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位肌间沟臂丛阻滞注药容量与尺侧神经阻滞效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臂丛阻滞是上肢手术最为简便的麻醉方法 ,但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常会出现尺侧阻滞不全的问题。作者对低位肌间沟阻滞中注药容量与尺侧神经阻滞效果进行了临床观察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拟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肩、臂手术成年患者 80例 ,其中男 5 1例 ,女 2 9例 ,年龄 2 1~ 5 4岁 ,体重4 8~ 72kg ,ASAⅠ~Ⅲ级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 0例。操作方法和药液配制 病人仰卧 ,两臂放于体侧 ,头转向对侧约 4 5度 ,前、中斜角肌间隙内略偏中斜角肌侧、紧贴肩胛舌骨肌上缘处定为穿刺点 (约C7水平 ) ,与皮肤垂直刺入 ,… 相似文献
2.
肌间沟臂丛神经扇形阻滞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臂丛神经阻滞虽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但要达到理想、完善的麻醉效果却非常不易。我们从 1 994年始探索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扇形注射阻滞法 ,与传统的肌间沟法比较 ,取得满意的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ASAⅠ~Ⅱ级择期行各类上肢手术病人1 2 0例 ,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 6 0例。A组为传统肌间沟阻滞法 ,B组为肌间沟扇形阻滞法。麻醉方法 局麻药用 0 75 %布比卡因 1 0ml+2 %利多卡因 1 0ml+0 9%氯化钠 5ml。两组进针均为肌间沟和环状软骨水平线的交点 ,刺向C6横突。A组找到异感后一次性注药 ;若反复找不到异感 ,则针尖抵到C6横突 ,… 相似文献
3.
经C7横突方向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斜角肌间沟臂丛阻滞为前臂手术的主要麻醉方法之一,但常出现尺神经阻滞不全。我们在临床中发现,经C7横突方向入路穿刺并分两次给局麻药,与通常方法相比可使阻滞成功率明显提高。资料和方法ASAⅠ~Ⅱ级,选择前臂手术病人400例,男224例,女176例,年龄12~68岁。手术种类包括锁骨骨折切开固定术35例,肩关节切开复位61例,肱骨骨折切开复位88例,肘关节切开复位87位,尺、桡骨切开复位及手部外伤清创缝合129例,并随机分为两组。改进组200例(经C7横突方向穿刺),对照组200例(按常规肌间沟阻滞[… 相似文献
4.
5.
6.
<正> 我院多年来采用臂丛神经肌间沟阻滞麻醉做锁骨,肩部及肱骨位手术,获得极好的麻醉效果,现将2001年元月~2002年元月应用臂丛神经肌间沟阻滞法麻醉开展上肢骨,关节损伤手术189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89例患者,成人ASAⅠ~ASAⅡ 相似文献
7.
神经刺激器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定位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神经刺激器用于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 ,就其神经定位的准确性及成功率 ,刺激强度及刺激时的肌肉收缩反应与阻滞效果的关系 ,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了临床观察。资料与方法选择行上肢骨科手术病人 6 0例 ,男4 2例 ,女 18例 ,年龄 14~ 6 5岁 ,ASAⅠ~Ⅱ级 ,无神经系统疾患。 6 0例病人均经肌间沟径路 ,应用神经刺激器 (B BRAUN)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 ,刺激器主要参数如下 :刺激强度 (以电流强度表示 ) :0 1~ 5 0mA ,刺激频率 1Hz。该装置的正极与一次性心电监护电极相连固定在病人胸壁上 ,负极与一 2 0G绝缘金属针 (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肌间沟一点法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锁骨骨折手术选择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C组采用肌问沟一点法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三组分别注入2%利多卡因10ml加0.75%罗哌卡因10ml混合药液共20ml。观察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c组麻醉效果与A、B组比较(P〈0.05)。三组不良反应无统计意义。结论肌间沟一点法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穿刺时注药过程中可出现阻力较大的情况。在解剖结构上,臂丛二干和斜角肌、锁骨下血管共同为椎前筋膜所包绕,临床上将此部椎前筋膜称为锁骨下血管周围鞘。注药时阻力较大是否可以认为是穿刺位于此鞘内,及影响穿刺效果的确切表现,笔者经过观察认为,遇到此种情况时,麻醉效果并非完善。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和分析改良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80例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40例)采用改良式肌间沟阻滞。第2组(40例)采用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两组使用的局麻药量和浓度相同。分别记录其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根据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腋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情况评定麻醉效果,观察记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采用改良式肌间沟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肌间沟阻滞麻醉,P<0.01。结论:改良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明显,臂丛神经阻滞完善,运动阻滞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13.
