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节回阳救逆《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因此,当病至阳气衰微,阴寒里盛,证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下利,神衰欲寐,脉沉细或沉微,甚至阴盛格阳或戴阳时,急须用回阳救逆法救治,四逆汤便是本法的基本方剂。四逆  相似文献   

2.
13.破阴回阳止利法“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上二条症状虽有不同,但其本质都是阳气大衰,阴寒内盛,虚阳浮越于外的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较四逆汤证更为危笃,唯姜、附量大,取大辛大热之剂,速破在  相似文献   

3.
胡亚丽 《四川中医》2000,18(1):13-14
何谓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既是症状,又是病名。本文将《伤寒论》中有关治疗厥证的论述,归纳为以下十法。三回阳款送法本法用于阳衰阴盛的寒厥证。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冷而恶寒者,四逆场主之。”本证的手足厥冷,可见于病初或热病转应或设用汗、下伤阳之后。皆因防寒内盛、阳气虚衰,内不能温运脏腑,外不能充达四肢所致。必兼身无热恶寒、神疲倦怠、呕吐、下利情谷、小便清长、口不竭、舌苦薄白脉微细等症,治宜四逆汤。方中附子温经回阳,平委温中散寒,甘草调中补应。三药合用,以奏急救回阳…  相似文献   

4.
二、阴盛格阳証 (一)临末症状: (1)临床主要症状: 按少阴病阴盛格阳証,与少阴病阳虚厥逆証,同为少阴寒化、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症侯,不过阴盛格阳证的病势較之阳虚厥逆証更为严重。因而关于阴盛格阳証的阴寒方面症状,其临床上見症悉如阳虚厥逆証,詳細症状参看上述阳虛厥逆証临床症状簡表。但由于阴盛格阳証的阴寒内盛,阳气衰微至极,所以它不仅俱有下利清谷、呕吐厥逆等阳虚厥逆症状,而且又因为其里寒太甚,阳气被阴寒所格,所以同时还表现有“身热不恶寒、面紅目赤”等假热症  相似文献   

5.
厥阴病的关键,突出一个“厥”字。《伤寒论》中指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它概括了厥的共性。兹就厥阴病中寒厥与热厥,初步探讨如下。1寒厥寒厥证,乃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不能达于四肢所致。阳衰则阳气不足,外邪侵入易为寒化,由于火衰失固,故出现“手足厥逆而恶寒者”或“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寒厥之证,非用大温之剂不能还阴阳之气于顷刻,故提出:“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后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只能用回阳救逆,温通经脉之法。治疗寒厥的代表方,首推四逆汤…  相似文献   

6.
<正> 厥,指手足逆冷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是抢救危重疾患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伤寒论》中有关厥的条文论述颇多。其辨证治法亦至为精当实用,现归纳为六法,分述于下。一、回阳救逆法阳虚阴盛,证见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恶寒倦卧,脉微细者,用四逆汤温运脾肾,逐阴回阳;若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见里寒外热者,用通脉四逆汤逐阴回阳,通达内外;若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从阴引阳。寒厥是少阴病发展的最后阶段,是伴有四肢逆冷的内脏功能严重衰竭的综合病症。四逆  相似文献   

7.
阙证以手足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伤寒论》对此论述颇为详尽,现将其有关治法分析如下:1 回阳救逆法 本法适用于少阴病阳衰阴盛之阙证。《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云:“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逆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本条病机为病邪直犯少阴,或它经病变误治、失治,损伤心肾之阳,病从寒化。当此阳衰阴盛之际,非纯阳之品不能破阴寒而复阳气,故主以四逆汤。方中,大辛大热之附子,归经少阴,以温阳祛寒;用干姜之辛辣,助附子以救逆;伍甘温之炙甘草,以补脾胃、调诸药。三药合用,力专效宏,图回阳救逆之功。本条之病机,除亡阳外尚有液  相似文献   

8.
本乡王景香,男性,一日忽染少阴寒化之症,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下利清谷,其人反不恶寒,前医用“通脉四逆汤”连服二、三剂,不惟无效,且心中烦躁。遂请余诊视,并出示前医处方。余云:此药本是此症,而四肢仍厥,脉仍不复者,以阳药太重,无阴以维之  相似文献   

9.
<正> 伤寒论中,四逆汤化裁方剂共有八个,即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其方剂组成皆有干姜、生附子;其功用皆有不同程度的回阳救逆之功。其证候特点皆有四肢厥逆或手足厥泠,脉沉微或微或无脉等休克状态。临床实践证明,这些方对汗、吐、下等所致之虚脱或休克确有良效。兹略作分析如下,以供参考。一、四逆汤:主治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痛、畏寒、汗出等症,脉沉微而细或沉迟(参阅《伤寒论讲义》29、93、94、277、323、324、352、353、371、376、387、388条)。四逆汤证主因是阳虚阴盛。阳衰不能温运,所以四肢厥冷;阴寒内盛,不能腐化水谷,所以下利清谷;阴寒上逆,所以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故法应回阳救逆。观方组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经方四逆汤及其类方在原著中的应用思路,拓展经方现代应用范围,引用"典型-非典型-变化"模式进行分析。四逆汤典型应用为少阴病寒化证,见四肢厥逆之阳衰阴盛征象,现代医学角度为低血容量性休克。非典型应用为未见厥逆,但见"下利清谷"防四逆于未然,或见"脉沉者"急温之,均可用四逆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等则为四逆汤之变化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对附子的运用,其范围很为广泛,诸如胸瘫,寒疝、肠痈,蛲虫等病均用之,在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泻心汤、黄土汤,九痛丸等诸多方中均用到附子。应用范围 1.四阳救逆:“对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的四肢厥逆,恶寒神疲,下利清谷,腹中冷痛,或误汗、大汗所致的元气大亏,阳气暴脱,呼吸微弱,手足厥冷等症,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提出用“四  相似文献   

