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膀胱癌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老年膀胱癌患者12例,采用5个Trocar,腹腔镜下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下腹正中做小切口,取出切除的膀胱、前列腺、子宫、附件。尿流改道方式回肠膀胱术患者9例,直肠膀胱术患者3例。[结果]手术时间4~7h,平均手术时间5.3h;术中失血400~650ml,平均约542 ml。术后禁食时间3~7d,平均3.7d。随访时间1~35个月,1例复发于术后5个月死亡,其余病例均生存。[结论]对老年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取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远期预后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间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的63例膀胱癌患者,对其生存状况及肿瘤复发情况进行跟踪随访。结果 63例膀胱癌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88.4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80.5 ml,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3.28 d,住院时间平均为16.8 d,盆腔淋巴结清扫个数平均为10枚,未出现尿漏及肠瘘等围手术期并发症。最初30 d内患者尿流控制较差,30~90 d内患者尿流控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平均膀胱容量为385.2 ml,平均膀胱内压为13.2 cm H_2O,平均尿流率为11.8 ml/s,平均残余尿量为18.5 ml,平均功能性尿道长度为3.2 cm。同时保留勃起神经对男性性功能保护良好。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3年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3.0%和69.4%。不同病理分期、是否器官局限性及有无淋巴结的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具有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术后较好的控尿功能等特点,同时有效保留男性性功能,生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与经验.方法:随访了2006年1月-2012年2月采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的87例患者,手术方法为腹腔镜下膀胱全切术+开放新膀胱构建及吻合,并对随访3年的临床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所有的新膀胱漏尿并发症均被有效处理;仅有1例患者因肠瘘行肠造口,3个月后行肠回纳;术后3年整体生存率为88.5%(77/87),无瘤生存率为92.2% (71/77);整体控尿功能及肾功能保护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结论: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具有良好的控尿功能和较好的保肾功能,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后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69例膀胱癌患者,均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并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不良嗜好、腹部手术史、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术前及术后外周血化验指标以及肿瘤的病理资料等情况,分析回肠膀胱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69例患者中术后未发生胃排空障碍的54例患者为对照组,发生胃排空障碍的15例患者为观察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空腹血糖值和手术时长高于对照组,而术前及术后血清白蛋白值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清白蛋白值、手术时长和术后空腹血糖值是回肠膀胱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与术前血清白蛋白值、手术时长和术后空腹血糖值等影响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回肠膀胱术两种改道方式术后生活质量。方法:采用膀胱癌特异性量表FACT-BL对在我院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和回肠膀胱术的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结果:根治性膀胱切除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回肠膀胱术术后总体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回肠膀胱术均为泌尿外科常用术式,在临床上,应充分向患者说明各种术式利弊,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术式,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0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中心收治的17例膀胱癌患者,其中7例患者在经尿道途径的辅助下行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另外10例为对照组,行多孔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并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共17例膀胱癌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41.4±52.1)min和(333.0±59.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06.4±104.6)mL和(190.5±82.3)mL,盆腔淋巴结清扫平均个数分别为17(7~22)个和18(12~23)个,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25.1±5.4)d和(26.8±6.0)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孔组在术后VAS疼痛评分和切口满意度评分上则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单孔组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时患者的最大尿流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充盈量均明显比6个月时高,而随访12个月时患者的残余尿量较6个月时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辅助单孔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安全可行的,且术后的新膀胱功能较为良好。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膀胱印戒细胞癌(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SRCC)临床极为罕见,国内外报道数甚少,对此病的临床规律缺乏深入了解。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原发性膀胱SRC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探讨原发性膀胱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原发性膀胱SRCC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随访预后等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术前均行B超、CT、膀胱镜、活检等明确诊断为印戒细胞癌,并行相关检查排除转移性肿瘤。2例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加原位回肠新膀胱术,1例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加回肠膀胱术。1例术后行顺铂及5-Fu全身化疗1次,另2例未行化疗。