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加深对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表现特点的认识,以提高其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大脑镰、小脑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CT复查12例;结果;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为新月状影、片状高密度影、扇形高密度影、U形高密度影,累及大脑镰后部者呈Y形或镰刀状。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硬膜下血肿的一种少见类型,CT具有特征性表现,CT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价值,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17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0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7例,CT表现为高密度片状影2例、U形影2例,累及大脑镰后部3例,呈Y形或镰刀样改变。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少见部位硬膜下血肿45例CT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方法:分析45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表现。结果: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分别为29例、16例,CT均为高密度影,前者呈波浪状16例、均匀增宽条状5例、局限性梭形6例、前后尖端相对三角形2例;后者CT表现为片状6例、V形2例、“Y”形4例,圆环形3例、弧形1例。结论:大脑镰、小脑幕较颅板下硬膜下血肿少见,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少量出血易漏误诊。  相似文献   

4.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特点。材料与方法:对21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1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3例,CT表现为单侧呈细条状、宽带状高密度影,合并同侧硬膜下积液时表现为高低密度“液—液平”;双侧局限对称时呈枣核状,贯通全长呈宽带状,硬脑膜侧平直,外缘呈弧形或波浪状。小脑幕硬脑膜下血肿8例,CT表现单侧呈大片状、新月形、镰刀状高密度影,双侧为“U”形、“Y”字形高密度影。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复查、MPR重建,增强扫描在诊断、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60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资料。结果 60例中发生于单侧55例,双侧5例;大脑镰硬膜下血肿25例表现为条索状,10例呈小带状,发生于两侧4例,MRI表现为双轨征,小脑幕下血肿7例呈片状,5例呈扇形,MRI表现为片带状高信号影,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6例呈“Y”形,3例呈镰刀状。结论 通过60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MRI表现的比较分析,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MRI在定位诊断方面优于CT。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大脑镰旁和小脑幕下硬膜下血肿的CT影像特征,提高大脑镰旁和小脑幕下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间收治的27例经手术证实为大脑镰旁及小脑幕下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颅脑CT平扫图像,查阅文献资料。结果: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CT平扫征象为沿大脑镰局限或弥漫分布的条状高密度影,血肿大脑镰邻接面边缘平直,脑组织邻接面呈弧形或波浪状;小脑幕下硬膜下血肿CT平扫征象为岩锥以上层面小脑幕处局限性条片状高密度影,其外侧缘边界清晰,内侧缘边界略模糊,MPR冠状位重建表现为与小脑幕紧密相连的镰状高密度影像。结论:大脑镰旁及小脑幕下硬膜下血肿CT平扫征象具有诊断意义,仔细分析CT平扫图像征象可以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的再认识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影像的再认识,为临床正确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的CT、MRI影像表现,并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影像特征。结果:大脑镰硬膜下一侧血肿42例,CT表现为条索状或粗带状,MRI表现为线状低信号影(大脑镰)旁见条索状或粗带状短T1信号影,血肿近硬膜缘平直,外缘呈不规则或呈波浪状,3例血肿发生于两侧大脑镰硬膜下,MRI表现为线状低信号影两侧见条状短T1信号影,形成“双轨样”改变;单侧小脑幕下血肿9例,轴位CT表现呈片状或扇形高密度,MRI为短T1信号影,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6例,3例双侧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呈“Y”型,3例单侧呈“镰刀”型。结论:通过60例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分析,进一步认识到此种类型硬膜下血肿的影像特点,避免不必要的手术。MR检查在定位方面优于C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诊断外伤性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莎车县人民医院2020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76例外伤性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应用CT影像检查,分析CT影像结果。结果:76例患者的CT影像检查结果显示,单侧血肿者46例,双侧血肿者30例。其中,22例患者为脑挫裂伤后引发脑内血肿,并伴有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7例患者为大脑镰及小脑幕血肿,且合并颅脑凸面硬膜下血肿;12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伴有大脑镰及小脑幕血肿;13例为大脑镰及小脑幕血肿;11例为单纯小脑幕血肿;11例为单纯大脑镰血肿。CT影像可见有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形状为片状或新月形,显示条索状、条带状高密度影。通过CT影像检查确诊者71例,诊断准确率为93.42%。结论:CT影像检查外伤性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临床可用于鉴别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影像的再认识,为临床正确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的CT、MRI影像表现,并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影像特征。结果大脑镰硬膜下一侧血肿42例,CT表现为条索状或粗带状,MRI表现为线状低信号影(大脑镰)旁见条索状或粗带状短T1信号影,血肿近硬膜缘平直,外缘呈不规则或呈波浪状,3例血肿发生于两侧大脑镰硬膜下,MRI表现为线状低信号影两侧见条状短T1信号影,形成“双轨样”改变;单侧小脑幕下血肿9例,轴位CT表现呈片状或扇形高密度,MRI为短T1信号影,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6例,3例双侧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呈“Y”型,3例单侧呈“镰刀”型,结论通过60例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分析,进一步认识到此种类型硬膜下血肿的影像特点,避免不必要的手术。MR检查在定位方面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天幕及大脑镰硬膜下出血的CT影像学表现及其特征。方法 总结分析21例天幕及大脑镰硬膜下出血的CT表现。结果 21例中天幕出血11例,CT表现为片状3例,U形2例,圆环形2例,弧形1例,“Y”形3例;21例中大脑镰部出血10例,CT表现为全程内缘平直、外缘呈波浪状高密度影4例;呈中央增宽、前后较细的梭形高密度影2例;呈前后尖端相对的铁路枕木钉形高密度影2例;呈现为大脑镰部全程大致均匀增宽高密度影2例。结论 天幕及大脑镰硬膜下出血一般较脑凸面硬膜下出血少见,出血量一般少于大脑凸面硬膜下出血,常为复合性硬膜下出血.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和多样性,少量出血易漏诊。  相似文献   