12.
<正>四逆汤乃《伤寒论》回阳救逆之方,临证多用于急症、重症,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慢性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慢性病患者即清代名医郑钦安屡次提及的久病及素禀不足之人,久病及肾、久病伤阳,其病变总趋势显然是"阴盛阳衰",这正是慢性病患者从阳虚论治应用四逆汤加味的理论关键所在。机体正气与邪气在斗争中消耗了大量阳气,导致机体不同程度的阳气损伤,引起  相似文献   

13.
1、按诊的第二项是按手足四肢。四肢温,表明阳气能达四肢,虽病无妨;四肢逆冷,则阳气不能布达,病情较重。手足俱冷,多是阳虚阴盛;手足俱热,多为阳盛热炽。2、阳气虚的阴寒证出现手足逆冷,同时多见恶寒身倦下利等症。阳厥也可出现手足逆冷,但多兼便闭燥渴等热证的表象,两者要认真区别。3、手为阳,足为阴。如外感表证出现手热而足凉,在表邪化热后两足变温,则为阳证。若两足始终不热,病情亦不化热,此为“挟阴证”。4、外感发热多手背热,内伤发热多手心热。额头热甚而手心不热,是外感病;手心灼热而额头不热,为内伤病。6、小儿足心热则主热,足胫寒…  相似文献   

14.
四逆汤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治疗少阴虚寒证的代表方剂,为少阴证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脉微细,旦欲寐”所设,主要用于少阴病之亡阳救逆。该方由甘草、干姜、附子组成,具有回阳救逆之效。考《伤寒》、《金匮》两书中共14条原文论述该方的适应范围,归纳起来主要用以下4种病证:①阳虚寒盛证:证见四肢逆冷,恶寒贪卧,神疲欲寐,舌质淡,脉沉细;②脾阳虚衰证:腹满胀痛,下利清谷,呕恶不食,脉沉迟;③汗下误治,亡阳虚脱证:恶寒,  相似文献   

15.
<正> 六经辨证(2)太阳阴阳俱虚虚阳上扰证(茯苓四逆汤证)【临床表现】主症:四肢厥逆,烦躁,心悸,小便不利。次症:恶寒,下利,或下利自止。舌脉:舌淡苔白滑,脉微欲绝,或脉微细。【病机分析】份寒烦躁六经皆见,证见于三阳经多阳热,三阴经多阴寒  相似文献   

16.
李同宪  郑炜  姚春丽 《河北中医》2001,23(10):791-792
霍乱为一种暴发性肠胃病 ,因骤然吐泻 ,顷刻间有挥霍撩乱之状 ,故名霍乱。根据其所述的症状及临床表现不仅包括由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 ,且包括具有类似于霍乱临床表现的胃肠道疾病。1 《伤寒论》中“霍乱”诊治条文[1]317条 :少阴病 ,下利清谷 ,里寒外热 ,手足逆 ,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寒 ,其人面色赤 ,或腹痛 ,或干呕 ,或咽痛 ,或利止脉不出者 ,通脉四逆汤主之。385条 :恶寒 ,脉微而复利 ,利止 ,亡血也 ,四逆加人参汤主之。388条 :吐利 ,汗出 ,发热 ,恶寒 ,四肢拘急 ,手足逆冷者 ,四逆汤主之。389条 :既吐且利 ,小便复利而大汗出 ,下利清谷 ,…  相似文献   

17.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乃千古名言。而阴阳气之所以不相顺接,则原因多歧。笔者师法仲景,参合临床所见,作此“十辨”,以就正于同道。一、脉微肢冷为寒厥微者阳虚,肢冷更为阴寒内盛之征,并见呕吐下利,甚则下利清谷不止,舌质淡苔薄白。此为阳衰阴盛,治宜回阳救逆。如费××,男,53岁,干部。自述长期恶寒蜷卧,纳呆,大便溏泻,甚则失禁。触其四肢不温,诊其六脉沉微,舌质淡苔白腻,测血压12/6.67KPa。此属肾阳虚衰,脾失健运所致。拟以温肾健脾为法。处方:热附片、炮黑姜、炙甘草、土炒白术各12克,肉桂末4克(另包冲服),光山药、炒扁豆、生谷芽各15克。服3剂后,自觉有热感、口微干,四肢转温,纳可,大便已成形,苔薄白,脉缓。原  相似文献   

18.
当归四逆汤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辨:当归四逆汤,外感风寒,气血被阻,阳气虚弱,阴寒内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内有久寒,非阳气虚弱,乃阴寒内盛。瓜蒂散与茯苓甘草汤辨:瓜蒂散,寒痰壅塞胸膈,胸阳被阻,不能外达于四肢之痰厥;茯苓甘草汤,寒改留胸,胸阳被阻,不能外达于四肢之水厥。结语厥阴是伤寒六经传变的最后一经,也是邪正交争、阴阳消长的最后阶段。它表现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其机转不外上热  相似文献   

19.
四逆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治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功在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症见四肢厥冷,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四逆汤乃临床用于急救,回阳救逆的首选方剂。笔者认为,在临床使用时常规剂量太轻,因而丧失了该方应有的临床疗效,可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加大剂量,方能体现原方的真实  相似文献   

20.
引火归元法渊源于《内经》,发展于历代诸家,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其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对此问题作一探讨。1 奠基火不归元学说《伤寒论》少阴篇以较多的篇幅和条文论述了少阴寒化、热化所致的火不归元病。如317条(以下条序均以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编著的《伤寒论译释》为准)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为阴盛格阳,即阴逼阳离型火不归元(水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