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肾恶性肿瘤病理分级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端粒酶-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2份不同病理分级的肾恶性肿瘤组织、32例肿瘤旁组织和6份正常肾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32份肾恶性肿瘤组织标本端粒酶表达阳性率(81.25%)与肿瘤旁组织及正常肾组织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均阴性)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除1份为肾非霍奇金淋巴瘤在病理学上不分级,其余31份肾恶性肿瘤组织标本中,病理分级I级者端粒酶表达阳性率58..33%(7/12);病理分级Ⅱ级者端粒酶表达阳性率91.67%(11/12);病理分级Ⅲ-Ⅳ级者端粒酶表达全部阳性(7/7),病理分级Ⅱ-Ⅳ级者端粒酶表达阳性率高于病理分级I级者(P<0.05)。结论: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高低与肾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白血病患者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58例初治急性白血病(AL)、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和10例非血液病患者WT1基因的表达。结果:10例非血液病患者WT1基因的表达均呈阴性。58例AL患者44例检测有WT1基因的表达,阳性率为75.9%,其中急性髓性白血病(AML)阳性率为86.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为42.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AML治疗前WT1的表达水平与完全缓解(CR)率无相关(P>0.05),但倾向于WT1基因低表达者有更高的CT率(低表达组CR率为75.0%,高表达组率为34.8%)。CML慢性期WT1的表达水平极低,随临床分期进展水平增高,高表达者预示急变。结论:AL和CML急变期患者WT1基因过度表达,初治AML治疗前WT1的表达水平与疗效无相关,但低表达组CR为75%,高表达组CR为34.8%。  相似文献   

3.
急性白血病的抗原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白血病(AL)的抗原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69例AL的免疫表型,结果:(1)29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髓系抗原阳性表达率为30%,其中CD13为20.7%,CD33为10.3%,T-ALL和B-AL 系抗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367);CD34表达阳性的ALL髓系抗原表达率明显高于CD34表达阴性的ALL髓系抗原表达率(77.8%vs13.3%,P=0.036);ALL髓系抗原阳性表达的CR率明显低于髓系抗原阴性表达的CR率(33.3%vs80%,P=0.0203);(2)40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淋系抗原表达率为30%,其中CD7为15%,CD19为12.5%,CD2为2.5%,CD7主要分布在M1,M2亚型中,CD34阳性AML的淋系抗原表达率明显高于CD34阴性AML的淋系抗原表达率(61.1%vs4.5%,P=0.000125);AML淋系抗原阳性表达的CR率低于淋系抗原阴性表达的CR率,但差异无显著性(50%vs 71.4%,P=0.126),结论:成人AL的抗原错译表达率约为30%,CD34阳性AL的抗原错译表达率明显高于CD34阴性AL的抗原错译表达率,有抗原错译表达的AL的CR率低于无抗原错译表达的AL和CR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例慢性期和10例急性转化期(加速期或急变期)的CMI,病例,以良性血液病病人和正常人作对照,采用改良TRAP一银染法及亚利恩凝胶成像系统分析检测其骨髓标本内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随访。结果 良性血液病端粒酶阴性或低水平表达;CMI。慢性期端粒酶活性中等增高(F=36.38,q=5.84,P〈0.01),阳性率达35%(7/20);急性转化期时端粒酶活性较慢性期显著升高(q=12.06,P〈0.01),阳性率达80%(8/10)。端粒酶活性水平与CML预后相关,活性高者往往预后较差。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CM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以作为CML诊断、病程监测及预后判断的一个有用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卵巢肿瘤的相关性。以及端粒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端粒酶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并为临床早期诊断卵巢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联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银染色法进行检测。共检测34例卵巢癌组织.30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20例因其他岛性病变而切除的正常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分析端粒酶活性与卵巢癌不同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34例病理诊断证实的卵巢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85.29%。30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端粒酶酶活性阳性率为16.67%;20例正常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10%。卵巢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较正常卵巢组织、良性卵巢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分别P〈0.001。P〈0.001),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间端粒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端粒酶表达在组织学类型、怨性程度上无显著差异(P〉0.05),端粒酶表达在卵巢癌临床分期中有显著差异,Ⅲ、Ⅳ期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卵巢癌术中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者,其端粒酶活性较无转移考明显增高(P〈0.05)。结论:检测卵巢肿瘤的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良;且有助于早期诊断井为恶性程度判断提供熏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端粒酶活性、P53基因变异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6例肺癌患者与82例肺良性疾病患者的BALF,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和PCR—SSCP法进行端粒酶和P53基因检测,同时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进行活检和刷检。结果①实验组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82.56%和32.56%,均高于对照组的4.48%和0(P〈0.01);②不同组织学类型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和P53基因突变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中央型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变异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4.34%,常规纤支镜检查阳性率为86.7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变异联合检测阳性率75.76%,高于常规纤支镜检查阳性率45.45%(P〈0.05)。