利多卡因与芬太尼复合液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局麻药利多卡因中加入小剂量芬太尼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镇痛效果良好。我们对此进行了临床观察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6 0例病人中男 48例 ,女 12例 ,年龄 18~ 40岁 ,均为急诊上肢或肩部手术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 30例。芬太尼组用1 5 %利多卡因加芬太尼 2 0 μg复合液 2 0ml;对照组用 1 5 %利多卡因 2 0ml,均在C6水平做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其中5 8例为单次 ,2例为连续 ,术中均未追加其他药物 ,手术时间为 30~ 180分钟。麻醉效果以注药后病人感上肢沉重 ,麻木或疼痛减轻为起效时间 ,痛觉完全消失至病人首次感伤口疼痛的时距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改良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使用神经刺激器,刺激频率为1Hz,电流强度为0.25~0.3mA,所用局麻药为1%的利-布合剂30~40ml,其中含吗啡2mg,咪唑安定3mg,地塞米松5mg,氟哌利多2.5mg。观察镇痛效果及其副作用。结果镇痛优良率100%,副作用复发率低。结论改良神经刺激器肌间沟臂丛阻滞确实为上肢手术的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施行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0例ASAⅠ~Ⅱ级,18~55岁拟行上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用0.45%、0.3%、0.25%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25%布比卡因各3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注药后1、2、3、4、5、6、7、8、9、10、20、30、60 min分别对病人的感觉和运动进行评价并观察病人是否有不适症状。结果0.45%、0.3%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25%布比卡因麻醉效果强于0.25%甲磺酸罗哌卡因。0.45%甲磺酸罗哌卡因术中出现2例呼吸困难。结论0.3%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其他各组比较,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善、不良反应少的特点,为临床适用的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院对32例上肢手术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经斜角肌间沟注射局麻药物作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男21例,女11例,年龄15~80岁,ASAⅠ~Ⅱ级。行断指再植术8例,断腕再植术2例,上肢严重挤压伤清创术12例,肱骨骨折内固定术9例,肩关节置换术1 相似文献
18.
肌间沟一针两点注射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麻醉常用的方法,但常规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会出现尺侧神经阻滞不完善的情况,作者采用肌间沟一针两点注射的阻滞方法提高了阻滞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急诊或择期上肢手术行臂丛阻滞200例病人,男118例,女82例;年龄18~44岁,平均31岁;ASAI~II级,均为首次臂丛神经阻滞。将200例病人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00例。1.2麻醉方法:A组采用常规的肌间沟法。B组采用肌间沟一针两点注射法。1.2.1常规的肌间沟法:病人平卧,去枕,两肩平放,头转对侧,双臂靠于身侧,消毒铺巾,右手持针于前斜角肌与中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7入路)肌间沟加压注射法对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观察组采用肌间沟(颈7入路)加压注射的臂丛神经阻滞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肌间沟(颈6水平)臂丛神经阻滞法经典入路方法进针。两组在穿刺成功后,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再注入局麻药。两组均注入0.75%布比卡因注射液10ml与2%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加灭菌注射用水10ml的合剂30ml。两组的麻药总量均相等.观察组在注射后压迫穿刺点上方的肌间沟,使药液向下扩散,使尺神经阻滞更完善。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43例,对照组18例(P〈0.05);尺神经阻滞完全观察组为46例,对照组为19例(P〈0.05);麻醉效果差的对照组为6例,观察组无。结论颈7入路肌间沟加压注射法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较好,更接近臂丛下千.尺神经阻滞效果好,方法较传统穿刺路径更合理。 相似文献
20.
肌间沟臂丛阻滞是简单有效的麻醉方法,然而用在锁骨部位的的手术,阻滞平面常嫌不满意,效果欠佳。为此,自2003年起我们对锁骨手术选用以颈5脊神经为中心的阻滞方法,至今共57例,效果有明显改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