1例随访至术后6个月死于全身多发转移,另2例随访至术后8、12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原发性膀胱印戒细胞癌发病率低,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治疗主张在患者全身情况允许下应尽可能的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男性膀胱癌患者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中减少出血量的解剖性操作体会。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间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和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7例男性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均采用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术中均行标准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和膀胱前列腺切除,下腹正中小切口行开放手术回肠膀胱尿流改道。术后均未实施化疗和放疗。结果患者术中出血量190~450ml,平均238ml,均未输血。手术用时240~330min,平均293. 6min。147例患者均安全度过手术期。术后第1天盆腔引流平均100ml,第2天平均90ml,第3天平均30ml;盆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8. 3d。随访6~23个月,平均17. 7个月。147例患者无失访,147例患者均无瘤存活。结论腹腔镜下男性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中,恰当使用操作器械和方法、沿寡血管间隙层面操作,尽早分离结扎膀胱前列腺动脉和静脉系统,能预防性控制出血,保持几乎无血的手术视野,减少失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11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32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方法(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围手术期资料、新膀胱功能、术后并发症以及肿瘤控制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成功随访32例,随访时间12 ~ 53个月,平均随访27个月,均为男性;所有患者手术均由同一术者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10 ~530 min,平均370 min;术中出血300~ 850 ml,平均485 ml;术后3~5天肠道开始恢复功能;淋巴结清扫数目8~31个,平均16个;手术切缘均无阳性结果;术后12个月与6个月相比较,最大尿流率(15.2±1.3vs11.4±1.2 ml,P<0.01)、最大膀胱容量(372.8±52.2 vs 247.9±60.3 ml,P<0.01)、残余尿量(23.8 ±9.6 vs 39.6±11.7 ml,P<0.01)、最大膀胱充盈压(33.7 ±5.7 vs 25.1±6.8 cmH2O,P<O.01)、最大膀胱排尿压(63.7±15.9 vs62.9±17.6 cmH2O,P>0.05)、膀胱顺应性(26.2±12.6 vs 25.7±13.3 cmH2O,P>0.05)以及昼/夜控尿率(91%/81% vs 84%/72%).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8.8%(6/32),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5.0%(8/32);随访期间,肿瘤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分别为6.3% (2/32)和12.5%(4/32).结论: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术后控尿效果好、满意的新膀胱功能和肿瘤控制效果等优点,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0.
日本京都大学1965~1980年共收治膀胱癌696例,综合分析其治疗倾向是:经尿道切除(TUR)及全膀胱切除例数增加,部份切除例数减少;开展综合治疗;采用回肠代膀胱成型手术。其治疗结果为:TUR 329例,膀胱部份切除术116例,全膀胱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开放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治疗输尿管癌合并膀胱混合癌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例单侧输尿管癌并浸润性膀胱混合癌,腹腔镜下行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及开放尿流改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术前经B超、CT、膀胱镜、输尿管镜和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证实为左输尿管癌并浸润性多发膀胱癌,行腹腔镜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及开放尿道切除术和右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手术时间480min,术中出血量约560ml,无输血。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d,下床活动时间4d。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为膀胱高级别泌尿上皮癌伴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侵及全层。左输尿管癌高级别泌尿上皮癌侵及全层。输尿管癌分期分级为T2N0M0,膀胱癌为T2N0M0。术后随访10月,患者无瘤生存至今。结论:单侧输尿管癌合并膀胱混合癌可行一期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腹腔镜下行该手术是可行及安全的。较开放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膀胱混合癌很难早期确诊,为了使膀胱混合癌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行膀胱镜检查时,应多位点取材。  相似文献   

12.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是局限性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后早期肿瘤控制效果、术后尿控和勃起功能恢复三个方面是该手术面临的重要问题。关于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发展有3个关键节点,包括1982年Walsh PC首次提出解剖性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1992年Schuessler等完成首例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以及2001年Binder和Kramer首次报道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本文详细介绍了前列腺癌治疗采用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应用现状、进展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王晓天  宋永胜  崔军 《现代肿瘤医学》2012,20(12):2555-2557
目的:观察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术后生活质量。方法:采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问卷(EORTC QLQ-C30 Version 3中文版),分别对35例回肠膀胱术和25例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结果:回肠膀胱术和原位回肠代膀胱术,两种不同术式对膀胱癌术后患者总体生活质量的影响无明显差别(P>0.05),而对膀胱癌术后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方面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能完全经尿道电切的多发性膀胱肿瘤或因各种原因不具备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条件的多发性膀胱肿瘤保留膀胱的治疗方法。方法 在行膀胱部分切除或膀胱肿瘤局部切除的同时经尿道切除开放性手术难以完成的胯胱颈部三角区等部位的膀胱肿瘤。结果 与单纯膀胱部分切除或膀胱肿瘤局部切除治疗多发性膀胱癌的手术相比,联合经尿道切除可使肿瘤切除更加彻底。