结论①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与P53基因变异均高于肺良性疾病患者;②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P53基因突变率与肺癌的病理类型无关;③BALF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变异联合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表达率,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用改良的PCR-TRAP法对36例头颈部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分别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定性分析发现36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中有88.89%的阳性表达,癌旁组织有13.89%的阳性表达,正常组织为2.78%。肿瘤组织与其对照的组织间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P<0.01);对30例磷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的肿瘤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其阳性表达虽然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头颈部恶性肿瘤分子诊断的新的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脑膜瘤端粒酶的活性在判断复发和恶变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作为脑膜瘤标志物,在肿瘤良恶性鉴别,恶性程度评估以及预后预测等方面的意义。方法:利用TRAP-ELISA定量检测61例(份)肿瘤标本端粒酶的活性(以ΔA=A450-A690表示),结合肿瘤的分类和患的临床资料。分析端粒酶活性作为肿瘤良恶性及判断预后的标记物的可行性。另取正常脑组织标本20例作为对照。结果:30例脑膜瘤中,29例脑膜瘤均未测到端粒酶活性,1例端粒酶阳性(阳性率3.3%),ΔA=0.237;全组ΔA平均值=0.049,15例恶性脑膜瘤中14例呈端粒酶阳性(93%),ΔA=1.237-2.516;1例端粒酶阴性,ΔA=0.076,全组ΔA平均值=1.630。16例复发性脑膜瘤端粒酶均阳性(100%),ΔA=1.034-1.478,平均1.255,脑膜瘤和复发性脑膜瘤,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的端粒酶的阳性率和酶活性表达强度方面差异明显(P分别为<0.001,<0.01和<0.0005,<0.01),20例正常脑组织中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激活在恶性脑膜瘤和复发性脑膜瘤中是较常见的现象。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在脑膜瘤的良恶性鉴别,恶性程度评估,预后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胃癌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胃癌端粒酶活性和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用端粒重复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检测4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PI)和S期细胞比率(SPF)。结果:肿瘤端粒酶阳性率为87.5%,癌旁组织阳性率为5.0%。胃癌端粒酶表达阳性者较阴性者PI和SPF明显升高。结论:胃癌端粒酶活性是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AML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不同亚型AML病人74例,以良性血液病和骨髓形态学正常的非血液病病人作对照,采用改良TRAP-银染法及亚利恩凝胶成像系统分析检测其骨髓标本内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随访。结果 良性血液病病人端粒酶阴性或低水平表达;AML初诊时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F=36.76,q=14.65,P〈0.01).完全缓解后活性下降(q=10.75,P〈0.01),复发时端粒酶活性又升高(q=7.61,P〈0.01)。同时端粒酶活性与预后相关,活性高者往往预后较差。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AM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AML恶性克隆增殖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MEISI基因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HEL细胞系(HOX阳性细胞株)、20名健康对照者及92例AL患者MEISI基因的表达。结果 20名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中无MEISI基因表达(阴性),HEL细胞系阳性。在92例AL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MEISI基因表达阳性率为5.26%(2/38);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阳性率为42.59%(23/54);表达阳性者完全缓解(CR)率(39.13%)明显低于阴性者(74.19%)。结论 MEISI基因表达与AML有一定的相关性;MEISI基因表达阳性者CR率低,提示MEISI基因有一定的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患者凋亡蛋白抑制因子Livin及其促凋亡因子Smac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2例AL患者(初治组。化疗1疗程后,52例AL患者中有28例达完全缓解(缓解组),其中6例于观察期间复发(复发组))和1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取骨髓液并分离单个核细胞,提取细胞总RNA,并以白血病HL-60细胞株为阳性对照,采用RT—PCR方法检测Livin、SmacmRNA表达情况。分析Livin和SmacmRNA表达的相关性和2者的表达与AL缓解率的关系。结果:初治组中Livin、SmacmRNA的阳性表达率(40.3%、59.6%)较正常对照组(0%、10.0%)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中LivinmRNA的阳性表达率(0%)与复发组的阳性率(5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69,P〈0.05)。缓解组中SmacmRNA阳性表达率(14.2%)与复发组的阳性率(60.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05,P〈0.05)。AL患者Livin、SmacmRNA的表达具有关联性(r=0.267,X2=4.020,P=0.045)。在初治组中,Livin、SmacmRNA表达阳性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均低于表达阴性的患者。44例可进行疗效评估的患者中,LivinmRNA表达阳性者与表达阴性者完全缓解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62,P=0.029)。SmacmRNA表达阴性者与表达阳性者完全缓解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35,P=0.023)。