、用自拟止咳平喘八味饮治疗外感咳嗽风寒蕴热证等独到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6.
试论内伤瘀热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内伤瘀热证济宁医学院(272113)赵建宏指导周仲瑛关键词内伤瘀热证,内伤杂病,凉血化瘀法1内伤瘀热证的提出和概念瘀热属中医病机概念,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篇》128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  相似文献   

17.
黄苔多主热证、里证、实证,为黄苔主病之常,此种黄苔多见于急性病或病之早期;然黄苔主表证、寒证、虚证并不少见,乃黄苔主病之变,多见于慢性病疑难病或病之中后期,此种黄苔机理较为复杂,需就苔色苔质结合四诊信息辨证分析。临证之中,对于屡治不效者,需四诊合参,厘定黄苔主病之机理,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8.
湿温一则     
王××,女,患者因路途酷热,苦渴,(口充)棒冰以解热。归家后觉怕冷,夜来发热,两日后体温达摄氏41.5℃。如此高热,抑且口渴,其为阳明实热无疑。但阳明当汗出,今发热无汗,热退汗微,头不痛,身不疼,又无表证可据,但觉胸胁苦满,中脘痞闷;诊之脉象软数,舌苔淡黄胖腻,则属湿滞太阴。盖湿滞则气郁,津不上承则口渴,汗不外达,热无放散之机,故高烧。神志清晰,舌质不绛,断非热人心包之比。大便不泻亦不结,又非燥实之徵。据情合理,病邪不在阳明而是湿困太阴之象。  相似文献   

19.
类表证,是指疾病有类似于表证的里证,其病因往往有水饮、宿食、疮痈、霍乱、瘀血等。表证与类表证,虽病机不同,但症状却相似之处,临证时不宜区分。但患者的饮食喜好以及二便的情况,往往是反映疾病根本之所在,亦是把握表证与类表证的关键之所在。医者能够做到全面分析,整体把握,不放过任何疑似症状,必能见微知著,求本溯源。  相似文献   

20.
结,即大便闭结,“阳结”即热结于肠胃,大便不通,后人谓之阳明腑实证。所谓“阳微结”,乃热结不甚的便秘,多见于外感病初期,且必有表证。《伤寒论》第153条云:“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鞭,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这里描述的微恶寒、身热(从“手足冷”中可以悟出)是表证,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难是热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