结论 膀胱部分切除或肿瘤局部切除联合经尿道切除(TUR—BT)治疗膀胱多发性肿瘤,对不具备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条件的多发性表浅和浸润性膀胱癌具有肿瘤切除更彻底、止血效果更好、术后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羟基喜树碱术中粘膜下注射对高危浅表性膀胱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T1G3膀胱癌,其中73例接受羟基喜树碱术中膀胱粘膜下注射,89例未行粘膜下注射.结果 观察组随访2年总的复发率为24.7%,显著低于对照组37.1%的总复发率(P<0.05).观察组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病例中只有1例随访期内接受了根治性全膀胱切除,而对照组中有8例在随访期内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羟基喜树碱术中粘膜下注射能有效降低高危膀胱癌术后复发率,减少复发后膀胱全切的比率,提高患者无瘤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腹腔镜根治性膀胱癌切除术后行回肠膀胱术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疗效.方法 选择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癌切除术后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均45例.A组采取回肠膀胱术,B组采取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生存质量.观察2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A组(P<0.01).2组术后尿路感染和肺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切口感染、肠梗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而漏尿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2组患者术后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胃肠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44.44%,显著高于A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05,P<0.05).结论 膀胱癌切除术后回肠膀胱术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各有优、缺点,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浅表性膀胱癌根治术后尿道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到2015年2月于我院行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的6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发生尿道癌分为尿道癌组10例,无尿道癌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间的差异,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浅表性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尿道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共发生10例(16.67%)尿道癌,病理类型均为尿路上皮癌,其中6例非原位新膀胱术中有4例双侧输尿管皮肤造瘘术,2例回肠膀胱术;23例肿瘤病灶≥2处;17例组织学分级为高分化尿路上皮癌。尿道癌组的无术前灌注化疗人数比例及侵及前列腺人数比例均高于非尿道癌组(P<0.05)。肿瘤侵及前列腺部尿道(HR=1.958,95%CI:1.151~3.331)、非原位新膀胱术(HR=2.123,95%CI:1.200~3.756)是浅表性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尿道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灌注化疗(HR=0.645,95%CI:0.336~0.863)是浅表性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尿道癌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肿瘤侵及前列腺部尿道、非原位新膀胱术是浅表性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尿道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灌注化疗是其保护因素,我们应当注重这些因素对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行尿道切除及术前常规灌注化疗对于降低浅表性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尿道癌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根治性全盆脏器切除术治疗局部晚期/复发性直肠癌的效果。方法:对44例局部晚期/复发性直肠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治性全盆腔脏器切除术30例、姑息性切除术14例。结肠造瘘术39例,回肠代膀胱术21例,输尿管腹壁造瘘术23例。盆底腔隙采用膀胱脏层腹膜修复39例、双侧腹膜修复3例、带蒂大网膜填充1例、回肠末段填充1例。围手术期死亡率23%,总体并发症发生率50.0%。根治性和姑息性全盆脏器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3.3%和0%。结论:根治性全盆腔器官切除术是提高局部晚期/复发性直肠癌病灶整块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延长生存期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传统全膀胱根治术及改良保留部分前列腺包膜全膀胱切除术对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6年1月膀胱癌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45例,男性,平均年龄59岁,26例行传统全膀胱切除术,19例行改良保留部分前列腺包膜全膀胱切除术,随访观察手术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病理报告T2aN0M026例,T2BN0M0 16例,T3aN0M0 3例.平均随访39个月,改良组无瘤生存19例,传统纽无瘤生存23例,带瘤生存1例,死亡2例.改良组及传统组白天控尿率分别为100%和73%,夜间尿失禁10%和50%.改良组术后81%保留勃起功能,传统组仅14.3%.全部患者储尿囊容量350~480 ml,充盈压13~25 cmH2O,残余尿量10~60 ml.结论:对有选择的病例行保留部分前列腺包膜的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可以更好地保留勃起和控尿功能.  相似文献   

20.
李伟  田良  刘昊 《现代肿瘤医学》2019,(18):3285-3288
目的:分析膀胱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行不同尿流改道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42例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及尿道改造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改道术将患者分成A组(原位新膀胱术组)(71例,其中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16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55例)与B组(非原位尿流改道术组)(71例,其中输尿管皮肤造口术10例,回肠通道术61例),治疗结束后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结果: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B组延长(P<0.05)。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低,但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其中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及情感职能5个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以A组患者得分较高,而在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的比较上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中采用不同尿流改道术对治疗膀胱癌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但采用原位新膀胱尿流改道的方式更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