11.
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颅骨内板下方,呈新月形,在CT诊断中一般不难,但在实际工作中,还经常发现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硬膜下血肿,即急性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这种血肿部位特殊,文献报道不多,容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其它病变,本文收集我院1995年11月至2002年2月间CT检查的46例急性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分析其  相似文献   

12.
成人大脑镰旁或大脑半球间硬膜下血肿(interhemispheric subdural hematoma,ISH)是一种少见的硬膜下血肿,因其解剖结构特殊,血肿的CT表现为特征性大脑镰内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以往由于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常常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本文报道1例自发性ISH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对不典型硬膜下血肿(SDH)的应用价值及CT误诊、漏诊分析。方法:32例病例具有完整CT、MR资料,就其影像表现对比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发生于左侧24例,右侧17例,其中双侧性9例。伴大脑镰旁SDH 8例,小脑幕旁SDH 4例,枕部SDH 17例,由硬膜下积液渐变为SDH 4例。SDH MR信号表现复杂各异。结论:MR对SDH特别是不典型SDH的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4.
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115例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外伤引起的急性硬膜下积液的CT及临床表现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有CT动态观察资料者115例的CT表现与临床特征。结果:本组以青壮年及消退型多见,平均年龄44.5岁,本病多数发生于超早急性期,于伤后2小时内检出者占79%。硬膜下积液于双侧额部同时出现者72例,位于一侧额部16例;位于额颞部9例11处,额颞顶部8例9处,颞顶部2例2处,颞部5例5处;大脑镰旁硬膜下积液单发10例。结论:本病超早期即可检出,CT多表现为额颞顶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弧形水样密度影,大脑镰旁的硬膜下积液则表现为镰旁条形或线形水样密度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的CT及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1例外伤性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患者的CT及MRI表现。结果11例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位于前纵裂5例,后纵裂4例,全纵裂2例,血肿量最大的28ml,最小的6ml。CT表现为大脑中线部位的带状高密度,一侧贴附于大脑镰,另一侧凸向大脑半球。2例行MRI检查,T1WI呈现为中线部位的带状高信号,T2WI血肿呈等信号。结论CT及MRI检查能对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急性薄层硬膜下出血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急性薄层硬膜下出血及首检11例误(漏)诊病例的CT征象。结果:发生于大脑镰下表现为大脑镰稍增粗或局部稍增粗;发生于小脑幕下表现为条片状、扇形、"V"、"M""八"字形高密度影;发生于颅板下表现为颅板下弧线状、细新月形高密度影,可呈"假性颅板增厚征"。首检误(漏)诊11例:5例误为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误为正常而漏诊(其中2例误为大脑镰,3例误为颅骨,1例误为横窦)。结论:正确认识急性薄层硬膜下出血的CT表现及鉴别,可减少误(漏)诊,为临床诊疗提供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沉浮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2):2963-2964
目的:分析大脑镰旁硬膜下积液的CT表现和形成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具有完整资料的大脑镰旁硬膜下积液的CT表现。结果:大脑镰旁硬膜下积液可出现在大脑镰旁的不同部位,以骈上部多见,为局限性或贯通全长的细条状或宽带状脑脊液样密度影,内缘紧贴大脑镰侧平直而光整,外缘呈弧形或波浪状。结论:大脑镰旁硬膜下积液是硬膜下积液的一种特殊类型,通过分析其CT征象,可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新生儿幕区出血CT特征及病理、临床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对11例新生儿幕区出血的CT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均有幕切迹附近幕镰连接处的出血,部分并有幕区其它部位或颅内其他部位的出血,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征象。结论:新生儿幕区出血多为产伤所致。CT上均表现为小脑幕区高密度影,以幕切迹附近幕镰连接处的出血最常见。CT能提供幕区出血的早期诊断,并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半球间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1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出半球间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分析18例半球间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及CT表现,并从其发生的病因病理学角度加以解释。结果:半球间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要点:(1)血肿位于半球间镰旁,呈一个或多个单凸形,薄形血肿呈粗线条形,左右发生机会相等,双侧少见。(2)血肿多数呈高密度,活动性出血时,血肿呈多种密度隔室,伴假膜出现,血肿吸收液化和/或脑脊液渗入,可表现低、等混杂密度。(3)占位征象,同侧中间脑沟回结构消失,蛛网膜下腔闭塞,灰白质界面移位,同侧侧脑室受压、移位、变形,中线结构移位。(4)并发同侧幕上及大脑凸面硬膜下降血肿。结论:CT是诊断半球间硬膜下血肿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特殊的发生部位、形态及密度是诊断的主要依据,CT表现可为确定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主要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相似文献   

20.
CT为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常规辅助检查手段,对急性颅内血肿分辨率高,常呈高密度影。我们遇到CT呈非高密度影的急性颅内血肿6例.均被误诊,现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8~42岁。损伤原因:车祸伤4例,坠落伤1例,刀伤]例。损伤部位:额领部4例,顶部1例,枕部1例。开放性损伤1例,闭合性损伤5例。急性硬膜外血肿2例,急性硬膜F血肿4例。CT均有占位效应,等密度影4例(硬膜外血肿1例,硬膜下血肿3例),低密度影2例(硬膜外、硬膜下血肿各1例)。血肿容量28ml~120ml,受伤距CT检查时间l~12小时。治疗:去骨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