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董海艳  范爽  周建英 《吉林医学》2010,31(32):5935-5936
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培养学生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为主的教育模式。而现代教育则提倡素质教育、职业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护理教学模式不断地由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现代的“以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为主”。根据现代的教育观念,我们不是抓住学生学了多少知识,考了多少分,而是重视学生有没有不断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姚丽梅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F0003-F0003
为适应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的需要,本文对妇产科临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目的是通过教育的主导作用,把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贯穿于妇产科教学中,既保持妇产科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能把以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临床阶段医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阶段的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全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加强临床阶段医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医学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临床阶段医学生教育中所存在问题,结合作者所在医院的教学改革经验,就如何加强临床阶段医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以下五条对策:树立以学员为主体,以病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结构,加强知识的融会贯通;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加强教育者自身素质培养;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实施信息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
妇产科临床教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适应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的需要,本文对实施妇产科临床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目的是通过教育的主导作用,把以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寓于妇产科教学中,既保持妇产科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能把以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培养方法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5.
全面提高临床医学生素质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确立了五大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模块。其中以选修课课程形式开出总学分为12学分,学时为216学时的选修课。按照各模块课程按一定课时比例贯穿于医学生本科临床阶段学习的全学程。并设有学生系列课外活动作为补充,以充实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时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6.
妇产科临床教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为适应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的需要,本文对实施妇产科临床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目的是通过教育的主导作用,把以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寓于妇产科教学中,既保持妇产科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能把以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培养方法转为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培养教师“一专多能”的教学本领 ,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学活动的系统认识 ,它直接制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改革的方向、深度和效果。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要使过去那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培养的教育模式 ,树立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 ,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 ,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思想。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必须与社会接轨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这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综合素质教育是包括知识、能力、素养与品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医学生的知识素质教育,要求针对现存医学课程设置的问题,构建新的医学生知识体系;能力素质教育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创造条件实现创造性积累知识、创新意识产生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基础过程;素养与品质教育要注意到医学生专业的特殊性,要侧重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医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以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目的的新的教育模式 ,2 1世纪是以信息为特征的社会 ,一个国家要想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中生存、发展 ,要想在世界上取得战略优势地位 ,需要有掌握先进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掌握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 ,学会自己寻找知识和创造知识。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目的的新的教育模式,21世纪是以信息为特征的社会,一个国家要想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中生存、发展,要想在世界上取得战略优势地位,需要有掌握先进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自己寻找知识和创造知识.  相似文献   

11.
开展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使我国的医学科学尽快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本文围绕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目的、作用、授课模式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一系列工作进行实践与探讨,以期为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相关产品调研、理论分析,结合医疗卫生机构科教信息管理现状,分析医疗卫生机构对信息技术辅助工具的需求情况,并据此设计卫生科教信息管理系统。系统模型通过业务模块、统计查询模块、系统维护模块、安全中心模块、参数模块5大模块的建立,对医疗卫生机构科研管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论文管理和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管理等知识体系实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以提高工效和实现组织知识共享,激励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3.
郁晓燕 《医学教育》2013,(5):705-707
医学是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的一门科学,不仅需要掌握精湛的医术,还要求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这是由医学所要求的职业道德决定的.因此,重视与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既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医学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论述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课程设置、实践教育、师资队伍三个方面探讨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与对策,希望对有效建构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培育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情商理论用于临床医学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临床医疗活动的关注、认识和要求不断提高,对于临床医学生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行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期望。文章从情商理论的内涵、临床医学教育的现状、情商理论用于临床医学教育的实践方法三方面对情商理论应用于临床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现实性进行了探讨,对临床医学教育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医学生阶段的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南京大学医学院在恢复建院之后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这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生通识教育模式、理学教育模式和与科研相结合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日益凸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研究高危儿早期干预的医教结合管理模式,使高危儿获得身心全面发展。通过构建医教结合网络和制订规范化干预流程促进医教结合。宝山区高危儿医教结合干预率由2009年的2.31%,提高到2011年的84.50%。宝山区高危儿医教结合干预模式,融合医疗保健、康复、教育以及慈善支持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干预模式,有助于高危儿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外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医学院校在进行医学专业教育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强调医学与人文交叉融合;注重引导学生探讨医学社会问题和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注重改善教师人文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注重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只有将医学人文教育贯穿落实在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医学人文学转化为医学人文,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要求的优秀医学人才。临床医学实习期是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科学教育相结合、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需要在此阶段加强医学人文学知识的内化,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的现实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日本高等学校医疗信息学科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医疗信息学科教育模式及人才培养特点,特别对诊疗信息管理士培养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为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塑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其理论支撑,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结合、常规课程教育与即时活动教育相结合、自我激励与榜样激励相结合是其基本路径,塑造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方略是:通过新生教育激发"期待学习"的心理动机,开启塑造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过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筛选和确定观察榜样、引导医学生进入注意过程;通过专业课程中的渗透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保持注意过程;通过社团活动与毕业实习强化动机、实现榜样动作的再现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