结论:Livin、SmacmRNA过度表达和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呈正相关;Livin、Smac高表达的患者完全缓解率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胃癌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hTRT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hTRT表达在胃癌发和琢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TFAP银染法和RT-PCR法对胃粘膜粒粒酶活性及端粒酶hTRT mRNA进行检测。结果:胃癌-%一酶阳性率为100%(8/8),胃癌前状态组织是性率为40%4/10),浅表性胃炎均为阴性(0/9)。胃癌组织hTRT mRNA阳性率为85.7%(6/7),浅表性胃炎均为阴性(0/5)。结论:端粒酶激活参与胃癌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银染-聚合酶链反应-酶免法(TRAP-PCR—ELISA)法检测48例乳腺癌组织标本、48例相应癌旁组织标本、19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标本、21例正常乳腺组织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hTERT的基因表达。结果端粒酶活性表达率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率分别为:乳腺癌组为85.42%和89.58%;良性乳腺肿瘤组为42.11%和31.58%;相应癌旁组为14.58%和16.67%;正常乳腺组为0.00%,0.48%。乳腺癌组、良性乳腺肿瘤组、相应癌旁组及正常乳腺组之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乳腺癌组端粒酶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率与良性乳腺肿瘤组呈正相关(r分别为0.7982、0.6875,P均〈0.01)。结论端粒酶活性及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与乳腺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关;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表达的检测,可作为乳腺肿瘤诊断、治疗、监测、预后的重要指标,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及其与膀胱癌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酶PCRELISA法检测膀胱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端粒酶在50例膀胱癌组织中阳性率为82%(41/50),正常膀胱粘膜组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的初,复发有相关性(P=0.028),结论:端粒酶可作为检测膀胱癌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WT1(Wilms'tumor)基因的表达及其在AL患者微小残留病(MRD)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聚合酶反应(RT-PCR)方法检测54例AL患者BMMNC WT1的表达水平,分析WT1表达与疗效关系,并与对照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WT1阳性表达率:ANLL为48.4%,ALL为46.2%,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完全缓解组(CR)及对照组WT1的表达均阴性,对初治时WT1阳性患者进行半定量分析:有效组WT1表达水平低于复发难治组(P〈0.05);高表达组CR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初治AL患者治疗前高水平表达CR率低、CR时间短、易复发;AL患者CR时WT1转阴,复发时再次升高,动态检测WT1的表达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疾病的状态和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总负荷量,对AL患者的化学治疗、预后判断及监测MRD、防治复发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急性白血病不同病期端粒酶活性及其预后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L)不同病期端粒酶活性及其与AL预后的关系。方法:用端粒重复扩增酶联免疫法进行端粒酶活性半定量测定。结果:(1)初发AL端粒酶活性与首次完全缓解(CR)期无显著差异而与CR期超3个月者差异显著;(2)CR3个月后持续高端粒酶活性提示缓解期短,预后不佳。结论:CR3个月后端粒酶活性可作为预后判定指标之一,而发病前端端酶活性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产物P170 糖蛋白在急性白血病异常表达的临床意义 ,用免疫细胞化学间接免疫荧光法 (APAAP法 )检测 30例急性白血病 (AL)患者。结果 :P170 糖蛋白在 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 9例表达 ,其中15例难治复发性白血病患者有 10例表达 ,其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 ,化疗缓解率较阴性者明显减低 (P <0 0 5 )。表明P170 糖蛋白异常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 ,已成为提示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有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 (AL)患者谷胱甘肽 S 转移酶π(GSTπ) ,DNA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及P糖蛋白(p170 )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94例AL患者白血病细胞中GSTπ、TopoⅡα和p170表达的阳性率。结果 GSTπ、TopoⅡα和 p170在ANLL中的初治组 (A组 )及复发或难治组 (B组 )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 2 0 %、43 2 %、2 2 0 %及 5 0 0 %、5 0 0 %、46 7% ;三者在ALLA组及B组的阳性率分别为 4 3%、0、18 2 %及30 0 %、18 2 %、30 0 %。GSTл阳性、TopoⅡα阴性、p170阳性AL患者完全缓解率 (CR)与GSTπ阴性、TopoⅡα阳性、p170阴性的CR率分别为 2 5 0 %、75 0 %、38 5 %及81 8%、37 5 %、84 2 %。除TopoⅡα外 ,耐药因子阳性患者的CR率低于阴性患者 (P <0 0 1及 0 0 5 )。相关分析显示GSTπ与p170之间密切正相关 (r =0 6 4,P <0 0 1)。结论 GSTπ、p170过度表达与AL患者的化疗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 ,且GSTπ与 p170过度表达密切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宫颈癌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宫颈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以探讨其作为宫颈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法检测20例宫颈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0例宫颈癌组织中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为80%(16/20),而相应癌旁组织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15%(3/2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端粒酶是特异性较强的恶性肿瘤基因标志,有可能成为宫颈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